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土局發展土地管理總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20*年工作回顧
20*年,在市局和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國土資源系統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年度工作目標和任務,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土地調控政策為重點,以增強國土資源對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保障能力和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以深化完善體制、提高素質為切入點,堅持保護與利用、服務與管理并舉,不斷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進一步轉變觀念,轉變作風,創新思路,深化改革,依法行政,不斷強化服務意識,認真履行法定職責,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全縣國土資源工作在保護資源、保障發展、完善體制、提高素質、依法行政、維護權益等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十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年上報農轉用及土地征收26個批次2個重點項目單獨選址,1691個項目(含農民建房),面積5397畝,已批準26個批次,1689個項目,面積5056畝;審批農民建房890戶,面積128畝;審批臨時用地1052戶,面積103畝。
二是全年供應各類用地181宗,面積6266畝,總土地出讓金12.89億元,其中招拍掛出讓土地135宗,面積3896畝,土地出讓金10.3億元,其中,經營性用地21宗,487畝,土地出讓金5.6億元,平均地價115萬元/畝,工業用地114宗面積3718畝,土地出讓金5.28億元,平均地價13.91萬元/畝;全年共收儲經營性土地11宗,面積386畝。20*年供地率為54.5%。全年盤活存量土地44宗,1109畝,審批辦理各類城市土地二級市場交易項目補辦出讓(商品房)1856宗,面積92.45畝,土地總價5985萬元,成交總價1417萬元;審核重次登記項目188個,面積3646畝;審核延期項目70個,面積2729畝。
三是土地整理項目通過省驗收認定11個,土地整理區域面積為33633畝,整理后可新增耕地2609畝,獲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標1879畝;全年立項建設用地復墾項目13個,面積為638畝,通過各級驗收27個,驗收面積為2350畝(含歷年度立項項目),取得復耕指標1580畝;立項造田造地項目6個,221畝,通過驗收1個,54畝。
四是全年共征收(用)土地272個項目(含歷年、當年),面積7810畝,支付四項補償費35254萬元,其中拆遷房屋463戶,92764平方米,支付拆遷補償費8024萬元,安置農業人口4428人,支付安置補助費12525萬元;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參保率100%。
五是全年共執法巡查638次(含各基層所),發現制止違法用地101起,5.77萬平方米,發出責令停工通知書89起,依法強制拆除5起,拆除建筑1200平方米。20*年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1件,面積13964平方米,拆除建筑物3181平方米,沒收建筑物64*平方米,罰款57.53萬元,依法查處土地執法百日行動中的4起典型“以租代征”土地違法行為,面積21.26畝,申嘉湖高速公路等2起單獨選址“未批先用”建設項目用地,面積4172畝。衛星遙感土地執法17個圖斑,實際新增建設用地16個圖斑,涉及宗地21宗,面積1795畝,其中耕地1156畝,違法用地3宗,223畝。另外,還查處了土地重次登記中的容積率不達標案件57起,面積86760平方米,收繳罰款156.62萬元;審核建設項目的壓覆礦95個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75個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咨詢41個項目;我縣的地熱2號井已鉆至井深1900米。
六是全年頒發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農用地面積為47.5萬畝(暫緩發證9239畝),其中:耕地面積為38.2萬畝(暫緩發證有7336畝);共審核土地登記發證7654本,1265萬平方米,其中:抵押登記126宗,284萬平方米,抵押價款18.*億元,貸款金額14.46億元;土地轉讓1736宗,52萬平方米(工業用地轉讓31宗,36萬平方米);共測量466宗,1313萬平方米,其中土地勘測1*宗。
七是縣行政審批辦證服務中心國土窗口受理承諾件6566件,其中行政許可類2132件,非行政許可類4434件,已辦結6412件,辦結率為98%,共執收各類規費7.86億元,獲得“六好窗口”三次。
八是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和規劃信息系統通過國土資源部評審,全縣基準地價成果通過省廳論證。
九是基層國土所全年上報建設用地項目1691個,5397畝;審核農民建房890戶,128畝,臨時用地1052戶,103畝;立項建設用地復墾13個,638畝,驗收27個,2350畝;現場踏勘2729次;調處信訪275起;巡查發現違法用地1346起,582畝;審核和發證738宗,81312平方米;征地補償安置227個項目,7994畝,支付各類補償費23581萬元,安置農業人員4502人。
十是全年組織黨委中心組(擴大)理論學習11次,組織和參加省、市各類培訓16批271人次,縣國土資源教育基地已開始建設,已完成招投標,總投資85萬元;全縣4個中心所調整為12個各鎮和縣經濟開發區國土資源所,編制從原來的55名增加到69名;開展調研多次,撰寫調研報告10多篇,編印《*縣國土資源信息》14期、《工作要訊》21期,向上報送各類信息68篇,被錄用48篇;去年共收文1902件,發文234件,其中黨委文件20件,局行政文件193件,其他各類文件11件;完成立卷歸檔6475卷,檔案信息輸入10053條,辦理檔案查閱1565人次,查閱8576卷。
