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業壯大縣域經濟實力經驗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04年,我縣牢固樹立工業強縣意識,大力發展工業經濟,通過工業的發展壯大了縣域經濟實力,,創造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全年實現gdp10.48億元,比增23.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36億元、5.72億元、2.4億元,分別比增3.5%、45.6%和1.5%;財稅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全年總收入1.607億元,比增70.92%;實現工業總產值20.12億元,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7.4億元,比增65.9%,實現增加值5.2億元,比增87.8%,實現銷售產值17.2億元,比增62.8%。工業增加值占全縣gdp的比重達54.5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90.14%。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強化工業主導意識,切實加強領導加快工業發展。一是推行工業經濟一把手工程,明確黨政一把手是抓好工業經濟的第一責任人,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長和5個副縣級領導為副組長,22個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工業經濟協調領導小組。明確了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定期研究工業制度和縣級領導掛點聯系骨干企業制度,34個副縣級以上領導分別掛點聯系縣內34家重點骨干企業,對重點骨干企業實行全方位支持和保護,及時解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全年共召開6次常委會、10次縣政府常務會、18次現場辦公會議研究工業工作,40多個各類矛盾和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二是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工業發展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明確了加快工業發展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獎懲辦法,鼓勵各種形式的經濟組織投身到加快工業發展的行列中來,全縣上下形成了大抓工業的合力。
二、強化服務意識,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工業發展。**工業經濟發展的實踐,使我們深刻體會到,要促使企業家及老板安心生產經營,關鍵在于縣委、縣政府要不斷提高為他們服務的水平、加大對他們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先后完成了城南工業園區“三通一平”工程,連接*樂鎮、*潭鎮、**鎮三個重點工業重鎮的花民公路一期改造工程、三條礦山公路改造工程和虎渡口至洞溪坪110千伏輸變電工程。二是切實加強協調服務。積極為工業企業排憂解難,成立了縣企業投訴中心,年內共妥善處理各類污染事故糾紛12起,解決各類投訴案件21件次;積極為企業協調解決用電問題,爭取優惠電價,在全省取消目錄電價和超基數電價優待的情況下,年內仍為工業企業爭取到優惠電價近3400萬元;積極為企業協調解決運輸困難,先后向鐵路部門爭取增加運輸車皮200個以上,并有5戶工業企業納入全州鐵路運輸重點保障企業行列,占全州重點保障企業總數的55.56%;積極為企業協調核銷銀行債務,先后為**、鐵合金、紙廠、印刷廠、水泥廠等企業核減債務1.9億元。通過以上措施,切實解決了困擾企業生產的一系列實質性問題,促進了企業達產。全年生產硫酸13.29萬噸、電解錳7.23萬噸、電解鋅6.51萬噸,同比分別增長99.5%、27.5%和40%。企業效益明顯好轉,全縣獨立核算國有及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稅總額達1.42億元,比增80.16%,對全縣財稅收入的貢獻率達65.99%。
三、強化競爭意識,培育規模優勢加快工業發展。2004年,與我縣相鄰的**省**縣、**市**縣憑借其低電價、低稅費、低地價甚至零地價等優勢,加快工業開發,對我縣工業經濟形成了巨大沖擊,一些企業老板紛紛到**、**去興業發財。為應對競爭,我們一是營造總量優勢。通過優化配置礦產資源,鼓勵礦產品就地加工增值,使我縣礦業經濟形成了采、選、冶一條龍的生產格局。目前,全縣共有大小礦業企業100余家,其中電解錳企業11家、電解鋅企業3家、鐵合金企業3家、硫酸企業4家、鉛鋅浮選企業45家,具有年產電解錳11萬噸、電解鋅18萬噸、硫酸26萬噸、硅錳合金3萬噸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較大的電解錳生產縣、全省較大的鉛鋅冶煉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出口創匯縣。二是著力營造企業優勢。一年來,縣財政共投入350萬元支持工業發展,鼓勵企業積極內引外聯,加大融資力度,擴充總量,提升質量,效果十分明顯。目前,全縣共有規模以上企業34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8家,產值過5千萬元、稅利過5百萬元的企業6家,產值過千萬元、利稅過百萬元的企業10家,一批錳鋅下游產品項目正在抓緊開發和實施。三是大力營造外向優勢。積極為礦業企業搭建對外貿易平臺,鼓勵礦業企業開展對外貿易。目前,全縣共有自營出口企業6家,全年完成出貨值4.83億元,比增24.5%;完成出口創匯4095萬元美元,同比增長7.76%。
四、強化持續發展意識,調整優化結構加快工業發展。針對縣內工業經濟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低等實際,我們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著力優化工業結構。一是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大力調整產品結構。鼓勵企業改造傳統工藝,提升產業層次,全年共完成工業技改投入1.12億元,比增6.9%。鼓勵企業開發錳鋅下游產品和農副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著力培育新的工業增長點。年內納入省規劃產業項目籠子的5個工業產業項目有3個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累計完成投資1.96億元。其中東錳集團公司年產2萬噸無硒高純電解錳項目完成投資96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350個,年新增產值2.6億元;振興公司年產4千噸微細球型鋁粉項目完成投資6500萬元,湘源公司天然藥用有效成份提取項目完成投資3500萬元。二是以國有企業改制為重點,大力調整所有制結構。圍繞盤活國有資產、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財稅收入目標,堅持依法依規、因企施策,大力推進國企改革。年內啟動改制企業19戶,目前已全面完成2戶,其余17戶2005年度可全面完成。年內共置換職工身份785人,安置職工174人,企業資產變現后上繳縣級財政3370萬元。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改制的同時,我們還鼓勵外資、民資以參股、控股、兼并、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企改制,大力發展民營企業。目前,全縣共注冊民營工業企業173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0多戶,從業人員1.28萬人,全縣民營企業實現產值12.1億元,增長19%,實現增加值3.22億元,增長45%,上繳稅金7130萬元,比增26%,民營企業對工業經濟的貢獻率達68%以上。三是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大力調整工業布局結構。以縣城高新工業園區為中心,以工業基礎好、區位條件好的**、**、**等工業產值億元鎮為軸點進行重點開發,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向縣城集中、向園區集中,大力發展園區經濟。通過努力,目前縣城高新工業園區已基本完成“三通一平”,擁有110千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2座,已有**公司、**公司2個高科技項目入園建設,2005年意向入園的高科技項目5個,園區建設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