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化局長會議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今天召開的全市信息化工作會議,是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全省信息產業工作會議、省委十屆二次全會和市委十屆四次全會的一次重要會議。市政府和省信息產業廳都高度重視,彭廳長、麥市長都親臨會議,還要做重要指示。下面按照會議的安排,我首先簡要總結我市*年信息化工作情況,提出*年工作思路。
*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信息產業廳的正確領導下,我市信息化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務,全力推動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產業協調發展,推進了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入應用,取得明顯成效。信息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不斷提速,電子政務資源整合和應用實效明顯提高,農村和社會事業信息化應用進展迅速,無線電事業在國防建設和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取得突破,全市信息產業規模和信息化水平得到實質性提升,預計全年全市信息產業產值達2300億元,同比增長25%,增加值達580億元,同比增長21%,信息化綜合指數達75.6%,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年主要工作情況
(一)信息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一是信息產業的規模和效益有新突破。我市信息產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呈現出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和先導地位日益顯現。全市信息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預計達到2300億元,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00億元,同比增長25%;工業增加值460億元,同比增長21%;信息服務業的業務總量300億元,增加值120億元,同比增長20%。信息產業作為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對傳統原材料消耗少,其快速發展在產生巨大經濟效益同時也產生重要社會效益。尤為明顯的是現代信息服務業,每萬元GDP電量能耗不到全市平均每萬元GDP電力耗費量的1/5,對環境污染小,基本實現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零排放”,為我市經濟發展的節能降耗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二是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和引進有新進展。扎實做好南海奇美液晶顯示器模組項目的跟進服務工作,完成相關政府資助項目申報工作,該項目一期總投資額4.8億美元,預計上下游企業配套后總投資額將達20億美元,是我市迄今最大引資項目。液晶電視模組生產線于10月份正式投產,成為全省首條正式投產的液晶電視模組生產線。奇美模組二期增資項目計劃投資5.7億美元,已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年產800萬臺液晶電視整機廠項目已進入實質性階段。以此項目建設為依托,通過舉辦“中國高清數字電視論壇”、“*全球平板顯示標準及技術發展高峰論壇”等活動,有針對性引進了一批上游原材料生產商和下游的電視生產廠商,促進顯示器件產業的聚集發展,打造中國首個液晶電視產業專區。全球最大的設計軟件公司美國歐特克公司、全國動漫行業的領軍企業*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高科技傳感技術龍頭企業深圳清華力合傳感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進駐我市投資項目。舉辦“攜手推進*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簽約儀式,促成著名IT企業紅帽公司、金蝶集團等15家單位共簽署了9份戰略合作備忘錄和項目合作協議,簽約內容涵蓋建立開源社區、RFID與傳統產業合作、網絡安全合作等方面,為大力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奠定基礎。
三是信息產業發展的載體有新亮點。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顯示器件產業園、國家(*)家用電子產品產業園等產業發展載體建設順利推進。同時注重新技術領域產業發展載體建設,去年我市被省信息產業廳批準建立*省無線射頻識別產業(*)基地,并已與香港物品編碼協會建立合作關系,成立RFID產業發展聯盟。基地作為推動我市RFID產業發展的新載體,將會帶動RFID產業在*形成產業集群。
四是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新提升。產學研合作的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有較大進展。結合重大項目建設,聯合有關高校、企業組建了*液晶電視技術中心、*平板顯示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公共創新平臺、*(南海)數字創新產業公共服務平臺,著力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液晶電視技術中心開展的“新世代液晶彩電屏集成技術研發項目”被列入*省教育部產學研合作項目。數字認證、嵌入式軟件、Linux等新技術的應用領域日益廣泛,數字認證技術在全市辦公自動化系統廣泛應用,全省首家Linux企業應用試點單位選定三水區健力寶富特容器有限公司,大大促進了新技術產業化工作。
五是對信息產業政策扶持力度有新加強。積極協助信息產業企業申報國家、省、市有關重點項目或專項資金。同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起草了促進電子信息產業、新型顯示器業、信息服務業、軟件產業發展等4個專項產業扶持政策,以此保障全市信息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電子政務資源整合和應用不斷深化,促進了政府綜合管理和服務水平的提高
