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平安社區創建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開展平安建設的部署,確保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得到全面落實,保證“五年實現社會治安根本性好轉”工作目標的順利實現,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創建“平安社區(村)”活動。為推動創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現根據市的統一部署,結合我鎮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在鎮委、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全鎮范圍內全面開展“平安社區(村)”創建活動。通過創建,整合村(社區)資源,抓好村(社區)綜治基層基礎建設,提高基層治安防控能力,改善社會治安環境,增強群眾安全感,逐步將各村(社區)建設成為“共居一地,共保安寧,共建和諧,共促繁榮”的“平安社區(村)”。
二、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創建工作的領導,確保創建活動扎實有效開展,經鎮委鎮政府同意,成立“*鎮創建‘平安社區(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名單如下:
*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鎮綜治辦,辦公室主任由李沛根同志兼任,辦公室電話:*。
三、工作措施
根據市的有關精神,結合我鎮實際情況,“平安社區(村)”創建工作將按照“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從今年開始力爭通過4年時間,把我鎮全部村(社區)建設成為“社區穩定、治安良好、管理完善、服務優質、宜居宜商”的“平安社區(村)”。具體分三步走:
(一)*年為起步動員階段。以李家坊村、赤坎村、埔心村作為首批創建試點,按照《東莞市“平安社區(村)”達標評估標準(試行)》(見附件,以下簡稱《評估標準》)的有關要求開展創建活動,力爭上半年將李家坊村建成“平安社區(村)”,其余兩村于下半年成功創建“平安社區(村)”。
(二)2009-2010年為全面鋪開階段。將余下各村(社區)作為創建重點,總結經驗、分析形勢、查找問題,將創建活動推向深入。2009年,要將全鎮50%的村(社區)建成“平安社區(村)”。2010年,要將其余各村全部創建成“平安社區(村)”,使“平安社區(村)”覆蓋率達到100%。
(三)2011年為鞏固提高階段。對前段創建成功的“平安社區(村)”進行回頭看,鞏固創建成果,確保村(社區)治安局面穩定。
四、工作要求
(一)落實創建責任。開展“平安社區(村)”創建活動是我市繼開展“治摩”、“治窩”、“治吧”等工作后,為實現“五年內社會治安根本性好轉”目標而開展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各村(社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把“平安社區(村)”創建工作納入本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按照《評估標準》,制定符合本村實際的創建工作方案,并組織村兩委干部成立創建“平安社區(村)”活動工作領導小組,健全治保、調解、普法、幫教、流動人員和出租屋管理等組織,落實專人抓創建工作,確保創建工作有效開展。
(二)加大創建投入。各有關部門、村(社區)要高度重視“平安社區(村)”創建工作,要將創建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并要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持,特別要在群防群治隊伍建設,物防、技防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促進“平安社區(村)”創建活動的開展和社區治安防范工作上水平。
(三)抓住創建重點。要對照《評估標準》的各項內容抓好工作各項措施落實。重點推進“五進社區”的落實:一是群防群治組織進社區。健全社區專職治安巡邏隊、保安隊和治保、調解、幫教、治安信息員等群防群治組織。二是警務進社區。落實一區一警,實行社區警務、村(居)委、治安、保安有機結合的社區治安防范和服務機制,落實社區治安防范管理責任。三是科技監控防范進社區。我鎮第二批視頻監控系統馬上投入使用,并正在籌建第三批視頻監控系統,各村(社區)要積極配合鎮公安分局的工作,科學布局視頻監控點,力爭覆蓋金融、學校、主要出入口及治安重點部位,并要推行出租屋視頻監控系統,全面增強社區治安防控效果。四是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務進社區。司法所要加大普法宣傳工作力度,全面增強市民的法制知識及自防意識,并要進一步完善基層調解組織,力爭將矛盾糾紛化解于萌芽狀態。五是物業管理服務進社區。各村(社區)要探索保安工作市場化監理制管理模式,嘗試由村民組建物業管理公司或聘請專業化的物業管理公司承包轄區內的保安工作,創新工作模式,豐富創建內容,保證“平安社區(村)”的長效性和創建質量。
(四)發動創建宣傳。在創建活動中,由鎮宣傳辦牽頭組織各村(社區)及有關部門,廣泛深入地做好群眾的宣傳發動工作。要運用鎮電視臺、報紙、墻報、懸掛標語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創建“平安社區(村)”的目的和意義,并廣泛征求群眾對創建活動的意見。鎮電視臺及《東莞日報·*周刊》要辟專欄、設專題,大力宣傳在創建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大造創建“平安社區(村)”的輿論聲勢,使廣大村(居)民及社會各界了解和支持這項工作,積極配合創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