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加強創新農業發展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創新農業發展方式,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發展現代農業是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基礎。根據我區實際,通過“十抓十促十培育”活動,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做實農業生產、流通環節,克服“暴漲驚市、暴跌傷農”的被動局面。
一是抓基地建設,促農業規模化,培育“十佳農產品生產基地”。進一步打造以澄江為中心的5萬畝柑桔產業帶;以新前、*為中心的3萬畝雙季茭白產業帶;以江口、南城、平田為中心的2萬畝東魁楊梅產業帶;以富山、長潭水庫庫區為中心的西部山區5萬畝高山蔬菜產業帶;以院橋為中心的1.5萬畝蕃茄果蔗產業帶。要結合西部扶貧開發,打造西部15萬畝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區,20*年要重點抓好柑桔1000畝、山地蔬菜3000畝、楊梅4000畝、筍竹兩用林3000畝、枇杷2000畝等5個產業15個核心區塊的建設。
二是抓專業生產,促特色農業發展,培育“十佳農業特色村”。要繼續實施農業特色產業“三強”工程,大力培育各鄉鎮的優勢主導產業,進一步形成一批生產專業村,努力建設2個特色鮮明,產業集聚度較高的強鎮;10個規模較大,優勢明顯的強村。
三是抓品牌建設,促名牌農產品發展,培育“十佳名牌農產品”。要整合品牌資源,規范品牌包裝,擴大品牌宣傳,積極鼓勵創建或重振農產品名牌。做足“九峰”牌本地早、東魁楊梅、“*溪”牌紫蒔藥、“紅耘”牌西瓜等名特優產品的品牌文章。特別要大力實施*蜜桔提升工程,推進5000畝柑橘核心區和永寧江兩岸柑橘帶建設,加快中國柑橘博物館建設,精心籌辦第十屆柑橘節,大力弘揚千年橘文化。要充分挖掘利用“東魁楊梅”始祖地的優勢,抓好1500畝的江口東岙、2000畝的院橋左岙坑、2500畝的南城藥山等優質楊梅基地建設。要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建設,應用好產地編碼,強化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加快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完善農產品檢驗檢測服務體系。
四是抓科技創新,促農業科技集成應用,培育“十佳科技興農標兵”。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繼續辦好單季晚稻優質高產示范方;推廣單季晚稻水稻強化栽培技術5萬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7萬畝;實施地力培肥2萬畝;實施晚稻重大病蟲綜合防治9萬畝;農藥減量控害6萬畝;推廣稻鴨共育技術0.3萬畝;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大力推進農機化,計劃于五年內在西部建成高標準的農機化服務示范基地3個,農機服務項目10個,配備各種新農機新機具500臺套,增產增收1000萬元。大力推進“科技入戶”工程,健全農技推廣網絡。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繼續抓好農民信箱的培訓應用。
五是抓農副產品營銷,促物流體系建設,培育“十佳農副產品銷售、配送企業(農戶)”。做好農業產前信息服務和產后市場服務。加快農產品市場改造步伐,健全農產品市場網絡。培育發展農村經紀人、運銷專業大戶等各類流通中介組織和個人。要充分發揮兩個配送中心的作用,加快建設*農副產品物流集配中心,投資1200萬元,在新前開發區建造萬噸農產品冷藏保鮮庫,延長農產品的供應期。
六是抓農產品生產企業發展,促農業產業化,培育“十佳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做大做強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要以工業理念抓農業,特別要重視引導柑橘、楊梅、茭白、毛竹加工業的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有效帶動產業發展,增加生產者收入。
七是抓合作社建設,促農業組織化,培育“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進一步規范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引導生產、聯結市場、塑造品牌、指導服務等方面的作用,使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帶動一方產業的骨干力量。
八是抓休閑觀光農業建設,促農業功能拓展,培育“十佳農業觀光點、農家樂村(點)”。在現有基礎上要深度開發大寺基、富山裂谷、上鄭瀑布、太湖山、鑒洋湖、浙東十八潭、東方美地、廣化寺、劃巖山、蓮尖萍、中國柑桔博覽園、北洋枇杷觀光園、泉山峽谷休閑農莊、柑桔博物館、楊梅觀光園、上洋西洋蔬菜基地、澄江柑桔觀光園等旅游基地。要結合西部山區資源開發,在西部建設7萬多畝的多功能農業示范區。要進一步加大對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扶持,計劃啟動2個市級農家樂村(點)的建設,拓展農家樂的帶動功能,促進現代農業、旅游品加工業和餐飲服務業等配套產業的加快發展。
九是抓“走出去”農業,促“外向型”農業發展,培育“十佳區外農業創業能手”。加強服務管理工作,運作好*瓜農協會,并在上海、海南等瓜農相對集中的省建立分會,幫助“走出去”農民達到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維權的目的。
十是抓農業專業技能培訓,促新型農民隊伍建設,培育“十佳新型農民”。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年計劃培訓1.1萬人。深入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種養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濟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或專業農民。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緊迫任務,必須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
1、加強村莊集中整治。一是實施“2360”計劃,即2條線——黃長路沿線和長潭水庫沿線村莊;3個片——東城街道、江口街道、高橋街道;60個村——60個整治村,擴大整治范圍,提高整治質量。二是項目整合跟進,抓好30個新農村村莊建設試點村工程。三是深化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進一步鞏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完善“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機制,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四是完善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通過思想教育、村規民約和市場機制,來實現村莊環境的長效管理。
2、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啟動“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通過提升土壤有機質、農藝修復、農牧結合等措施,切實提高農田地力。繼續加大土地復墾整理力度,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投資2000萬,實施1.4萬畝的*、上洋、富山3個鄉鎮的農業綜合開發。
