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沿海都市論文:沿海都市工業轉型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付麗明雷磊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
結果及分析
1結構分量和結構效果指數分析
從表1可見,24個工業部門中,結構分量為正值的只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達931,在競爭力分量僅為-0.09的情況下,結構分量占經濟增量(117.74)的80.44%,主要是行業結構效果的貢獻,意味著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采掘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除了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石化產業鏈中的其他工業部門,如石油加工、化學制造業、塑料制造業和橡膠制品業的結構分量均為負值,行業結構效應微弱,表明尚未形成良好的石化工業體系。相比之下,其余23個工業行業均為負值,通用設備制造業的值最小,為-68.26,其次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結構分量為負表明這些行業基礎薄弱,發展不夠充分。盤錦市的區域工業結構效果指數W僅為0.562516,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0%多(表2),說明以石化工業為主的區域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在全省的地位不顯著。
2份額分量和增長效果指數分析
由表1可見,24個部門的區域增長份額分量Ni均大于0,也就是說盤錦市工業行業都是增長型產業;只有兩個行業低于1,顯示盤錦市的工業部門內部增長優勢差異不顯著。份額分量越大,說明該部門按照全省同類部門的平均增長率發展產生的變化量就大,行業創造工業產值、增加經濟總量的能力就越強,在區域經濟規模擴張中的角色地位越重要。份額分量排名前幾位的部門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屬于石化工業的兩大部門,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金屬制品業屬于裝備制造業,說明石化工業及相關的裝備制造業具有明顯的增長優勢。但從盤錦市區域整體工業經濟的增長效果來看,增長效果指數L為0.500229(表2),增長效果指數L越大,經濟效益越顯著,反之相反。盤錦工業經濟的增長效果指數僅相當于全省平均增長水平的50%,意味著工業經濟整體擴張速度較慢,效益不理想。
3競爭力分量和區域競爭效果指數分析
在24個工業行業中,有17個行業的競爭力偏離分量為負值(表1),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說明盤錦工業絕大多數部門均顯示為競爭力不足。工業增加值分別占全市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增加值總量第1位、第2位的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競爭力分量分別為-0.09和-0.54,排在全市24個工業行業的第11位和第14位,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生產規模大,但競爭力有限。競爭力排第1、2、3位的是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盡管目前它們的工業增加值比重均低于1%(表1第一列),但仍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盤錦工業經濟競爭效果指數為0.889271(表2),表示盤錦市工業經濟的競爭效果指數相當于全省平均值的89%,低于平均水平,競爭效果指數U越大,競爭力越強。
討論
1工業結構單一,制造業的發展潛勢突出
在24個工業部門中,工業部門的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大于1%的只有5個部門,大于5%的就只有石化工業(表1第一列數據),除了石化工業外的其他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只占8.83%;從前面對各工業部門份額分量、結構分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來看,其他工業的貢獻比例也極低,表明盤錦市工業結構單一。盤錦市作為資源型城市,其工業結構的最初構建依賴于當地的資源結構(石油資源),這種路徑一旦確定,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因為慣性的力量,在以后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很難輕易走出去[9],因此會促使這種類型的產業結構沿著強化自身的方向發展,就表現為城市中的其他產業依附和服務于資源產業,由此導致產業結構單一。近些年盤錦市在做大石化基礎工業的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接續產業。對比2002年和2007年盤錦工業增加值比重前10位的排名變化可以看出: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的發展一定程度地改變了石化工業內部開采業單一的結構,專用設備制造業(為石化工業提供基礎設備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船舶裝置制造)等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也改變了制造業的原有結構(表3)制造業各行業的結構偏離分量均為負值(表1),反映出盤錦制造業總體產業結構比較差,盡管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競爭力分量排名前三,Di均為正值,但Pi均為負值且較低,顯示出雖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但產業結構基礎差仍然嚴重影響著制造業潛能的發揮。幾十年形成的城市發展慣性,不會在短短的幾年內因為人為的干預而產生顯著的變化,我們計算了盤錦市裝備制造業的區位熵,公式為Lqi=(Ei/E)/(Ni/N),(Lqi的分子是地區j的產業i的產值與地區j的全部制造業總產值的比值,分母是產業i的全國總產值與全國制造業總產值的比值)[10]。其值小于1,為0.39,說明盤錦市裝備制造業的專業化生產程度還不高,產業聚集優勢程度較低。
