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沿海產業帶發展規劃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沿海產業帶發展規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地區包括*、*2個地級市,陸域面積2.119萬平方公里,*年年末人口1294.9萬,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221.4億元,分別占全省的20.9%、28.4%和24%。該地區市場化水平高,民營經濟活躍,塊狀經濟發達,民間資金充裕,是著名的“*模式”發源地。

      充分發揮*地區體制機制、民營經濟及塊狀特色經濟優勢,培育*沿海產業帶,是增強區域經濟國際競爭力、協同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對于全省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本規劃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依照省委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面建設“平安*”的總體部署,在溫、臺兩市產業布局規劃基礎上編制,與《*省城市化發展綱要》、《*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綱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等相銜接,并充分體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揮*沿海區域特色優勢和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

      規劃的主要任務是,提出*沿海產業帶發展總體思路與戰略定位;確定產業發展與布局導向,指導園區整合提升;構建產業、城市、生態融合發展的合理空間結構,設計資源一體化配置的區域發展機制及支撐體系。

      規劃范圍重點為溫、臺兩市產業和城市新的成長空間,并涉及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功能區域。產業規劃內容上以制造業及其相關服務業發展為主。規劃期限為*—2010年,展望到2020年。

      本規劃是*沿海產業帶建設的指導性文件。

      一、發展背景與條件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時期。不斷加速的經濟全球化,方興未艾的新科技革命,日益擴張的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都市經濟圈逐漸成為亞太地區國際資本、技術、人才的集聚高地,將有力地帶動*地區加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地區已具備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條件。

      日益改善的區位條件。*地區北接寧波、紹興,南鄰福建,西連金華、麗水,東臨東海,位于我國沿海中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南緣,陸海交通便利;地處浙南與閩北交接地帶,與臺灣地區文脈相通、地緣相融,是*省吸引臺資的重點區域。隨著金麗溫高速公路、臺縉高速公路和甬臺溫鐵路的開發建設,*地區的區位條件將進一步改善。

      比較豐富的資源稟賦。*地區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旅游資源、灘涂資源、非金屬礦產資源等,是全省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年*地區有7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地方財政收入達131.7億元,并積累了豐厚的民間資本。絕大多數企業已從資本原始積累轉向企業擴展、升級階段,一些骨干企業開始大步“走出去”,跳出*尋求發展,同時傳播了“*模式”。

      不斷升級的塊狀經濟。*地區擁有汽車摩托車及零配件、醫藥化工、模具塑料、服裝機械、水泵閥門、工藝美術、家用電器、綠色農產品和水產品加工、鞋帽服裝、日用品加工等發達的特色產業,一大批富有活力的專業市場及其依托的小城鎮,有些塊狀經濟已經形成特色產業、專業市場、小城鎮三位一體聯動發展的格局,為培育國際性產業集群、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了堅實基礎。

      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地區是“*模式”發祥地,我國家庭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私營企業首創地和我國金融改革的試點區,民營經濟活力充沛,機制靈活,市場體系較為健全,市場化進程及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建設領先全國,經濟體制充滿活力。

      頗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歷史上永嘉學派的興起,使*地區形成了“義利并重”、“工商皆本”的傳統文化。地處高山與大海之間,土地資源稀缺,緊張的人地關系造就了*地區群眾依靠聰明才智和專業技能外出謀生的傳統。改革開放以來的大膽實踐,使*地區形成了敢闖、務實、靈活、創新的“*精神”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

      由于發展階段、改革進程及資源環境的局限,*地區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區域發展不平衡,山區、海島與沿海平原區的發展差距在擴大;土地、能源、人力等要素資源供給嚴重不足,環境容量約束加重,企業擴張要素支撐不足,引進外資步伐相對緩慢;產業整體素質不高,依靠低成本勞動力和以模仿創新為主的產業發展路徑,受到國際貿易保護壁壘、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功能與輻射功能不強,制約了資源配置效率和城市競爭力的提高;局部區域環境問題加劇,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能力有待提高;體制創新任務繁重,以“三緣”(地緣、血緣、親緣)關系為基礎的傳統市場經濟面臨向以法治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經濟轉變。

      新的發展階段,要求*地區以統籌發展為主題,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濟體制從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經濟社會結構從有所失衡、城鄉分割向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轉變。

      二、總體發展思路

      (一)戰略定位。

      *沿海地區要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產業、城市、生態融合發展,建設成為能夠聯動環杭州灣地區、輻射金衢麗地區、呼應長三角與珠三角開發的國際性產業集群集聚區、民營經濟創新示范區、陸海聯動開發先行區。

      1.國際性產業集群集聚區。充分發揮體制機制、民營經濟和塊狀經濟三大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吸納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和先進管理方式,推進區域合理分工協作,加快培育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配套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構筑新型產業體系;主動參與長三角和國內外制造業分工協作,成為*建設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要支撐。

      2.民營經濟創新示范區。創新*模式,引導民營企業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加快推進制度、科技、管理、文化創新,全面提高民營經濟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在更高層次上保持民營經濟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的領先地位,繼續發揮我國民營經濟創新的策源地作用。

      3.陸海聯動開發先行區。推動陸域經濟與海洋經濟聯動發展,著力開發港口和灘涂資源,為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海上通道和發展空間。加快開發山海旅游資源,成為國內著名的集“名山秀水、碧海奇島、文化名勝”于一體的旅游勝地。統籌平原、山區、海域發展,大力推進“山海協作”。平原地區要加快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山區和海島要推進人口“內聚外遷”,發展生態型產業,強化生態屏障功能。

      (二)建設方針。

      根據上述戰略定位,產業帶建設應堅持以下方針:

      1.強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提升產業素質和國際競爭能力,加快結構優化升級步伐,著力突破產品檔次低、生產規模小、布局分散化的產業發展模式,著重發展高技術含量的終端產品、高附加值的輕工產品、高短缺度的原材料,引導企業走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的發展路子。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塊狀特色經濟水平,大力推進民資與外資融合,著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依托中心城市進行專業化集聚發展的空間布局。依托港口、山區、海洋資源優勢,培育新興產業,重點發展臨港工業、海洋產業和特色旅游業。

      2.強化產業和城鎮集聚。把促進集聚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集聚效應。順應國際產業分工專業化與地域分工集群化發展趨勢,在現有塊狀特色經濟基礎上,強化專業協作與空間合理布局,整合提升各類園區,完善支撐功能平臺,培育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順應“城市區域化、區域城市化”的發展趨勢,重點加快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鎮發展,著力培育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區、都市區,構筑功能完善的*沿海城市群,實現產業群與城鎮群的互動發展。

      3.強化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加快“*模式”創新步伐,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通過制度、科技、管理、文化的全面創新,大力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培植集群優勢,推進規模經營,加快傳統產業向高技術高附加值先進制造業、基礎產業和新興服務業轉變。依托中心城市、產業集群的核心區塊、核心企業,建立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發中心、專業孵化器、風險投資機構,著力扶持各類專業化民營技術服務機構,逐步構建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4.強化支撐體系建設。立足區域可持續發展,突破發展瓶頸障礙,強化產業帶建設的要素支撐和城市功能平臺支撐。加快電源電網建設,合理拓展產業與城鎮建設用地,加快區域性水源保護與引水工程建設,優化區域水資源配置。大力發展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高等綜合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一批產業帶建設所需的專門人才。統一規劃建設沿海城市群,合理確定各城市(鎮)功能定位。通過實施一批高等級公路和港口岸線整合開發項目,提高城市群的對外快速連通能力;加強信息、給排水、防災減災等區域基礎設施的合理布局和統一建設;發展金融、商貿、物流、會展、科技開發、市場中介、信息咨詢等生產型服務業;培育民間商會、協會,建立健全民營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增強對產業發展的服務支撐。

