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基礎教育課程應體現普及性基礎性發展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基礎教育課程目標應該如何確定,課程內容如何選擇,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在課程標準研制過程中,專家們一致認為,基礎教育的課程是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因此應當從義務教育的性質出發,切實落實課程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遵循著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課程內容的思路,即學科—課程—科目,中小學課程基本上是若干個學科的濃縮。在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材時,力求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科學性,注重的是所編內容是否符合學科知識體系,邏輯是否嚴密,某一個知識點在本學科中的位置等等,而較少考慮學習內容對學生是否是基礎的、必須的、恰當的,對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基礎知識的把握有著怎樣的意義等。究竟什么樣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是終身發展必備的?如何根據兒童的發展需要,從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各門學科之間的聯系去設計和把握課程內容?成為本次課程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在分析現行義務教育課程現狀時,一些專家指出,基礎教育肩負著雙重任務,即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人才、為社會輸送合格勞動者。但長期以來,人們較多關注的是怎樣才能更好地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而忽視了后一項培養目標。因此,課程目標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考慮更多的是選拔人才及少數人進一步深造的需要,而較少考慮大多數人在義務教育階段后,直接進入社會、從事各種工作的需要,當然也就無從談起適合每個受教育者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由此帶來了課程設置和內容編制上的一系列問題,如內容過多,量過大,程度過深、過難。有人認為,內容多、難度大、程度深有利于“雙基”的培養,加大課程的難度或下放高年級的內容,才能體現高質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十幾年來,中小學課程門類不斷增加,難度也一直居高不下,給相當一部分學生帶來沉重的學習壓力和負擔,使他們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義務教育課程的性質。課程專家通過反復討論達成以下共識:第一,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該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保障兒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國家課程標準應當是一個基本的標準,是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第二,義務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后的發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選拔教育,因此它的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擴大、拔高。第三,義務教育不是終結性的教育,課程要給學生全面發展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于學生自主、多樣、持續地發展。
在課程門類的設置與課程內容的選擇以及所要達到的目標上,如何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呢?專家們認為,在制定學科目標時,要明確提出這門學科對那些以后不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的人會有什么功用,對一般公民會有什么功用。在內容的選擇上,要精選學生終身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從兒童的經驗出發,更加注重聯系社會的發展,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