一是政務信息資源整合進一步加強。組織編制了《*市公共信息網絡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方案》。數據共享平臺二期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開展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實施工作已在市國土局、建設局、民政局等17家單位順利鋪開;完成《*市共享數據與交換數據目錄》編制工作,覆蓋包含17家單位1000多條共享數據條目,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力度明顯加強。黨政機關辦公自動化系統和電子公文交換平臺功能進一步完善,有效促進系統應用,推動政府部門之間網上協同辦公。市區一體化規劃政務信息平臺建設正式啟動,將實現全市城市規劃的統一信息化管理。
二是電子政務應用領域向縱深拓展。數據共享平臺、農村管理信息系統、電子政務數據容災備份系統、人口基礎信息數據庫、企業法人信息數據庫等跨部門電子政務工程的建設扎實開展,促進電子政務的應用向深度拓展,促進政府服務水平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數字城管系統、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等項目建設穩步進行,電子政務應用向民生建設方面延伸發展。財稅庫行聯網系統進一步完善,應用情況良好,稅款入庫業務量逐步增長,在全國地級市名列第一。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實現對全市240多個部門、6000多個審批事項所對應的審批行為進行實時監察和預警糾錯,形成對一市五區行政審批行為“兩橫兩縱”的監察(監管)模式,完成全市行政審批業務數據的大集中,應用的深度與廣度居全省先進行列。
三是政務網站建設成果顯著。堅持“以人為本,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的建站理念,開展市政府門戶網站改版工作,對政府門戶網站各類項目進行優化升級,在政務公開、政民互動、在線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加強。網站改版后,收到良好的應用效果和社會反響,日更新信息量達200多條,首頁日訪問量達10萬人次。在全國性的評比中,市政府門戶網站獲得“信息公開特色獎”等多項榮譽,在第二屆中國特色政府網站評選活動中,禪城區政府網站獲“綜合創新”大獎,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區級政府門戶網站。以政務網站評估為抓手,扎實推進全市政務網站建設工作。通過對網站進行評估和提出整改意見,各單位建設網站積極性進一步提高,目前超過80%的政務網站進行優化和完善工作。
四是電子政務項目管理工作有序推進。認真開展電子政務項目評審工作,去年共對150多個信息化項目的預算和立項申請進行審核,為政府節省超過1.3億元資金,并對具體項目提出建設意見,為電子政務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指引。
(三)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工作有較大進展,有效促進全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一是推進企業信息化的基礎性工作不斷加強。起草了《*市關于加快推進企業信息化的意見》和《*市農村信息化戰略研究》,逐步構筑企業信息化建設政策保障體系。積極開展企業信息化推廣活動,舉辦了中國-歐盟物流信息化論壇、*百鎮信息化提升工程交流會等推廣活動,積極營造企業信息化建設良好氛圍。抓試點示范和“倍增計劃”項目,有5家企業單位被確立為省信息化試點示范單位;4家企業被確立為省中小企業信息化示范單位;2家企業其項目被全國電子信息系統推廣辦公室列入“*年信息技術應用‘倍增計劃’項目計劃”。通過積極引導和項目帶動,企業信息化應用普及率顯著提高,目前全市規模以上企業互聯網應用普及率100%,中小企業普及率80%以上。
二是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所突破。*區被列入*省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區。著重利用信息及網絡技術加強行業信息化平臺的搭建。以專業鎮、產業園區或龍頭企業為依托,建設了高明塑料合成革專業技術鎮信息服務平臺、龍江家具行業電子商務平臺等行業信息服務平臺,提升產業集群整體創新能力。目前已有一批企業利用信息平臺改造傳統產業取得良好收益,切實推動傳統產業和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和提升。
三是電子商務和物流業信息化建設有新進展。*樂從鎮政府獲省專業市場電子商務試點單位。以南海三山港為試點的*電子口岸平臺一期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收到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積極在商貿流通和物流企業推廣以歐浦鋼鐵物流、華南塑料交易網為示范的電子商務應用模式,創新服務內容,建立并完善企業、消費者在線交易的信用機制,擴大電子商務在社會消費中的應用規模,目前全市建有各類電子商務網站近200個,在電子信息、鋼鐵、機械、花卉等領域涌現出一批運營良好、影響較大的電子商務應用平臺,尤其是B2B電子商務模式框架已經基本形成,且逐漸走向規模發展,呈現出跨地區發展的趨勢。
(四)農村信息化工作穩步推進,城鄉“數字鴻溝”逐步消除
一是農村居民的信息意識和技能不斷增強。通過在三水區和高明區分別建立農村信息化“示范村”,開展“信息興農村、和諧握手中‘443’信息服務系列活動”、“信息興農、建設和諧新農村”等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活動,加強對農村居民信息化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的信息意識和技能,有效促進網絡進村、信息入戶。
二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發展融合度不斷提高。截止到去年底,全市有“農訊通”等各類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10多個,“*農業信息網”等各類涉農信息網站近100個,其中“農訊通”登記用戶超過15萬戶,發送短信流量超過1500萬條;“農業新時空”發送短信流量超100萬條,“如意村村通”發送短信流量超300萬條。通過信息網絡一方面向農民傳授農業技術,提供市場信息;一方面把分散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市場連接起來,為農民提供網上管理服務,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是農村管理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出臺《關于推進農村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意見》,制定了《*市農村管理信息規范》和明確的工作進度安排表,計劃在全市范圍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農村管理信息系統項目,目前項目已完成立項招投標工作,農村管理信息化工作正穩步推進。