一年來,全縣國土資源工作之所以取得這些成績,我們認為堅持科學發展觀是做好國土資源工作的前提;堅持依法行政、以人為本是做好國土資源工作的基礎;堅持市場配置,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是做好國土資源工作的重點;堅持機關作風建設,深化完善體制提高素質活動是做好國土資源工作的保障;堅持克難奮進,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做好國土資源工作的動力;堅持爭取領導重視和部門配合是做好國土資源工作的關鍵。20*年,我局被省紀委、省人事廳、省監察廳授予紀檢監察工作先進集體,洪溪鎮和魏塘鎮馬家橋村分別被省廳列為省級鄉鎮基本農田示范區和農村宅基地整理示范村試點。在工作中,同志們都有閃光點,絕大多數同志在工作中都表現出很強的工作責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許多同志獲得各級各類先進。我縣的國土資源工作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存在著許多熱點、難點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堅守耕地紅線任務還十分艱巨;二是發展空間小,后備資源匱乏;三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任重道遠;四是違法違規用地現象屢禁不止;五是隊伍素質對照新形勢的要求還需進一步加強,服務水平和辦事效率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清醒認識我縣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進一步明確20*年工作任務
近年來,我縣按照“保護、保障、挖潛和集約利用”要求,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各項工作,在耕地保護、用地保障、土地利用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土地供需矛盾、空間小、后備資源貧乏等問題十分突出,因此,必須要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土地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中央嚴格土地管理、加強土地調控的趨勢不會改變。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土地管理工作,出臺了《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28號)、《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31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強調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管理體制機制,加強土地宏觀調控,嚴格土地管理責任追究制,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確保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法管地、用地,必須節約集約用地,決不能違法違規用地,決不能浪費土地資源,確保中央土地管理和調控的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二是保護土地資源與保障發展的壓力將長期存在。這些年,在土地管理工作上我們花了很多力氣,想了不少辦法,成效也不錯。同時,我們也明顯感覺到,土地供求矛盾日趨尖銳,保護土地資源的難度越來越大,保障發展的擔子越來越重。仔細分析,這里有兩方面原因。客觀上,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快,用地需求量大;再加上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僅1.21畝,基本農田保護率高達86%,土地后備資源缺乏,耕地占補平衡潛力有限,使得發展空間受到了限制,人地矛盾突出,保護保障壓力大。主觀上,重項目、輕管理,對土地管理研究不夠深,大手大腳用地甚至浪費土地資源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從而加大了保護土地資源與保障發展的壓力。今后,我縣經濟社會仍然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不可避免要用地,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矛盾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處理保護與保障的關系。一方面,我們必須在開源上下功夫,努力挖掘后備土地資源;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在節流上下功夫,大力推進節約集約利用土地。這樣,我們才有可能做到既實現資源的有效保護,又實現發展的有效保障。
三是群眾土地權利意識的增強對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農民依法保護自己的權益也是民主政治的體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不斷提高,權利訴求越來越強烈。這些年,我縣征地制度改革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比較注重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但是,一些地方征地透明度不高,尊重農民的知情權做得不夠;一些功能區、鎮村和用地單位擅自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征地協議,征地主體不合法;一些地方甚至違法違規占用農村集體土地。對此,群眾很有意見,從而引發了土地信訪和行政訴訟,尤其是重復信訪率較高。因此,群眾不斷增強的土地權利意識,對土地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做到依法管地、用地,切實維護群眾的土地合法權益,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20*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作出戰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我們將迎來改革開放30周年。為此,20*年我縣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繼續加強和改善土地宏觀調控,積極推進國土資源管理自主創新,進一步提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平,更加重視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為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國土資源保障。我們的工作思路是:圍繞省委“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戰略部署和縣委“開放興縣、創業富縣、創新強縣、和諧立縣”的發展路子,強化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統籌安排、合理配置土地資源,積極推進土地資源向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集中;堅持以人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繼續加強作風建設,很抓工作落實,努力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20*年,我們要繼續做好農用地轉用及土地征收工作,繼續做好土地變更、土地登記發證、土地測量和信息化建設等基礎工作,繼續保障各類用地的有效供給,繼續加強隊伍建設、基層國土所建設、機關作風建設、黨的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等工作。
