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專家提出中國整體進入和諧社會的五大基本標識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根據中科院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小組與世界銀行的共同研究,中國要基本達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將要共同獲得五大“目標集合”,才能既體現出經濟增長的全面提升,又體現出社會發展的全面進步,成為中國整體進入和諧社會的基本標識。
牛文元指出,這五大指標分別是恩格爾系數平均在0.20以下(表征社會財富);基尼系數保持在0.35±0.03(表征社會公平);人文發展指數(HDI)保持在0.90以上(表征經濟與社會的協調);二元結構系數保持在1.5左右(表征統籌城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生產集約化彈性系數保持在“零增長”的水平(表征資源和能源的消耗速率實現零增長和負增長)。他指出,從宏觀層面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必須有成體系的國家制度的支柱性保障,因此設計和運行這一套國家制度對于實現和諧社會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和價值,將會成為奠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型骨架,也是從根本上維持社會穩定的長效機制。
牛文元曾在中科院主持綱領性文件《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這位被許多媒體評價為“綠色GDP先鋒”的科學家強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戰略性、歷史性和基礎性的意義。中國和世界的發展經驗表明,只有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公平得到全面合理的體現,這個國家或地區才會是健康的、有序的和合乎理性的和諧社會,它整體地表征著“人與自然”關系和“人與人”關系在科學規律指導下的全面協調。
在牛文元看來,單純地追求“均衡發展戰略”或者主張單純地追求“非均衡發展戰略”,都不可能完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不等于絕對公平。而應是以通過國家制度的“調制與解調”,獲取社會分配事實上的相對均衡。
世界發展的經驗表明,區域之間合理梯度的存在,是促進經濟依序增長,形成產業互補,達到平穩傳遞,提升國家整體實力的基本形態。也是達到效率與公平合理匹配的最佳追求。據世界銀行在專項研究報告(2002年度)中的計算,獨立的地區經濟體之間人均GDP的差異保持在1.2~1.4倍,每平方公里土地承載GDP總量(土地產出率)的差異保持在1.4~1.8倍,被認為是一種合理的梯度,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整體經濟社會的健康與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