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就業創新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致力于解決城鄉群眾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以創業促進就業,努力構建三大體系。
20*年我們要緊緊圍繞“創業富民、創新強區”這一目標,努力構建三大體系,即構建城鄉統籌的就業創業促進體系,構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調整體系,加快實現椒江勞動保障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一是深入貫徹《就業促進法》,大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認真貫徹實施《就業促進法》,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著重做好農村低保家庭、城鎮新增勞動力、農村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工作。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探索建立“零就業家庭”動態管理、動態消除的長效機制,確保城鎮“零就業”家庭出現一戶、幫扶一戶、解決一戶。大力開展全民創業活動,把推動創業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出臺鼓勵自主創業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扶持創業的作用。全面實施創業培訓,結合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效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實行定向招工,定單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進一步把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登記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納入創業培訓范圍,通過創業實現就業。繼續舉辦面向全區下崗失業人員和被征地農民的再就業洽談會,全年舉辦至少二次大型就業再就業洽談會。確保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680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二是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重點,不斷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要求,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擴大養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保險覆蓋面,全面推進社會保險費“五費合征”進程。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銜接的政策措施,妥善解決參保人員流動時養老保險關系的接續問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職工最低工資。積極探索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解決原城鎮集體企業未參保職工的生活保障問題。鞏固并擴大工傷保險擴面成果,確保工傷保險擴面參保人數達到16萬人目標任務的完成。深入推進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努力實現新增的被征地農民“即增即保”。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新機制,逐步實現社會保障從城鎮為主向覆蓋城鄉轉變。加強基金監管制度建設,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全面推進“金保工程”,促進社保基金管理規范化、制度化和公開化。三是全面實施《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積極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我區民營經濟活躍,外來務工人員較多,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與此同時,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各種不確定因素將對我區勞動保障工作形成新的挑戰。20*年是勞動保障法制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年,《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重要的法律先后付諸實施,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減少等因素將對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用工需求造成直接影響,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企業社保支出等勞動成本加重,壓力明顯加大,必然伴隨著一個艱難的磨合過程。在此背景下,我們要高度重視各類社會群體利益關系的協調平衡,加快推進勞動合同制度實施,加快建立預防拖欠和保障工資支付的長效機制,嚴密加以防范,確保不發生因欠薪而引發的重大群體性突發事件。繼續加大勞動執法和整治力度,開展以打擊非法使用童工為主要內容的“春苗行動”和以清欠民工工資為主要內容的“春雨行動”。以《勞動爭議仲裁法》頒布為契機,深化勞動爭議仲裁體制改革。依法及時公正處理好各類勞動爭議案件,切實減少群體性勞動糾紛和爭議,確保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
(二)致力于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保障問題,深化發展分層分類和新型社會救助,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關注民生,必須關注最困難群眾,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相應提高,我們就要在保障困難群眾生活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要以“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為總體目標,把繼續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重點,全面實施分層分類救助制度,深化發展各類新型社會救助,切實加大政府救助資金投入,不斷完善救助管理服務網絡,努力夯實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基礎,切實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一是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管理體制。要按照“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要求,完善分層分類救助制度,加強政策的銜接配套,有機整合救助資源,努力抓好低保救助與五保供養、災民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以及醫療、住房、教育、就業、司法等專項救助的相互配套,使各項救助制度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等制度以及最低工資制度相互銜接,形成大社保大救助格局,確保困難群眾困有所濟,學有所取,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二是進一步加強困難群眾救助力度。進一步推動低保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確保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應退盡退、應補盡補。進一步加大臨時救助力度,不斷完善低收入群眾和低保邊緣群體的臨時救助制度,設立必要的救助基金,關注做好困難老復退軍人的生活問題。進一步健全農村“五保”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機制,加快敬老院建設,推進規范化管理。進一步加強慈善事業工作機制建設。積極籌措慈善資金,便捷辦理程序,以“救窮”為中心向“救急”為中心改變。繼續做好“冠名慈善救助基金”善款籌集工作,積極培育發展各類慈善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活動。三是進一步做好殘疾人扶貧解困工作。殘疾人扶貧解困主要是促進就業、康復服務和困難救助等措施。殘疾人是就業再就業人群中最為困難的群體,我們要把殘疾人就業納入到全社會就業體系進行總體部署,發動全社會參與和幫助,以按比例就業為重點,穩定和發展集中就業,拓寬按比例分散靈活、自謀職業等就業渠道,扶持個體就業和種養殖業的發展,使廣大殘疾人更好地通過就業自食其力,實現人生價值。