3、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永寧江治理二期工程,東城、西城、北城街道要高度重視征地與拆遷工作,爭取在5月份前完成,以保證拓浚主體工程的順利進行。開展城西河拓浚等重點流域防洪工程建設。實施九溪、元同溪、*溪等溪流的小流域治理。投資800萬,繼續做好躍進閘的外移改造工程。投資1000萬,繼續實施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逐步消除病險水庫的安全隱患,力爭完成下水龜、鳥山、英山、水竹4座水庫的除險加固。投資1600萬,實施嶼頭、上洋、茅畬農民飲用水工程,增加供水規模5000噸/日,改善飲水人口2萬人。加大水環境整治力度,投資2300萬,綜合治理河道75公里,盡力恢復河道的自然功能,切實改善城鄉水環境。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繼續開展規模養殖場治理和畜牧養殖小區建設。
4、加強林業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實施林業生態工程,不斷提升我區重點生態公益林的管理水平和質量,鞏固省級生態公益林管理示范區的創建成果。著力推進松材線蟲病防治工程,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確保林業生態安全。著力推進森林資源培育工程,加強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加快闊葉林改造,發展珍貴樹種和大經材。嚴格控制森林火災受害率和發生率。探索啟動森林城市創建行動,實現我區林業可持續發展。
5、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進一步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充分發揮鄉、鎮氣象服務預警系統和鄉村氣象信息員隊伍的作用。20*年計劃在高橋、院橋新建兩個6要素(風向、風速、氣溫、濕度、降水、氣壓)自動站,完善區域地面綜合觀測系統。
6、加強農村新社區建設。今年要在每個鄉鎮、街道都建成1-2個農村新社區。做好村鎮建設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工作,加快中心村建設,通過整合社區資源,建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強化農村社區服務和輻射功能。按照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原則,積極推進村莊整理和宅基地整理置換,引導農民建房和居住向中心村集聚,把一批中心村建成經濟繁榮、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小康型農村新社區。
(三)保障基本民生,擴大農村公共服務覆蓋面。
要堅持以農村為重點改善民生,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加快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1、全面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教育,全面提高15年基礎教育水平。深入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努力提高參合率,適當增加農民免費健康體檢項目。加快繁榮農村文化,深入開展“送文化”下鄉和扶持農民自辦文化活動。
2、提高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水平。鞏固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成果,積極探索農民養老保險的有效途徑。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抓好移民直補資金發放對象的復查復核及資金的發放。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實施農民危舊房改造。加強避災工程的建設,提高災害緊急救助能力和減災救災綜合協調力。
3、全面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加快西部山區脫貧致富步伐,全面實施西部現代農業開發示范區建設規劃,爭取早日把西部建設成有機農業的生態經濟區和休閑度假的生態旅游區。扎實推進下山脫貧和異地脫貧工作,改善低收入農戶的生存發展環境。通過加快移民小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吸納移民安置環境的容量,通過整合政策、整合資源、整合資金加大對下山移民的扶持力度。要按照“扶貧重心下移到村、扶貧對象明確到戶”的要求,在全面開展低收入農戶奔小康的基礎上,將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列為幫扶對象,以鄉鎮(街道)為責任主體,進一步落實扶貧工作責任制。
4、深化農村各項改革。繼續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完善村級財務鄉鎮制度,減輕農民負擔,規范農村各項收費。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探索建立規范有序的集體林權流轉機制。繼續實行種糧大戶、糧食良種、農機購置補貼和糧食綜合直補。繼續實施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政策。構建農業風險防范機制,建立農業風險基金,并開展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然后全面推開,避免農民因災返貧、因災破產的局面。進一步改善農業融資環境,積極探索金融支農服務模式,幫助解決農業信貸困難。建立健全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供銷合作社為依托、農村信用社為后盾的“三位一體”新型農業服務平臺。
(四)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確保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要進一步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管理,強化依法行政,完善鄉村治理,加強農村社會管理。
1、大力推進農業依法行政。加快農業立法進程,進一步完善農、林、水、漁業等配套法規體系,提高現代農業建設法制化、規范化水平。加強農業綜合執法,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執法程序,提高執法實效和水平。強化農業投入品和初級產品質量監管。加強農民負擔監管,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嚴厲查處違法增加農民負擔行為,構筑農民減負長效機制。
2、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積極探索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子,落實集體非農建設留用地政策,大力發展物業經濟。切實加大對經濟薄弱村的幫扶力度,通過項目支持、組建合作社、建立農產品基地等形式,增強村級集體的造血功能。繼續開展“百村百企”結對共建新農村活動,今年要實現村企結對合作資金3600萬以上,安置農村勞動力2500人。
3、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強化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深入開展“先鋒工程”和先進性建設,提高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規范化、程序化水平。完善農村工作指導員制度。特別是要做好村黨組織、村委會的全面換屆選舉工作,總結借鑒高橋街道的試點經驗,深入研究宣傳“十種對象”的危害性,引導廣大黨員和參選者自覺做到“六個必須、六個嚴禁”;做好依法推選村民選舉委員會、合理制訂選舉辦法、嚴格把握候選人資格、依法進行選民登記、依法辦理委托投票、依法進行投票選舉等“六個重要環節”;要研究婦女當選委員的條件設置;要做好工作人員的上崗培訓,確保選舉工作人員素質好、業務精、指導有力;要做到加強領導、部置嚴密、民主廣泛、意圖體現、找準問題、及時化解、又穩又好,確保選舉風清氣正。
4、加強農村社會管理。針對新形勢下農村社會管理的新情況,要積極探索有效途徑,創新管理方式,完善治理機制,確保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努力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監護、健康等問題。要加快轉變鄉鎮政府職能,抓緊清理鄉村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