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政協監督發展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一年來,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兩大目標”,深入實施“三大戰略”,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扎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縣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貫徹落實宏觀調控政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到好中求快、穩中求進,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不斷增強。全縣實現生產總值72.27億元,同比增長14.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9億元,增長13.6%,其中工業投資28.8億元,增長23.5%,成為全縣投資增長的主動力。財政收入穩步增長,財政總收入達6.01億元,增長26.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05億元,增長24.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8.18億元,增長16.6%。金融機構存貸規模雙增,存貸比再攀新高,達到90.8%。我縣再次入選“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躍居全國第39位,位次比上年提升17位。城鄉統籌發展水平列全省第29位,位居全市第一。
——推進產業升級,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按照“強工業、優農業、興三產”的思路,加大產業培育力度,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完善《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組織開展“工業服務月”活動,啟動模環工業功能區、城南工業區等區塊近萬畝土地征收工作,進一步把優惠政策、優勢資源、優質服務向工業傾斜。全縣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25億元,同比增長2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到82.09億元,增長32.4%;完成工業增加值32.13億元,增長19.0%;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5.4%,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44.9%,主導地位進一步凸顯。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特種紙、竹木加工、五金機械產值分別增長43.6%、31.8%和68.0%。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捷馬化工公司即將上市,“001”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規模企業從上年的180家發展到202家,億元以上企業從11家增至18家。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落實國家扶持糧食、畜牧業發展補助政策,出臺《關于發展高效生態新型現代農業的若干意見》,推進“432”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筍竹、畜牧、水產三大產業穩步發展,榮獲省糧食生產先進縣、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畜牧強縣稱號。加大富硒農產品開發力度,富硒稻米、蓮子通過國家級鑒定,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聞會,天然富硒農產品品牌進一步打響。大力實施“強龍興農”工程,加大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年銷售超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5家,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達25.8億元,增長22.3%。啟動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推進“四位一體”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植保服務組織和農機專業服務隊加快發展。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召開全縣服務業發展大會,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加大服務業發展扶持力度。我縣被確定為浙江省自助游營地試點縣,*石窟景區榮獲中國自駕車旅游品牌百強景區、浙江省十佳自駕游景區和浙江最值得去的五十個景區稱號,浙江大竹海國家森林公園已獲批準設立,農家樂旅游發展迅猛,全縣共接待游客18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9.94億元,分別增長23.6%和27.1%。房地產業穩中有升,建筑業穩健發展,商貿流通繁榮活躍,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餐飲娛樂等發展態勢良好。全縣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4.64億元,增長14.0%,服務業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堅持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舉措,編制生態功能區規劃,建立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行政問責制,嚴格執行項目決策咨詢制度,從源頭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項目落地。深入開展農村環境“三整治”活動,扎實推進生態畜牧園區建設,組織實施*工業園區、城南工業區、塔石溪等重點區域、重點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城市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青龍山垃圾填埋場二期工程投入使用,22家企業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和172家規模養殖場排泄物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全縣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7.0%,規模工業萬元產值能耗下降21.7%,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10.8%和14.99%,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深化改革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整合審批職能,精減審批項目,清理涉企收費,設立9個行政服務中心分中心,深化鄉鎮便民中心規范化建設,審批時限總體壓縮67%,成功創建省示范行政服務中心。推行國資產權集中管理,通過盤活存量、重組置換等方式,拓展國資公司融資渠道;建立財政扶持政策項目庫,積極向上爭取支持,全年共爭取資金2.1億元,增長25.7%,政府持續融資水平和資金運作能力進一步提升。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完成光華器材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啟動林權流轉市場化改革,探索農村宅基地整理復墾、有償選位、集中收儲等辦法。招商引資勢頭強勁,全縣共引進項目97個,實際到位資金26.55億元,增長42%,連續4年居全市第一。項目質量明顯提高,成功引進華飛色紡、維達紙業、貝爾通信等億元以上項目12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32個;新入園項目平均投資達6600萬元,協議投資強度達每畝164萬元,分別比上年提高62%和45%。外向型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80億美元,增長67.0%,其中自營出口1.52億美元,增長64.1%;實際利用外資671萬美元,增長15.9%,出口總額和實到外資均居全市首位。制訂工業項目“五步工作法”、工業項目建設若干規定等政策,組建26個重點市場化項目工作小組,開展“項目金點子征選”、“項目工作督查月”等活動,進一步加大項目工作力度,年初確定的“六個一批”項目穩步推進。50省道沐塵至馬戍口段改建、芝溪家園移民小區、湖鎮丁新大橋等工程全面完成,沐塵水庫、塔游公路、糧食批發市場、村村通移動通信等項目建設進度加快,“兩江水上風情游”等市場化項目完成招商。新建、擴建石窟變、新區變、湖鎮變和蘭塘變等一批電力項目,天耀紙業、嘉偉服飾等70個工業項目竣工投產。*工業園區道路、綜合物流基地等5個項目列為省重點項目,爭取省用地指標980畝,全縣共有11個項目進入省重點計劃,居全市各縣(市、區)之首。浙西核電項目爭取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我縣團石廠址被正式確定為優選廠址。
——統籌城鄉發展,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深化縣域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調整村莊行政區劃,修編鄉鎮(街道)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共調整出30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全年共投入城市建設資金1.31億元,太平路西延、人民路南延、亞倫小區排污改造等項目全面完成,縣委黨校遷建、陽光社區管理用房、蓮湖公園主體工程等基本完工,中立交改建、龍翔路改造等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城市道路、綠地、管網等功能性設施不斷完善。堅持把中心鎮、中心村培育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溪口鎮、羅家鄉、社陽鄉試點工作進展順利。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為龍頭,整合各類資源和項目,加快實施新農村建設系列工程。投資7117萬元,建成省市級全面小康示范村6個、整治村40個;投資3200萬元,新建通村公路139.4公里;投資1500萬元,新建林區道路130多公里;投資2040萬元,新建沼氣池5萬立方米;投資1602萬元,改善3.03萬名農民飲用水條件;投資3400萬元,1200人實現下山脫貧;投資1200萬元,新增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行政村143個;投資3485萬元,完成8座“千庫保安”水庫除險加固;投資2460萬元,整治河道28公里;投資1200萬元,發展城鄉數字電視用戶2411戶;投資495萬元,新增142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全縣財政共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2.1億元,是歷年來投入最大的一年。
