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布魯金斯學會的演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很高興能在這里和大家討論中國的未來,我的演講題目是“中國的意識形態創新和增量民主的發展。”
意識形態在中國政治發展的過程中起了特別的作用,鄧小平就曾把“思想解放”作為改革開放的頭等大事來抓。在此我想談一下目前在中國意識形態的創新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如何推動了民主治理。這些創新包括了以下的政治概念:人權、法治、個人財產、公民社會、和諧社會以及政治文明,還有“以人為本”,它被認為是西方人道主義、人文主義的基本組成部分。
“以人為本”——從1949年以來它一直是受到批判的,80年代一些中國知識分子開始討論普遍的人性,但是受到了政府的壓力。進入21世紀以后,“以人為本”真正進入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意識形態,并成為中國改革戰略的理論基礎。現在這一觀念被認為是政府科學發展觀的起點。
“法治”——中國經歷了2000多年的人治。1990年以來,“法治”開始出現在中國的官方文件中,第15屆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得以確立,之后這被寫入憲法。
“私有財產”——90年代中期以來,中共開始鼓勵了私有經濟的發展。2003年,中國建議對憲法實行修改,上個月通過的物權法清楚的規定了公民的私有財產受到國家同等的保護。
“政治文明”——80年代時中共有兩大基本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90年代時這一核心戰略擴大了,政治文明加入其中。政治文明在中國主要代表了民主和法治,也成為了中共和中國政府的基本目標。
“公民社會”——公民社會在中國長期等同于民主社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民間組織成長起來了。90年代知識分子就公民社會進行了一場大討論。最后民政部在1998年建立了民間組織管理局,這表明民間組織得到了官方的認可。近些年來,中共鼓勵所有的民間組織參與到中共的經濟和政治發展中來。
“和諧社會”——這一概念和中國傳統的政治意識形態有著尖銳的對立,原來強調的是階級斗爭。21世紀剛開始,一些學者開始宣傳社會和諧,然后很快的變成了中共的基本目標。2004年中共最終將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列為戰略目標之一。
“全球化”——90年剛開始時,全球化只不過是全球資本主義化的另一種稱謂。20世紀末,這一概念已經不僅只是中國學者津津樂道的了,它也深刻影響了中國政府以及其后的政治創新。根據我的研究,這些創新包括:善治、好政府、全球治理、合法性、透明度、問責制、政府服務以及政府效率。
政治意識形態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體現在中國的政治改革中。近些年中國的政治改革可以歸納為:黨政分離,黨所起的作用和國家分開。憲法和法律也規定了黨的行為,中共公開表示,黨不能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法律必須界定其行為。
第二,中共不再代替政府直接對經濟實施管理。
公民政治正在興起。2006年全國有320000個民間組織,這還只是正式注冊的,更多的未注冊的民間組織也在發揮影響。對此沒有官方統計數量,但大概的估計是有三百萬個組織。
依法治國是政治發展的目標之一,1979年到2005年,650項管理條例和7500多條地方管理條例得以通過。
在改革之初,中國最高領導人就將民主定為改革的一部分。1980年以來,全國人大代表和地方人大代表都采用了直接由公民選舉的形式。1990年以來,一些省份進行了公開討論黨和政府候選人的實驗。
最后,與民主相關的最為重要的發展是村民自治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政府的公開和透明度的提升也幫助了政府能力的提高。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政府承諾一項政策執行以前要進行通告。
這些新的觀念中的某些部分,比如和諧社會,來自中國傳統文化。但是更多的則來自西方文化。在中國,這些都是新的政治觀念和創新。對中國正在興起的政治模式予以正確的理解是必需的,這種模式被中共稱作“社會主義民主”。
我的觀點是,這一政治模式的前途在于能否擴大公民的政治權利,推進“增量民主”。“增量民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當特定的政治改革開始時,必須有足夠的資源儲備,換而言之,經濟和政治上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時候,特別是政治上必須具有一股進步力量,此時,更遠一步的政治改革才能開展。更重要的是,政治改革必須和已有的政治和法律框架相互兼容。
第二,在已有的政治和法律框架上,政治改革應該創造新的增量,新的增量又擴大了資源儲備。這并不只是由法律和規章制度來決定,而且最終由大多數公民來決定。所以,這不是只是要合乎法律,而是要具有合法性。
第三,政治改革應該逐步,穩定的進行。這并不是一場革命,而是演化。
第四,增量民主依賴于公民政治興趣的提高,同時也不能危及公民現有的利益。
第五,根據增量民主的邏輯,黨內民主和草根民主應成為政治改革過程中的焦點。
第六,增量民主能促進動態穩定。有人說任何政治改革都應該保持社會和政治秩序,但實際上,增量民主的結局并不是保持傳統的靜態穩定,而是一個現代的動態穩定。換句話說,它專注于保持一個新的平衡,這個平衡中又有緩慢的、持續不斷的變動。
第七,增量民主需要有秩序的民主,就是說公民的政治參與應該得到鼓勵,但這種參與必須合法,組織有序。
第八,增量民主并不能扮演法治的角色。沒有民主能離開法治。在中國,貫徹法治和推進民主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總的說來,中共已經從一個革命黨轉變成為一個執政黨。中共也意識到其統治地位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永久的。只有當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需求以后,中共才能得到大多數群眾的支持。所以,推進增量民主,或者說推進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對中共來說是長期的利益所在和基本的價值觀念,也是中國政治改革中不可改變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