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技推廣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市轄6個鎮5個街道,356個行政村,農業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為79.44%。從07年起建立農技推廣責任制度,09年至今連續四年實施農業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目前我市共有農技、種子、畜牧獸醫、農機、林特等5個市級農技推廣服務機構、11個鎮(街道)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綜合站)、320個村級(包括有影響的農業主體)服務站點、17家民辦農業科研所,基本形成了市、鎮(街道)、村(點)多級農業科技服務網絡,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效能逐步提升。各級農技推廣機構、人員隊伍分工職責明確,我市已基本建立了“首席農技專家+技術指導員(農業科技創新團隊)+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輻射示范戶”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在新階段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實施目標
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推進建立運行高效、服務到位、支撐有力、農民滿意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大力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全面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2013年全市計劃圍繞6個農業主導產業,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個,培育科技示范戶650戶,培訓科技指導員80名,力爭主推技術和主推品種推廣應用率達到90%以上,同時,積極探索和總結農技推廣新模式、新機制,真正發揮補助項目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三、實施內容
(一)加強體系建設、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創新思路,完善市、鎮(街道)、村(點)和社會化民營機構各級農技推廣體系管理,明確工作職責和要求。進一步加大對社會化農技推廣隊伍的培育力度,鼓勵引導相關農業主體和民營科研機構在滿足自我服務的同時,積極開展社會化服務,從而真正構建政府主導力、科技支撐力、農民主體力、社會參與力等“四力合一”的農業公共服務機制。今年在第一批創建的基礎上,繼續推進第二批溪口、莼湖和裘村3個示范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和松岙、大堰、江口、西塢、錦屏5個一般性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按照“多功能、一體化”要求,改善服務條件,不斷強化服務中心的延伸作用,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2014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第二批8個鎮(街道)的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并通過市級驗收。
(二)完善工作機制,提升示范帶動能力。繼續完善農技人員包村到戶的工作機制和“首席農技專家+技術指導員(科技創新團隊)+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結合前幾年我市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實施的實際,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遴選各產業主導品種和集成主推技術。2013年確定優質稻米、蔬菜瓜果、生豬養殖、水蜜桃(水果)、名優茶、雷筍六個產業為項目重點實施的主導產業,將建立相應的以首席農技推廣專家領銜、農技指導員和責任農技員組成的實施團隊,組織遴選各產業主導品種和集成主推技術,由專家組制定示范和推廣方案,通過培育示范戶和基地示范觀摩提高推廣效率。
2、建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按照一業一示范的原則,在6個產業中認定和建設10個左右示范基地,并為每個示范基地配備由首席農技推廣專家領銜,技術指導員組成的科技創新團隊,積極參與基地建設工作,重點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引進、試驗、示范和技術培訓工作,使其成為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基地,良種、農藝與農機融合示范基地,農技人員、種養大戶和農民科技培訓基地,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并通過示范基地的觀摩與培訓等形式輻射帶動周邊農戶。
3、培育科技示范戶。在六大產業中遴選650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種養水平較高、樂于助人農戶作為科技示范戶,其中水稻300名,蔬菜瓜果90名,生豬養殖80名、水蜜桃(水果)100名、名優茶30名、雷筍50名。選派78名技術人員進行結對技術幫扶指導,每名農技指導員結對聯系科技示范戶5-8個。采取集中培訓、分戶指導、實地考察、觀摩交流等方式,指導科技示范戶應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科學種養水平。同時創新農民培訓方式,在科技示范基地上建立農民田間學校,加快新型農民培養力度。