      5.強化“五個統籌”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區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發展道路。努力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發揮平原、山區和海島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促進的區域發展格局;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打造“平安*”;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并舉,內源增長與利用外資結合,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強化生態環境建設,使產業帶成為充分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景觀區域。

      (三)發展目標。

      在產業帶建設上,確定“兩步走”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到2010年,建成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生產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撐有力、生態環境優良,產業、城市、生態有機融合、特色鮮明的沿海產業帶。

      ——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0億元以上,人均生產總值超過4500美元,實現全面小康。

      ——產業集群的國際分工地位及集聚優勢進一步提升,基本形成以裝備制造型產業集群、輕加工型產業集群為主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其中,裝備制造型產業集群的銷售收入超過2000億元,輕加工型產業集群的銷售收入超過4000億元。

      ——區域城市化水平達到60%以上,城鄉協調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形成以兩大極核城市為主干、節點城市為輔助、連結眾多中小城市、具有鮮明特色的*沿海城市群。

      ——形成高效能、網絡化、一體化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保障總體能力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重要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進一步提高。區域能源綜合利用率超過4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超過9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超過70%,森林覆蓋率達到62%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率超過90%,重點園區通過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

      第二步,到2020年,建成集群優勢顯著、園區特色鮮明、科教發達、生態環境優美、國際經濟分工地位進一步提高的我國沿海重要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建成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先進、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的現代化*沿海城市群;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

      (四)產業帶發展格局。

      產業帶的發展格局是“一軸兩群三帶”。

      1.“一軸”。即以沿甬臺溫鐵路、臺溫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三大交通干線為依托的區域發展主軸。推動軸線上城市(鎮)、產業區、交通節點等的整體優化和協同發展,帶動國際性產業集群和沿海城市群的形成,構造*沿海地區整體發展的“主動脈”。

      2.“兩群”。

      (1)優勢顯著的國際性產業集群。大力培育電氣機械、交通運輸設備、輕工機械等三大裝備制造型產業集群,成為*地區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支柱力量;改造提升服裝服飾、日用小商品、工藝品家具、家用電器、通用機械、包裝印刷等六大輕加工型產業集群,成為*地區參與國內外經濟競爭的基本力量。

      (2)功能完善的沿海城市群。進一步突出*、*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形成兩大區域發展極核,逐步形成*大都市區與*都市區;進一步增強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鎮發展素質,形成組合有序、功能互補、布局合理的區域城鎮體系;完善重點園區的城市服務功能,形成若干沿海現代化新城區。

      3.“三帶”。

      (1)“金色產業帶”。即以國際性產業集群為核心、沿海城市群為依托,形成沿甬臺溫鐵路、臺溫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集聚發展的先進制造產業帶;

      (2)“藍色產業帶”。即以臨港工業、海產品精深加工、海洋漁業、海洋旅游為重點,形成以海岸帶、主要島嶼、港區、沿海城鎮為平臺的海洋產業帶;

      (3)“綠色產業帶”。即以綠色農產品生產及加工、休閑觀光旅游、生態型工業為重點,統籌城鄉發展,形成以內陸山區小城市、中心鎮為依托的生態型產業帶。

      三、發展國際性產業集群

      把握國際產業梯度轉移、科技成果產業化、三次產業互動融合進一步加快的發展趨勢,遵循循環經濟理念,發揮塊狀特色經濟優勢,改造提升傳統特色優勢產業,適度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有重點地發展裝備制造工業,加快建設市場占有率高、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國際性產業集群。主要是大力發展三大裝備制造型產業集群,改造提升六大輕加工型產業集群,培育現代醫藥與保健食品產業、新型材料產業兩大新興產業,積極構筑產業服務體系。

      (一)大力發展特色裝備制造型產業集群。

      適應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和區域特色塊狀經濟升級的裝備需要,抓住國際裝備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有利機遇,積極吸納國際先進要素,整合經濟資源,提升產業層次,在零部件優勢集成基礎上大力發展成套化、系列化的裝備終端產品,培育集研發設計、制造、營銷及工程服務、教育培訓等功能于一體、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三大裝備制造型產業集群,使之成為*區域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支柱力量。

      1.電氣機械及器材產業集群。以電工電器為主體,涵蓋儀器儀表、電子等相關領域。通過發展該產業集群,使*地區成為以電工電器制造為特色,具有較強研發設計能力的國際電氣機械及器材產業制造中心之一。

      (1)發展方向。著重發展電工電器及相關產業,重點開發數字、節能、靜音、傳感等關鍵技術,實現電器產品模塊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生產智能型、節能型、多功能低壓電器,中高壓電器與電器成套設備等。依托華東能源基地建設,開發變壓器、電網智能控制裝備等電力設備。培育計算機及網絡、移動通信、微電子、光機電一體化、電子專用材料和新型元器件等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以液晶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數字彩電等為主的電子信息產品及其相關產業。積極引導企業進行結構調整,通過資產重組和改造,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成為支撐和帶動集群發展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加強與電氣行業跨國公司的全面合作,融入其中高端分工產業鏈。

      (2)布局導向。以樂清為中心,主要沿104國道、甬臺溫高速公路,集聚于虹橋至烏牛一帶。虹橋重點發展電子工業,樂成、柳市、北白象、烏牛等重點發展電工電器、儀器儀表、電機及相關產業,申報建設國家電工電器產業基地。變壓器、傳輸電纜等電力設備生產主要向三門集聚。新興電子信息產業主要依托*、*中心城市發展。

      2.交通運輸設備產業集群。以經濟型汽車、摩托車及配件、船舶修造為重點,涵蓋農用車、皮卡等領域。通過發展該產業集群,使*區域成為全國重要的汽車、摩托車及配件生產基地之一和省內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

      (1)發展方向。汽車產業要以骨干企業為重點,不斷擴大微型家用轎車、農用車、皮卡等整車生產規模和市場份額,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摩托車產業要在鞏固和發展中低排量摩托車市場的同時,積極開發國際上適用的沙地兩用摩托車、比賽用摩托車、環保型摩托車、越野車等新車型,穩步形成高檔摩托車的開發和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汽摩配產業產品質量和檔次,推進產品制造向系統化、模塊化供貨方向發展,進入國際、國內大型整車生產企業的配套協作體系。船舶修造業要以特種船舶與出口船舶制造為重點,優先發展散貨船、滾裝船、先進漁輪、大型冷藏船、中高檔游艇等產品,努力吸引國內外造船企業等來*投資船舶工業。

      (2)布局導向。以溫嶺工業城機電園區、臨海經濟開發區、天臺交通運輸機械工業園區以及路橋、*濱海、瑞安塘下等為核心區塊。其中汽車整車主要集中在吉利汽車路橋生產區塊和臨海經濟開發區,摩托車整車主要集中在溫嶺工業城機電園區,汽車、摩托車配件主要集中在溫嶺、路橋、玉環、黃巖、瑞安等地。船舶修造主要集中在樂清、蒼南、健跳、椒江下游沿岸、靈江下游、松門、大麥嶼等地。

      3.輕工機械產業集群。以服裝設備為主體,包括制鞋設備、印刷設備、模具機械等領域。通過發展該產業集群,使*地區成為國內重要的輕工機械制造中心之一。

      (1)發展方向。工業縫紉機向特種化、高檔化、自動化方向發展,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平縫、包縫、曲折縫機型,提升其檔次,重點發展家用多功能縫紉機系列產品,加強特種機系列產品開發研究,大力發展電腦繡花機、自動裁剪機等其它服裝機械和各類服裝機械零配件。制鞋設備的發展重點是提高自動化程度,研發環保型設備。適應印刷市場多色、高效化的發展趨勢,改進膠印機、柔印機,發展結構簡單,穩定可靠,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水平高的新型印刷設備。加快引進國際先進制模設備,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模具制作的電腦化、數字化水平,積極開發金屬鍛造模具,不斷提高鍛造模具的生產比重。

