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貿局發展工業經濟創建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直屬各單位,市派駐甌海各工作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全市創新強工及節能降耗大會的精神,積極實施“一城四區”戰略,加快工業創新步伐,推進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工業創新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1.加快工業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長期以來,工業是我區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統籌城鄉發展、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堅實基礎。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工業仍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前,我區工業發展面臨著體制機制優勢弱化、資源要素環境約束趨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挑戰。加快工業創新發展,是推進工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有效途徑,是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舉措。
2.總體要求。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一城四區”戰略,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著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增強工業經濟綜合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創造工業創新發展的新優勢。
3.主要目標。到2011年,全區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力爭全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年均遞增17.21%。
——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5%以上。
——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相當規模、資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年銷售產值5億元以上,綜合性經濟效益指標居國內同行前列的大企業、大集團。
——培育一批擁有較強技術力量,自主創新能力強的省、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力爭創建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扶持培育一批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企業集團,力爭3-5家企業上市。
——培育一批優勢突出,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國家品牌生產企業。
——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4.6%。
二、著力推進技術創新
4.確立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和支持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加大培訓和宣傳力度,全面落實鼓勵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的各項政策,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不斷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和產品。鼓勵企業建設各類研究開發機構。引導和支持大企業集團創建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引進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力度,重點在消化吸收再創新上下功夫。
5.建立健全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以企業為主體,充分利用省內外科技和人才資源,加快建設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設實驗室、研發中心、技術聯盟等創新組織,吸引大院名所來我區設立創新載體。
加強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技術評估、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科技信息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培育面向中小企業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健全技術市場,完善技術轉移機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6.深入實施品牌戰略。建立健全品牌培育、發展和保護機制,引導企業提高創牌意識和品牌經營能力,著力培育品牌產品、出口名牌和區域品牌,著力創建國家級和國際知名品牌。
7.加快工業技術創新步伐。堅持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相結合,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加快提升工業技術水平。組織實施一批省、市級技術創新重點項目、產學研合作項目、信息化建設項目。
三、加快產業結構創新
8.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重點培育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節能與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使其成為對工業發展具有先導作用的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
9.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著力提高裝備制造業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發揮其在工業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鼓勵支持裝備制造企業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使用和生產,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檔次。著力開發生產大型成套設備。做精做專做優電器機械、新型紡織機械、包裝機械、皮革服裝機械及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
10.努力提升傳統產業。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服裝、鞋革、鎖具、眼鏡、包裝等傳統產業,加快實現從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為主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為主轉變,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產品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支持傳統優勢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突破技術瓶頸,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鼓勵有條件的傳統優勢企業向高新技術企業轉型發展。
11.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使其在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市場開拓和經營管理上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揮對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引導企業集中力量做強做大主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鼓勵大企業大集團采取聯合、購并、控股等方式實施企業間、企業與科研院所間的資產重組。
12.組織實施重大創新強工產業化項目。圍繞傳統優勢產業提升、高新技術產業成長、裝備制造業培育和循環經濟發展等專題,組織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及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
13.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積極扶持成長型中小企業,促進其上水平上規模,加快向大企業發展;著力培育以技術、品牌、出口零部件配套為主導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創新型小企業。鼓勵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生產、銷售、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的協作關系。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努力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四、深化制度和管理創新
14.加快企業改革和制度創新。積極引導上規模的民營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規范的公司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多元的產權結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和科學的決策機制。
15.推進企業經營管理創新。引導企業樹立現代經營理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資本經營,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實施并購重組,進行產業鏈整合,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依托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網絡等能力和條件,采取聯營、聯盟、外包等方式開展虛擬經營。積極引進和采用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現代管理模式。
16.弘揚企業創新文化。引導企業經營者增強創業創新意識,向創新要市場、要效益、要發展。引導企業建立以創新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文化,將創新意識融入到企業精神、經營管理理念、各項管理制度和員工的行為規范之中,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五、促進工業發展模式創新
17.發展工業循環經濟。以優化資源利用為核心,積極在工業領域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落實國家、省、市關于加快工業循環經濟有關政策措施,著重抓好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和企業的循環經濟工作,以企業、產業之間循環鏈為主要途徑,減量、循環高效利用資源,創建各具特色的循環型區域、園區(塊狀經濟)和企業。
18.加強節能減排。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工藝設備和生產能力,構建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實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節能環保技術改造,推廣應用節能環保先進技術和設備。引導企業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強化能源計量工作,完善能源統計、污染減排臺帳和月報等節能環保管理制度及相關獎懲考核機制。加強節能監督管理,加大對高耗能單位、公共設施用能及產品能效標準、行業設計規范等執行情況的檢查監察力度。
19.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組織實施重大節水示范工程。大力推廣先進的節水型或無水型工藝和技術,加強非傳統水資源利用,鼓勵工業企業開展中水回用,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引導重點行業和企業加強原材料消耗管理,嚴格單位產品原材料消耗定額,推廣節材新技術、新工藝,減少原材料消耗。
20.推行清潔生產。積極實施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大對重點耗能企業、重點耗水企業和重點污染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力度。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導向目錄》,推廣應用清潔生產先進工藝技術,創建一批高水準的綠色清潔企業和“零”排放企業。
六、加強組織領導,營造工業創新的良好環境
21.加強對工業創新的領導。各鎮、街道和開發區及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工業創新工作,把工業創新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加強對工業創新的領導,及時研究解決工業創新中遇到的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工業創新。
22.加大工業創新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實國家、省、市有關技術開發、技術改造、設備引進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區財政要加大對工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重點支持重大技術改造項目、重點研發項目、產學研聯合攻關項目、關鍵技術引進等。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整合現有扶持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突出重點,對工業創新重點領域、企業和項目實行優先支持和重點傾斜。
23.強化資源要素保障。搭建銀企對接平臺,促進銀企戰略合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先進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化、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企業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對高新技術產業、重大裝備制造及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等創新強工重大產業化項目,在項目入園、用地指標安排、用地出讓條件設置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
24.努力營造工業創新的良好環境。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為工業創新提供良好的服務。加快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健全信用體系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堅決打擊假冒偽劣的違法行為,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25.加強輿論宣傳。充分發揮報刊、廣播電視、新聞網站等媒體的作用,大力宣傳科技創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工業創新的重要意義,以及各部門(單位)加快工業創新所取得的成效,宣傳工業創新的先進經驗和先進事跡,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工業創新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