(三)加強人才的培養,提升農技服務水平。根據省、市統一編制的分類別、分產業培訓計劃,2013年將繼續選送全市基層骨干農技人員,到國家或省級農業技術培訓基地開展重點班和普通班集中培訓。鼓勵農技人員利用業余時間報考相關大專院校進行學歷提升自學,逐步提高業務能力。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以專家講座和外出參觀研修等形式,重點對我市責任農技人員和農業主體和民辦科研機構社會化農技服務人員進行培訓。積極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業生產領域創業就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四、進度安排
項目實施時間:2013年7月-2014年5月
第一階段(7-8月):動員部署。制定實施方案,成立項目實施領導小組、辦公室及項目實施產業專家組;篩選好主導品種與主推技術;確定好各產業試驗示范基地;按一定申報程序遴選好科技示范戶、配備相應農技指導員;并按要求將所有數據錄入到規定網站;
第二階段(8-12月):組織實施。制定完善各環節具體管理辦法,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科學創新;
第三階段(2014年1月-5月):各產業做好項目實施總結,按照績效考評辦法,查漏補缺,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自查自評,迎接上級驗收。
五、項目實施產業責任單位、人員及任務分工
優質稻米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為市農技服務總站、市農機管理站和種子管理站。由(市農技服務總站科長,高級農藝師)、(市農機總站科長,高級工程師)、(市種子管理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領銜配備30名技術指導員組成水稻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水稻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科技示范基地(不能與高產創建基地重復),落實和培育水稻產業30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蔬菜瓜果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為市農技服務總站和市種子管理站。由(市農技服務總站站長,高級農藝師)、(市農技服務總站經作科科長,高級農藝師)、(市農技服務總站經作科,農藝師)領銜配備15名技術指導員組成蔬菜瓜果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蔬菜瓜果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蔬菜瓜果產業的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9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生豬養殖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市畜牧獸醫總站。由(市畜牧獸醫總站副站長,高級畜牧師),(市畜牧獸醫總站副站長,高級獸醫師)領銜配備生豬養殖產業15名技術指導員組成生豬養殖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的生豬養殖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畜禽養殖產業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8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水蜜桃(水果)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市林特總站。由(市水蜜桃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市林特總站,農藝師)領銜配備10名技術指導員組成水果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水蜜桃、獼猴桃、葡萄等水果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水果產業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10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名優茶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市林特總站。由(市林特總站,高級農藝師)領銜配備3名技術指導員組成名優茶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名優茶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建設產業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3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雷筍產業實施小組:責任單位:市林特總站。由(市林特總站,工程師)領銜配備5名技術指導員組成雷筍產業科技創新團隊,主要抓好全市雷筍產業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篩選與推廣;落實和建設產業科技示范基地,落實和培育50個科技示范戶,并開展結對聯系和技術培訓。
六、經費使用安排和配套資金落實
2013年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計劃列支85萬元,其中中央專項補助經費85萬元.具體列支計劃如下:
