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托起生命的希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年5月12日14時28分,一個被全國人民銘記的時刻!我們的家鄉——四川汶川,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地震災害。作為四川省醫療行業中流砥柱的省人民醫院,以最快的速度全力投入了這場空前艱巨的戰斗中,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肩負起救死扶傷的神圣職責。經過二十多個晝夜的連續奮戰,截至6月2日,省醫院共收治地震傷員3142人,搶救危重傷員922人,完成手術2116臺,收治氣性壞疽傷員19例,其中18例傷員的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院內死亡18例,占收治傷員總數的0.57%。派出的醫療隊深入汶川、北川、綿陽等重災區,救治傷員1779人,手術386臺次,巡診1200余人次,轉移傷員700余人。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特大災難面前,四川省人民醫院以鎮定、信心、強有力的組織指揮和科學救治以及廣大醫務人員以臨危不懼、置個人安危于不顧的大無畏精神和無私奉獻、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創造了醫學領域的一個又一個奇跡,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地震發生時,我們選擇堅守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14時20分,一場精心準備的慶祝大會即將在我院新活動廳舉行,平日里身著白大褂的白衣天使們換上了節日的盛裝,準備登臺展現自己的另一種風采。突然,大樓出現劇烈搖晃,樓板嘩嘩直響……地震了!正準備開始的護士節慶祝大會立即取消,護理部張主任迅速組織所有人員快速有序地撤離。
當院領導做出決策:“所有護士長帶領護士回到病房,穩定病人情緒,組織疏散病人”時,在場的護理人員沒有絲毫的猶豫,冒著余震的威脅,逆著人流以最快的速度,朝著晃動更厲害的住院大樓沖去。她們返回各自的病房,來不及卸妝,就投入了緊張的病人轉移中。護士們想盡各種辦法轉移病人,用手扶、用人背、用椅子抬、輪椅推,迅速將可轉移的病人撤離到安全地帶,有重病人無法轉移的,護士長主動留守在病房。廣場上,護士們紛紛四處尋找自己病房的病人,把他們集中起來護理,并重點照顧好重癥、老年病人,從病房推出搶救車、急救藥品,做好急救準備,整個廣場只見一片忙碌的白色身影。在ICU病房里有12位生命垂危的病人,無法轉移,當班的醫護人員鎮靜地守在床邊安撫著病人,無一人撤離。
在院領導和護理部強有力的指揮下,在全院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里,將2795位住院病人(除不能轉移的危重病人外)分別從18層和23層的第一住院大樓和第二住院大樓安全轉移至地面空曠地帶,在這次工程浩大的轉移中無一位病員受傷和死亡!
在手術室,同時正進行的還有婦產科、胸外、腦外、剖腹產、腎移植等大小不等20臺手術,無影燈和手術臺不停地晃動,醫護人員們用自己的軀體保護著臺上的病人,沒有一個離開崗位!他們只有一個念頭:“病人在哪里,我們的崗位就在哪里!”沒有一種力量能叫人這樣震撼,沒有一種語言能叫人這樣感動。我們的白衣天使在危急時刻選擇了堅守。
從容應對齊心協力
當醫院得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時,院領導和護理部迅速作出反應:全院立即行動,為接收大批量的傷員做好準備!護理部張主任立即趕到急救中心指揮工作,調集物資,加強人力,配備第一批醫療隊的出診護士。
院內急救工作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休假的、下班的護理人員也主動回到自己的崗位上。17時30分,隨著來自重災區都江堰聚源中學的第一批傷員送達,各地的傷員也陸續送來。救護車、私家車、出租車、農用車、大巴車、大貨車,一輛接一輛,有時甚至十幾輛同時開進了急救中心。每到一輛,醫生們都迅速上車查看傷情,護士們則了解、登記傷員信息,協助搬運、分診、建立靜脈通道、急救。
由于地震造成眾多的骨傷患者,到了午夜,眼見愈來愈多的傷員源源不斷地運來,骨科病房已經不堪重負,急診科騰出的空床也已住滿。醫院領導小組立即決定,對傷員進行再次分流,停止收治外科其他十余個專科的例行病員,停止擇期手術,對輕病患者勸其出院或轉往別的醫院;皮膚科騰出一個病區,老門診大樓重新緊急啟用,成立3個應急病房設置床位210張,用于收治地震傷員。張主任立即召集護理人員分頭行動,準備物質、調集護士,她親自帶領一幫護士長抬病床、搬治療柜、鋪病床。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當天著手建病房、感染清創室和手術室,當天就開始接收傷員,開展清創和截肢手術。在最短時間,以最快的速度,確保了傷員得到及時的救治。這一夜,全院醫務人員徹夜奮戰,共收治了697名地震傷員。
護理部號召全院護士:團結一致,分秒必爭,一定要用百倍的努力搶救人民群眾的生命,竭盡全力打好這場特別重大的醫療救援硬仗。全院護理人員紛紛在請戰書上簽名,爭先恐后報名參加醫療隊,不分份內外積極主動承擔各種任務,再一次彰顯了我院護士敢于打硬仗,善于打硬仗的奮斗精神,我們的護理隊伍經受住了空前的考驗。
深入災區搶救生命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地震發生后一個小時,我院抗震救災醫療隊,帶著6輛急救車、19名醫務人員(護士6名),在第一時間趕往重災區北川縣。成為到達北川的第一支醫療隊。因情況緊急,通訊中斷,醫療隊員們來不及回家拿換洗衣服,更無法得知家人是否平安,他們只有一個信念:早一分鐘到達,就能多救一個傷員!