      (2)布局導向。服裝機械主要向*濱海區塊、椒江區塊、溫嶺機電工業園區、玉環等集聚;鞋機主要向*經濟技術開發區、甌海等集中;印刷設備主要向瑞安、龍港等集中;模具主要向黃巖、路橋、樂清、瑞安塘下集聚。

      (二)改造提升輕加工型產業集群。

      發揮區域塊狀特色經濟成本低、市場網絡發達等優勢,通過運用先進適用技術重組企業資源、優化產品結構,加快傳統輕工業的改造,逐步形成規模經濟、營銷網絡、創新能力、區域品牌等新競爭優勢,打造素質更高、競爭優勢更為全面的六大輕加工型產業集群,使之成為*地區參與國內外經濟競爭的基本力量。

      1.服裝服飾產業集群。以男裝、休閑裝為主體,包括鞋革、服飾輔料、產業用布等領域。通過發展該產業集群,使*地區成為國內重要的服裝、服飾產業制造中心之一。

      (1)發展方向。著力打造男裝品牌,發展女裝、休閑裝、童裝、職業裝等,開發生態、環保服裝及各種功能性服裝。引導鞋革業向時尚化、精品化、生態化方向發展,鞏固皮鞋優勢,積極發展膠鞋、運動鞋、休閑鞋、童鞋及各種鞋革材料。

      (2)布局導向。服裝主要向永嘉、平陽、瑞安、樂清等相關區塊集聚;鞋革主要向鹿城、甌海、平陽、溫嶺等區塊集聚;產業用布主要向天臺等區塊集聚;服飾輔料主要向永嘉橋頭等區塊集聚。

      2.日用小商品產業集群。包括打火機、眼鏡、剃須刀、鎖具、制筆等。通過發展該產業集群,使*地區成為國內重要的日用小商品制造中心之一。

      (1)發展方向。積極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路子,提升發展水平。打火機業要加大技改力度,提高表面處理工藝水平,增強安全性能,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眼鏡業應積極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提升技術含量、產品質量和文化內涵,開發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的新品種、新款式,創造國際名牌。剃須刀業應增強產品安全性能,加大產品個性化和特色性開發設計,增加中高檔產品。鎖具業向智能化和功能性、裝飾性相結合的方向發展,重點生產門鎖、汽車鎖和專用鎖為主的中高檔鎖具,加強感應鎖、指紋鎖、IC卡鎖等光機電一體化鎖具產品的研制。制筆業要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檔次高、附加值高的筆類產品,帶動發展相關文化用品。

      (2)布局導向。以*、*有關特色區塊為中心,集中布局,集聚發展。其中鹿城為眼鏡、剃須刀、打火機及配套業生產基地,甌海為鎖具制造基地,眼鏡產業向臨海杜橋和玉環陳嶼集聚。

      3.工藝品家具產業集群。以工藝美術品、家具為主體,包括裝飾用品、節日用品、旅游產品、玩具產品、雕刻制品、家居飾品等。通過發展該產業集群,使*地區成為國內重要的工藝品家具制造中心、出口基地之一。

      (1)發展方向。鞏固和拓展木制工藝品、節日燈、太陽傘、車內裝飾件等現有國內外市場,加快引進先進的制造材料、工藝和設備,強化設計與精加工水平,發展電子玩具等新型智能化產品,進一步提高產品檔次;大力開發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的旅游休閑用品;積極發展家具制造業,加快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拓展。

      (2)布局導向。工藝美術品以仙居、天臺、黃巖、臨海、平陽、蒼南等為重點布局區塊,其中仙居、臨海、黃巖為工藝禮品生產基地;天臺為旅游休閑用品生產基地;平陽、蒼南龍港為商務禮品生產基地。家具制造以玉環、平陽為核心區塊集聚發展。

      4.家用電器產業集群。以家用電器為主體,包括制冷配件、空調、炊具、便潔寶等領域。在鞏固該產業集群國內市場領先地位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使*地區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富有特色的家用電器研發、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1)發展方向。適應家電產品信息化、智能化、環保化、節能化、人性化的發展趨勢,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進傳統家用電器向數字化方向轉型;積極開發特色化、多功能、高檔次、低能耗、環保型的新型家電系列產品,重點發展特色優勢家電產品,適當開發新型家電產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形成特色優勢明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家用電器產業體系。

      (2)布局導向。以溫嶺經濟開發區、玉環區塊、*濱海區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為核心加快集聚發展。

      5.通用機械產業集群。以泵閥類、空壓機、水暖配件為主體。通過發展該產業集群,使*地區成為國內重要的泵和閥門產業制造中心之一,全球水暖配件采購基地之一。

      (1)發展方向。加快閥門技術和設備引進,提高產品檔次;進一步擴大各類中低壓泵的市場占有率,發展汽車空調用泵、生產工業用特種泵等新型高附加值產品,擴大真空泵在醫藥、熱處理等領域的應用。

      (2)布局導向。泵以溫嶺、玉環、永嘉等地為核心區塊集聚發展,溫嶺以潛水泵、螺桿泵、家用泵等為主,玉環、椒江、臨海等地分別以真空泵和試壓泵、多級泵和循環泵、微型泵和增壓泵等系列產品為主;閥門以玉環、路橋、永嘉甌北為核心區塊集聚發展;水暖配件以玉環、龍灣為核心區塊集聚發展。

      6.包裝印刷產業集群。著重發展新型紙包裝產品、包裝裝潢印刷產品。通過發展該產業集群,使*地區成為全國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亞洲包裝中心的重要支撐。

      (1)發展方向。鞏固提高多色高速膠印機印刷,增加柔凹版印刷比重,拓展特殊個性化印刷,帶動印前、印后設備的優化配置。積極發展數字化、網絡化和CTP技術,實現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短周期的市場化目標。

      (2)布局導向。以龍港以南、宜山以東沿海地區為核心區塊,在沙城沿海適當布局。

      (三)依托產業集群培育新興產業。

      根據產業集群產業鏈延伸和配套發展的需要,發揮本地區特色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新產品,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以現代醫藥與保健食品產業、新型材料產業為重點,培育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

      1.現代醫藥與保健食品產業。以骨干企業為龍頭,加大現有醫藥化工產業改造提升步伐,擴大低污染、高附加值化學原料藥產業規模,加快生物藥、海洋藥、基因藥物等新藥研制,發展相關制劑、藥械產品。重點向椒江口北岸的*省化學原料藥基地集中布局,加快椒江中上游的醫藥化工企業改造及搬遷步伐,椒江以南區塊控制規模、提升檔次、逐步北移。保健食品產業重點向天臺、臨海、黃巖、仙居、蒲岐等區塊集聚。以石斛等中藥材為原料,結合傳統中醫藥技術,開發保健食品產品。大力發展果蔬罐頭、海洋食品和健康飲料。通過發展現代醫藥與保健食品產業,使*地區成為以化學原料藥為特色、國內重要的現代醫藥與保健食品制造中心之一。

      2.新型材料產業。重點發展塑料原料、工程塑料、機電零配件及醫用包裝等塑料產品;大力發展為家用電器、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國防軍工、文體健身等行業配套使用的塑料材料或制品以及中高檔日用品等塑料制品;積極推廣納米技術在新材料中的應用,發展納米改性塑料、納米機電等產品;加大電子油墨、反光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等深度開發利用,開發反光膜、新型鋁材等產品;充分應用環保技術,集中布局再生資源利用產業。

      新材料開發主要依托*中心城市,在*經濟開發區集中發展;依托洪家塑料專業區,塑料制品主要向*中心市區周邊、溫嶺、蒼南靈溪、平陽蕭江等地集聚,使之成為國內重要的新型塑料制品制造中心之一。

