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局科技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我市“科技之光行動計劃”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緊緊圍繞推進“四個四”發展戰略,突出優勢產業發展,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的應用和轉化,強化組織協調和檢查考核,全面超額完成*年“科技之光行動計劃”年度目標任務。新建成市級科技進步示范鄉鎮8個,完成星火培訓20萬人次,完成農村信息化試點建設的鄉鎮78個,村473個,完成企業信息化建設試點30家,獲得創新科技成果42項,申請專利108件,轉化重大科技成果47項、實現新增產值26.26億元,新增利稅6.40億元。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考核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之光行動計劃”的實施,將“科技之光行動計劃”作為推進全市科技工作的抓手,納入目標考核。年初,市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實際對科技之光行動計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行了調整,并以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文件印發下達了目標任務。同時,加強在半年和年終對實施情況的調研與抽查。各區縣均加強了對“科技之光行動計劃”的領導。對目標任務進行了分解落實,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同時將“科技之光”完成情況納入“一抓一”考核和區縣黨委、政府目標考核內容,為計劃任務完成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在實施“科技之光行動計劃”過程中,我市將推進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作為推動*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突破口。著力搭建合作平臺,創新合作模式,營造合作環境。圍繞酒業、化工、機械、能源和優勢農業的產業升級,市政府出臺了《*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產學研聯合運行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見》,制定了一系列推進產學研結合的政策措施。*年6月,市政
府與省科技廳聯合舉辦了“*·*科技成果轉化暨產學研合作洽談會”。會前科技部門經過廣泛的技術需求調研,征集企業技術需求45項;邀請省內外22所院校、9所科研院所參會,在會上科技成果68項;重慶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成都分院分別與市政府簽署了校(院)市科技合作協議;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四川大學化工學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等11所院所與我市12戶酒類、機械、化工等企業簽署了13項科技成果轉化協議,簽約項目總投資2.8億元,技術合同轉讓金額230萬元,預計銷售收入10.8億元,利稅2億元。有關區縣、企業也將推進產學研聯合作為科技工作的重點。如瀘縣與四川師范大學開展縣校合作,有關企業、單位與四川師范大學簽訂合作協議5項,目前有2項合作協議已經進入實質實施階段。江陽區、納溪區等在實施科技富民強縣項目過程中也加強了與省農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老窖股份公司與中科院過程所共同開展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富含纖維素殘渣制備功能材料及其燃料油生物脫硫的應用”通過國家“863計劃”答辯;該公司與江南大學共同開展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生物技術產品規模化生產配套技術與工藝的研究與示范”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支撐計劃支
持。產學研合作促進成果轉化的機制在我市基本形成,合作效果逐步凸現,為我市“科技之光行動計劃”順利實施提供了技術、人才保障。
三、加強機制創新,完善科技服務
在實施“科技之光行動計劃”的過程中,市、區(縣)科技部門及有關單位圍繞加速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推進機制和體制創新,收到明顯效果。一是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進“*酒業集中發展區質量監督檢驗控制中心”和“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庫”等省級科技基礎平臺建設。*老窖股份公司成為四川省白酒產學研合作創新聯盟的建設平臺。二是積極探索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模式。市科技局通過調研,并和金融部門協調溝通,與市興瀘信用擔保有限公司簽訂了《關于共同促進*市高新技術企業融資合作協議》,探索科技與金融結合,解決高新技術企業資金瓶頸的投融資途徑。在合作框架內,促成省開發銀行分別向科瑞德制藥、邦立重機分別貸款300萬元、500萬元。三是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瀘縣在實施科技富民強縣行動中,積極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選派科技特派員64人,探索、總結出“市場帶動型”、“技術推動型”和“實體創業型”科技服務模式,推廣新技術195
項、新產品181項,實施科技開發項目115項,聯建利益共同體18家,建專合組織22個,創辦公司或經濟實體10家,項目投資達2737萬元,實現利潤1331萬元,帶動農民增收11043萬元。受到省科技廳表彰獎勵,并得到國家科技部肯定。四是建立鼓勵科技人員創新的激勵機制。市政府修訂了《*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提高了科技成果獎勵獎金額度。區(縣)、企業也普遍完善了激勵機制。如長起公司對技術人員實行崗位工資加效益工資。長液公司設立了新產品開發獎、非標產品開發獎、技術創新效益獎。*老窖公司20萬元重獎對科技創新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這些機制的創新,有力地調動了科技人員積極性。
科技、經濟、農口等部門積極圍繞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在企業申報項目、創新能力與科技平臺建設、技術應用與推廣等方面做好服務、協調。有關區、縣組織開展的科技政策宣傳會、科技企業聯誼會、民營科技企業職稱評定等活動,得到民營科技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可和歡迎。
四、加大科技投入,強化支撐條件
市、區縣均在一定幅度內增加了對科技的投入,強化了對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經費支撐。一是財政應用技術研究與開投入均有增加。市本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
較去年增長10%。古藺縣較去年增長145%,龍馬潭區增長48.5%,瀘縣增長30%。市、區縣均將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及中小型科技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列入了財政預算。市財政兌現6戶企業*市技術創新獎90萬元。二是科技之光行動計劃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證了科技之光行動計劃開展工作和獎勵經費的落實。三是企業用于技術研發的投入大幅增長。如*老窖股份公司在實施“科技之光行動計劃”時加大了研發投入,*年共計投入研發經費1.2億元,新轉化科技成果5個,申請專利16件,開發新產品90余個,成果轉化新增產值6.8億元,新增利稅2.5億元。四是積極爭取國家、省科技計劃對“科技之光行動計劃”項目的支持。截至目前,我市獲得國家、省立項的科技項目43項(歸口市科技局,不含瀘縣),已到位資金986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8項,已到位資金405萬元;省級32項,到位資金581萬元),比去年增加290萬元,增長41.7%。
“科技之光行動計劃”實施三年來,促進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逐步建立,加快了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的轉化,推動了我市支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起到
積極作用。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差距,主要體現在:
一、對“科技之光行動計劃”的財政支撐力度不夠,投入不足
雖然市、各區縣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都有所增長,但基數都較低,總體上對科技成果轉化缺乏有力的扶持;部分企業對項目投入不足,影響了項目實施的效果。
二、產學研結合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部分企業合作意識不強,合作信息不暢,渠道單一,加之自身人才不足,致使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需要政府經濟、科技等部門在這方面給予引導和支持。
三、鼓勵政策有待完善
個別區(縣)、部門、部分企業沒有制訂“科技之光行動計劃”實施、激勵創新的政策和措施,如科技特派員下鄉補助,除瀘縣、古藺和江陽區外,其它區縣均沒有落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管理人員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