1個多小時后,醫療隊歷盡艱險,趕到汶川境內,卻因山體滑坡、道路阻斷無法前往震中。心急如焚的急救隊員們決定改道經綿陽到汶川。當他們得知北川災情嚴重時,立即轉程去北川。5月13日凌晨1點過,醫療隊趕到北川,馬不停蹄地展開了傷員救治工作。在北川到安縣救治站之間,他們往返幾十次,一夜救助轉運了1000多名傷員。在安縣救治站內,救治工作也在緊張地展開,僅13日一天,醫療隊就完成了17臺大手術和200多臺清創、縫合手術。幾位年輕護士連續搶救傷員幾十個小時,加上出汗、淋雨,雙眼浮腫,聲音嘶啞,下肢脹痛,但想著瓦礫廢墟下一個個亟待救援的生命,他們沒有一個退縮,恨不得再多出幾雙手來,多救幾個傷員……。3天后在前線指揮部統一安排下,醫療隊來到綿陽解放軍520醫院設立醫療點。原來的520醫院僅是一個門診部,沒有病房,大量地震傷員涌入,各種物資嚴重短缺,醫院面臨嚴峻的考驗。護士們積極開展工作,迅速幫助醫院建立起急救分診臺、護士站、清創室、手術間、危重病區和一般病區。很快,救治傷員的工作迅速有序地展開。在北川災區戰場上,我們的醫療隊不斷創造出生命的奇跡,一位被埋164小時的老人——李明翠,由于長時間的擠壓,老人從左肩到臀部大面積腐爛,發出濃烈的腐臭味。護士們仔細地為老人清洗身子,用鹽水、酒精、碘伏進行全身消毒,連續救護48小時后,終于從死亡的邊緣把垂危的老人成功搶救回來!
科學管理注重質量
在如此重大的突發災難面前,如何科學管理,成了護理部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開展抗震救災的救治工作,護理部在張主任地帶領下,不斷地總結經驗,創新管理模式。
在地震的第二天就設計出《急診群傷病人基本信息卡》,并特別提出“搬運要求”,為傷員的身份確定和正確搬運提供了準確的信息。另外,護理部還及時組織人員編寫《地震災害應急預案》,《手術室在搶救地震傷員中的感染管理》、《大批傷員院內轉運流程》等,為救治工作的有序進行提供了指導和保障。
在應急病房管理中,張主任注重專科護理管理,強調專科護士的早期介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護理質量。
在應急病房建立后,她專門抽調富有經驗的骨科主管護師,專門負責應急病房的骨科護理技術指導、指導骨科傷員翻身、牽引、體位擺放,進行專科知識和技能培訓,解決臨時組合人員專業技能不足的問題。
抽調感染病房護士長負責氣性壞疽隔離病房工作,培訓護士;把好病房消毒隔離關;做好消毒隔離技術指導,有效降低了傷員術后感染的發生,解決了病人交叉感染問題。
地震幾天后,隨著汶川道路的開通及傷員救治的進展,大批重癥傷員轉入我院,由于地震傷員太多,加之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很多外院轉入的傷員有大片的褥瘡和傷口,張主任立即將造口、傷口治療師調到EICU和應急病房,專門負責傷員的褥瘡和傷口護理,大大促進了傷員的恢復,成效顯著。
在危重傷員的管理方面,強調要高質量、高水平護理,加強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和專科護理。打破專科界限,采取多科合作的方式,抽調ICU護理骨干為急救中心監護室配備充足的護理資源,并派出護理部干事、ICU專科護士專門負責EICU和危重病加強病房的協調工作。護理部張主任還堅持每天到監護室查房、參加專家會診,檢查危重病人護理質量,了解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加以解決。
大愛無私彰顯光輝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特大災害面前,省醫院的護理人員們以博大無私的情懷,奮不顧身的勇氣,果斷堅毅的無畏,忘我的職業精神,嫻熟的職業技能,在抗擊災難,拯救生命中,實踐著她們的醫學信條與誓言。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沉著干練的專業素質、優秀的管理能力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為白衣天使贏得了贊譽,為頭頂的燕尾帽彰顯出圣潔的光輝。
24歲的陳小瀘是我院內分泌科的一名普通護士。1米68的個子,淺淺的微笑,是病人眼中的陽光天使。在地震發生時,她渾然忘記自己已有40多天身孕,一趟又一趟地背、抬病人,搬運氧氣筒。病人安全了,她卻不幸流產。許多病人聽說后,無不為之動容,都趕來看望這個勇敢的姑娘,曉瀘卻淡淡一笑說:“大家不必擔心我,我還年輕,孩子還會有的!”
