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委農業科技工作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中央和省市農村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提升我市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能力,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依靠科技增產增收,根據農業部關于在全國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的總體安排和省農委的統一部署,特制定市“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省委1號文件和中央、省、市農村農業工作會議要求,以“科技進村入戶,助力增產增收”為主題,以新型農民培訓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農作物高產創建等為載體,以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進關鍵技術進村入戶、密切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為重點,統籌農科教各類資源,全面動員農業科技人員深入基層一線,為農民提供全方位、多形式的科技服務和技術培訓,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為保障全年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強勁科技支撐。
二、目標任務
全面啟動167個鄉鎮(街道)基層農技(種植、畜牧獸醫、水產、農產品質量監管、農機、農村能源等,下同)推廣體系條件建設,建立70個左右試驗示范基地;組織1300多名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戶農技推廣服務,服務指導農業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3000戶(個);培訓新型農民3.95萬人;扶持一批農業種業企業,促進種業自主創新;深化3個國家級、11個省級農業綜合試驗站建設,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有效運行。年推廣先進實用技術4000萬畝次,農作物、畜牧業、漁業良種覆蓋率達98%、90%、80%;科技對農業發展貢獻率力爭達到56%。
三、重點內容
(一)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一是加強條件建設。全面啟動167個鄉鎮農技推廣機構條件建設,按照“政府主導、統籌規劃、整合資源、綜合建站”的要求,以縣(市、區)為單位整體推進,保障鄉鎮站(區域站)具備基本辦公、服務用房和辦公設備,配備基本儀器和檢測設備,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檢測儀器設備的配置。二是加強隊伍管理。按編制配齊基層農技人員,嚴把進口、建立出口,規范考核、兌現獎懲,實行“一個規范、三個機制”,即:規范人員上崗資格條件,實行執業資格準入制度和全員聘用制度;實行鄉鎮農技推廣人員工作績效考核機制(由縣級農業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和服務對象三方共同考核);實行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發放、職稱評聘、承擔項目實施相掛鉤機制;實行人員淘汰與工作流動機制;不斷壯大和提高基層農技推廣隊伍規模和服務能力,每個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農技員和動物防疫員,實施基層農技推廣特崗計劃,每縣(市、區)選拔3-5名涉農專業大學生擔任基層特崗人員,所有基層農技人員就近就地輪訓一遍,骨干農技人員異地再提升培訓一次。三是加強示范縣項目建設。實施國家農技推廣示范縣項目基本覆蓋主要農業縣,在每個示范縣建立10個左右試驗示范基地,構建“專家組+試驗示范基地+技術指導員+專業合作社+科技示范戶”的成果快速轉化機制。四是加大經費投入。基層在崗農技人員收入要與當地事業單位平均水平相銜接,安排落實農技推廣專項經費,條件建設地方配套資金要足額到位。
(二)深入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依托現代農業示范區、高產創建示范片、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和水產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等,推進以信息化為核心的良田、良種、良法、良制配套工程,強化關鍵技術集成配套,促進動植物品種更新換代,提高化肥、農藥、飼料等投入品的利用率。全面開展農技人員包村聯戶“三定”(定比例、定內容、定次數)服務,80%以上在編在崗基層農技人員要按照1:10的包保服務農戶(科技示范戶、生產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實現1300多名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服務指導13000多戶的目標,且年度為每戶服務次數不少于6次,在關鍵季節提供關鍵技術服務,大力提高主導品種、先進適用技術的入戶率、到位率和覆蓋率。構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扶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農機跨區作業、肥料統配統施、沼氣網點服務等專項服務,鼓勵涉農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為農民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
(三)深入實施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突出培訓重點,主攻培訓成效,以培養職業農民為目標,以種養大戶、農機大戶、基層農技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成員、涉農企業負責人等為重點,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能力為核心,大力培訓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全面提升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用性。摸清培訓需求,認定培訓基地,規范培訓內容,加強基礎管理和社會監督,全面提高培訓質量。
(四)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強3個國家級、11個省級農業綜合試驗站建設,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推進農業科技產學研一體化,加快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農作物、畜牧、水產新品種,加大節本增效、防災減災、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的攻關與集成配套,著力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技術難題;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中試熟化,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建立試驗示范基地,發展各類科技示范戶、示范片;建立村級咨詢點,培訓各類農業科技人才,形成技術創新、試驗示范、輻射帶動的成果轉化快速通道。
