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索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有效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出路。要實現“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的約束性指標和農業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的預期性指標,就必須加大節水型社會的建設力度,探索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有效途徑。
發揮政府在建設節水型社會中的主導作用,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建設節水型社會,關鍵是建立健全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目前,人們的節水觀念還不牢固,促進節水的市場機制尚未完全確立,政府的調控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應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地方實際情況,制定地方配套的節水規范性文件,推動取水許可制度的有效實施,促進節水管理制度的建立;確定政府節水工作目標,編制節水規劃和實施方案,為建設節水型社會提供組織領導和政策資金支持;保障公民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用水和用水安全,保障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建立公眾參與的節水制度和公眾監督制度,形成節水的良好機制和氛圍。
統一水資源管理主體,加強水資源保護。實踐證明,多頭管理不利于水資源的調度、管理和合理配置。建設節水型社會,需要建立優化水資源配置的長效機制,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首先,明晰水權,落實水權主體,同時通過政府協調推動解決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在水資源管理上做到統一規劃、統一調度、統一發放取水許可證、統一征收水資源費、統一管理水量水質,改變過去農村水與城市水、地下水與地表水分割管理的局面,建立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其次,制定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合理確定同一流域內不同行政區域的取水總量限額,杜絕水資源無序開發行為。第三,強化取水許可管理,通過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審批、取水許可監督管理等措施,實現對區域水資源的有效管理,合理配置區域水資源,協調生活、生產、生態環境用水,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第四,針對部分地區水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壞的問題,加強水源保護和治理,涵養水源,增加水資源的可利用量。第五,解決農業灌溉節水和農業用水管理問題,改變農業用水管理松散、浪費嚴重的狀況。
建立初始水權制度,完善水市場運行機制。通過市場約束用水行為,必須盡快建立起水權分配制度和水市場運行機制。水資源是按流域分布的,一個流域往往跨多個行政區。因此,首先應建立水權分配制度,分配流域的取水量,各個行政區根據取水量進行取水總量控制。在行政區域內控制取水總量,制定各行各業合理的用水定額,規定取水的先后順序。其次應建立以經濟杠桿為主要手段的節水制度。在實行定額管理的基礎上,建立以水資源費、水費、污水排放費為主的價格調控體系,嚴格執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通過經濟杠桿促使人們自覺履行節水義務;建立循環用水和污水處理回用的激勵機制,鼓勵循環用水和使用再生水;建立穩定的節水投入保障機制,通過節水專項獎勵、財政補貼、減免有關事業性收費等政策,動員全社會力量構建節水型社會。
加強節水工程建設,建立節水技術體系和服務體系。一是加強節水工程規劃,杜絕結構性缺水問題的出現。地方政府在制定地方經濟發展規劃特別是產業布局規劃時,必須充分考慮水資源的分布,堅持以水定產。二是拓寬渠道,加大節水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通過政府財政支持,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建設以配置水資源為主的節水工程,如水源涵養工程、污水處理工程、灌區改造工程、工業節水改造、海水及微咸水利用、集雨設施建設等。通過節水配置工程,把豐水期的水資源儲存到枯水期使用,把豐水區域的水資源引到缺水區域使用。三是建立節水技術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大投入,開發節水新技術;建立節水推廣體系,大力推廣節水新技術、新工藝;建立節水產品認證制度和節水技術推廣制度;加強節水技術的指導、示范和培訓,完善節水社會化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