(1)農技推廣服務補助:主要用于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費用的交通、通訊、誤餐等費用補助安排15萬元;開展科技創新、完成農業技術推廣重大任務的績效獎勵費用安排5萬元;用于技術資料印刷以及建立相關制度和工作考評管理安排5萬元。
(3)農業科技示范補助:結合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以獎代補的方式對部分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建設中購買農(獸)藥、化肥、飼料、試驗設施等物資及組織展示活動補貼進行補助安排22萬元;農業科技示范戶采用新品種、新技術的種子、肥料、農藥等物化技術補助,計劃每戶補貼200元共安排13萬元;
(3)農技人員和新型農民能力建設補助:主要用于農技人員集中開展技術服務,參加異地研修、現場實訓所需的教材、場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安排15萬元;新型農民培訓、基地觀摩等安排10萬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強項目領導組織。成立以方國波副市長為組長的市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實施領導小組,由市府辦、市農辦、市財政局、市農林局、市海洋與漁業局等部門負責人為小組成員。在市農林局下設農業辦公室,由王榮定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副局長周葉君為副主任,局屬辦公室、組織人事科、科技教育科、市林特總站、市農機總站、市畜牧獸醫總站、市農技服務總站、市種子管理站等科站負責人為實施成員。具體負責做好項目實施方案制訂,資料收集和匯總,任務分解與協調組織,上下聯絡,指導技術指導員與示范戶之間分別簽訂技術服務協議,開展績效考核等項目實施工作。
(2)強化資金保障監管。會同市財政局加強對中央財政補助項目資金監管,明確項目實施的目標、內容、責任以及資金使用要求,保證項目資金的合理和規范使用,特別是建立補貼經費與工作考評掛鉤的機制,做到專款專用,從而保障項目實施工作的有序推進。同時將統籌項目資源和技術力量,實現部門、人才、項目、資金的優勢集成,形成工作合力。
(3)確保項目實施效果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遴選方案
為促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推動我市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示范推廣作用,根據《福建省2021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實施方案》(閩農綜[2021]57號)文件及績效考核要求,計劃擬遴選建立5個科技示范基地(其中動物防疫示范場數不超過1個),特制定本方案。
一、遴選條件。2021年科技示范基地原則上從2021基地儲備庫遴選產生,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示范基地依托主體(家庭農場、合作社或農業企業)運作規范、誠信良好,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有一定規模的示范場地、有承擔多項新品種新技術示范的能力、有開展觀摩展示培訓活動的條件,有較長期限使用權或所有權,交通便利、便于觀摩學習。
2、種植業示范基地規模100畝(食用菌年生產20萬袋,設施栽培50畝)以上,并做到相對集中連片,以種植糧食作物(水稻、玉米)、蔬菜(食用菌)、水果為主(花卉、苗木、中草藥等不列入示范基地)。動物防疫示范場應具備符合養殖業有關規定。
3、其它:示范主體負責人或多個成員獲得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或培訓、 獲農業“三品”認證、龍頭企業(示范社、示范場)、完成農產品一品一碼可追溯體系建設并按要求做好生產記錄、規范運作的優先入選。
4、申報主體自動添加至2022年基地儲備庫。
二、遴選程序
由承擔主體自主申報,如實填報申請表,經鄉鎮、街道農業部門審核推薦、農業農村局擇優確定,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每個鄉鎮街道推薦種植業基地數不得超過2個、養殖業基地數不得超過1個)。
三、示范基地職責
種植業基地主要開展高產栽培技術、科學施肥技術、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示范等栽培技術示范、農機作業示范、技術培訓、信息傳播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等,按要求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為農技人員、廣大農戶、高素質農民提供觀摩學習場所,發揮基地輻射帶動功能。動物防疫示范場主要開展現代化養殖技術示范、動物防疫、參觀培訓等。
四、示范基地工作任務及要求
1、制定示范基地實施方案(計劃)。
2、與農業農村局簽訂服務協議,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
3、做好農膜回收及秸稈利用,農膜回收率及秸稈綜合利用率均要達100%。
4、示范推廣農業主推技術2項以上,開展觀摩學習活動,組織技術人員、廣大農民觀摩學習2次以上,同時為學習人員做好推介工作,推廣“五新”示范成果。
5、通過農技推廣APP在線展示示范成果。
6、確定專人負責開展示范相關工作、配合農業部門做好檔案收集整理等。
7、接受補助項目領導小組、上級部門監督檢查,出色完成示范基地建設工作并做好各項工作材料歸檔。
五、示范基地享有的權利。被確定為示范基地并按要求完成任務的給予適當物化補貼。農業農村局對示范基地開展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對不能按要求完成示范任務的基地,取消補助,同時取消下年度示范基地申報資格。
六、申報材料(材料上報一份,業主自留一份)
1、永安市2021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補助項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申報表