      (四)構筑產業服務體系。

      圍繞產業集群的發展要求,適度集中政策資源,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著力強化技術、培訓、流通和融資等產業服務體系建設,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重點培育作用面廣、帶動性強的現代物流、科研服務、管理咨詢、工業設計、金融租賃、教育培訓等現代生產型服務業。在培育強化本地區產業服務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與上海、杭州、寧波及國內外現代服務業的分工協作。

      1.技術服務。以行業骨干企業為主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強技術力量的整合,強化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協作關系,建立行業共性技術研發中心、產品試驗基地、產品檢測中心和科技信息網絡等,為產品開發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撐。構建完善的專業化創新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

      其中,汽車產業要加強與國內外大型整車生產企業的戰略合作,提高自主研究開發能力;輕工機械產業要加強與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等國內相關科研機構的合作,形成網絡化的研發體系;建立服裝信息網絡中心,依托國家鞋類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皮革技術研究中心,提升鞋革業整體技術水平;在建立*制筆、眼鏡技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創建若干面向行業和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

      2.培訓服務。挖掘本地現有高教資源潛力,進一步優化職教資源,根據產業集群發展需求新建高校或設置相關專業。推進國際人才交流,進一步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通過設立博士后流動站、產學研合作基地等形式,集聚創新創業人才,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其中,在吉利中專的基礎上組建*汽車學院,在有關職校設立與汽車、摩托車制造,船舶修造等相關的各種專業;依托*省縫紉機質量檢測中心,加強紡織機械的質量檢測;以*理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為核心培養基地,建設若干專業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學校;依托現有高教、職教資源建立中國鞋都技術學院、*服裝學院等相關院校和專業,強化服裝設計、服裝工程、服裝制作與工藝、服裝表演、服裝營銷與管理等專業教育;依托椒江職校建立*機械職業技術學院,并在溫嶺、玉環開辦水泵、閥門等專業。

      3.流通服務。建立以大型銷售企業為骨干,專業市場、電子商務為支撐的國際營銷網絡,與國際大型采購商建立戰略聯盟,融入其供貨體系。鼓勵企業到境外設立銷售窗口或在境外辦廠,直接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實現產業擴張,逐步形成重點突出、布局合理的海外經貿網絡,有效突破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充分依托沿海港口優勢,完善集疏運體系,發展港口物流,建立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中轉儲運基地,為發展臨港工業和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提供有力支撐。突出*、*兩個中心城市的市場網絡與商貿設施建設,形成輻射周邊的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

      以*國際輕工博覽會為重點,積極舉辦各種專業特色強、輻射力強的產品展銷會;加快設立汽車、摩托車整車品牌銷售店,廣泛參與國內整車制造、船舶制造協作分工體系,積極進入國際配套體系;引導和支持骨干企業發展服裝自有品牌、連鎖銷售網絡,培育集制造、貿易、研發于一體的大型服裝跨國公司;加快融入跨國采購商的全球采購網絡,使*地區成為國際商業連鎖集團的家電采購基地和全球重要的水暖配件采購基地之一。

      4.融資服務。充分發揮*地區民資豐裕、民間金融活躍的優勢,積極籌劃建立地方性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活躍地方性產權交易場所,為創新企業提供產權交易渠道;設立由政府獨資或參股的風險投資基金,培育民間風險投資機構,吸引外地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大力推進高新技術項目和股權招商,吸引跨國公司購并投資;大力推進金融創新,拓展政策性融資擔保、租賃、企業債券、資產證券化、信托等金融工具,積極推介高新技術企業境內外股票上市,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富有活力的多層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務。

      四、聯動發展“藍色產業”和“綠色產業”

      呼應“金色產業帶”的發展,加強國際性產業集群集聚區與山區、海島的產業聯系,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產業的輻射、轉移,推動區域優勢資源向現實的經濟優勢轉化,強化生態屏障功能,形成“藍色產業帶”、“綠色產業帶”與“金色產業帶”協調發展的格局。

      (一)依托海洋資源發展“藍色產業”。

      充分發揮*沿海岸線綿長、港口密集、島嶼眾多、灘涂廣闊、海洋生物和旅游資源豐富等優勢,打造*省重要的臨港工業與物流基地、海洋漁業與海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海洋旅游基地,構筑具有*特色的海洋經濟結構,把*地區建設成為*省海洋經濟強區。

      1.臨港工業與物流。依托港口條件適度發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能源電力等臨港工業。以蒼南蘆浦、樂清翁垟、洞頭大小門島為核心區塊,發展石油精細化工產業,建成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特色石化原料深加工基地。發展原油及成品油、煤炭、液化氣等中轉貯存和糧食儲運加工。加快南岳物流基地、洞頭物流基地、海門物流中心、大麥嶼物流中心、大陳島石油儲運中轉基地、健跳港煤炭專業碼頭等項目的規劃建設。

      2.海洋漁業與海產品精深加工。優化海洋漁業結構,壓縮近海捕撈,積極、穩妥地發展遠洋漁業,重視培育休閑漁業。通過開發淺海、改善灘涂、發展深水網箱、利用無人島周圍海域等途徑進一步拓展養殖空間,加快海水養殖基地和先進種苗生產基地建設。有重點地建設健跳、椒江、松門、坎門等若干漁港經濟區。加大放流增殖,建設人工魚礁,實現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扶持海產品精深加工與流通。充分利用區內外海產品資源,發展海產品加工出口,重點推進樂清蒲岐、蒼南巴艚等海產品加工業區塊建設,形成一批海產品加工骨干企業和富有特色的海產品品牌。積極開發海洋藥物和海洋保健食品,進一步拉長產業鏈。強化海產品流通環節,重點搞好若干海產品大型批發交易市場和骨干企業銷售網絡建設。

      3.海洋旅游。做好海洋旅游的規劃布局,進一步強化海島與海岸帶旅游聯動。依托*、*兩大旅游接待與集散中心,整合洞頭列島、南麂列島、大陳島、一江山島、大鹿島等海島旅游資源,打造以休閑、度假為主,以“沙灘浴場、海濱樂園、海鮮特產、濱海別墅、海島探險、休閑垂釣、海上運動”為特色的*省海洋旅游基地,促使海洋旅游成為*“藍色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二)依托山區條件發展“綠色產業”。

      堅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在強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同時,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外資合理開發山區優勢資源,著重發展生態旅游和生態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生態工業,把內陸山區建設成為*省生態產業發展重點區域。

      1.生態農業。立足*地區的區位和環境資源優勢,促進農業產業化、特色化、規模化、生態化,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轉型。重點發展東魁楊梅、平陽馬蹄筍、高山云霧茶、烏牛早茶、無核蜜橘、麒麟瓜、楚門文旦、溫嶺高橙、高山蔬菜等名特農產品。在推行特色優勢農產品原產地域保護制度同時,建立比較完善的生產、監督、銷售及保護體系。規模化開發中藥材種植、花卉苗木、特禽養殖等新興產業,力爭成為*沿海地區重要的現代農業基地。

      2.生態旅游。統籌開發山區豐富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資源,主要發展觀光旅游、休閑旅游和文化旅游。整合革命遺跡、古城古鎮、名寺古剎、觀光農業、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特色資源,形成北部天臺山、神仙居和臨海古長城相連的“天仙配”旅游線路和南部以楠溪江、雁蕩山、百丈漈、承天氡泉等景區為主的山水旅游區。把山區生態旅游與海洋旅游結合起來,塑造以甌越風情、海韻漁情、現代商情為特色,兼具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展功能的*地區生態旅游品牌。

