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堅持以人為本如何著力提升防臺抗災綜合能力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我省地處東南沿海,易遭受臺風襲擊,特別是進入本世紀以來,影響浙江臺風呈增多、增強趨勢。面對嚴重的臺風災害,我省認真貫徹中央領導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國家防總、水利部的總體部署,堅持以人為本,把握規律,科學防臺抗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主要經驗與做法是:
一、提升防臺抗災理念
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防臺風工作,始終把防御臺風災害放在保障浙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以“不死人、少傷人”為目標,形成了“以人為本、民生至上”的防臺抗災新理念,在目前預測預報水平下,在防臺風安全問題上,要牢固樹立“立足防大災,寧可十防九空,不能因為我們工作失誤而落空”的思想。為此,我們確立了防御臺風戰略,即: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并舉,在標準適度的工程措施基礎上,以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手段強化和完善非工程措施,有效動員和整合社會資源,輔以風險分擔和風險補償,構建和完善防御臺風的體系,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謀求防臺抗災的最大效益。
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防臺抗災新理念,把握臺風生成、發展和影響規律,按照“防、避、搶、救”的工作方針,適時啟動預案,依靠科學防臺,應用機制抗災,分階段、分層次做好各項防范工作,實現了沒有一座水庫因臺風暴雨洪水垮壩、沒有一處標準海塘因臺風暴潮決口的目標,人員死亡和經濟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二、著力構建和完善防御臺風十大體系
一是在防暴雨洪水方面。建成了4千余座水庫、4千余座水閘、1萬余公里堤防、22萬余座塘壩,100座縣級以上城市和重要城鎮防洪標準基本達到了50年一遇及以上,并確立了南湖、北湖、高湖等蓄滯洪區。特別是近年來,提前完成了千庫保安一期和萬里清水河道工程,并完善洪水調度系統,防洪排澇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是在防風暴潮方面。在完成千里標準海塘建設基礎上,加快一線海塘配套加固,并強化海塘維護管理。建立巡查與維護制度,并開展二道防線調研。省財政每年對海塘維護管理給予資金補助。
三是在防強風方面。開展了基礎設施防風能力調研和農房防災能力普查。加強農房規劃建設與管理,實行農房建設許可證制度,向農民無償提供農房標準設計圖紙。結合臺毀修復,適度提高電力、通信、農房等設施防風標準。
四是在監測預警方面。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探測要素較為齊全、探測手段較為先進的臺風監測系統和水文、氣象、海洋、地質災害等實時信息和預警平臺。建立了暴雨預警網格化系統,監測密度達到50平方公里/站;建立了3萬余人的水庫、重要堤防巡查和小流域山洪災害預警隊伍。
五是在應急避險方面。合理規劃和布局全省應急避災場所,逐步形成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應急避災體系。省民政廳、建設廳聯合頒發了《浙江省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和管理辦法》,并鑒定確認了624個避災中心,力爭到2009年上半年,基本建成覆蓋全省縣、鄉、村三級的避災安置設施。提高現有避風港標準,建設80座標準漁港,擴大避風容量。
六是在搶險救援方面。建立了“分級儲備、分級管理,統一調配,合理負擔”的防臺物資儲備體系,并出臺了《浙江省防汛物資儲備定額》,組建了117支5萬余人縣級以上防汛搶險隊伍,其中包括6個支國家級防汛機動搶險隊。
七是在應急響應方面。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應急預案體系,防汛防臺組織機構逐步延伸至有防汛防臺任務的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等基層組織以及有關企事業單位,并建成了省、市、縣三級會商指揮系統,部分已延伸至鄉鎮、重要水利工程管理單位。
八是在防災保險方面。出臺了政策性農房保險、農業保險和漁業互保辦法,政策性農房保險投保率已達95%以上。
九是在信息與宣傳教育方面。省防指與省委宣傳部聯合頒發了《關于加強防汛防臺抗旱新聞宣傳工作的意見》,并出臺了《浙江省防汛防臺抗旱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確立了每年4月15日為“防汛防臺日”,每年5月份最后一周為“預案演練周”。向全省每戶家庭免費發放了《公眾防災手冊》。
十是在法規方面。在已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出臺了《浙江省防汛防臺抗旱條例》,《浙江省防御洪澇臺災害人員避險轉移管理辦法》也將以政府規章形式正式頒發。
三、科學應對臺風災害
*年以來,登陸或嚴重影響我省的臺風達19個,且氣壓、風力、降水等要素屢破記錄。在我省登陸的“桑美”超強臺風登陸時風力達17級以上,“韋帕”強臺風是1949年以來9月份登陸我省的次強臺風,“羅莎”臺風是1949年以來登陸我省最晚的一個臺風。我們科學應對,戰勝了一次又次臺風災害。在防御“韋帕”、“羅莎”中,省防指啟動了防臺風I級應急響應,溫州、臺州、寧波、舟山等市依法宣布進入緊急防汛期,按預案采取停止戶外集體活動、中小學和幼兒園停課、工廠停工、市場停市及必要的交通管制等措施。其他各市也啟動相應的應急響應,全面落實各項防臺風措施。
一是以船只回港避風為重點,突出抓好海上防臺工作。及時通知出海船只和人員進港避風,對船只進港避風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做到“定人到船”。全省回港避風船只達10.54萬艘次。
二是以旅游人員安全疏散轉移為重點,突出抓好人員安全轉移避險。按照“不漏一處、不留死角”的要求,對需要轉移的人員實行網格化管理,逐鄉、逐村、逐戶、逐校、逐船、逐個景點、逐個企業檢查落實。針對國慶長假和旅游旺季,重點對全省各類景區、景點等的游客特別是散客進行全面排查,利用手機短信和電視、電臺等各種形式把臺風消息通知到每一位游客,確保人員安全。全省共轉移危險區域人員和災區群眾326萬人次。
三是以水庫河網科學調度為重點,突出抓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按照“興利服從防洪、效益服從安全、局部服從全局”的原則,科學調度水庫和平原河網,合理蓄泄。全省水庫、河網預泄預排水量6.5億立方米,攔蓄洪水35.9億立方米。同時,全省有1.8萬余名水庫、重要堤防的巡查人員和安全監管責任人按要求進崗到位,巡查人員24小時巡查觀測。
四是以暴雨網格化管理為重點,突出抓好小流域山洪與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充分利用暴雨預警網格化系統,及時向強降雨地區發出預警。全省有1.5萬余名小流域山洪災害預警人員及時到崗到位,及時巡查監測,發現險情,及時預警。
五是以防洪排澇為重點,突出抓好城鎮和沿海平原防汛防臺工作。對強降雨可能導致城鎮受淹和沿海平原積澇,以及強降雨可能引起積水的城鎮地下通道、地下商場、地下車庫等地方,提前做好排澇準備。沿海地區充分利用退潮時機,及時開啟排澇閘和泵站等排澇設施,預排內河水,搶排澇水。
我省雖然在防臺抗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一些難點和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一是平原和城市排澇能力偏低,要進一步提高排澇標準;二是小流域山洪與地質災害防御難度大,要采取更有效的防御措施;三是水庫特別是病險水庫保安任務重,要繼續開展千庫保安工程建設;四是大規模的人員轉移和船只回港避風壓力大,要進一步加強管理,完善機制;五是農業防臺風能力低,要著力加強農業防災基礎設施建設;六是基層防災能力仍然薄弱,要著力加強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建設。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這次會議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學習借鑒兄弟省市好的經驗和做法,不斷完善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著力提升防汛防臺抗旱綜合能力,為我省“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