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加強糧食生產發展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宣傳落實扶持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一)實行早稻普惠制補貼。按早稻實際種植面積給予每畝20元的直接補貼。
(二)提高種糧大戶直補標準。對全年稻麥種植面積20畝(含)以上的種植大戶、雜交稻制種基地農戶和農業部門認定為運作管理規范的糧食專業合作社社員,按實際種植面積給予每畝20元的直接補貼。
(三)繼續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適當提高訂單儲備糧收購價外補貼標準。每50公斤早秈稻(三等,下同)不低于75元、中晚秈稻不低于76元、粳稻不低于79元。儲備糧收購價外補貼標準提高到每50公斤9元。
(四)提高水稻良種補貼標準。對種植省定水稻主導品種的農戶,良種補貼提高到每畝10元。
(五)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和作業補貼政策。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組織購置補貼產品目錄內的農業機械給予補貼;對應用水稻機械化插秧作業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務的農民,繼續以“農機作業券”的形式補貼,補貼標準提高到每畝40元。
(六)全面實行種糧大戶水稻政策性保險。將水稻作為政策性農業保險必保品種,保險對象為水稻種植面積20畝(含)以上的種植大戶,保障范圍為臺風、暴風暴雨、洪水和主要病蟲害等災害,保險金額為每畝200元或400元,相應保費為每畝10元或20元,其中財政給予75%的保費補助。
(七)繼續實行高產示范和適用增效技術推廣獎勵。對連片種植早稻、單季晚稻、連作晚稻面積150畝以上,經農業部門驗收,各項適用增效技術推廣到位率高,早稻平均畝產達到475公斤以上,單季晚稻平均畝產625公斤以上,連作晚稻平均畝產550公斤以上的示范片,每片獎勵3000元。
(八)對列入農業部農業(水稻)科技入戶示范工程的科技示范戶和省級萬村水稻高產示范的示范戶,安排技術指導員掛聯指導,并優先供應良種,提供入戶技術指導。
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利用多種渠道,把各項扶持政策及時傳達給廣大農民,做到家喻戶曉。農業、糧食、財政等部門要根據上級糧食生產各項扶持政策,研究制定補貼方案,開展面積核實和補貼資金落實的監督檢查,確保補貼資金全部發放到種糧農民手中,使糧農真正得到實惠。各鄉鎮(街道)要結合各自實際,建立相關責任制,做好兌現各項扶持政策的調查摸底、核實申報等基礎性工作;要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形成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長效機制。
二、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20*年我市糧食生產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障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強化政策和科技支撐,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持農藝和農機相結合,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專業合作服務組織,推行責任農技員推廣制度,積極構建糧食生產新的保障體系和技術體系,促進糧食生產穩定持續發展。總體目標是:糧食播種面積確保57萬畝,力爭60萬畝;糧食總產確保22.5萬噸,力爭24.5萬噸。
三、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糧食增產增效
(一)大力推廣實用技術和優質高產品種。要以開展水稻優質高產活動為載體,大力支持栽培技術的創新與集成,使實用技術進入千家萬戶,實現糧食增產增效。各鄉鎮(街道)要建立水稻高產示范片,重點抓好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應用:早稻抓好中早22、金早47兩個高產多用途早秈品種的推廣及浙101、中嘉早32兩個早秈新品種的示范;單季晚稻抓好中浙優1號、兩優培九、協優315三個雜交稻組合的推廣及新組合國稻6號的示范;連作晚稻抓好新兩優6號、協優963二個高產優質雜交稻組合和晚糯稻浙糯36的推廣,并做好協禾7號、中優1176兩個連晚新組合的示范。實用技術要抓好旱育秧、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優化防治、稻草還田、超級稻強化栽培等五項主推技術的示范與推廣應用。要通過全市1880戶科技示范戶、高產示范戶和市鄉兩級百畝示范方二個層面的示范,帶動上述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的面上應用,從而推動全市面上12萬畝圓粒型多用途早秈稻、20萬畝超級稻、10萬畝連晚高產優質雜交稻及其配套適用技術的落實,全面促進糧食單產和效益的提高。
(二)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農業部門要強化對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攻關,尤其要加大對工廠化育秧、機械插秧的試驗和示范,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攻克技術難題,著力推進水稻耕作、插種、病蟲機械統防、收獲等主要環節機械化作業水平。積極引導、鼓勵種糧大戶、農機(農技)服務組織和植保服務組織開展代育秧、代耕種、代植保、代收割等社會化服務,緩解季節性勞動力緊張,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三)抓好農業(水稻)科技入戶工程。農業科技入戶是農業部門轉變工作作風,強化服務職能,體現農技人員自身價值,更好為農服務的有效載體。今年是我市實施農業部農業(水稻)科技入戶工程的第四年,列入今年實施計劃的16個鄉鎮(街道)要按照農業部門的統一部署,切實抓好工程實施各項工作的落實,切實推進科技興糧,不斷提高種糧效益。要以科技示范戶能力建設為核心,以農民信箱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創新農技推廣和服務新機制,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機制,不斷提高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農技干部要加強學習和知識更新,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斷提高為農服務本領。
四、加快機制創新,培育新型糧食生產主體
(一)培育糧食生產規模大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規范”的原則,穩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有志青年從事糧食生產規模經營,加快培養一批“有學歷、有技能、懂管理、善經營”的現代新型種糧農民,提高種糧大戶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培育糧食專業合作組織。要探索適合我市實際的糧食生產合作化、專業化、規模化、統一化服務模式,鼓勵、吸引工商資本和民營企業參與糧食生產的全過程,積極引導組建以糧食加工為重點的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組織。要規范和加強對專業合作組織的管理,既要注重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質的提升,真正使糧食專業合作社成為農民的合作社、糧食生產的主力軍。
(三)創新糧食生產服務機制。鼓勵種糧大戶、糧食專業合作社和服務組織采取季節性流轉、多年性流轉等方式來從事糧食生產,通過托管、代管、承包等多種形式,為農民提供統一育秧、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耕機插機收等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每個鄉鎮(街道)至少新培育1個統防統治合作社。
五、加強農田保護和建設,切實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結合沃土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和土地整理等建設項目實施,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穩定和提高耕地質量,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推進農田生產能力的提升。
(一)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耕地保護工作,全面履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賦予的各項職責。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基本農田的監管,禁止在基本農田內挖塘養魚、種植多年生經濟作物和從事非農項目建設。要認真做好新建標準農田面積核查、征用基本農田和補充劃入基本農田驗收及基本農田易地代保驗收審核等工作。
(二)加強基本農田建設。要加快標準農田建設步伐,重點要繼續做好標準農田的質量調查和地力評價工作,實行分級管理,并列入常年正常性工作。要按不同的質量等級,因地制宜推進地力綜合培肥和改良,通過鼓勵擴種綠肥、推行秸稈還田、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等農藝措施,有效提高標準農田地力,從而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要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道路和灌溉設施,增強農田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六、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完成全年糧食任務
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職責,加強組織領導,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根據市下達的糧食生產指導意見,結合當地實際,分解落實糧食生產計劃和訂單計劃,確保我市今年糧食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市政府將對今年糧食生產進行單項考核,農業部門要抓緊制定相關的考核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