      3.生態型工業。根據山區生態屏障的功能定位,結合資源環境條件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地開發山區可再生資源,加快發展以特色農產品加工、工藝美術、水電及飲用水產業為重點的生態工業,推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鼓勵發展循環經濟。

      (1)特色農產品加工。依托區域名特農產品資源,提高采摘、保鮮、分級、加工、儲運等環節的技術水平,加強食品安全、質量認證,建設若干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大力開發高附加值的天然食品、休閑食品、保健食品等。

      (2)工藝美術制品。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充分發揮石雕、玻雕、甌繡、佛像等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特色優勢,積極采用新設計、新工藝、新設備,挖掘市場潛力;積極開發電子玩具、節日燈、木制工藝品、家居飾品、商務禮品、裝飾件等高附加值新產品;推進工藝美術品的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和國際競爭優勢的工藝美術品基地。

      (3)水電及飲用水產業。依托鰲江、甌江、飛云江、椒(靈)江、金清等五大流域,建設珊溪水電站、桐柏抽水蓄能電站、仙居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大型水電項目,統籌規劃、有序開發小水電。依托水系源頭的水質優勢,開發礦泉水、天然水、純凈水產品,發展飲用水產業。

      五、構筑沿海城市群

      按照工業化、城市化協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同步推進的要求,順應“區域城市化、城市區域化”的發展趨勢,統籌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培育,注重城市群整體功能塑造,形成產業群、城市群融合發展模式。重點培育*大都市區和*都市區,形成兩大中心城市為核心、副中心城市為輔助、眾多中小城市和中心鎮為支點,布局合理、功能互補、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沿海城市群。

      (一)構建*大都市區。

      以*省域中心城市為核心,瑞安和樂清為南北兩翼副中心,甬臺溫高速、104國道等沿海交通線為主發展軸,連通龍港—鰲江、永嘉、洞頭等中小城市,構筑*大都市區框架,帶動整個區域發展;沿甌江、飛云江、鰲江和主要省道為次發展軸,形成沿海與內陸山區相互貫通、聯動發展格局。

      以交通建設為先導,促進大都市區的形成和發展。加快*市內三條環線和繞城高速公路、*(洞頭)半島工程、甌江跨江隧道、城際軌道交通等建設,構筑大都市區交通網。

      1.*市區。實施東拓、南接、北連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結合*生態園規劃,向東、跨江、面海、扇形發展,形成以甌江、海岸線、甬臺溫高速公路和104國道等為軸線,環大羅山發展、多中心有機組合的城市空間形態。重點發展電工電器、專用機械等高技術含量產業和高附加值的日用品、服裝、鞋革、塑料制品及包裝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扶持港口物流、出口貿易、專業市場、金融、會展、旅游、信息咨詢等現代服務業,使*市區發展成為東南沿海地區重要工業、商貿、港口城市,輻射浙南閩北、影響湘贛的商貿物流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和*省東南部物流樞紐基地,*南部的經濟、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大都市區的發展極核。

      2.瑞安。發揮濱海沿江的區位優勢,改造提升機械、食品、紡織、汽摩配等傳統優勢產業;適時開發東海油氣田后續產業;強化專業市場功能提升,發展以現代物流、金融、科技為主的生產型服務業。按照“東擴西延、北接南跨”的空間發展戰略,依托飛云江南岸的港口條件,結合溫福鐵路和瑞云高速公路的建設,打造區域性公、鐵、水綜合運輸樞紐,使瑞安成為帶動飛云江流域發展的龍頭,浙南沿海重要工貿、港口城市,*大都市區南翼副中心城市。

      3.樂清。充分利用優越的山海資源,大力發展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水養殖與加工、觀光旅游,建成海洋經濟強市和旅游名市。著重發展電工電器、儀器儀表及相關產業,打響“中國電器之都”和“中國電子元器件基地”品牌,建成國內重要、國際有影響的電工電器基地。配套發展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建成集工貿、旅游、港口為一體的現代化中等城市,*大都市區北翼副中心城市。

      (二)培育*都市區。

      以*市區為中心,臨海、溫嶺為北南兩翼,沿海岸線、椒江、104國道和甬臺溫高速公路等為主要發展軸,形成*都市區框架。強化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促進都市區城市功能合理分工,統籌都市區產業發展、城鄉建設、生態環境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以交通網的建設帶動都市區的形成和發展。加快構建“三縱三橫三連”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網絡,著力完善一小時通勤圈;加強*市區與臨海、溫嶺城際快速交通建設,適時啟動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實現三地城市軌道互通。

      1.*市區。提升城市“綠心”建設品位,發揮其生態、文化、旅游、城市休閑等綜合功能,強化椒江、路橋、黃巖三區整合,形成“一心三區”環綠心組團式山水生態城市發展格局。東部濱海區塊作為城市“東拓南進”的后備用地,為老城區產業疏解和新興產業發展拓展空間。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臨港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工貿易型產業,配套發展商貿、物流、金融、信息服務、科研教育等現代服務業,強化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和創新中心功能,成為*省沿海中部區域中心城市和科工貿發達的現代化港口城市。

      2.臨海。進一步發揮文化名城、交通樞紐等優勢,加快化工醫藥、機電、建材、機械、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發展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建成區域性加工生產基地和綜合服務基地,成為集商貿、旅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功能的*都市區北翼副中心城市和*沿海新興旅游城市。

      3.溫嶺。實施城區“東移北擴西進”戰略,拉開現代化中等城市發展框架。改造提升汽摩配、水產品加工、家電炊具、皮塑鞋帽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機械電子、海洋藥物與保健食品、特種船舶、特種泵業等新興產業,配套發展信息服務、濱海旅游、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成為*都市區南翼副中心城市和*沿海重要的工貿城市。

      (三)加快小城市及中心鎮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導向,在培育*大都市區、*都市區的同時,加快永嘉、文成、泰順、平陽、蒼南、洞頭、玉環、天臺、仙居、三門縣城建設,使之成為功能健全的中小城市。積極培育龍港、鰲江組合城市,加強金清、杜橋、白水洋、澤國、松門、大溪、橫溪、平橋、楚門、永中、瞿溪、塘下、馬嶼、虹橋、柳市、金鄉、雁蕩、水頭、雅陽、珊溪、甌北、橋頭等中心鎮建設,發揮其連接城鄉的節點作用。

      永嘉上塘鎮要利用縣域山林資源、農副產品豐富的條件發展加工工業,成為具有帶動周邊發展等綜合職能的小城市;文成大峃鎮要依托農業與電力資源優勢,成為以農、林、副產品深加工工業為特色的小城市;泰順羅陽鎮要依托農林副產品加工及礦產資源開發,成為以開發農林產品、生態旅游、礦產資源、水電為主的工貿城鎮;平陽昆陽鎮要發揮工藝禮品等特色產業優勢,強化科技、教育、金融、貿易等第三產業發展,成為浙南經濟強鎮;蒼南靈溪鎮要充分利用交通優勢及已有產業基礎,建成以機械制造、印刷、塑料工業、石化儀表制造業為特色的工業強鎮;洞頭北岙鎮要依托縣域海洋資源優勢,順應*城市空間拓展趨勢,成為*城市旅游休憩基地和*港外延的深水港區;玉環珠港鎮要依托特色產業和港口資源優勢,成為連接*兩地的重要濱海城市,建成花園式港口城市和中國閥門之都;仙居城關鎮要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加快發展旅游接待、商貿物流等服務業,成為現代化旅游休閑城市;三門城關鎮要依托海洋、港口和核電資源,發展成為華東電力基地的核心區、浙東沿海重鎮;天臺城關鎮要依托本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工農業基礎,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加強龍港、鰲江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形成沿江兩岸組合城市空間結構。充分發揮其港口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印刷、編織、機械等制造業,積極培育金融、商貿物流等生產服務業,大力發展科教事業,使龍港、鰲江成為以工業和商貿為主、輻射浙南閩東北地區的現代化組合型港口城市,帶動整個鰲江流域協調發展的經濟、文化中心。