(五)無線電事業再上新臺階,有效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一是無線電事業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保障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顯現。大力發展無線電通信事業,預計去年移動通信用戶突破850萬。開展預防高考、公務員招考和各類職稱考試無線電作弊行為工作。抓好應急通信保障工作,在九江大橋坍塌突發事件中,及時響應、主動出擊,組織開展應急通信救援保障工作,為突發事件中各搶險救災單位的通信指揮調度和信息上傳下達提供保障,提高了搶險救災工作的成效。加強無線電監聽監測工作,尤其在“兩會”、香港回歸10周年慶典活動等重要時期,對重點業務無線電頻率進行監聽監測,保障無線通信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是無線電基礎建設進一步夯實。開展無線電監測聯網二期工程建設,創造性地在全市范圍建立3個無線電聯合監測區,初步實現全市無線電管理資源共享。做好無線電臺站數據清理登記工作,完善了頻率臺站管理數據庫。認真開展各項無線電業務,全年指配無線電頻點76個、核發無線電臺執照1696份、查處干擾31起、檢測各類無線電臺站804部、監聽無線電頻率69169個、測試電磁波輻射67次。
三是無線電管理體系進一步健全。積極開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理順行政許可程序、優化行政許可流程。出臺了《*市公用移動通信基站設置管理辦法》,完成南海區移動通信基站建設專項規劃。穩步啟動無線電管理行政執法工作,全年共查處違規設置使用無線電臺的單位9家、無線電發射設備64部,查獲私自占用的無線電頻點114個,結合執法檢查宣傳無線電科普知識和法律法規,營造合法依規使用無線電頻率和設置無線電臺站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是無線電頻譜管理軍地合作深入開展,國防動員建設進一步加強。積極響應國防動員號召,派遣人員參加解放軍總參謀部聯合信息產業部組織開展的“電磁頻譜管理國防動員暨軍地聯合管控演練”。全程跟蹤、積極配合駐我市的海軍部隊開展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演練。本著平戰結合的原則,按照國防建設提出的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切實開展省高山無線電監測測向站的建設。
二、*年工作思路
*年我市信息化工作總體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貫徹落實黨的*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創新思路,突出重點,實施“1-2-3-5-8”工作計劃,即:努力營造一種發展環境,加強兩方面政策體系建設,提升三類平臺,建設五個園區,抓好八項工程。力爭通過此計劃的實施,促使今年全市信息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信息化綜合指數達到76.8%,全面提升我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為建設富裕和諧*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支撐。
一、營造信息化發展環境
加大政策導向力度,舉辦*市信息化成果展等宣傳推廣活動,提高整個社會信息化意識,形成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深入應用的氛圍;加強信息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落實,建設好產業園區,形成信息產業聚集發展的氛圍;深入推進無線電管理執法工作,形成合法依規使用無線電臺站和頻率的氛圍,著力在全市范圍內營造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的現代信息社會大環境。
二、加強兩方面政策體系建設
(一)建立電子政務績效評估政策體系。出臺《*市電子政務應用實效考核辦法》,制定電子政務應用實效的各項考核標準,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實現對各級行政管理部門電子政務應用實效的全面考核,達到“以考促建、以考促改、以考促規范”的目的,提升電子政務建設和應用整體績效。
(二)完善無線電管理政策體系。落實好《*市公用移動通信基站設置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合理建設通信基站;改進行政審批程序,加強無線電管理執法工作,科學開發和利用頻譜資源,促進移動通信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三、提升三類平臺
(一)產業自主創新平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信息技術創新體系,充分利用*液晶電視研究中心、*平板顯示產業技術研究院、*(南海)數字創新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等產業創新平臺,努力為信息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及專利技術產業化搭建更多公共創新平臺,結合重大項目建設,集中力量突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力求在新型顯示器件、數字家電等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增強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
(二)工業發展技術平臺。立足產業集群發展的需求,組織好行業信息化關鍵技術攻關,深化已有的各類工業發展平臺的應用;立足產業轉型的需求,再建一批傳統行業信息服務平臺,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現代管理方法在中小企業和傳統行業的普及應用,推動應用信息技術對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業的改造;推進先進的信息技術與生產過程相融和,促進企業快速成長;引導和支持信息技術這種新型創新元素向企業集聚,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三)政府服務平臺。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頒布實施為契機,落實市政府門戶網站的內容保障制度,著重加強政府網的公眾服務能力建設,完善政務網站評估工作,建立網站建設規范,加強全市政務網站建設,進一步加強以市政府門戶網站為龍頭的全市政府網站服務平臺建設,大力促進政務公開、政民互動和便民服務。推動全市行政審批電子網絡一體化建設,推進“一站式”電子政務平臺建設,著力整合各區、各部門業務系統,推動網上申請、網上受理以及在線審批業務的發展,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推動服務型政府的構建。
四、建好五個園區