2、申請主體負責人身份證、營業執照復印件
3、示范基地實施方案或計劃(內容包括示范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內容,應用效果,增產增收情況,社會效益等)
4、土地流轉合同復印件
5、一年來開展培訓或組織觀摩相關材料。(提供培訓簽到表復印件或培訓照片,備注參觀培訓時間、對象及人數等)
6、其它材料:獲農業“三品”認證證書、龍頭企業(示范社、示范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認定等復印件,服務帶動周邊農戶情況、示范成效等證明材料
附件2:
永安市2021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補助項目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申報表
基地名稱
申報單位
負 責 人
聯系電話
申報日期
永安市農業農村局
2021年6月
單位名稱
單位地址
郵政
編碼
法人代表
性別
身份證號
聯系電話
手機
電子郵箱
示范基地名稱
基地建立時間
基地負責人
聯系電話
基地規模
帶動農戶數
戶
示范內容(種類)
基地產業領域
1、種植業 2、養殖業 3、其它
基地建設情況:規模特色、科技示范內容、技術依托、技術人員、與科研單位合作情況、推廣應用前景、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情況及近期發展計劃
(可另附頁)
所在地農業部門意見:
年 月 日
備注:
年 月 日
附件3
永安市2021年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補助項目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儲備庫名單
序號
縣(市、區)
主體名稱
產業類型
基地規模
(畝/只/頭)
法人代表
聯系方式
備注
1
永安市
永安市小陶金山家庭農場
水稻
220畝
馮洪龍
13774715463
2
永安市
永安市山畬家庭農場
食用菌
30萬袋
蔡定禮
15806078176
3
永安市
永安市昌民禽業有限公司
蛋雞
40萬只
羅春喜
13605999189
4
永安市
永安市小鑫農業合作社
柑橘
106畝
羅敬輝
13799183270
5
永安市
永安市百果園生態農場
柑橘
239畝
劉如昌
13328900399
6
永安市
永安市槐南朝輝家庭農場
蔬菜
120畝
羅若朝
15160606566
7
永安市
永安市琪航生態有限公司
蛋雞
20萬只
陳名琪
13599955195
8
永安市
永安市農祥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
百香果
117畝
黃吉字
18859887357
9
永安市
永安市雙竹果蔬志業合作社
柑橘
400畝
許紹明
13906988640
10
永安市
永安市勤耕農業有限公司
柑橘
250畝
陳賢潘
15159105518
11
永安市
永安市寶農堂農民專業合作社
柑橘
426畝
藍振吉
18859883777
序號
縣(市、區)
主體名稱
產業類型
基地規模
(畝/只/頭)
法人代表
聯系方式
備注
12
永安市
永安市橫山灣生態休閑農場
柑橘
206畝
管清忠
13859112607
13
永安市
永安市安砂燕飛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
水稻
100畝
鄧家燕
13515994517
14
永安市
永安市玉青家庭農場
水果
200畝
黃偉
13859114499
15
永安市
永安市安砂田邊家庭農場
水稻、萵苣、玉米
135畝
鄧國松
18750883688
16
永安市
永安市夢源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
迎慶桃、蜜桔
400畝
馬亮泉
13960593051
17
永安市
福建牧子易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生豬
5000頭
鐘燕容
13799156233
18
永安市
永安市青水畬族鄉百家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
玉米、苦瓜
170畝
林鴻俊
13799174422
19
永安市
永安市綠豐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
玉米、蔬菜
100畝
張仕濱
13515985639
20
永安市
永安市新寨果蔬專業合作社
蔬菜
300畝
朱中良
13850805092
21
永安市
福建滿天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柑橘
1200畝
羅光照13806969452
一、指導思想
圍繞全市玉米振興計劃,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引導農民、農機專業合作社加大對先進適用玉米生產機械的投入力度;以組織農機技術人員、生產廠家及經銷商培訓為手段,大力開展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培訓,提高機手操作技能;以示范項目建設和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為依托,以開展農機化科技促進年活動為契機,加強技術示范,擴大宣傳效果,大力推廣小麥秸稈粉碎還田、玉米免耕貼茬機播、機械化收獲等新技術;積極培育玉米機耕、機播和機收作業市場,加快推進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切實提高玉米綜合生產能力。
二、主要目標
2012年,全市計劃新增玉米專用播種機、多功能旋耕施肥播種機1000臺,新增玉米收割機400臺,用于補貼玉米收割機的中央和地方資金投入2000萬以上,全市玉米機播率達到90%以上,機收率達到45%以上。
三、技術措施
實現玉米生產機械化,首先要掌握其技術路線及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
我市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為:
(一)小麥聯合收獲—秸稈粉碎地表覆蓋—深松—免耕施肥機播—(機械植保)—玉米聯合收獲;
(二)小麥聯合收獲—秸稈打捆(清除)—免耕施肥機播—(機械植保)—玉米聯合收獲;
(三)小麥聯合收獲—(秸稈處理)—(人工播種)——(機械植保)—玉米聯合收獲.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今年,我市三縣一區均被省局確定為玉米生產機械化示范縣,這是省局對我市玉米生產機械化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各縣區農機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緊緊圍繞市政府玉米振興計劃,精心謀劃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同時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努力把玉米生產機械化列入政府重點工作。要進一步摸清玉米生產現狀,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明確今后幾年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目標,以及重點發展的機型種類、數量等。制訂完善的工作計劃和方案,細化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強化指導監督,把加快推進玉米生產機械化這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二)落實政策,加大投入。各縣區農機部門要充分利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進一步加大對玉米生產機具的補貼力度,在安排購機補貼資金時,應優先保證對秸稈粉碎還田機、播種行距60厘米的玉米免耕播種機、玉米聯合收獲機的補貼。廣泛宣傳玉米機械化的作用和效益,正確引導各基層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及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加大對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的投入力度。有條件的縣區要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對玉米收獲機械適當累加補貼,積極探索對小麥秸稈粉碎覆蓋、玉米免耕播種和機收實施作業補貼;對從事玉米生產機械化的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給予優先扶持,鼓勵農機專業合作組織提供社會化服務,擴大玉米機收作業規模。同時,要積極爭取發改、財政、科技、農業綜合開發、金融等部門在計劃、資金安排、項目立項、購機貸款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集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和資金,加快全市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步伐。
(三)強化培訓,加強機藝融合。發展玉米生產機械化,提高農機技術人員、農機操作人員的業務技能是關鍵。各縣區要充分利用陽光工程農機培訓和新型農民培訓等,提前開展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培訓。同時,加強政企聯動,積極引導生產企業做好農機手的培訓工作,確保農機合作組織的農機手和新購機農戶全部接受培訓。特別是在玉米播種、收獲時節,各縣區要組織重點培訓,組織農機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地開展技術指導,幫助廣大農民和農機手掌握和應用好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要通過現場會、廟會趕集、送科技下鄉、電視廣播講座等形式、多角度介紹宣傳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組織農機企業開展巡回機具作業演示,使廣大農民真真切切地看到機械作業的實際效果,比較和選擇機具。
各縣區農機部門要加強與農業部門的溝通協調,大力推廣以良種為基礎,以機播為手段,以壯苗為目標的機播一體化壯苗技術,統籌解決玉米生產機械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積極推進玉米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因地制宜確定玉米生產機械化技術路線和適宜機型。大力推廣麥茬玉米免耕施肥播種等機械化新技術,以精量播種取代常量播種、以等行距播種取代不等行距播種,為機械收獲創造條件。圍繞良種良法配套和農機農藝融合,以提高機械作業適應性為重點,推動玉米栽培方式的改進和玉米品種的選育,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機農藝相適應的技術體系。
(四)示范帶動,扎實推進。各縣區農機部門要切實做好部、省級玉米生產機械化示范項目實施工作,充分發揮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在示范點的選擇上要以農機大戶、種糧大戶為基礎,在優化升級老示范點的基礎上,不斷培育新的示范點,進一步增強輻射能力。各示范縣至少建設3個玉米生產機械化示范點,每個示范點面積不小于1000畝,帶動所在鄉鎮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突破80%。各縣區農機部門要把保護性耕作與玉米生產機械化、秸稈還田結合起來,大力推行小麥機收、秸稈粉碎還田、玉米免耕精量播種和玉米機收、秸稈粉碎還田、小麥精量播種兩個“一條龍”作業模式,優化配置農機資源,提高機械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
各縣區農機部門要及早準備,借鑒小麥機收跨區作業的經驗,加強玉米機收市場信息調研和與外地的聯系,落實跨區作業協議,積極組織外地機械來我市作業,派出我市機械到外地開展跨區作業,加快秋收秋種進程。
