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工作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立和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是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保障其基本生活,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加強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事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求的實際行動,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系的重要紐帶。
近年來,市通過積極開展各項社會救助工作,初步建立了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的一系列社會救助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但是新形勢下,社會救助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需要盡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相配套的社會保障制度;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辦社會職能逐步剝離,城市居民已經從“單位人”變成“社會人”一些原來由單位承擔的福利、救濟職能轉移給政府和社會;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化,國家完全取消農業稅后,農村救助能力有所減弱,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社會救助體系;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城市化水平提高,需要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從我市的現實情況看,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群眾的生活還很困難,特別是基本生活、子女就學、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困難還比較突出;另一方面,社會救助制度還不夠完善,救助面較窄,救助標準偏低,城鄉社會救助發展不夠平衡。因此,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建立覆蓋全市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勢在必行。各級有關部門一定要充分認識加快建設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狠抓各項任務的落實,著力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切實抓緊抓好這件關系困難群眾生活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
二、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
市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遵循“以民為本,為民解困”宗旨,以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重點,以救助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服務網絡和信息化建設為手段,單項起步,系統完善,點上突破,面上擴展,力爭城市用三年,農村用五年時間,建成以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應急、法律援助、農村五保供養制度為輔助,以優惠政策相配套,以社會互助為補充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努力解決貧困群眾存在突出困難和問題,為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環境。
建立和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政府主導、民政主管、社會參與的原則。要以政府救助為主,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和支持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二是依法救助、規范管理。要積極推進制度創新,統籌規劃,政策措施整合配套,互相補充,提高效能。完善各項政策,規范救助工作程序,做到公正、公平、公開。三是量力而行,穩步推進。根據政府財政狀況,按輕重緩急,有步驟、分階段地組織實施。四是城鄉聯動、配套實施。要將城鄉救助體系統籌規則,統一部署。五是突出重點、分類施保。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基礎上,要著力解決他醫療、住房、子女就學等方面存在特殊困難。
三、主要任務
一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要科學調整保障標準。根據物價指數上漲、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等因素,認真論證,科學測算,實事求是地調整保障標準,做到既滿足低保對象的生活需要,又要與當地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同時又能促進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自主創業。二要推行分類施保辦法。針對不同保障對象確定相應的保障標準,對“三無”人員中的優撫對象、高度殘疾人、高齡老年人,根據實際情況上浮一定的保障比例,幫助他解決實際困難。三要堅持實行動態管理,要將新出現的符合低保條件的困難家庭及時納入保障范圍,并做到應保盡保。現有低保對象困難程度加重的要提高保障標準;收入提高的降低保障標準;收入已經穩定,不再符合低保條件的要及時退出低保。
二健全災害應急體系制度。健全災害管理的應急、協調、社會動員、信息共享和監督檢查機制,強化災害管理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和協調,建立健全市縣鄉各級政府減災機構和各相關部門之間應對災害的聯動工作機制,更好地發揮抗災救災工作中的綜合協調職能。不斷完善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體系,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抗御風險的能力,確保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后24小時內,災民的吃、穿、住、飲用水、醫療等救助措施能夠落實到位。要建立健全災害管理工作的法規配套體系,明確政府、社會和受災群眾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規范政府的災害管理行為,強化對災害管理工作的監管,使救助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三健全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市縣政府要根據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研究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的實施辦法,切實做好五保對象的認定、審核、審批和發證工作,全面實現五保對象應保盡保。要把農村敬老院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進一步加快農村敬老院建設步伐。要創新敬老院管理方式,利用現有資源,走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路子。要動員社會力量關心支持五保供養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五保供養工作的局面。要按照不低于當地平均收入水平的標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稅費改革中確保五保供養資金落實到位和及時足額發放,并逐步提高五保供養水平。
