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教材處理新概念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人們對新課程觀的理解,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越來越受到重視,教科書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惟一的課程資源了。新課程賦予廣大教師極大的自主性,由對課程被動、忠實的執(zhí)行者將變?yōu)橹鲃印⒎e極的創(chuàng)造者,由對教材的挖掘鉆研者走向對課程資源開發(fā)的設計者。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以綱為綱,以本為本”乃經典語言,說明了體育教材的權威性和嚴肅性。但凡體育課堂教學、備課、評課都有一個“教材處理”的老話題,而今在體育新課程實施中,我們有必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對“教材觀”和“教材處理”作一些新的思考和分析。
一、體育教材觀的新突破
教學沒有“教材”的介入是不可思議的,新課程給出了教材最普遍的、廣義的定義:“教材是教師在教授行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最標準的教科書,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圖書教材、視聽教材、電子教材等,其中,教科書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毫無疑問,教學首先有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憑心而論,在當前體育教育一線,教師“照本宣科”的現(xiàn)象并不多見。很多有責任心的體育教師通常都會在課前仔細“備教材”“備學生”,不僅寫出教案,甚至寫出學案,對所要教的內容進行“重新編碼”,精雕細琢,反復推敲,突出重點,以期被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與過去統(tǒng)編體育教材相適應,廣大體育教師養(yǎng)成了“教教材”的思維和行為慣性,惟教材內容是用,惟教材觀點是用,結果一旦離開教材就不會教了。把教材當作體育教學事實上的唯一依據(jù),實質上是沒有真正理會教材的本質,沒有理清教材和課程標準的關系,從而混淆了教材和課程標準各自的功能。事實上,課程標準才是體育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測試的依據(jù),是體育教師行動惟一的指南,而教材只是體育專家、教師共同開發(fā)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和學的材料,是體育課程實施的物質載體,但不是惟一的體育課程資源。迷信教材、根深蒂固的“教材情結”勢必導致教師和學生以本為本,強塞硬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便無從談起。教材的功能不在于為教師提供一種“法定文本”,讓教師俯首就范,而是定位于為教師的教學服務,為教師精心打造和提供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所以,在“教什么”的問題上,我們需要認真學習體育課程標準,充分領會新課程理念,應該明確:教材,教與學的材料而已,而教科書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師生雙方應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切實實現(xiàn)“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轉變,是新課程對廣大一線體育教師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體育教材處理的新概念
應該說,隨著體育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廣大體育教師對教材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體育教材的空間越來越大。教師處理教材,即教師能否根據(jù)體育學科新的課程體系正確理解教材所表達的意圖,并結合學生的特點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否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教學內容是否體現(xiàn)科學性、人文性和社會性的融合,教學內容的選編是否富有創(chuàng)意,使教學活動充滿生機與活力;教師能否在吃透教材與摸清學情的情況下對“教學材料”進行重組整合、創(chuàng)造再生的策略水平,不僅是體育教師基本素質、教學水平的直接體現(xiàn),同時也成為體育教師能否適應新課改、實現(xiàn)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當然反映。從“材料”到“成品”,創(chuàng)生教學文本,必須有一個“選材”、“加工”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教材處理”,即教師在吃透教材與摸清學情的情況下對“教學材料”進行重組整合、創(chuàng)造再生的過程,通常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教材的生活化處理
體育新課標強調要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選擇有利于終身學習的教學內容,以激發(fā)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即教材內容的心理化。將教材內容引導到學生心理層面上,讓教材內容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認知欲望,使教材內容同學生的經驗與體會建立聯(lián)系,搭起教材內容通向學生生活和世界的橋梁。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無窮無盡的體育教育資源,一旦將生活中的體育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兩相融通起來,學生就有可能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就有可能增強自己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比如,對于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競技運動項目,我們在處理教材時,可以轉換一個角度,更多地考慮如何發(fā)揮這些教材的健身、健心及促進社會交往方面的功能。如對游泳的教學,可以側重于學生的水上漂浮能力、水中救生和求生的本領,減少對游泳的姿勢和速度要求等等。
讓課程回歸生活,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理念。對體育教材進行生活化處理就要求教師實現(xiàn)教材內容和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對接,實現(xiàn)與學生經驗世界的對接,促進學生來自現(xiàn)實生活的個性化經驗去同解同化新經驗,從而更好地達到新舊體育知識的融會貫通。為此,廣大體育教師在備課活動中不妨考慮以下三點:①學生在學習有關本節(jié)課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方面已經積累了那些生活經驗?②現(xiàn)實生活中那些經驗可以作為本次體育課的鋪墊?③讓學生從事哪些體育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這些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掌握?