積極開展殘疾人扶貧解困工作,重點抓好“全國白內障無障礙區”創建活動和“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范區”創建活動努力提升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與水平。完善殘疾人社會救助制度,實行重殘無業、精神病人等特殊困難殘疾人的定期補助制度,加大對貧困殘疾人的危房改造、大病醫療、意外災害、教育助學等補助力度,提高殘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四是進一步完善災害應急救援機制,增強減災救災能力。根據我區自然災害多發的特點,切實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不斷增強報災、核災和救災的快速反應能力,不斷提高災害應急救援水平。以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為根本,認真做好轉移安置、恢復重建、生活救助等各項工作,不斷加大救災投入,完善救災扶持政策,開展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受災群眾的救助水平。切實加強救災物資儲備、避災場所建設、救災款物發放等管理工作。五是進一步加快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體系建設。要以發展老年福利為主體,以居家養老為基礎,在法律規制、道德規范、社區支持等方面提供切實保障。要完善社區照料功能,逐步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積極發展公益性養老機構,強化國辦福利機構的示范作用,加快區福利院遷建工程建設進度,以區福利院建設為龍頭,積極帶動鄉鎮敬老院建設,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創辦福利機構。全面實施“農村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逐步使“星光老年之家”成為城鄉老年人居家養老的重要依托。進一步做好老齡工作,爭創第二輪全省“老齡工作先進縣、市(區)”。進一步做好殘疾人就業工作,拓寬殘疾人就業渠道,加強對困難殘疾人的救助,切實維護殘疾職工的合法權益。切實加強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
(三)致力于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不斷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公平。
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大對農村名師的獎勵和農村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對農村學校預算內經費傾斜力度,加大教育統籌基金調節力度,盡力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農村教師的經濟待遇。按照原定的“一硬二改三化”工作規劃,再投入100萬元對村完小進行全面的綠化、硬化,全面完成我區的“一硬二改三化”工作。繼續推進完小教育現代化建設。繼續開展“貧困生擴面工程”和“愛心營養餐工程”,做好弱勢群體的資助工作。進一步做好城區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把支援農村教育工作抓到實處,通過三年的努力,全區農村學校的受援覆蓋面達到100%,努力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
(四)致力于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斷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一是抓農民健康工程。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大病救助制度,計劃20*年人均籌資達到100元。繼續抓好免費健康體檢工作,提高體檢質量,注重后續服務。加強對農村學校、企業、醫療機構等的巡查監管和食品、飲用水衛生的監測,保障農村的衛生安全。二是抓好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著力抓好疾控中心大樓、區婦保所、洪家街道衛生院、三甲街道衛生院擴建工程等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預防保健機構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的新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形成一個覆蓋所有人口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繼續加強食品安全、職業衛生、醫療機構等監管工作。切實做好艾滋病、霍亂、傷寒、狂犬病等傳染病的防治工作。三是抓好醫療救助水平的提高。加大醫療救助資金投入,抓好醫療救助制度的進一步落實,整合資源,程序簡化,降低門檻,銜接城鄉醫療保險制度,擴大基本醫療救助內容,實現醫療救助由臨時性向制度性轉變,實現“醫前救助”逐步由“醫后救助”向“醫中救助”和“醫前救助”轉變。同時,高度重視做好“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低保邊緣戶的醫療救助工作,進一步緩解城鄉困難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五)致力于解決群眾居住環境問題,不斷加大社會公益事業投入,努力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一是全面推進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按照“村容整潔”的總體要求,啟動實施新一輪“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重點是要加強對村莊垃圾清理、衛生改廁、道路硬化和污水處理。全面推進成片連線村莊整治建設,重點要在沿線整理、墻體彩化等方面要取得新的成果。繼續推進“村村清”工程建設,重點要抓好主干道沿線整治。加大農村環境衛生督查考核力度,進一步形成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二是努力改善群眾關注的城區人居環境。深入實施“多城同創”活動,抓好示范街、規范街建設,以點帶面,全力推進建成區“五小行業”整治,抓好海門、白云、葭沚三街道的拾荒者聚居區建設,改善周邊環境;逐步解決城區“黃水”問題,按照輕重緩急,分年對一批小區實施改造;加快椒江污水處理二期工程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設,實施城區白云、橫河、翠華等老小區的雨污分流改造,推進城區水環境整治。三是提高供給保障能力。繼續實施農村低保家庭危舊房改造,嚴格執行土地出讓金收入2%用于廉租房建設的規定,擴大城鎮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受益面。加快椒南和椒北兩個供水設施建設,加快供水二期椒南泵站至三甲、下陳、洪家三個街道的總管建設,加快椒北凈水廠設備安裝進度和椒北三期管線建設,提高全區供水保障能力,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六)致力于解決一些社會治安狀況突出的問題,著力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確保社會穩定。
當前,首要任務是要抓好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以及選舉期間的社會穩定工作,這是當前農村一項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影響深遠,事關全局,事關民生,我們要切實加強領導,全力以赴抓好落實。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不斷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抓好信訪源頭控制,積極化解重信重訪問題,通過領導接訪、下訪和包案等舉措,不斷減少積案。同時,高度重視初信初訪的處理工作,提高初信初訪的一次性辦結率,提高信訪案件息訪息案率。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深化各類專項整治工作力度,繼續開展反盜搶、打擊三電防盜竊、打擊非法用工、農民工工資清欠等專項行動;深化實施道路交通安全、消防“三合一”場所、建筑電氣防火、出租私房防火等安全相關的專項整治活動,消除安全隱患。充分發揮新成立的外來人口服務管理局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區外來人員的服務和管理水平。全面強化人民調解工作,今年將召開首次全區人民調解工作會議,促進調解組織規范化建設,不斷推進調解組織向企業、市場、社區延伸,夯實基層基礎,努力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推進“五五”普法宣傳,有序推進基層司法所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實施社區糾正工作,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確保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