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現代化生態市創建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前,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放眼國際,世界經濟可望保持較快增長,增長格局繼續發生變化,增長動力更趨多元化。綜觀國內,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各種要素加速轉移。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市域網絡化大都市日益成型,“交通西進”、“旅游西進”、產業梯度轉移深入推進。審視*,隨著杭徽高速公路的全線開通,杭氧等杭資企業的搬遷落戶,生態資源優勢的更加凸顯,我們將迎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市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融入大都市,創新大發展,構建*西郊現代化生態市”的戰略構想,明確了今后五年的奮斗目標、發展戰略和工作舉措,這是對強市名城勝地戰略目標的繼承、深化和發展,它描繪了*未來發展的燦爛前景。這些都為我們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帶來了機遇,指明了方向。但這一時期,落實宏觀調控政策,破解要素制約,提高創新能力,拓寬更大發展空間的要求更加緊迫。優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維護社會和諧,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任務更為艱巨。
根據上述形勢的基本判斷和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今后五年新一屆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致力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加快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以融入大都市為主線,大力實施五大戰略,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升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力構建*西郊現代化生態市。
遵循上述指導思想,今后五年,我們要堅定一個方向,就是構建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美、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社會和諧的*西郊現代化生態市。要實現十大指標,就是到2011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3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000美元以上;工業銷售產值突破1000億元;財政總收入在20*年的基礎上實現翻一番,力爭突破3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5億元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2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300元;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20%,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7.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7.7%。要落實五大戰略,就是堅持工業“第一經濟”,大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以工業帶全局,進一步增強*發展的綜合實力;堅持開放“第一動力”,大力實施開放活市戰略,以開放促融入,進一步增強*發展的生機活力;堅持環境“第一保障”,大力實施環境立市戰略,以環境引要素,進一步促進*發展的資源集聚;堅持人才“第一資源”,大力實施人才興市戰略,以人才作支撐,進一步強化*發展的智力支持;堅持惠民富民“第一追求”,大力實施民生安市戰略,以民生為根本,進一步落實*發展的惠民舉措。要完成六大任務:
1、打造*新西郊。著力打造交通接軌、產業融合的新西郊。大力實施“交通網絡建設工程”,按照“一橫四縱兩網”交通布局,完成16省道、昌文線和18省道建設。扎實開展臨金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啟動彭浦高速公路建設。積極爭取文一西路延伸至*,提升青山航道等級,初步建立布局合理、運行高效的城鄉交通網絡體系。以“一軸三帶五區”為基礎,主動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和高新技術產業輻射,使*成為環*灣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吸納大都市資金、技術、人才等高端要素,積極培育一體化要素市場。著力打造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新西郊。高起點規劃*區塊,推進環湖道路建設,建成石臨公路;高標準建設城東濱湖新區,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文化設施、服務設施向東延伸;高品位打造城南新區,拓展城市南部發展空間。有序推進錢王陵、玲瓏山和*三大城市公園建設,開展苕溪、錦溪、馬溪“三溪”沿線綠化。積極推進網格式管理,實施“數字城管”新模式,加強社區建設,促進城市美化、序化、潔化,彰顯生態城市特色。著力打造商旅互動、休閑宜居的新西郊。主動接軌“名城名湖名山”國際黃金旅游線,大力實施“旅游產業提升工程”,全力塑造“森林世界、大樹王國”旅游整體形象。加快天目山、大明山、浙西大峽谷等重要風景旅游區的升級改造,完成中都、天目山、*西岸三個五星級酒店建設,加快推進湍口溫泉項目進度,不斷提升生態旅游檔次和接待水平。培育繁榮以錢王文化廣場和人民廣場為中心的兩大商圈,著力發展組團式商貿業。突出抓好金融、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為制造業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務。深入實施“五個一”工程,大力推進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建設,促進農村消費升級。有序發展生態房產和景觀房產,培育精品房產,建設休閑宜居城市。到2011年,全市旅游綜合收入超過3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75億元,三次產業比重達到7∶55∶38。著力打造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新西郊。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分區,實行差別化開發。積極開展土地開發整理,推進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加大閑置土地盤活處置力度,提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平。繼續實施“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清潔”工程,加強天目山、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和管理。圍繞節能降耗、污染減排兩大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實施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功能區的生態化改造。繼續開展“多綠”創建活動,扎實推進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建設,不斷優化城鄉環境。
2、實現工業沖千億。加快平臺建設,拓展發展空間。大力實施“工業平臺建設工程”,推進經濟開發區建設,打造長三角一流的經濟開發區。修編完善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加強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運作管理,有效緩解土地、資金要素制約,全力再造20平方公里的工業平臺。加快形成以經濟開發區為龍頭,工業功能區為基礎,重點工業功能區為支撐,中小企業創業基地為補充的工業平臺體系。優化產業結構,壯大產業規模。大力發展六大主導產業和三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重點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優化要素配置,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培養一批在臨工業銷售產值上10億元的企業和集團。積極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建立外省勞務基地,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和用工難問題。加快工業重點鄉鎮建設,培育工業銷售產值超百億元鄉鎮(街道)2個以上,經濟開發區銷售產值突破250億元。加快推進“工業西進”,形成以杭徽高速公路為軸線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帶,2011年工業銷售產值突破1000億大關。創新招商方式,注重選商擇資。完善招商工作機制,重點圍繞主導產業,實施專業招商、駐點招商和產業招商,著力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符合產業鏈要求的項目。積極開展區域合作,鼓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擴大外貿出口,優化出口結構。推進科技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加大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科研攻關,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到2011年,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投入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5%,創建成為省科技強市。積極實施科技創新重大專項,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強與浙江林學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深入實施名牌培育質量提升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