.教材的問題化處理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要將這些學習方式落實到課堂上、體現(xiàn)在教學中,有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那就是要把按照學科邏輯程序呈現(xiàn)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待探究的問題或問題情境。沒有問題作前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也就無從談起了。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體育教材內容的問題化,實際上是將“定論”形式陳述的體育材料,轉化為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形式,變被動的按受學習為主動的發(fā)現(xiàn)學習。其關鍵是真正挑起學習認識上的矛盾,形成“認知沖突”,使處于“問題情境”中的學生產生強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通過思考和探索活動,自主地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應當指出的是,體育教材問題化處理不能簡單地把教材的表層內容分解成“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等幾部分。教師不能為“問”而“問”,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有助于誘導學生提出問題。把學習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設置情景、問題“鏈接”、探究“平臺”,引導學生嘗試、探索、調查、實驗、合作等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比如,在對山羊分腿騰越的教學,為了糾正部分學生向后“扒”的錯誤推手動作,教師提出“山羊推手應該向哪一方向用力推?為什么?”這一問題,學生各抒己見并親自體驗比較后,就會掌握跳越時,一定要“向前下方用力頂肩推手”的方法。教師有目的地提問,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鑰匙”,比起只單調地對學生強調“向前下方用力頂肩推手”效果要好。
對教材問題化處理與轉化,實際上揭示了新課程中教師用什么樣的教學材料組織課堂教學的問題,是像以往那樣,照本宣科,還是既駕馭教材又把握學生,在教材與學生中間鋪設以問題為基本形式的橋梁。在新課程的場景中,體育教師要擔負起課程開發(fā)的職責,即對現(xiàn)有的體育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將教學內容加以轉化、加工,使其成為師生有效積極互動的載體。因此,對體育教材的問題化處理應從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入手:①將體育教材中定論性知識按其課時、進度、單元、邏輯構成關系分設為若干問題,使之形成問題“鏈接”;②引導學生盡力憑借自身努力(嘗試、探索、調查、實驗、合作等)進行問題求解;③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
.教材的結構化處理
教材結構就是教材的組成部分和編寫形式,一個合理的教材結構,其知識間縱橫聯(lián)系必然是比較緊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教材結構就不太合理。體育新教材每項都有它自身的系統(tǒng)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體育教師必了解這項教材的始末,學時多少,上幾次課,以及使用場地器材的情況。對每節(jié)課教材內容的學習,要分主次,突出重點;教材分量、練習時間、重復次數(shù)要與上課時間相符合;教材的深度、廣度、采用的教學手段,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季節(jié)變化和場地器材等情況;各項教材都要任務明確,安排合理,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教學。要盡可能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由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把教材組織成一定結構形式,有助于同化新學知識,記憶具體細節(jié);有助于將新學知識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有助于學習更高一級的知識。
對教材內容的結構化處理,依賴體育教師對教材編寫體系的熟稔把握,依賴教師駕御體育教材的高超技巧,這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教師只少可以做到:①幫助學生提煉出體育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②利用“先行組織者”,加強體育教材的縱橫聯(lián)系;③指導學生自己去構建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系統(tǒng)框架。
.教材的操作化處理
從一定意義上說,教材呈現(xiàn)的知識是“靜”的知識,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教材的理解與挖掘和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與預測等一系列活動,都是隱性的思維活動過程,它只有通過學生的“活動”,通過學生的種種操作,才能內化為學生頭腦中的經驗系統(tǒng)。從“新”字著眼,變換視角教學教材,點燃學生思維火花,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改變看問題的角度或從另種新角度來闡述教材,是啟發(fā)思維、開發(fā)思維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教材在相對的空間內往往只是從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說明問題的做法,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變換角度重新認識,激發(fā)學生思考、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比如,在教學中,學生對教材中所述的動作技術概念不清時,教師應用形象的語言提示,啟發(fā)學生利用己有的知識(相鄰的概念或日常動作概念)去理解和掌握動作。如在進行雙杠支撐擺動教學時,提示學生想一想“掛鐘的擺動”,使學生產生“鐘擺”的思維聯(lián)想,仿佛眼前也建立了“鐘擺”的臨摹形象,再同雙杠支撐擺動動作結合起來,加深了建立正確動作的概念,從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通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啟發(fā)學生思維,生動形象,明白易懂。
體育教材的操作化處理實質就是將那些能夠讓學生通過活動操作而掌握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盡可能編織在一個有序的活動中,用“動”的方法來轉化“靜”的課本知識。它對教師的要求是:①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做中學”、“動中學”;②盡可能多安排“主動性練習”,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意義”;③科學地設計多樣化練習。
總之,處理教材要力爭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即從“學科教材”到“生活教材”的過渡問題。力爭達到四個要求,即“教材內容生活化”、“教材內容問題化”、
“教材內容結構化”、“教材內容操作化”的要求,力爭做到“五個有”,即“腦中有綱(課程標準的要求)”、“胸中有本(教材了熟于心)”、“目中有人(重點放在學生怎樣學會,怎樣會學)、“心中有數(shù)(學生的知識技能儲備和接受能力怎樣)”、“手中有法(因人因課制宜,選擇教和學的方法手段)”。
三、體育教材處理的新要求
新課程、新課標、新教材要求我們能夠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材處理”,同時也給我們廣大體育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師站得更高,看的更遠、更寬,樹立新課程意識,以新的課程理念(包括學生觀、教材觀、課程資源觀、教學觀、師生觀)來重新審視自身的體育教學實踐、審視學生、審視教學設計,不能局限于體育教科書和即時的教學實效。
優(yōu)化體育教學內容要緊扣目標,科學準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在教材處理中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濃縮、調整、選擇等藝術處理,以減輕教材的難度、減緩知識的坡度,使教學內容更趨于合理化,讓教材的教育、教學功能得以充分實現(xiàn)。教師在處理教材過程中要注意尋找新知識的“生長點”,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知識基礎促成知識遷移,作為體育教學突破口,這對提高課堂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摸清學情,以學定教,把“教材”處理加工成“學材”。廣大體育教師在處理教材、設計教學過程中,應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學生學習的“思路”來設計教師的教學“思路”。既要考慮到教師教學行為,又顧及到學生學習行為。
挖掘體育教材內涵,達到“三維目標”的整合效果。在體育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通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滲透“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升體育課程功能,體現(xiàn)素質教育理念。
新課程孕育了新教材,新教材的使用又依賴于于教師新思想、新行為的支撐。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紀,在創(chuàng)新教育蓬勃開展的今天,社會對新教材充滿了期望,學生對教師充滿了期待。我們深信,在廣大體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配合下,新教材必將如新世紀第一縷和熙的陽光,照耀著我國教育較為欠缺的創(chuàng)造性快快成長,讓那些充滿靈性的心智煥發(fā)出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
作者單位:教育學院附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