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在農村專業打撈漁民援助的發言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也非常及時。昨天下午大家圍繞會議主題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和交流,召開這次全市農村工作座談會暨專業捕撈漁民解困工作會議非常重要。今天上午各縣市區和市經濟開發區分別作了表態發言,都講得很好。剛才,益丈同志對這兩項工作作了具體安排,完全贊同,請大家抓好落實。下面,就這兩項工作,再強調幾句。
一、關于農業農村工作
各縣市區、市經濟開發區和農口各部門緊緊圍繞年初目標,今年以來。突出重點,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取得了農業農村經濟繼續發展的好成績,為推進全市經濟高速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對于下一段的工作,益丈同志已安排得非常全面具體,不再重復,重點講四個問題。
1要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工作的基礎地位。從黨中央和國家的基本要求看。中央連續出臺7個1號文件,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特別提出,要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把擴大農村需求作為拉動內需的關鍵舉措,把建設現代農業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推進城鎮化作為堅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耐久動力,足可見中央重視和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強決心。從加快推進富民強市的現實需要看,農業農村工作的基礎地位絕不能動搖。發展中經常講堅持工業的主導地位,堅持鄉村化的帶動作用,這毋庸置疑,但并不意味著要忽視和放棄農業的基礎地位。市是一個農業大市,420萬人口中269萬為農民,而且絕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同時發展農業也有好的基礎,新化和雙峰是全國的產糧大縣,農口系統還有一支好的隊伍。因此,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中,沒有農民的小康就談不上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業大縣的崛起就談不上整體的富民強市。從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看,農業農村工作的基礎地位絕不能動搖。當前,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鄉村支持農村”方針,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農業農村進入了新一輪發展的黃金期,使我工作面臨新機遇;城鄉差別還較大,而農民的思想觀念又不斷轉變,綜合素質不時提高,廣大農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給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自然災害頻繁,影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因素增多,給我工作帶來了新挑戰。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各級各部門特別是農口戰線的同志必需適應新的形勢,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認真研究新的思路,用新觀念、新思路、新舉措破解工作難題,努力推進我市農業農村工作上檔次、上水平。
2要更大力度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是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抓出特色,抓出規模,抓出精品,具體要堅持做到五化”布局要專業化。以“十二五”規劃為總攬,加快制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突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逐步形成適應市場需求,具有區域特色的優質、高產、高效、平安、生態農業產業新格局。生產要規模化。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要搞活土地依法有序流轉,大力推擴“市場+基地+農戶”模式,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進行全面整合,培育一批拉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集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農科教于一體的企業化運行機制。產品要品牌化。大力開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申報認證工作,著力培育地方名牌產品,以名牌戰略的實施帶動產業的發展,重點支持和加快“黑豬黑牛”產業的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市湖南黑豬出欄商品豬100萬頭,產值達20億元,湘中黑牛出欄8萬頭,產值達10億元,將“兩黑”產業培育成為我市農業產業化的龍頭。資金要項目化。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合理整合各類強農惠農資金,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農村建設和開發,通過開發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項目,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服務要信息化。要狠抓農業信息化工程,為農戶及時提供農業科技、農資、政策、法律、市場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務。要狠抓農村市場體系的配套和完善,逐步形成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農貿市場為支點,以中介組織、運銷隊伍為紐帶的農副產品市場網絡,把千家萬戶的生產與大市場相鏈接,使廣大農民能獲得更多利潤。
