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增強意識提高素質積極履行參政議政職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派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社會服務、自身建設等等。自身建設是基礎,社會服務是窗口,參政議政是命脈。
一、什么是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的含義:參政議政是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以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通過調研報告、提案、建議案、信息或其他形式,向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參政議政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拓展和延伸。
參政議政的目的: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反映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要求,為參加人民政協的各派、無黨派愛國人士、人民團體、少數民族人士和各界愛國人士發揮作用開辟暢通的渠道,集思廣益,促進國家重大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監督國家憲法、法律和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協助并推動國家機關改進工作,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義,反對腐敗現象;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的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促進各方面的相互溝通和理解,加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黨派的團結合作;貫徹執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
二、為什么要參政議政?
1、是多黨合作政治制度的需要。中共中央*年5號文件完善了對派性質的表述,充分肯定了派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實現祖國統一、民族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派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信任。我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制度是同我國國體相適應的,其顯著特征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國的政黨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由“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各派由“民主政黨”成為“參政黨”。這些歷史性轉變,要求中國共產黨和各派積極順應時展要求和人民選擇,認清各自所處的位置,找準最適于自身建設與發展的角色,不斷增強責任意識,自覺地圍繞加快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同志在*年9月慶祝人民政協5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到:參政議政是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重要形式,也是黨政領導機關經常聽取參加人民政協的各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做好工作的有效方式。各級人民政協組織中人才薈萃,匯聚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要充分運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圍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及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選擇一些具有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課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進行協商討論,提出有見解、有分量的意見和建議,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
2、是加強政黨建設的需要。派參政議政是幫助共產黨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多黨合作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各政黨建設,堅持執政黨建設和參政黨建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執政黨建設和參政黨建設是一種互相作用、相互促進的關系:共產黨執政離不開各派參政,各派的發展也離不開共產黨的幫助;共產黨的執政能力不強,派的參政能力也不會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鞏固和發展多黨合作事業,不僅取決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也取決于派的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是否科學參政、民主參政、依法參政。是否發揮了參政黨的作用。
3、是參政黨獨特位置決定的。在新世紀新階段,由于派位置的獨特性,相對于共產黨來說比較超脫,這就為派在參政議政中看問題、提建議比較客觀、科學提供了條件,在我國政治生活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是參政議政目的比較獨特。派參政議政的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維護我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構架(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而不是參與權利斗爭,甚至“自立山頭”。派存在的價值和職能作用發揮的意義就在于她能夠充分體現我國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優越性,能夠以客觀存在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堅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其目的就是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的信仰。這是我們區別于國外政黨制度的一種特有的政治現象。
二是參政議政思維比較獨特。派既是公民,必須遵紀守法,又是知識分子都學有專長,還是黨派成員,必須信守章程。派人士參政議政所“參”所“議”之“政”,往往并非自身崗位角色之“政”,而是國家和本地區黨委、政府之“政”。所以,派人士參政議政在角色行為上具有組織性之外,在角色思維上具有獨特性,即“不在其位,卻謀其政”。這就是說,派成員在做好本職工作之余,還必須盡好參政議政之責,必須換位思考,“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言之有據、言之有節、言之有理。要借助黨派聯系廣泛、人才薈萃的特點,上下協作,整合資源,博取他山之石,博采各家之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參政議政的質量,提高收集信息,調查聽證、建言獻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專業性,實現參政議政的實效性、科學性和前瞻性。
三是參政議政渠道比較獨特。派人士參政議政是一定政治規范之下的政治參與和生活方式。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各派章程前提下的參政議政,是在政協全國委員會《關于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規定》和黨派中央關于參政議政意見指導下的參政議政。因而,派人士參政議政是一種有秩序的政治活動,是一種有組織有紀律的政治行為。根據派生存和發展的政治準則,派人士參政議政的主要渠道是通過人民政協、黨派組織、合法團體等組織渠道和中共組織的各種協商會、座談會、通報會、聽證會等活動渠道來反映社情民意、提出批評建議、參與政治生活、實現協商議政。可見,派人士參政議政在實現渠道上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和限制性,決不能“為所欲為”。
四是參政議政內容比較獨特。派成員是代表黨派組織來參政議政的,要參大事、議大政。不能就事論事,而要就事論理,不能僅抓住問題的細節,而要抓住問題的實質。不能簡單、孤立、局部地看問題,而要系統、全面、發展地看問題、做調研、提建議。要抓住全局性、深層次、綜合性、維護穩定的復雜性問題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和內容,做好信息收集、問題研究、選題論證、角色換位、實地調研、建言立論。
三、怎樣參政議政?