      統籌城鄉發展,深入實施“山海協作”、“百億幫扶致富”、“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等工程,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整體推進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合理分工,互促共進;統籌城鄉社會事業發展,鼓勵和引導城市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城鄉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共享性;統籌城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著力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公交、供水、供電、信息、環保等公用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盡快實現農村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鎮的對接;統籌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建立合理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六、建設先進基礎設施網絡

      根據產業帶、城市群和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要求,統籌*地區交通、信息、水利與給排水、能源、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環杭州灣、金衢麗及閩東北地區的銜接,有效組織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能量流,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從相對滯后型向基本適應型轉變,力爭適度超前,盡快建成現代化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

      (一)綜合交通與物流設施。

      根據*產業帶發展需求,統一規劃、協同建設綜合交通與物流設施。圍繞提高通達程度和節省運力,優化運輸網絡結構,形成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配套銜接、快速便捷的聯運系統,發展現代物流,構筑溝通滬蘇、連接閩粵的綜合交通與現代物流網絡。

      1.強化與區外交通快速對接。加強與環杭州灣區域快速通道的對接,重點加快諸永、沿海高速公路和104國道升級改造等項目的規劃建設,盡早啟動甬臺溫電氣化鐵路項目,形成公、鐵多路地面運力通道,全面接軌杭州灣,融入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交通圈。

      加快*鐵路樞紐、金溫鐵路配套設施和電氣化改造、溫福鐵路、金臺鐵路等項目的規劃建設,把*站建設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點鐵路樞紐站。積極推進金麗溫、龍麗溫、瑞云、臺縉等高速公路和330國道升級改造等項目的建設,強化*和*作為國家級一、二類公路主樞紐的地位,優化區域對外運力結構,提高*地區作為溝通浙中閩東地區交通走廊的通達度,把*打造成為浙南閩北區域性交通樞紐。

      促進*地區機場的合理分工,推進*機場遷、擴建工程,深化*機場遷、擴建工程的前期論證,提高機場設施配套能力,發展與上海浦東機場的支線運輸和陸空、空空聯運業務,使溫、臺兩地機場成為浦東國際航空樞紐南翼航空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根據*旅游發展需要,適時布點建設旅游直升機場,形成空中旅游服務網絡。

      2.優化區域內部交通組織。適時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工程,積極推進*大都市區和*都市區城際軌道交通前期研究工作,優化區域城際交通組織。加快區域內部快速通道建設,續建完成*繞城公路、天仙高速公路,新建更(樓)浬(浦)高速公路等項目,形成“四橫三縱二連一繞”的區域高速公路主骨架網絡。強化國省道區域干線公路建設,確保區內各重要節點融入快速交通網。續建完成*半島工程、洞頭疏港高速公路,加快啟動樂清灣大橋前期工作,規劃建設蛇蟠島、花鼓島等環島公路和部分海島交通碼頭,完善區域陸島交通系統,提高陸島交通效率。

      3.加快港口資源整合和集疏運網絡建設。以建設沿海主樞紐港、集裝箱支線港為目標,統籌*港的龍灣、七里、靈昆、大小門島、狀元岙、樂清灣港區與*大麥嶼港區的規劃建設,加快整合樂清灣周邊的深水岸線和泊位資源,明確港區的功能與分工,重點推進甌江、椒江航道整治和洞頭小門島、狀元岙深水岸線開發,加快集裝箱泊位建設,提高集裝箱運輸能力。打造以深水岸線為紐帶、眾多港區為節點的*港口群,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支線港和喂給港、浙南閩北區域重要口岸和綜合性樞紐港群。

      規劃建設大麥嶼鐵路專用線、樂清七里到大門島港區鐵路支線以及洞頭疏港高速公路等項目。推進內河航道整治工程,完善甌江、飛云江、鰲江、椒(靈)江、金清五大水系干支線航道和臨海、溫黃平原等地內河港口基礎設施,形成與江海運輸相配套的公、鐵、水集疏運通道。

      4.推進區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以*港口群為依托,結合港口集疏運網絡和快速轉關建設,改善口岸環境。充分發揮“公、鐵、水、空港”樞紐的綜合優勢,合理布局建設物流園區和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加快*(洞頭)半島建設步伐,力爭建成零關稅出口加工區。根據產業集群培育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需求,構筑以*為中心、*為副中心的兩大物流樞紐和若干布局合理的物流節點為補充的區域現代物流體系,使*地區成為*省東南部物流樞紐基地,輻射浙西南閩東北、影響湘贛的商貿物流中心。

      (二)水利與給排水網絡設施。

      加強區域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根據產業、城市和生態用水的需求,統籌規劃水源工程、取水工程、污水處理工程、輸配水管網和排水排污設施的布局,鼓勵跨行政區共建共享,形成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管網配套的一體化供水網絡,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污水處理系統,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區域水利與給排水體系。

      1.加強區域一體化供水網絡建設。續建完成仙居下岸水庫等建設項目,改建、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庫。實施“千庫保安工程”,保障區域水庫群運行安全。加快*珊溪水利樞紐供水配套工程、楠溪江供水工程、長潭水庫引水工程、*北水南調工程、*甌江小溪引水工程、金清新閘二期、*供水二期和椒北引水工程等引、供水主體工程建設。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多渠道緩解沿海和海島飲水困難。提高水利及給排水工程質量,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水量漏耗,在條件成熟的城市進行中水市政管網建設,逐步推行分質供水。

      2.加強污水處理系統建設。統籌污水截流與集中處理工程、污水回用工程、污水達標排放管網、雨污分流管網建設,積極推進椒江、路橋、黃巖三區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臨海、三門、仙居、樂清污水處理工程,*市東、西片污水處理廠,瑞安污水處理廠等項目的建設。結合區域河道整治工程和河網水環境治理,強化污水接管、集中處理和達標排放等措施,防止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直接排入河網。

      (三)能源保障設施。

      立足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能源儲備,強化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引進,優化能源結構,形成結構合理、安全可靠的區域能源保障體系。

      1.加強電源電網建設。*沿海地區具有火電、水電、核電、抽水蓄能、風電、潮汐電等多種電源建設的自然條件,要在加快火電、水電建設同時,積極開發核電、潮汐電、風電資源,形成以火力發電為主,核電、水電并舉的區域電源供應結構,著力打造裝機容量1500萬千瓦的華東電力基地。加快浙能樂清電廠、*第三電廠、華能玉環電廠、三門核電工程、天臺桐柏抽水蓄能電站、仙居抽水蓄能電站等項目的規劃建設,適時啟動液化天然氣電廠項目。進一步加大城鄉電網建設力度,積極推進500KV的臺南、寧波—*、溫南、溫東等輸變電工程,加快金麗溫第二回線建設,進一步增強500KV主網框架與華東電網的環線并網,完善220千伏受端電網,形成適應電網運行、滿足用電需求的220千伏雙環網。加快改造海島電網,完成洞頭新城電纜和沿靈霓海堤110千伏線路引進項目,適時推進海島孤立小電網并入區域性大電網。通過努力,使*地區形成多電源、大電網、自動化程度高、運行成本低、安全可靠的新型發、供電系統。

      2.著力開發新能源。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力、潮汐、沼氣等可再生能源,規劃建設若干潮汐電站和風力發電等項目。要抓住西氣東輸工程和東海油氣田開發的機遇,啟動天然氣利用工程,搞好東海油氣開發基地建設。