20*年著重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是科學規劃:就是高質量地完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切實做到珍惜每一寸土地。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既立足當前,更著眼長遠,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好。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要加強與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銜接,充分體現“守住耕地紅線、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統籌考慮今后幾年的空間發展格局和土地資源需求。同時,要加強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的銜接,保障好城鄉建設用地,保留好基礎設施、生態保護與建設、歷史文化保護和水系保護用地,堅守好耕地和基本農田“紅線”,實現用地規模、空間布局和開發時序相協調。要強化保護保障理念,在土地管理的各項工作中,我們既要保護土地資源,又要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這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兩大基本要求。
二是宏觀從緊:就是保質保量地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嚴格審批和嚴格執法監察,從緊從嚴管好每一寸土地。保護好耕地和基本農田,是擺在全系統干部職工面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必須以最大的決心和最嚴格的措施,切實抓緊抓好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堅決完成國家、省、市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這兩項指標,做到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不含糊,執行基本國策不走樣。耕地和基本農田事關糧食安全這個重大問題,務必高度重視,務必嚴防死守,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有絲毫麻痹,始終做到警鐘長鳴。繼續推進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著力提高耕地占補平衡能力,確保全縣基本農田、標準農田總量不減、用途不變、質量不降。必須以最強硬的態度和最嚴厲的措施,切實加大土地執法力度,依法嚴肅查處土地違法違規行為,決不姑息,決不手軟。
三是微觀配優:就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政策引導作用,按照節約集約的要求,配好用好每一寸土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必須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對閑置土地,必須依法征收土地閑置費,依法可以無償收回的,必須堅決無償收回;尚未達到閑置收回條件的土地,采取安排臨時使用、協商收回等多種途徑處置利用。要進一步健全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機制,加快完善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辦法,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用地有償使用的范圍。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必須更加注重政策引導,優化用地結構,拓寬造地渠道。產業發展用地,要嚴禁向淘汰類工業項目供地,從嚴控制限制類工業項目供地,降低傳統產業用地規模,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用地比例。基礎設施用地,要合理安排新建項目規模和建設時序。城市建設用地,要鼓勵建設項目向空中發展,積極探索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開發利用。強化建設用地批后監管,加強建設項目用地動態監管,逐步建立建設項目用地開發利用全過程的跟蹤檢查制度,明確項目開工與竣工期限,健全土地出讓全程信息公開制度,實現土地出讓計劃、出讓過程、出讓結果、利用狀況以及土地出讓收入的全過程信息,暢通信息渠道。同時,要鼓勵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空閑地和廢棄工礦用地復墾整理。土地開發、復墾、整理著力從原先的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重心向標準農田補建重心轉移,從建設用地復墾重心向土地開發和補充耕地重心轉移,從零散的宅基地整理重心向全縣農村宅基地示范村建設和成片規模化宅基地整理重心轉移。
四是保障權益:就是切實尊重和保障涉地各方的合法權益尤其是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依法征用每一寸土地。近年來,我縣著力推進征地制度改革,規范和完善征地補償安置辦法,在全省較早實施征地區片綜合價和征地補償統一年產值標準,建立了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實保障了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得到被征地農民的普遍擁護。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涉地信訪數量還是居高難下,而且重復訪、群體訪、進京、進省訪多,是影響我縣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此,必須高度重視,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訴求表達機制、利益協調機制和矛盾調處機制,堅持和完善各項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積極有益地探索保障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的途徑方式,真正讓廣大被征地農民有生活保障、無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