(五)深入推進新一輪種子工程。扶持一批骨干種業企業,探索建立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新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品種培育、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種子企業兼并重組,增強我市種子企業的供種保障能力。組建5—7家注冊資本為3000萬元的骨干種子企業。加強小麥、大豆種子基地建設,開展良種引進和展示示范,加快新品種推廣步伐。
(六)扎實做好農民創業帶頭人培育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開展第五屆市級農民創業帶頭人的評選表彰工作,評選表彰市級農民創業帶頭人60人。加大對農民創業的扶持力度,開展農民創業培訓,落實支持農民創業的財政扶持、稅收優惠、融資擔保、規費減免、工商登記等政策。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加大扶持力度,在新型農民培訓等項目上向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傾斜。開展省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考核評估工作,力爭創建5個省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評選10個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四、重點活動與進度安排
(一)重點活動
重點開展十六項活動。詳見市“農業科技促進年”重點活動一覽表。
(二)進度安排
第一階段:2012年1月—2月,全面動員部署階段。組織各縣市區農委和有關單位制定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開展標志性活動前期宣傳,層層動員,部署落實相關措施。
第二階段:2012年3月—11月,全面組織實施階段。組織開展市級和地方重點活動;各縣市區農委抓好重點工作落實,及時組織協調和監督檢查,報送相關情況。
第三階段:2012年12月,總結階段。各縣市區農委對2012全市農業科技促進年工作進行系統全面總結。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農委成立由相關職能單位組成的工作協調組,由市農委負責同志擔任組長,有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負責綜合協調、政策落實,督查考核等工作。協調組日常工作由市農委科教科牽頭落實。各地要將開展“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擺在今年農業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協同配合。各縣市區農委都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根據本地實際,制定“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和落實措施,確保科技促進年活動的順利實施。
(二)加強績效考核。創新農業科技管理和組織動員機制,結合效能建設和績效管理工作,實行農業科技管理績效考評,提高管理效率。今年,省農委將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納入對各市農委的考核指標,重點加強對各縣市區農委的考核,考核結果與項目安排相掛鉤;繼續加大對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考核力度;進一步加強對關鍵技術進村入戶服務效果的考評。市農委將對上述事項建立考核體系,對各縣市區農委進行考核。
(三)加強督促檢查。市農委將繼續加大對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的督查工作,重點加強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情況的督查。各地要對各項重點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掌握工作進度,解決實際問題,推進“農業科技促進年”深入開展。市農委將對各縣市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情況、農技人員進村入戶包保服務情況實行月度通報。
(四)注重宣傳總結。各地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網絡等各種媒體,開展系列宣傳,擴大科技年活動影響,為形成全社會重視農業科技、支持農業科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市農委成立全市農業科技促進年信息宣傳組,及時編印簡報,報送相關信息。各縣市區農委要設專人負責信息宣傳工作,及時挖掘、總結好做法、好經驗。對表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市農委予以通報表揚。
六、工作要求
(一)廣泛發動,全面參與。采取全市聯動的方式,廣泛發動各級農業行政部門、科研教學單位、技術推廣部門、涉農企業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多方力量,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形成“政府引導、上下聯動、全面參與、層層落實”的農業科技快速動員組織格局,引導全市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投身農業和農村經濟建設主戰場,深入基層、開展服務,掀起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促雙增”的熱潮。
(二)統一部署,層層落實。市農委制訂全市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統一部署、統籌實施。各縣市區農委按照要求,結合實際,組織制定本地、本單位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方案,并根據區域重點和農事季節,因地制宜組織實施。
(三)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突出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種等關鍵季節的技術服務,加快農業科技推廣,尤其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要有新進展;充分利用冬春農閑季節加大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實施力度,加快農業人才培育,尤其是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要有新進展;突出品種創新、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技術、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和防災減災技術集成,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尤其是技術集成配套和種業創新要有新進展。
(四)創新機制,開創局面。構建“專家定點聯系到縣、農技人員包村包社聯戶、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科技服務機制;構建“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分工協作、高效運轉”的技術培訓機制。通過全市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探索新模式,完善新機制,形成推動農業科技發展的長效機制,努力開創農業科技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