(一)提高認識,增強意識
提高參政議政重要性的認識。民進中央許嘉璐主席多次指出參政議政是民進“關乎存在的命脈”,是“第一使命”。是派的生命線,是派的立身之本,是派水平、能力高低的展示,是派存在價值的體現,是派樹形象的基礎。
增強派參政黨的意識。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要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要牢記自己組織的政黨地位,不是團體,不是協會,是政治聯盟性質的參政黨。要增強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共事的意識,密切聯系廣大群眾的意識,業余參政議政的奉獻意識。
明確有為才有位和有位要作為的道理。派作為參政黨地位的確立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既是我國政治體制的必然選擇,更是各派組織和廣大成員與黨同心同德、奮發有為的結果。無論在民主革命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階段,派與中國共產黨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建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參政黨能否保持住應有的地位,能否進一步提高現有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參政黨能否持續地與時俱進地有所作為。
(二)健全機制,廣開渠道
1、健全多種機制:會外機制。與政協聯合調研機制、與政府相關部門對口聯系的機制、與兄弟黨派聯合調研的機制、與統戰部門聯合調研的機制;會內機制。專委會調研工作機制、基層組織參與調研的機制、會員骨干個人調研的機制、民進省與省、省與市、市與市聯合調研的機制;完善制度。選題、審題、開題、招標、成果審核、信息征集、考核、獎勵的制度;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述職的制度;專委會成員參政議政成果登記制度等等。
2、廣開參政議政渠道;(1)代表性人物參與政治協商;(2)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與政府的活動;(3)對流(就民進而言主要是教育、文化);(4)課題研究;(5)各級各類行風監督員作用的發揮;(6)反映信息。
(三)加強學習,提高能力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說,履行職能、做好工作、發揮作用,最基本的是要具備與形勢任務要求相適應的本領和能力。他希望各派結合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強參政黨的思想、組織、理論和作風建設,努力增強廣大成員的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參政議政、民主監督水平,更好地履行參政黨職能。要著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研究探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參政黨建設的特點和規律,研究探索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的新途徑和方法,把我國政黨制度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根據我的理解,中共對派參政議政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地加強學習,以自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黨派越來越高的要求。要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學習中共十六大和歷次中央全會的精神;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認真學習統戰理論和科技、經濟等領域的知識,切實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切實提高依法履行職能的水平,切實提高參政議政的水平。也要深入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在本行業要突出,有所建樹,并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切實提高參政議政的質量。更要在實踐中學習,拓寬視野、增長才干,切實提高參政議政的本領。
(四)建好隊伍,發揮優勢
一切工作的關鍵,都要靠人,有了人事情就好辦了。要努力建設好會內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政府實職人員隊伍;中央、省、市委委員、專門工作委員會成員隊伍;特約人員、特約研究員、信息員隊伍;基層組織負責人隊伍;后備干部隊伍;會外專家學者隊伍;也包括機關干部這支隊伍。機關要充分發揮聯絡、服務、調研、整合、協作、指導、策劃、培訓、研究、宣傳等等作用,要收集信息,研究信息,研究政策,做好參政議政的基礎工作。
從黨派自身的優勢出發(主界別),從你從事的工作、你的專業特點出發。這里的優勢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會員個體的優勢,一個是黨派整體的優勢。隨著參政議政的領域越來越寬,越來越關注社會重大課題,僅依靠老一輩領導人個人的崇高威望、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遠見卓識,發揮黨派旗幟性人物的特殊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會內強有力的組織協調,動員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擴大會員的參與面,發揮群體作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才能保證參政議政的深度、廣度和力度。
(五)抓住關鍵,謀求實效
1、把握要點
派參政的基本點是(一參加三參與):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中共中央[*]5號文件明確指出,“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各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江蘇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江蘇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要又好又快地發展,提出了“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的各項目標任務。這就為派參政議政指明了方向,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發展這個根本任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自覺服務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
2、選好題目
選題要圍繞黨委政府正在做的工作;黨委政府已經做、但需要鞏固、完善和落實的工作;黨委政府還沒有做,但關系重大、影響深遠的前瞻性工作。發現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三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的難點問題。總之要符合“三個代表”的要求;符合“三為”要求(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符合“三個文明”要求;明確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的關系;了解本省、本市的主要任務和社會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精選調研課題。堅持“抓大不抓小”、“求精不求多”的原則,突出前瞻性、補遺性、可行性,注重宏觀性和超前性。
3、深入調研
要對發現的問題提出真知灼見,就必須深入調研,全面客觀地了解情況。深入調研,既是作風的表現,也是能力的體現。要完善方式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開展調查研究。可以采取召開座談會、分別走訪、問卷調查等方法,既聽領導的介紹、又了解群眾的想法,既看先進典型、又看后進單位,既聽正面意見、又聽不同呼聲,真正做到了解民情、掌握實情,要堅持“少數人參與調研,多數人參與論證”的原則,善于從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中,冷靜開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學縝密研究,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力求提出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前瞻性與現實性相結合、建設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較好地為黨委、政府所接受,才能使調研成果真正得到轉化,才能使“參政為民”落到實處。
4、撰寫報告
將通過調研掌握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梳理,再通過會議進行研討,論證,分析,綜合,集思廣益,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和建議,整理出一份報告。報告要精心錘煉。通過調研形成的報告材料要翔實,觀點要鮮明,論證要有力,建議要具體可操作,文風要簡潔樸實。
5、成果轉化
可將重點調研成果形成建議案報送市委、市政府,可以信息的形式上報有關部門,可轉化為提案及時提交政協提案委。提案的字數一般在1000—1500左右,要開門見山,對問題的分析要簡明、到位,一事一議,建議要切合時宜、切實有效、切實可行。提案的提出要講火候,不早不晚,雨中送傘,是解決問題的機會。要講場合,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效果。提出以后要加強溝通聯系,促進所提意見建議的采納并進入決策程序。還要加大調研成果的宣傳,擴大黨派的社會影響。
6、講究藝術
派參政議政是隨著我國民主政治的推進不斷深入的,黨政、社會、各方面對派參政議政的認識是不一致的,因此派參政議政一定要講究藝術,不僅要有膽、有識、還要有謀,這不是世故、圓滑,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派都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容易理想化,要把應該和可行結合起來,要結合實際,要考慮到對方的可接受性,要切合時宜(提意見的時機),切實可行(建議的具體可操作),切實有效(意見建議被采納并產生了社會效果)。派建言獻策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不一般建言,不建一般言,建言就要不一般。總之,派參政議政一定要努力做到盡職不越位,幫忙不添亂,切實不表面,實實在在做事,做點實實在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