一、充分認識加快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步伐,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需要;是加強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切實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迫切需要;是管理體制、更好履行職責的迫切需要。作為農技推廣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是國家設立在基層的公益組織,對于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從全局的高度,深刻領會中央、國務院和農業部及省政府關于深化改革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責任意識,加強組織領導,創新管理體制,強化機構公益性職能,保障工作經費,切實全面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
二、建立健全權責明確的農技推廣機制
圍繞機構職能、管理體制,健全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機制,努力構建職責明確、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一)明確新形勢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公益性職能。當前,我區已設立江南、浮橋、金龍、常泰4個街道企業和農業服務中心,作為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在新形勢下要進一步明確其公益性職能,并進一步細化成工作任務,明確職責和要求,具體落實到每個農技推廣機構和每位農技人員。
(二)區、街道農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結合我區農技推廣工作實際,對街道農技推廣機構實行雙重管理體制,以街道辦事處管理為主,區農林水局作為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業務指導和培訓。街道農技推廣機構人員調配、考評、晉升及職稱聘用,要充分征詢區農林水局的意見。
(三)科學核定人員編制。根據街道農技推廣機構承擔的職能和任務,由相關職能部門按程序核定各街道企業和農業服務中心的人員編制,保證其農技推廣公益性職能的履行。
三、加強培訓,提高農技隊伍整體素質
要重視街道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繼續再教育及學歷提升,積極創造和改善街道農技人員培訓教育條件。要結合年度工作重點、中心任務制定年度培訓計劃,分期分批組織街道農技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參加上級業務部門繼續再教育培訓;要鼓勵街道農技人員積極參加在職學習提高專業學歷,所需經費按有關規定予以報銷。通過院校進修、轉專業培訓、集中培訓、函授自考等多種形式,促進街道農技人員的知識更新,改善農技人員的專業結構,提高整體農技推廣隊伍素質和業務水平,增強農技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斷適應和滿足新時期農業種養多元化、技術要求多元化、服務對象多元化的要求。
四、強化領導,切實保障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加強領導。成立由區政府分管副區長擔任組長,區農林水局牽頭,區直有關部門及新區4個街道辦事處參加的“區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協調小組”,統籌指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區農林水局要切實履行好職責,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爭取各方支持,形成合力,共同、順利推進該項改革與建設工作。
一、工作目標
根據《省農業機械管理局<關于印發2013年全省水稻育秧機械化技術推廣方案>的通知》(農機管發〔2013〕9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市水稻育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工作方案>的通知》(政辦函〔2013〕2號)文件和縣政辦發〔2013〕3號文件明確的推廣任務和目標為推廣插秧機7臺,實現機插面積7238畝,培訓機插機手12人,建設一個連片200畝以上的機插示范片。
二、組織領導
成立鎮水稻育秧機械化技術推廣領導小組,由鎮人民政府鎮長任組長,鎮黨委副書記任副組長,協管農業工作、農技農機畜牧水產推廣服務中心主任、鎮黨政辦主任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鎮農技農機畜牧水產推廣服務中心農機辦公室,由兼任辦公室主任。
三、工作措施
1.主攻為“機械育秧”。加強農機、農技結合,實行統一供種、集中育秧,將機插秧納入鎮集中育秧補貼項目。大力推廣育秧播種流水線,標準化機插盤等設施設備,提高為“機育秧”效果。
2.加快技術指導和培訓力度。成立由農技農機畜牧水產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任組長的鎮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專家組,明確每臺插秧機生產技術責任人,提供全程技術服務,由鎮農推中心牽頭,積極組織鎮屬有關部門技術人員,農機大戶,科技示范戶等積極參加以水稻機插秧技術、插秧機操作維護和田間管理要點為主要內容的培訓。
3.加大補貼力度。積極引導“大戶購機”,對新購插秧機且全年實施機插秧面積不低于200畝的農戶,在享受國家、省、市、縣惠農補貼的基礎上,鎮人民政府將予以適當補貼或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