3、全面建設新農村。深入開展村鎮建設。大力實施“中心城鎮建設工程”,加強於潛、昌化兩個副中心城市和一批中心鎮、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使之成為聯結城市和農村的重要節點。大力實施“百村建設示范工程”,完善新農村建設配套政策,集中力量建設100個重點村,加快推動衛生保健、信息網絡、商業網點、科教文體、交通運輸向重點村延伸。完善農村公路網,實現三級以上公路通鄉鎮率、等級公路通村率、路面硬化率三個100%。堅持整治村莊和經營村莊相結合,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產業、生態、旅游、文化特色村。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在保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加快發展高效生態外向農業。按照多元化發展、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的要求,不斷做優山核桃、筍竹和畜牧等農業主導產業,做大香榧、食用菌等新興產業,做強休閑觀光農業。加快建設一批集科研、示范、推廣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基地、示范園區和龍頭企業,培育壯大一批鄉鎮農產品交易市場。繼續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到2011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900億元,農民非農收入占總收入的70%。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實施“一萬三千三百”工程,推進昌化溪、天目溪、中苕溪治理和雙溪口水庫建設。完成新一代氣象業務服務體系、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等建設任務,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大力培養新型農民。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努力把二三產業就業的農民培訓成為有專業技能的技術工,把務農農民培育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者,把廣大農民培養成為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養的文明新人。到2011年,農村勞動力非農比重達到75%以上。不斷加強農村管理。盤活集體土地、山林等村級集體資產,壯大集體經濟。鞏固村務公開成果,完善農村集體、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制度,規范“村規民約”。全面開展村級財務管理規范化建設活動,完善村級財務委托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快推進土地征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城鄉配套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開展“三百結對、共建新農村”活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幫扶力度,引導社會各界參與、支持新農村建設。
4、構筑社會大文化。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以創建文化先進縣(市)為載體,大力弘揚吳越文化,完成錢王文化廣場、博物館、圖書館和革命烈士陵園建設,建成一批展示吳越文化的標志性建筑。深入開展節慶文化、廣場文化活動,扶持創作一批精品佳作,加強文化遺存保護,弘揚民間文化藝術。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事業,強化文化市場監管。鼓勵社會資本興辦文化企業,提升文化產業整體水平,不斷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大力實施“教育優先發展工程”,優化整合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優質教育公平化、均衡化。高質量、高標準普及“十五年教育”,到2010年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完成一批標準化中小學校建設,著力改善*中學等學校的辦學條件。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加強鄉鎮(街道)中心幼兒園建設。突出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建設市職業教育中心。鼓勵發展民辦教育,支持發展高等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培養名師名校長,不斷提升中小學教師素質。加快發展體育事業,建設體育中心等公共體育設施,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設體育強市。積極發展衛生事業。圍繞衛生強市建設目標,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大力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全面完成鄉鎮標準化衛生院建設,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全覆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鞏固創國衛成果。積極創建國家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縣(市),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努力構筑人才高地。主動接軌、積極融入長三角人才一體化進程,通過舉辦人才交流會、組團外出招聘、網上招聘等形式,大力引進高層次、緊缺急需人才。加快培養“五支人才隊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5、推進城鄉廣保障。完善城鄉就業機制,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建立城鄉統一、公平競爭的勞動力市場,開展就業再就業培訓,五年新增就業崗位3萬個。開展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創建,完善勞動爭議仲裁制度,有效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完善社會保險機制,擴大參保范圍。大力實施“社會保障基礎工程”,推進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與社會養老保險同步增長,盡快實行“五險合一”征繳辦法。加快社會保險擴面步伐,工傷保險兩年內完成全覆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年均增加5%。完善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實現保障對象全覆蓋。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受益面,參合率和籌資水平達到規定標準。深入實施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完善社會救助機制,保障困難群眾生活。整合困難群眾幫扶救助資源,健全“三級救助圈”工作機制,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完善“五保”、“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制度,到2011年,集中供養率達到并鞏固在95%以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縮小城鄉低保差距,農村低保標準達到城鎮標準的70%。建立醫療救助基金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機制,農村困難家庭醫療救助金達到人均6元以上。強化優撫和救災救濟工作,鞏固農村困難家庭危房改造成果。擴大教育資助覆蓋面,決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不斷完善廉租房、經濟解困房、經濟適用房和住房公積金制度,積極探索專項過渡性用房制度。健全社會化救助機制,鼓勵企業、社會人士投身公益事業。大力支持殘疾人事業,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重殘人員實行三級托管。探索建立見義勇為人員傷害保障機制。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建設老年公寓,進一步落實老年人優惠政策。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逐步建立惠及農民工的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險、救助等各項保障制度。
6、創建和諧平安市。強化社會治安。加強社會治安大防控體系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活動,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加快推進電子監控系統向經濟開發區、重點工業功能區和重點鄉鎮延伸覆蓋。強化法治工作。全面實施“三五”依法治市和“五五”普法教育工作,加強普法宣傳,提高全民法制意識。加快推進“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加強法律援助工作,有效調解人民內部矛盾。強化信用建設。推進信用擔保、失信追究和風險防范等工作,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改善信用環境,不斷健全以現代市場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信用體系。深入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在全市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強化安全生產。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安全生產突發事件應急體系。深化道路交通、礦山、建筑行業、旅游景點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管理,預防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提高防災救助工作水平,積極防范和應對各類自然災害。加強消費市場管理,嚴把食品、藥品質量安全關。強化信訪工作。完善信訪和市長公開電話工作機制,夯實信訪基層基礎,暢通信訪渠道,規范信訪秩序,認真解決群眾的合理訴求,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諧因素,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