      (四)信息網絡設施。

      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連互通、資源共享”的發展方針,大力發展高速寬帶信息網,重點建設主干光纜傳輸網和主要城市寬帶城域網,改造有線電視雙向數字化傳輸網絡,積極推進電信、電視、計算機三網融合,打造聯接國內外、高效便捷、大容量、多媒體、智能化的信息網絡平臺,力爭到2010年區域信息化總體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1.保障信息網絡的通暢與安全。積極推進信息網絡互聯中心、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政府專用網建設,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強信息化法制建設和綜合管理,強化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構筑區域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2.加強“數字城市”與城市信息港建設。以國家信息化試點城市*為中心,把*地區培育成為我國大區域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基地之一,并有重點地扶持*路橋、溫嶺、瑞安、玉環等省級信息化試點城市(區)。利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為領域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提供環境支持,建成以信息基礎設施和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為依托的城市信息網絡體系。

      3.完善沿海海域信息設施網絡。加強大陸與主要海島的信息聯網,完成主要島嶼島際間數據微波擴容工程、通訊電纜管線工程、光纜傳輸工程和計算機綜合網絡體系,加快海上預警預報、搜救搶險、環境監測等信息系統配套。

      (五)防災減災設施。

      1.強化區域防洪抗臺體系建設。重點建設沿海防洪御潮工程體系、高標準城市防洪工程體系等主要江河堤防工程體系以及上游攔蓄工程體系。加強沿海標準堤塘建設、沿江沿海擋潮防洪水閘和海島防洪工程等建設,提高標準海塘等級,通過長潭、珊溪等主要水利樞紐建設和加強小流域整治,抵御風暴洪澇侵害。強化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形成完整的閉合體系,加快甌江干堤*段、*城區防洪堤、瑞安江濱大道三期防洪堤、*西向排洪工程建設,使*地區主要城區的防洪標準達到100年一遇以上。提高市政設施和房屋建筑的抗臺性能。

      2.構建區域地質災害防治體系。強化浙南數字地震前兆臺網建設,對地面沉降、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實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構建地質災害區域預防體系。

      3.增強對各類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強化突發事件和公共危機預案體系建設,建立與國家系統聯網的區域氣象災害和海洋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提高對臺風、暴潮、海嘯、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加強城市人口集聚場所的安全保障,強化大、中城市消防和搶險救援等設施建設,重點完善城市應急救援指揮系統、應急救援保障系統和應急救援防范系統,增強對重大火災、交通事故、恐怖襲擊、放射性污染、危險化學品泄漏、工程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

      七、生態環境建設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產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水平。加強重點污染區域的綜合整治,加大對生態脆弱區、自然保護區、礦山開采區等生態敏感區域的管制和保護力度,通過生態公益林建設、平原綠化和城鎮綠化,構建多層次的生態綠地網絡,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生態環境保障體系,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整治。

      全面加強對水、大氣、固廢和聲環境的監控與治理,著重加強對醫化、制革、廢舊布料褪色加工、廢舊電器拆解等重污染行業及區域的整治力度,取締關停國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提高生產廢棄物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水平,加快重點企業和園區的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積極探索跨行政區合作治理模式,聯合進行水污染防治、固體污染物越界轉移和海洋環境治理。

      1.加強城市環保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垃圾、污水的收集和處理系統,合理布局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場所,使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污水處理率均達到100%。結合“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農村改水、改廁、改灶,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有效控制畜禽養殖污染和農村“白色污染”,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2.綜合整治區域水環境。結合椒江外沙、巖頭化工醫藥基地、黃巖化工醫藥基地、臨海水洋化工醫藥基地等省級環境保護重點監管區的設立,實施“萬里清水河道建設”工程,開展三門灣、樂清灣、椒江、甌江、飛云江、鰲江“兩灣四江”河道整治和小流域綜合整治,改善溫黃、溫瑞平原等河網地區水環境質量。嚴格控制溫黃、溫瑞等平原地區地下水取用數量,啟動地下水超采區生態治理保護工程,補充、涵養地下水源,逐步恢復潛水水位。

      3.強化海洋環境管理。加強海域使用管理,加大入海污染物和海上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全面推動以近岸海域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為重點的碧海建設工程,以樂清灣海域聯合整治為突破口,加強兩地在圍墾、養殖、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統籌規劃,使*沿海的海洋環境惡化勢頭得到有效遏制。

      4.控制大氣與噪聲污染。加強煙控區建設,禁止秸稈焚燒,治理機動車尾氣、餐飲業油煙和揚塵污染;積極開展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在新建電廠、熱電廠全面實施脫硫工程,嚴格控制酸雨污染;結合聲控達標區建設,加強對工業、交通、生活等噪聲源的控制。

      (二)嚴格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

      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依據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布局產業和城市的發展。加強對森林功能區、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良性循環。

      1.全面保護森林資源與植被。在水系源頭、生態脆弱等敏感區塊設立森林禁伐區,重視保護天然林資源,大力開展中幼林撫育,恢復森林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天臺山、括蒼山、雁蕩山等山脈林地,實施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針葉林改造工程,擴大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面積,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與林分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

      2.重視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保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維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加強南麂列島國家海洋自然保護區、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以及承天氡泉、括蒼山、湫水山等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根據生態環境建設需要,規劃和建設一批自然保護小區。

      3.維護水源地水質安全。抓好重點飲用水源地和主要水域功能區的保護,建設水源涵養林,實施長潭水庫、珊溪水庫、牛頭山、西岙、湖漫等重要水源區水質保護工程,重視水系源頭及支流匯水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維護水源地水質安全,力爭使集中式飲用水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4.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加強特種濕地保護,重點保護大羅山—三垟河網濕地,洞頭列島、三門灣、樂清灣等海岸濕地和甌江、椒江、飛云江、鰲江等河口濕地。建設與濕地承載力相適應、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具有良性循環和生態經濟增值效益的濕地保護與利用示范區。

      (三)加快改善生態環境。

      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通過城市“綠心”塑造、生態廊道設計、水土保持、生態住區、生態公益林建設等方式,促進產業帶空間布局與自然環境相和諧。

      1.合理建設生態景觀。通過生態公益林建設,在主要水系、交通干線、海岸帶和基本農田周邊建設縱深的綠色廊道,江河兩岸、主要公路沿線、旅游景區、城市周邊等可視范圍內以及生態敏感(脆弱)地區必須停止山石開采,限期復綠;做好礦山復墾、綠化,使礦區與周圍環境更加協調;結合平原河網整治工程,對河流河道進行截污、疏浚、駁岸、引水、清障、美化,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景觀。

      2.積極推進城市綠化。優化公共綠地布局,通過以林為主,喬、灌、花、草合理配置,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化格局。城市之間、城市各組團之間、城市與重點園區之間,利用自然山體、水體、綠地、農田等形成綠色開敞空間,嚴格控制產業開發和城市建設時利用生態用地。*市要以生態園建設為契機,打造城市“三環綠色生態圈”,形成都市遠郊生態屏障;*市要加快以永寧山為主體的山體和河網水系組成的城市“綠心”建設,構造都市“生態休閑庭院”。

      (四)合理開發與保護自然資源。

      加強對自然資源的集約利用和綜合保育,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體系。

      1.節約利用水資源。積極推廣農田節水灌溉技術,加強對高耗水工業項目建設的控制,逐步推廣在公共和民用建筑中采取節水、節能型工藝,合理構建產業、行業的等水循環利用系統,在園林綠化、市政環衛、生態景觀和洗車等行業推廣使用再生水,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效率。

      2.合理開發土地資源。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控農用地轉用規模,加強征地用途管制和征地批后管理,提高耕地質量;加強土地整理,盤活存量土地,不斷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確保重點園區的土地產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正確處理好灘涂圍墾與生態保護、河流整治、防洪御潮的關系,搞好項目的科學決策,推進玉環漩門二期、溫嶺東海塘、三門晏站、*淺灘、*海濱、瑞安丁山二期、樂清勝利塘、蒼南江南和大漁灣、洞頭等圍涂工程。