四建立健全農村特困群眾生活救助制度。認真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和完善農村特困群眾生活救助制度的意見》甘政辦〔〕79號)對特困戶實行生活救助,一直是農村救助工作的重點,有條件的縣區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不具備條件的要繼續堅持政府救濟、社會互助、子女贍養和穩定土地政策的原則,認真做好對農村特困群眾的核查、發證和救助工作。落實定期定量救濟和臨時救濟相結合的措施。沒有建立救助制度的縣區,要抓緊建立,并盡快完成救助證發放工作。
五建立城鄉特困群眾醫療救助制度。各縣區要在認真調查測算的基礎上先行試點,逐步建立,科學制定救助方案,確定救助標準,制定救助制度,規范審批程序,公正合理地確定醫療救助對象。逐步加大醫療救助配套資金投入,擴大醫療救助基金規模,增強對困難群眾的救助能力。要將醫療救助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醫療保險等相關的醫療保障制度相銜接,將五保戶、特困戶納入救助范圍,資助其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
六建立城鄉特困群眾住房援助制度。各縣區級政府每年要幫助農村特困群眾建設和修繕一批住房,逐步解決或緩解他住房困難。對城市住房困難居民,可通過優惠方式出租政府現有公有住房進行救助;對“雙困”家庭即:生活困難戶、住房特困戶按規定的標準發放租金補貼;對城鎮低保戶,采取減收取暖費的方式予以救助。
七建立城鄉特困學生教育救助制度。市、縣區財政每年都要按比例列支教育救助基金,資助特困學生上學。要認真落實城鄉困難群眾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免學雜費、書本費、補助寄宿生活費規定,繼續做好“希望工程”春蕾計劃”慈善捐助等專項救助工作,確保貧困群眾子女上得起學,不失學、不輟學。要充分調動各企業、經濟實體及個人捐助教育的積極性,支持、幫助貧困群眾子女完成學業。要進一步實施好“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積極爭取資助名額,切實幫助貧困家庭大學生完成學業。
八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要認真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和司法部、民政部等九部、局《關于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切實解決困難群眾打官司難問題的意見》司發〔〕107號等法規、政策規定,積極為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提供司法援助。要將法律援助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設立法律援助專項經費,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增加。法律援助機構要加強與民政部門的溝通,及時了解有關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需求狀況。民政部門要將所掌握的困難群眾情況向法律援助機構進行反饋,使群眾得到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
九完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堅持“自愿受助,無償救助”原則,積極創新工作方式,充分發揮救助管理的社會功能。切實加快救助管理設施建設步伐,合理布局,建立方便、快捷、安全的救助管理工作體系。進一步加大流浪兒童救助工作力度,切實保護流浪兒童的合法權益。要加強對救助工作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救助管理工作規范化、社會化水平。
十加快建立社會捐助制度。要落實相關優惠政策,進一步完善經常性社會捐助網絡,充分發揚公益慈善組織作用,積極探索社會捐助的市場化運作模式。廣泛開展義工服務結對幫扶、社會互助、鄰里互助等活動,積極興辦“扶貧超市”慈善超市”幫助貧困群眾解決日常生活困難。
四、建立和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保障機制
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各縣區政府要把這項工作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常抓不懈。要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盡快制定符合實際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實施方案。要建立健全政府領導、歸口管理、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管理體制,及時研究解決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為切實加強對全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領導,市政府決定成立隴南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縣區鄉鎮街道村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分工負責、各司其職,積極參與。民政部門是社會救助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各類社會救助的綜合協調和指導管理及救助款物的籌集、審定、發放等工作;財政部門要做好社會救助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工作。衛生部門負責醫療救助政策的制定和落實;房管部門要抓好困難群眾的住房援助工作;教育部門負責教育救助政策的落實;各級文明辦要認真抓好“西部開發助學工程”組織實施;工會、婦聯、共青團等群眾團體負責抓好特困職工子女教育救助、春蕾計劃”希望工程”等工作的落實;司法部門負責貧特困戶法律援助工作的落實;勞動保障部門要抓好就業援助工作,為困難群眾提供就業信息和培訓服務;審計、監察部門要搞好救助款物的審計、監察工作;其他有關部門也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要認真落實社會救助必需的資金。市、縣區都要建立救助基金,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封閉運行。要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加大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將社會救助所需資金列入同級預算,保證各項社會救助政策的落實。市財政局要督促縣、區財政局將社會救助所需資金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對未能及時列入的要從下撥縣、區其它經費中扣除。要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救助工作,通過建立健全慈善公益性團體和開展社會捐助、機關干部結對幫扶等活動,為社會救助提供必要的補充。
要加快建設基層社會救助管理和服務網絡。加強社會救助工作隊伍建沒,選配政治素質好、業務精、群眾觀念強的干部充實社會救助工作隊伍。要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及時開展培訓,提高社會救助隊伍的業務素質。要加快研制社會救助信息網絡管理系統,及時、準確地匯集城鄉各類困難群眾的信息,為做好社會救助工作提供基本依據和技術保障,努力實現社會救助管理服務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
要著力強化對社會救助工作的監督管理。深入調查研究,制定科學、嚴密的工作程序,確保社會救助工作公開、公正、透明。結合村務公開、居務公開、政務公開,逐步完善社會救助公示制度。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專項檢查,確保各項社會救助制度落到實處。要加強紀檢監察監督、審計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推進社會救助工作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