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技推廣科技專家績效評價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績效評價設計的原則
農村科技推廣中科技專家的績效評價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人員,不能僅限于科技專家出版的專著、發表的科研論文、獲得的專利等理論成果,重點應包括科技專家在基層農村推廣中的實際貢獻和技術需求
主體的滿意程度。在構建科技專家業績考核評價體系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公平原則
同一個農技推廣體系應包括不同層次的科技專家,各層次的科技專家在推廣中從事的工作也不相同。因此,對不同層次的人員不能用相同的分值去考核他們完成任務的優劣,應客觀地反映科技專家所
做的實際貢獻,以此作為按勞取酬和擇優淘劣的客觀依據。
2.穩定性原則
績效考核標準在科技專家的農技推廣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經過一定程序制訂出考核標準后,應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而不宜頻繁調整,以便于科技專家參照執行。如果科技專家的總分增加,則表明他的科研推廣業績上升;反之,則其科研推廣業績下降。
3.回應性原則
回應性原則即滿足特定社會群體的需要,在本研究中則是滿足農技推廣過程中農民的對先進生產力以及增加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需要。因此,科技專家的工作必須有針對性,深入到基層,形成推廣工作與成果之間的利益反饋機制,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以上三個原則是在構建指標體系目標的指導下,對指標的設計提出的要求,這三個原則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遵循這些原則,才能構建起適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二、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
1.農技推廣軟環境
農技推廣軟環境是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外部條件的總稱,包括技術培訓、技術水平和推廣方法三個方面。(1)技術培訓。技術培訓是農技推廣中科技專家通過成果方法示范、技術培訓班、廣播電視和科技活動等方式使農民獲取知識技術,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綜合考察科技專家在農技推廣一年中的工作量。在該指標下設立如下四項三級指標:培訓時間X1-l;培訓種類X1-2;推廣受益對象數量X1-3;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幅度X1-4。(2)技術水平。技術水平是對科技專家研究成果質量的鑒定,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可把它分為三項三級指標:知識產權X2-1;成熟度X2-2;風險度X2-3;經濟需求度X2-4。①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科技專家的最重要的產出,也是申請了專利保護的科研成果,可通過一定的折算方法,加權計算各種類型和水平的專利數。②成熟度。評價推廣技術的成熟度的不可控因素較多,難度較大。本研究采用技術效率評定法,測算技術對效益貢獻程度的大小。③風險度。風險度是農民在接受農技推廣過程中,受不可預見因素的影響而遭受損失的程度。④經濟需求度。經濟需求度是通過農民及市場對技術需求的反饋來引導先進科技的研究開發。(3)推廣方法。推廣方法是科技專家采用農民樂于接受的方式向其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將科研理論轉為生產力。在該指標下設立如下三項三級指標:推廣方法種類X3-1;農民對科技推廣機制滿意度X3-2;農民對推廣技術吸納度X3-3。
注:對于無法用具體數值表示的項目,我們引入模糊數學的方法,把主觀判斷不確定性用具有區間概念的模糊數加以描述,最后用模糊數學的方法綜合評估。2.農技推廣的現實力
它是指科技專家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中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后續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從而帶動農民致富的能力。可具體劃分成以下兩項二級指標:推廣效率、經濟效益等方面。(1)推廣效率。它反映了農業科技推廣資源的利用程度及推廣資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有利于監督推廣資源的有效利用與合理配置。構成農業科技推廣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兩項三級指標:推廣指數X4-1;平均推廣速度X4-2。其中:①推廣指數。該指標可較全面地反映成果推廣狀況,可表示為:,推廣率=(實際轉化成果數×正常轉化周期)/(研究成果數×實際轉化周期)×100%,推廣度=實際推廣規模/應推廣規模×100%。
②平均推廣速度。該指標是評價推廣效率的指標,平均推廣速度=推廣度/成果使用年限。(2)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是指農民在接受新技術、新品種等同時提高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和降低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實現增產增收。在該指標下設立如下四項三級指標:產量增減值X5-1;農業新增產值X5-2;降低成本額X5-3;節省勞動時間X5-4。
3.農技推廣的后續性
農業生產技術具有地區性、季節性、不穩定性等特點,農技推廣的后續性是農民積極參與新技術、新品種的重要參考依據,由農技推廣的可持續性這個二級指標體現。它是指農技推廣過程中對自然資源、農業生態建設、農村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綜合影響。構成推廣的可持續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大方面:推廣手段與方式的可持續性評價X6-1;推廣結果的可持續性評價X6-2等。
三、評價方法
1.不同量綱的指標歸一化處理
由于上述指標表現為多個特征的綜合,而每個指標只能表達一個特征,因此,既不能用一個特征指標去表達科技實力或運行績效的全部含義,也不能把所有不同質的指標直接進行運算。我們采用線性比例歸一化的方法,即將指標進行“功效轉換”,實施“無量綱化”,保持指標間相對比較的分值大小,除去指標的具體含義。這樣,通過測評指標間的邏輯關系,就可以建立數學模型進行運算。
因考慮到指標的權重和尊重客觀規律,采用最大值轉換模型較為合理,其轉換公式為:
其中,CTij—第i個評價對象的第j項指標的等效值;Cij—第i個評價對象的第j項指標測算值;Coma—在評價區間第j項指標最大測算值。考慮到各評價對象在規模上的差異大,為了保證計算精度,我們將計算結果擴大1000倍。
2.指標權重賦值
權重系數綜合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確定
參考文獻:
[1]張淵,陸玉梅,梅強.科技計劃項目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85-187.
[2]李友華,叢丹陽,韋恒.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特點及其績效的評價方法[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2007,2:39-41.
[3]涂小東,肖洪安.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8:38-40.
[4]肖亞平,裴國清.關于獨立科研機構的定量評價[J].科學學研究,1999,1: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