護理部主任張安琴同志臨危不懼,沉著指揮,身先士卒,帶領護理人員們,奮不顧身地投入了抗震救災的戰斗中。二十多天里,她每天都駐扎在醫院,辦公室就是她的家,對她來說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沒有吃飯和休息的時間,每天只睡3-4個小時,只要工作需要,她就從不停頓。急救中心、應急病房,哪里最忙碌,哪里就有她勤奮的足跡;隔離病房、重癥監護室,哪里最辛苦,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她把自己的生活過得潦潦草草,卻無微不至地關愛著傷員和一線的護理人員。在病房里,她親切地安慰一個個受傷的心靈,鼓勵護士姐妹們繼續努力戰斗,叮囑她們注意休息和營養。在護理隊伍里,有來自友好國家古巴和我國北京、上海、江西等地支援四川抗震救災的醫療隊員們,張主任總是親切地關心他們的飲食起居,了解他們的需求,并囑咐每個病房的護士長關心、照顧好他們的工作和生活。而對于自己的家人,她卻忙得無暇顧及,她把更多的愛給了護士和病人……。
在這場抗震救災的戰斗中,骨科無疑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戰場。作為一名從事骨科工作十來年的護士長,肖靜蓉同志在這次戰斗中肩負起重要責任。“汶川大地震”強烈的震感震撼著四川省人民醫院的每一個樓層。在危急關頭,肖護士長立即進行組織分工,一部分護士到病房安撫病員,一部分準備搬運工具,另一部分護士則組織可以行走的病員從安全通道有序撤離。緊急疏散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在得知汶川發生7.8級大地震的消息時,由于長期經歷大型車禍傷的歷練,肖護士長及時作出了準確的預見:骨傷病人一定很多!她立即作出反應:準備物資,迎接災區傷員!于是在妥善安置好住院病人后,她馬上調集人力,鋪床、準備各種物資。很快,30張備用床全部安置妥當,隨時準備接收傷員。不出所料,5月12日晚,成批的傷員接連不斷地送到醫院急救中心。考慮到急診工作的繁重和專科護士嚴重缺乏,她親自帶領三名護士前去急診科支援。她們麻利地幫助醫生固定、包扎,并指導志愿者們正確搬運傷員。隨后,肖護士長又轉戰到病房繼續工作。送來的傷員們身上布滿了塵土和血跡,很多人的衣服都被鮮血浸濕了,破碎不堪。每一個傷員入院后,護士都會麻利地把他們的衣服剪掉,擦拭血跡,換上干凈的病員服,立即進行相應的處置和治療。那一夜,護士們在病房里通宵奮戰。……
剛參加工作不久的骨科護士肖桂玲,地震時正在家中休假。雖然在平武縣的家里房屋已全部倒塌,但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桂玲毅然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5月15日早上6點,她在父親的幫助下,翻山越嶺走了一百多公里的山路,途經三次山體滑坡,到達江油,趕回醫院的工作崗位。……
從16日開始,大量的傷員急需進行血液透析治療。這時,從各地支援的機器和專業人員也已陸續到位,機器有日本、德國、美國、瑞典生產的各種品牌,都是從未操作過的。這對血透治療組的護士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由于平時過硬的專業技術和積累,很多同志都是“見面熟”,在工程師的點撥下現學現用,很快就掌握了操作要領。機器不停地轉動,護理人員的腳步也不停歇。配藥室里,快速的工作節奏讓人眼花繚亂。一袋4000ml的液體僅僅只能維持一個傷員的一個小時。你是否能夠想象,平均每天需上機12小時以上的幾十個傷員,一天得配制多少袋液體?護士們的手上全是血泡,雙腳因長時間站立而腫脹,當休息時一坐下來腿上的肌肉就開始顫抖。可是,她們沒有一個叫苦!特別是頭三天,大伙兒幾乎都沒合過眼,現在回想起來,連她們自己都難以相信:那幾天是怎么熬過來的!截止5月23日,血液透析中心的全體醫務人員創造了床旁透析123例次、累計1644小時的神話!……
在地震傷員救治中,急診ICU的醫護人員連續戰斗在第一線,12張病床變成了19張,但是13個醫生護士卻沒增加,人手奇缺!通常而言,2-3個護士照顧1個病人,現在1個護士必須照顧3-4個病人,醫生、護士每天只能輪番在辦公室里休息2-3個小時,然后治療和照顧不斷送來的重傷員,然而大家沒有退縮,沒有埋怨,更沒有一絲懈怠。……
這樣的感動在省醫院里不勝枚舉……
“5.12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20多天了,戰斗還在繼續,頑強的省醫人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使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這片災難的土地上,在一顆顆受傷的心靈上,他們用無私的愛托起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