2石化工業優勢明顯,但產業鏈條短,競爭力不足
2007年盤錦市工業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位居前三位的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72.05%),石油加工業(114%)和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占(98%),一般認為當某一個行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大體就可以認為是支柱行業[11],盤錦市已經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制品生產為主體的支柱產業。3個部門的增長量之和(169.47)占全市增長量(174)的97%(表1),也表明石化工業已成為盤錦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這既由于資源優勢,也由于遼河油田逐步形成了多種石油專用產品的制造能力,并通過應用這些技術為盤錦實現生產和穩產提供了保障。但石化工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的結構效應上,且競爭力明顯不足,這表現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和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的競爭力分量均表示為負值(表1),部門整體競爭能力差,影響經濟總量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于資源量、產量逐年下降和國內外石化行業競爭等多因素作用及受科技力量相對薄弱和技術的限制,盤錦市石化產業總體水平不高,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受到原材料特殊性的影響正逐漸減弱,能耗和物耗較高,盈利能力和規模競爭力相對較弱,進而使得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為主的工業結構缺乏競爭力,對區域整體經濟的貢獻較弱。另外,從結構效應的貢獻看,只有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結構分量值(931)為正且較大,開采業都可謂一枝獨秀,但也說明產業鏈條短。由于受市場、競爭和技術影響,使得中下游起步較晚的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行業的發展困難,并且高加工度產品比重低,尤其是石油產品精深加工不夠,高附加值產品少,精細化工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這樣就未能通過發展深加工產品實現產業鏈的拉長而將產業優勢很好地發揮出來。因此推動盤錦市工業轉型是實現結構替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工業轉型對策
1調整工業結構,培育接續產業,促使產業結構多元化
作為資源型城市,隨著石油產量進入遞減期,盤錦市也步入了城市生命周期的轉型期(調整期)[12],轉型期應使主導產業和培育接替產業同步,突破路徑依賴,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促使盤錦工業從單一結構向多元結構轉變,從而增強經濟結構的自我調適能力。拉長資源加工產業鏈條,培育接替產業,選擇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綠色食品等競爭力較好且增長優勢明顯的行業,以及石油裝備制造業和船舶制造業這些區位優勢較明顯的行業作為新的“部門增長極”。使城市在經濟總量的擴張中逐步減輕對傳統產業的依賴,進而形成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新的城市經濟支撐體系。
2延伸石化產業鏈條,提高競爭力
利用石化工業現有的優勢或發展潛力,結合國內外市場需求和國外成功的經驗模式,培育產業鏈,通過石化工業結構的調整,改變無競爭力的局面,進而提高盤錦工業的整體競爭力。依托資源優勢,把石油天然氣勘探、開采上游產業與儲運、煉制、貿易乃至銷售等中下游產業有機聯結起來,實行石油工業上中下游一體化運營;采用先進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加大油氣產品的深加工力度,延長油氣產業鏈,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氣資源的附加值,建立油氣資源深加工產業群以提高油氣資源產業的經濟效益;培育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升級,提高石化行業競爭力。同時,通過拓展包括淺海油田、外圍油田等在內的油氣勘探,增加后備儲量,努力延長油氣相對穩產期和在較高產量基礎上的開采期[13],為發展接續產業贏得更多的時間。
3打造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和船舶工業基地
針對盤錦市裝備制造業面臨著結構不合理、競爭力弱、產業聚集優勢度低等問題,立足盤錦石油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建設,把握“沿海開放”和“東北大振興”有利時機,充分利用石油化工、石油裝備制造等與油相關的產業優勢、科技優勢和臨海區位優勢,加快實施資源整合。針對向石化工業提供基礎設備的專用設備制造業,應促使優勢資源向有基礎、有潛力、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優勢企業集聚,全力打造中國海洋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力爭全面實現“擺脫石油資源依賴,立足石油科技,發展石油裝備制造和技術服務”的接續產業架構。
4加強軟環境建設與吸引外資相結合
軟環境的優劣已成為吸引投資的決定性因素[14],通過提供廣闊優厚的發展環境,增強城市對外界創新資源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項目等來為城市的技術創新及經濟發展服務。同時,政府還應吸引國內外知名的大公司、大企業、大財團和大院、大所到盤錦投資辦廠,爭取高、精、尖項目實現產業化,抓住國家目前鼓勵發展中小企業的有利契機,重點發展一批技術水平高、產品有市場、運行機制靈活的中小企業,塑造中小明星企業。另外,采取設立風險投資基金等措施,增強中小企業闖市場、抗風險的能力,不斷擴大規模,壯大實力,成為技術上水平、產品上檔次、產業上規模的大企業、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