      3.保護與有序利用礦產資源。對各類礦產資源實行總量控制管理,實行礦產資源分區開采制度,合理規劃礦產資源開采區、限采區和禁采區,實現禁采區內關停、限采區內收縮、開采區內聚集的要求。集約利用礦產資源,優礦優用,一礦多用,綜合利用,實現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環境損壞型向改善型轉變。嚴格執行礦產資源勘查登記、開采登記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全面推行采礦權的有償使用,規范礦業權市場。

      八、發展環境建設

      適應*地區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和產業帶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

      (一)創新“*模式”。

      1.整體提高民營經濟的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鼓勵民營企業進入電力、交通等壟斷性行業、城市公用和社會事業領域;結合金融綜合改革,鼓勵非公經濟參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和入股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深化體制創新,加強企業制度創新的分類指導;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強化品牌意識,整合品牌資源,提升品牌品質,著力培育若干強勢品牌;增強企業跨區域資源調控能力,提升對外競爭優勢。

      2.促進市場主體創新。引導民營企業以建立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加快從相對封閉的家族企業制度向更加開放的現代企業制度轉型。支持民營企業資本擴張與產業重組,強化銷售網絡與品牌建設。充分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擴大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廣泛參與國內經濟技術合作,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鼓勵民營企業拓展先進制造業、基礎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的產業領域,提高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能力,建立新的市場競爭優勢。

      3.培育社會中間組織。加快中介組織、民間商會、行業協會建設,發揮其制定行業技術標準、行為規范,加強行業自律,制止無序競爭,提供各類信息,應對國外商業歧視、反傾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4.健全民營企業融資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地方性資本市場,特別是地方產權交易市場;大力推進金融工具創新,努力拓展項目融資、金融租賃等業務,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培育中小型民營銀行。

      5.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競爭環境。加快“信用*”建設,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制定、完善相關的法規和政策,建立、健全日常管理、監督機制,依法懲處逃廢債務、不履行合約等破壞市場秩序行為。推進市場秩序一體化整治,著力消除地方市場壁壘,查處價格壟斷、低價傾銷和價格欺詐等不正當行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證市場競爭機制的有效運行。

      (二)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

      1.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按照世貿規則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調整政府管理經濟方式,建設公共服務型、學習型、創新型政府。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號)等要求,嚴格依法行政,改革行政審批制度,進一步簡化建設項目審批,推行民間投資項目登記制。清理各項規費,取消不合理收費,率先推進區域稅費一體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產業損害防范機制,積極支持民間商會、行業協會應對國際反傾銷活動,切實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2.加強對政策資源的整合。突出政策的協同配套,積極挖掘政策潛力。政策資源集中向重點開發園區及功能平臺建設傾斜,形成政策高地。

      3.主動接軌上海,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充分利用滬蘇浙經濟合作和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和落實*地區與上海、江蘇的合作事項,強化政府對口協作,建立緊密的滬蘇浙合作新機制。促進區域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等要素的無障礙流動,鼓勵企業跨區投資合作。消除地區產品準入壁壘,形成統一大市場。創新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機制,加快基礎設施對接與生態環境共保。

      (三)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圍繞產品研發和重大裝備、工藝技術改進兩大重點,構建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1.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步伐。重點吸引國內外大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的科研開發機構落戶*。

      2.加強自主技術創新。重點提升特色產業共性技術開發能力。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龍頭企業、企業博士后流動站、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為依托,著力建設若干集科技開發、技術支持與推廣、信息咨詢、人才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中心,帶動優勢產業整體技術升級。

      3.推動產學研合作。鼓勵創辦各類專業孵化器。以孵化器為核心,組合技術支持、管理咨詢、風險投資等多種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鼓勵骨干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開發自主知識產權。

      (四)強化人才支撐。

      通過內育、外引、借智三管齊下,重點抓好企業家、高級專業人才、技術工人三支人才隊伍建設,構筑與區域產業特點相適應的多層次、多門類、開放型區域人才體系。

      1.充分發揮高教園區的創新源、人才庫作用。重點推進*兩地高教園區建設,力爭建成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大學城。圍繞汽車摩托車、電工電器、現代制藥、服裝加工及服裝設備、泵和閥門制造等產業,培育和建設一批特色專業和重點專業。

      2.大力發展特色職業教育和區域特色專業。根據區域經濟特點,以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為主,擴大職業教育資源的規模,建設一批在省內乃至全國有較大影響和示范作用的職業學校(院),健全職業技術培訓體系,形成區域性職業教育中心。

      3.逐步完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機制。推行技術入股、管理入股和股票期權、年薪制等各種新型分配方式,集聚有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對高級人才的“柔性流動”,在戶籍管理、社會保障、住房、子女就讀等方面提供全面配套服務。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搜尋優秀人才,開展跨國人才合作。

      4.積極推進“千萬農民素質工程”。重視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水平,提高勞動適齡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加速農村勞動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化。

      (五)完善社會保障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1.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低水平、廣覆蓋”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機制和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按至少不低于當地城鎮低保線的要求,合理確定被征地人員的社會保障水平,并采用就業安置、職業技術培訓等多種保障方式。進一步規范完善征地制度,積極探索新的征地補償方式,使失地農民分享農地非農化過程中的級差收益。

      2.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公共衛生監測與疫情防控能力,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系統,完善農村衛生醫療設施與服務網絡,保障農民基本衛生與醫療需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加強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加快食品安全信息體系建設,積極開展食品放心工程綜合評價工作,保障食品安全。

      九、實施保障機制

      (一)加強跨行政區的統籌協調。

      建立由省發改委、經貿委、外經貿廳、財政廳、建設廳、國土資源廳、科技廳、交通廳、水利廳等部門和溫、臺兩市政府組成的*沿海產業帶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實施產業帶規劃的領導和統籌協調工作,負責審議*沿海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對重點開發區的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等進行宏觀指導,協調推進跨行政區重大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建設。

      (二)加強重要資源的區域優化配置。

      加強土地整理和標準農田建設,合理整治園地資源。加大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和圍墾造地力度,盤活存量土地,鼓勵建設用地指標的區域統籌,確保產業帶建設用地供應。以水資源優化配置為核心,推行水務一體化管理。發揮市場機制對水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鼓勵缺水區域與水資源充裕區域進行水權交易,實現水源建設、庫區移民、工業異地開發的有機結合。建立流域上下游合理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區域排污權交易,提高區域環境容量的總體配置效率。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參與中西部地區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區際貿易、股權投資、合作開發等多種方式利用區外資源,開拓區外市場。推進交通與物流設施、環保設施、電信設施以及科技、教育等資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開展跨行政區服務。推進跨行政區旅游資源聯合開發,形成區域性黃金旅游景線。規劃建設若干扶貧開發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三)加強規劃的實施管理。

      利用省內各大媒體和互聯網,和宣傳*沿海產業帶規劃和實施情況,在全社會形成關心和參與規劃實施的社會氛圍。由溫、臺兩市依據本規劃制定配套規劃,由省發改委依據本規劃制定年度實施計劃,并及時了解和掌握規劃實施情況,對本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和督查。本規劃實施期間,如因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其他重要原因,導致實際運行與規劃目標有較大偏離,由省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提出調整方案,報省政府審議批準。

      亚洲精品蜜夜内射|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亚洲成AV人片在|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不卡下载| 亚洲成a人片77777老司机|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亚洲av片在线观看播放 |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AV网站|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最大的黄色网| 亚洲人av高清无码|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 国产综合亚洲专区在线|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2022年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国产精品亚洲成在人线| 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 亚洲kkk4444在线观看| gogo全球高清大胆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