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黨的領導方式方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我們這樣一個多民族的發展中大國,要把全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毫不放松地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當前,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緊密結合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生產力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緊密結合人民群眾對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斷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學規律辦事的能力,努力掌握科學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一、領導干部要增強發展意識,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從整個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看,生產力始終是促進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早已明示的真理。人類社會各個不同的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每一新的社會形態由初步形成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以至最后走向滅亡或消亡的過程,歸根到底都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現在的先進生產力,應該是指那些現代科技和知識含量越來越高的生產力。誰掌握先進生產力,誰就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誰就能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誰就能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推動人類社會的歷史航船勝利地駛向輝煌的彼岸。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指先進社會生產力自身要獲得發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條件,這是一個包括社會的、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等多種條件的系統工程。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一切又取決于一定歷史時期領導者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如果領導者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符合、適應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那么他的執政地位就會鞏固,就能推動社會進步,否則,就會被人民群眾所淘汰。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建立時就是以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走上歷史舞臺的。”無論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我們黨都積極致力于中國先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在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正是由于我們黨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同樣,面對新的世紀和激烈競爭的國際形勢,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要使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方式方法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全體領導干部要增強發展意識,不斷推進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實現我國先進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改進我們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由計劃經濟下的命令式領導轉變為市場經濟下的服務式領導,由人治領導轉變為法治領導,由封閉型經濟模式的管理轉變為“人世”后開放型經濟模式的管理,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領導干部要增強文明意識,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和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它在本質上是一定社會先進的經濟和政治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又對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工作方式方法,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我們黨歷來重視先進文化建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先進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黨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就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實踐中兩種相互聯系的偉大成果,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兩個突出相關的組成部分。兩個文明互為條件,互為目的,既緊密聯系,又有各自的發展規律。所以,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者,既要重視物質文明的建設,又要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具體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歷史證明,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既是我們黨戰勝艱難困苦,不斷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也是中華民族賦予我們黨的崇高歷史使命。因此,要實踐“三個代表”,黨員干部就必須增強文明意識,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自己科學文化知識水平,掌握現代化管理、科技、法律、金融等知識,加強自身道德建設,廉潔奉公,實事求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建設文明昌盛的社會主義強國。三、領導干部要增強服務意識,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領導就是服務”,這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領導活動本質的科學概括,是同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完全相通的。對于什么是領導,什么是領導活動,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解釋,一切剝削階級都是把“領導”當作統治,把“領導活動”視為牟取少數人私利的過程。工人階級是代表社會發展方向的階級,是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之外別無任何小集團私利的階級,因此,工人階級政黨除了為人民服務外別無他求,他們不是統治人民群眾的“老爺”,而是人民群眾的公仆。這正是一切剝削階級的領導觀與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觀的根本區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活動更好地履行“服務”職能指明了方向。在我們黨執政的條件下,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把為人民群眾謀取利益作為領導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領導就是服務的意識,注意把各級黨組織特別是基層組織建設成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堅強組織,努力造就能夠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的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干部。在加快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我們必須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是勝利之本,一切事情都要順應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愿望去做,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增強領導就是服務的意識,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群眾,與群眾同甘共苦,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反對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和漠視群眾疾苦的官僚主義。這是我們各項工作的取勝之道,也是各級領導干部掌握科學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的最根本途徑。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不僅僅是工作方法問題,也是思想方法和世界觀的問題,是對人民群眾的立場和態度問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認為,人們的認識永遠不會窮盡真理。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會掌握盡善盡美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只能是在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逐步完善它。因此,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觀念,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須大力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四、領導干部要增強創新意識,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意識對我們在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領導者肩負的歷史責任決定了領導者必須創新。正因為創新,才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才有了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回顧我黨80多年走過的輝煌歷程,作為領導者就應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對自己所領導的全國各族人民負起“引導者和向導”的歷史責任,不斷在新的理論指導下探索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新的發展道路。在這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中,探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的道路,鄧小平探索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兩代領導核心的創新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并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形成了思想、鄧小平理論。面對新世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不有創新,就沒有出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目標的領導者,要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勇于實踐,不斷創新,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更好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前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是一次偉大的創新。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增強創新意識,推進理論創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敢于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實事求是,銳意創新。面對新的實踐,在實際工作中大力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而實現實踐創新,真正使實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全黨各級領導干部中大大發揚起來,以理論創新推動、影響其他一切創新活動的進行,從而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創造性地向前發展,使馬克思主義煥發出新的活力,使黨永葆青春,永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