3要多渠道全力促進農民增收。有效促進農民增收是整個農業農村工作的核心內容。要通過落實政策促增收。不打折扣、不講價錢。鼓勵和支持農民扎實搞好農業生產,不時擴大生產規模,扎實開展扶貧開發,落實好農業救災補損,全面減輕農民負擔,增強農民增收的原動力。要通過擴大就業守業促增收。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就業守業中的推動作用,加強農民就業培訓,鼓勵返鄉農民自主守業,加快農村勞動的就業轉移,重點協助農村零就業家庭、農村貧困家庭的就業,通過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要通過改善農村條件促增收。搶抓國家支持農村發展新機遇,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平臺,不時完善鄉村道路、電力、水利、沼氣等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農村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快推進鄉村旅游富民工程,讓農民在家門口致富。要通過加快改革促增收。積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的土地流轉長效機制,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水管制度、農村居民養老平安試點和醫藥衛生制度等各項改革,讓農村在改革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讓農民在改革中共享發展的效果。
4要突出抓好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環境維護。近年來。保守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致使農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日益突出,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工業及鄉村污染向農村轉移,直接威脅和危害到廣大農民群眾生存環境與身體健康,已經到非抓不可的地步,必需以新農村示范村建設為突破口,大力整治和改善農村環境,完全治理“垃圾亂倒、臟水亂潑、柴草亂堆、畜禽亂跑、糞土亂撒”和“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現象,切實扭轉農村“臟、亂、差”狀況。要加快規劃,統籌城鄉環保工作,推進垃圾處置等環保設施向農村延伸,環保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要加大投入,努力發揮各級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要加強管理,切實清潔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能源,堅持以點帶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總之一句話,就是要把新農村規劃制定好,把農村基本建設管理好,把農村環境整治好,把新農村建設與農業產業化結合好,形成相互推動的合力,確保新農村和環境建設快速推進、快見實效。
二、關于專業捕撈漁民解困工作
再強調三句話:就這項工作。
1做好漁民解困工作義不容辭。洞庭湖區專業捕撈漁民解困工作基本結束后。充分標明省委、省政府對解決漁民民生問題的決心和力度。市作為四水流域專業捕撈漁民解困工作的重點區域,必需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抓落實。由于漁民的特殊身份和歷史原因,臨時處于“三低”狀態,收入水平低,受教育水平低,社會保證低。協助他上岸定居、解困就業,共享發展效果,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肯定要求,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盡管這一群體人數相對較少,但我絕不能因為他人數少而忽視他一定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抓好這項工作,切實改善他生活條件,保證他切身利益。
2落實有關措施刻不容緩。依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現在只有三個月了必需集中力量抓緊落實。為抓好這項工作,省里已出臺“四項”具體措施,并即將出臺無房戶漁民上岸定居、困難漁民危房改造、社會保證、就業培訓、醫療救助、困難救助、子女就學等一系列政策,一定要嚴格抓好落實。此基礎上,市本級和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迅速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提高解困效果。具體來說,上岸定居和危房改造補助政策要嚴格依照省里的規范,明確范圍,登記造冊,落實到房到戶到人,嚴禁亂開口子、擅提標準。社會保證工作要針對專業捕撈漁民的特殊情況,重點解決其就醫、子女就學等問題。轉產轉業工作要堅持市場就業與政策幫扶就業相結合的原則,通過職業指導、技能培訓、自主擇業、崗位援助、信貸扶持、稅費減免等方式,多種途徑解決。漁民社會管理工作要依照屬地管理原則,料理漁民落戶手續,納入城鎮居委會或村民委員會進行常態管理,使他充分享受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公共服務和各項民主政治權利,同時要強化對專業捕撈漁民的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管理措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對捕撈流域生態環境的維護,重要江段要實行禁漁制度,切實加大魚類人工放流的力度,打擊非法捕撈,繼續加強水域污染治理,實現捕撈流域的可持續發展。
3加強工作保證責不容卸。要切實強化領導責任。以新化縣為重點。以縣市為主、干部包戶的漁民解困工作機制,要通過辦點示范,以點帶面,層層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確保各個環節的工作扎實有序推進。要切實強化部門責任。捕撈漁民安居工程和漁業資源養護等所需經費由財政部門負責;子女就學問題由教育部門負責;就醫問題由衛生部門負責;培訓和轉產轉業問題由勞動和社會保證部門負責;低保和困難救助問題由民政部門負責;漁民上岸定居用地由國土部門負責;公安、畜牧水產、審計、建設、交通、水利、林業、電業等部門要按著職責范圍做好相應工作。要切實強化督促檢查。實行主要領導督導、分管領導督辦、專門班子督查的方法,加強督促檢查,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開展督查。凡職責不到位、工作不落實,弄虛作假、徇私舞弊、擠占資金,完不成任務的要嚴厲追究責任。
農業正處于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爬坡階段,同志們當前農村正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民正經歷著從激進邁出現代、從貧窮走向富裕的艱難跨越,做好“三農”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全市上下一定要以這次農村工作座談會為契機,準確掌握現階段農村工作的新特點,努力適應農村工作的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引領農村科學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能力和水平,確保圓滿完成和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為推動我市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