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堅持五個統籌樹立科學發展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五個統籌”的要求,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種表述明顯不同于單純強調經濟增長或GDP增長的觀點,被稱為“科學發展觀”或“新的發展觀”。2004年3月10日,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論述了“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承接性與統一性,指出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放在重要戰略位置”,“樹立并落實科學發展觀”。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部發展史。從最早的采擷社會、游牧社會,到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以及后工業社會,既是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是人們交往方式與組織方式的變化。這個發展過程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包含著幾對關系的變化: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經濟與社會、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這些關系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是自成一體的,又是相互關聯的。
自從500萬年前人類誕生以來,地球上人的數量一直呈增長的趨勢,而且增長日益加快。伴隨人口增長的,既有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利用,也有對生態的破壞:如部分物種的滅絕、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臭氧層的破壞等等,無一不是人類活動帶來的后果。但是,對自然、對整個生態系統的關注長時期游離在人們的視野之外,甚至也不在大部分經典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的論述之列。實際上,在上世紀中葉,當我們倡導批量生產、機械化、工業化、“趕超式”的發展時,“寂靜的春天”已經來臨。幸運的是,如今我國“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已經替代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觀念,綠色GDP的概念也日漸流行,環保與計劃生育兩大基本國策已深入人心。但同時也應看到,十幾億的人口以及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依然是我國面臨的重要挑戰。
從歷史上看,城市的出現與人口的增長也是同步的。與鄉村比,大約9000年的城市歷史要短得多,而城市化過程則更是在工業革命出現以后。城市化是發展話語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某些人看來,城市化本身就是發展的一部分。但顯然,城市化的內容與形式不僅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而且與一國的具體歷史進程及在世界經濟中的位置有關。如果將我國置于這種宏觀的時空結構中,并在此基礎上來討論我國的城鄉關系與城市化問題,或許會避免盲目以及不健康的城市化訴求。“統籌城鄉發展”顯然不等于片面地追求城市化,也不等于采取一切方式減少農民數量,甚至也不等于僅僅強調縮小農村與城市居民間的收入差距,而是在于在發展中將城市與農村看作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二者之間是共生的、互補的、和諧的發展關系。農村與城市差距的縮小也不僅僅是收入差距的縮小,而且包括教育、衛生及其他公共事業間差距的縮小,也就是說,要兼顧經濟與社會兩方面的內容。
經濟與社會間的關系之所以要協調,是因為其與社會結構相關,與人的需求相關。“天下大同”是我國先哲所倡導的理想境界。西方社會18世紀出現的啟蒙運動也將“平等”作為三大追求之一。但是,人類社會的歷史并不是一部平等的歷史。不平等幾乎出現在除原始社會外的所有形態的社會中。作為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全社會成員共同從經濟發展中獲益,以此使經濟發展成為改變社會不平等結構的有利而不是有害因素。另一方面,從人的需求來講,人不僅具有經濟(物質)需求,也有社會需求,包括社會交往、教育、健康、心理等方面。我們的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人們的社會交往、教育、健康、心理為代價。否則,就會人為物役,成為一個異化畸形的社會。
統籌區域發展和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本質上是統一的。區域及國家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僅是資本主義出現以后的現象,之前也出現過。目前,討論我國的發展,不可能脫離已經建立或正在建立的世界經濟秩序與世界體系。顯然,我國已不能通過大量消耗世界自然資源方式來實現國內的發展。我們的發展只能是低能耗的、可持續的、開發國內市場的、控制人口增長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進入國際市場、加入全球競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對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我國的投資、能源、市場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外,中國經濟已經是全球經濟的一部分。所以,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既是統一的,也是矛盾的。一方面,國內發展需要對外開放激勵與拉動;另一方面,對外開放也使國內發展具有更大的脆弱性,容易受到世界經濟波動及其他國家行動的影響。以此為背景反過來看我國的區域發展,就會理解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應使地區間的發展形成互補與良性互動的關系,而不以一方的發展以另一方的衰落為代價,這也是“統籌區域發展”的意義所在:無論“區域”是大是小,發展中各部分間的關系應是和諧與協調的。
但是,要落實以“五個統籌”為主要內容的“科學發展觀”任重道遠:我國有十幾億人口,自然資源與耕地極其短缺,實現人與自然間的協調發展不容易;我國的城鄉差距很大,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不容易;我國的地區差距顯著,這種差距不僅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而且存在地理、資源、文化及社會方面的差距;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我國的貨幣安全、能源安全、市場安全的壓力日益增加。同樣,從長時段的歷史來講,發展不是短期發展,而是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由是觀之,總書記提出的“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