——突出惠民利民,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年初確定的十個方面為民辦實事項目基本完成。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2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350元,分別增長16.6%和13.8%。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切實加強零就業家庭、低保家庭、大中專畢業生、“4050”群體和被征地農民的就業服務工作,積極開展創建和諧勞動關系企業活動,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692個,實現再就業1467人。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全縣共有11059人列為低保對象,發放保障金905萬元。全面推進社會保險“五費合征”,新增各類參保人員4400人次。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率分別達到90%和100%。開展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農戶參保率達93.8%。落實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直補資金發放實現“無差錯、無投訴、無事故”。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補助標準,參保率達96.1%,榮獲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先進縣;出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45萬名居民參保,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加強糧、油、肉等重點生活用品市場供應調節,及時做好動態物價補貼等工作,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成功舉辦中國汽摩配科技論壇,扎實推進科技孵化園建設,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省級研發中心2家。推進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建成教師進修學校綜合樓、浙西造紙中專實訓基地,啟動龍三中整體遷建工程;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建立健全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全面解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住房公積金等各類遺留問題,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達1.97億元,增長24.8%;教育質量不斷提升,高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高校錄取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和“五免費工程”,推進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累計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個、服務站172個,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開展“*·和諧的家園”文化系列活動,舉辦第二屆群眾文化藝術節,縣歌《*寶地》正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我縣硬頭獅子、貔貅被列入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舉辦亞太汽車拉力賽、浙江省首屆龍舟錦標賽等重大賽事,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成功創建省級體育強縣,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活動先進單位。推進計劃生育網絡建設,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榮獲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稱號。國防、統計、審計、供銷、民族、宗教、氣象、檔案、外事、僑務、對臺等工作繼續得到加強,老齡、婦女、兒童、慈善、殘疾人等各項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堅持依法行政,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深入開展“作風建設年、狠抓落實年”活動,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快推進政府管理和服務創新,不斷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堅決貫徹落實縣委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認真執行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決定,自覺接受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及時向政協常委會通報政務情況。加強政府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聯系,辦理人大議案、建議、意見和政協提案445件。扎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強化政府內部的層級監督,加強監察、審計、財政等部門的專項監督。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廉潔自律各項規定,抓好商業賄賂專項治理,政風行風進一步改善。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建立完善“縣長信箱”、“局長信箱”、“鄉(鎮)長信箱”辦理制度。深入開展“走進矛盾、破解難題”等活動,方門街拆遷、橋頭江砂灘糾紛、沐塵水庫移民新居定位等一批難題得到妥善解決。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等專項整治成效明顯,城鄉菜市場改造工作進展順利,“五放心”工程扎實推進。圍繞確保“六個不發生”、實現“三個零增長”的目標,重視社情民情分析,健全維穩工作機制,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完善公共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安全生產事故次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下降0.8%、8.3%和3.4%,“平安縣”和依法行政考核居全市前列,群眾安全感明顯增強。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遇到的困難比預料的多,面臨的壓力比預想的大,工作的成效比預期的好。全縣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實現了新一屆政府工作的“開門紅”。回顧一年來的政府工作,主要得益于我們始終堅持好中求快、穩中求進,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得益于我們始終堅持戰略思維、前瞻謀劃,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之路;得益于我們始終堅持務實干事、克難攻堅,堅定不移地走跨越發展之路;得益于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惠民利民,堅定不移地走和諧發展之路。
各位代表!發展令人振奮,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上級黨委、政府和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有效監督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團結奮斗、努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奮戰在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干部群眾,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派、工商聯、人民團體、駐龍部隊、離退休老干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經濟總量仍然偏小,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進一步加快;環境承受能力比較脆弱,節能減排任務艱巨,可持續發展面臨新的考驗;重大項目儲備不足,投資后勁乏力,保持投資適度增長和優化投資結構的壓力較大;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較為突出,仍難滿足加快發展的需求;影響農民持續增收的不利因素增多,低收入群眾生活仍比較困難;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公共服務、社會治安等領域還存在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政府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行政效能有待進一步提高,投資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少數干部的作風、能力與加快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等。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