重點抓好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省無線射頻識別產業(*)基地兩大基地和國家(*)顯示器件產業園、國家(*)家用電子產品產業園、*軟件產業園等3大功能性園區建設,整合我市現有的產業園區等多方資源,重點創建動漫及數字創意產業園、數字家電產業園、光電子產業園、數字內容產業園、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等五個特色產業園區。抓住當前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以基地和園區建設為主要載體,抓好奇美液晶顯示器模組項目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加快奇美項目第二條生產線上馬建設,用3年時間實現產量突破2500萬片,液晶電視1500萬臺,實現產值1000億元,將國家(*)顯示器件產業園打造成中國最大電視機產業基地,振興我省電視機產業;抓好光電產業、RFID產業、數字內容產業、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著重引進帶動性大、關聯度高、輻射性強的大集團、大企業,促進產業在園區聚集發展,做大做強信息產業,進一步凸顯電子信息產業在全市經濟中的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先導產業的地位。
五、抓好八項工程建設
(一)政務資源共享工程。加強企業信用信息網、市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統、人口基礎信息數據庫等跨部門、跨區域的重點項目建設。推進財稅庫行聯網系統、電子公文交換平臺向一市五區全面覆蓋應用,促進業務協同順暢,突破效率瓶頸。加強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完善數據共享平臺系統,加強數據共享平臺與跨部門重點業務系統的整合力度,將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企業信用信息網、數字城管系統等項目接入數據共享平臺,促進信息資源和業務系統整合,加強部門和區域間的信息共享,提高政務信息化水平,提升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二)城市數字管理工程。整合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國土等部門基礎信息資源,建設數字城管系統;完善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和城市管理應急指揮系統,實現城市網絡化管理,促進城市綜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信息化便民工程。從解決關系市民切實利益的現實問題和改善市民生活的現實需要入手,加快推動寬帶城市、文化資源共享、遠程醫療、遠程教育、數字家庭、市民卡等6個重點便民信息化項目建設。推進寬帶城市建設,打造市民綜合訊平臺,推進文化資源共享、遠程醫療、遠程教育,讓市民便捷享受到各類文化、教育、醫療保健資源;推進數字家庭計劃,大力推動寬帶入戶,倡導家庭生活信息化;推廣市民卡項目,整合醫卡通、交通卡等各類便民IC卡資源,建立全市統一的真正為民、便民、利民的市民卡,全面推進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等社會事業信息化建設,加快信息走進普通市民生活的步伐,使信息化建設成果人人共享,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四)農村信息化“四個一”工程。即:建設一套統一的農村信息管理系統,在全市范圍內推進農村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促進基層電子政務水平提高;完善一批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業網站,積極引導通信運營商完善各類涉農行業平臺,組織開展各種便民、利民、親民的信息服務活動;開展好一系列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工作,提高農村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促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培育一批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健全農村信息員隊伍,不斷提高農村居民使用信息技術的技能,以此來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村的普及應用,推動城鄉信息化建設協調發展。
(五)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工程。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強信息產業,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信息產業在全市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大力氣普及和深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研發等各領域各環節的應用,加大企業信息化示范企業培育力度,組織好國家、省級信息化示范點和“倍增計劃”項目的申報工作,同時在陶瓷、機械、五金等我市傳統優勢行業和電子信息、汽車配件等新興產業行業各樹立一批信息化應用典型,積極發揮示范企業帶動作用;建立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聯盟,利用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全面推進企業信息化工作。
(六)現代信息服務業發展工程。探索建立服務于“總部經濟”建設的各類后臺數據中心和技術支持中心,加強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現代服務業發展服務平臺建設,大力引進現代信息服務業領域中國內外知名企業來*設立企業總部和研發機構,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七)新技術推廣應用工程。大力推進嵌入式軟件、Linux軟件、數字認證等新技術應用,推動Linux軟件技術在電子政務領域、企業信息化領域上應用,推動RFID技術在制造業企業和物流業領域上應用。努力創造我市3G發展的良好環境,積極跟進上級政策、引導通信運營企業做好業務和市場的培育,積極推進國家支持的新一代信息網絡發展,同時做好WiMax寬帶無線接入等新技術應用和產業化工作。
(八)無線電高山監測站工程。本著平戰結合的原則,按照國防建設提出的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建設好省高山無線電監測測向站工程,一方面維護空中電波秩序、維護社會穩定和諧;一方面加強無線電監測,掌控空中電波秩序,保障現代軍事斗爭信息化聯合作戰的“制電磁頻譜權”,以滿足信息化條件下軍地聯合作戰的需要,促進國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