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服務居民加強社區黨建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省文明社區示范點——*市楓涇社區地處新老城區交界點,轄區面積0.47平方公里,共有居民戶2050戶,5500人,駐區單位18個,黨員581名,其中在職黨員428名,社區黨員153名。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社區黨員的骨干作用,努力構建黨員服務群眾的平臺,不斷增強社區黨建工作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一、立足服務居民,增強社區黨建的影響力
一是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確立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按照上級的統一部署,對原居委會黨支部實施改建,建立新的楓涇社區黨支部,理順了黨組織與居委會的關系。為進一步強化社區黨組織的領導、組織功能,經市委批準,調整了組織設置,組建了社區黨委,并進一步明確了社區黨委在社區建設管理中的“四大”職能作用,即:對文明社區建設起到思想導向作用,對社區事務起到決策把關作用,對社區工作起到組織保證作用,對居民群眾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從而有效地確立起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二是立足社區自治,確定社區黨組織的工作重點。社區黨組織建立后,我們提出了“四個圍繞”的工作思路:社區黨建要圍繞優化社區環境、豐富社區文化、開展社區服務、增強黨的社會影響力來開展工作,組織和發動楓涇社區全體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工作。去年以來,已發動300多名黨員深入到2000多戶居民家中,征求意見2000多條,提高了楓涇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積極性。三是突出黨組織主體地位,建立健全社區管理網絡體系。形成了以社區黨組織為主導,以黨員為骨干,由黨委、支部、片長、組長、院戶長組成的五級社區組織網絡體系,成為社區建設管理的主要力量。
二、實施共建工程,激發社區黨建的內在活力
一是建立健全共建運作機制。年8月,我們成立了*市第一個由駐區單位黨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黨建工作協調小組,設立了章程,并與駐區單位黨組織簽訂了共建協議書,明確了相互之間的工作職責和主要任務。通過建立共建單位定期聯絡、工作告知、協商議事、監督評議、雙向反饋等制度,初步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社區黨建工作機制。
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共建活動。我們根據13個駐區單位的不同特點,發揮他們各自的優點,開展共建活動。聯合舉辦了書畫展覽、廣場文藝、科普露天電影、幫困助學等活動。黨建成員單位有的出資為楓涇90幢樓房全面白化,美化了社區環境;有的支持修建了楓涇科普畫廊,提供了圖書資料,為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增添了新的陣地;有的贈送了電子觸摸電視和電腦等黨員電教設備和現代化辦公設備,為提高黨員教育水準和社區工作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多年來我們不斷探索轄區內黨員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發動在職黨員參加“我為大家一天,大家為我一年”義務治安值班志愿者隊伍;繼續做好了黨員“多幫一”扶貧幫困工作,開展了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活動,不斷豐富社區黨建的內涵。
三是不斷創新共建活動形式。探索出了村居共建、軍居共建、企居共建、校居共建等新形式。去年3月,楓涇社區黨支部與夢蘭村黨支部結對共建,構建城鄉一體、同步推進、共創文明的新格局。社區黨支部還與芬蘭在中國最大的單項投資企業芬歐匯川紙業成立了“文化交流窗口”,與*市理工學院共建“社會實踐基地”,拓展了社區教育領域。
三、創新黨建載體,增強社區黨建的凝聚力
近年來,我們以全心全意為居民群眾服務作為社區黨建工作的宗旨,不斷創新社區黨建載體,增強了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一是開展黨員分類教育,創新管理載體。開展了“在崗不落伍”活動,建立《在職黨員社區活動聯系卡》,發揮社區在職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每年為不同時期入黨的老黨員代表過政治生日,開展退休黨員“退崗不褪色”活動;激勵下崗職工黨員開展“下崗不失志”活動;針對流動黨員,開展了“經商不忘義”活動,引導他們為社區建設提供物力、財力、人力支持。同時,我們大力推進黨員形象工程。被居民們譽為“坐在輪椅上的小巷總理”陸仁華,以身殘志更堅的人格魅力贏得了廣大居民的交口稱贊,在他的模范帶動下,社區黨員個個爭貢獻,人人做好事,社區不時傳出黨員勇救落水老人、拾金不昧、帶頭募捐等佳話。
二是建立黨建工作平臺,創新組織載體。社區黨委和駐區單位聯合,建立了以黨員服務中心為龍頭的五大中心,設立了黨建服務站、流動服務站、困難黨員幫扶站、在職黨員服務站、黨員談心室等服務載體,形成了黨組織服務黨員、黨員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同時,我們還組織了六支社區黨員骨干隊伍。即:一支社區青年志愿者隊伍,一支離退休黨員社區治安值班隊伍,一支社區文體健身隊伍,一支外來人員管理信息員隊伍,一支文明市民教員隊伍,一支通訊報道員隊伍。通過定期組織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激勵居民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三是辦好文明市民學校,創新陣地載體。我們挖掘社區教育資源,不斷深化社區教育,1991年,我們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文明市民學校。我們充分挖掘社區人才資源,充實了文明市民學校校委會、講師團、興趣小組隊伍,通過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吸引市民廣泛參與。13年來,文明市民學校共舉辦培訓班432期,內容涉及政治、法律、道德、科普、日常生活知識等,學員達4.3萬人次,成為吸引社區居民的“磁場”和培育“四有”新人的搖籃,被《人民日報》譽為“江南城鎮的一道文明風景線”。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部長劉云山視察后題詞“辦市民文明學校是城市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創造”。
四是揚起社區文明新風,創新活動載體。我們從1996年發起“手牽手、鄰幫鄰,共建和睦大家庭”友情工程活動,把社區內30多名有一技之長的黨員和建黨積極分子組織起來,成立了鄰里互助志愿服務隊,把便民服務卡分發到每家每戶,只要誰家有困難,一個電話隨叫隨到。服務隊還為8位高齡孤居老人安裝了與鄰居結對的護老救急電鈴,使一位孤居老人獲救2次。我們還深入開展評選特色文化家庭活動,自1993年以來,先后評選命名了12戶文明標兵、36戶五好家庭、26戶特色文化家庭、16戶綠化先進家庭、13戶千冊藏書家庭、8戶擁軍先進家庭等,并以特色文化家庭為骨干,組織了10個興趣小組,帶動社區文明建設,以一個人帶動一家人,從而影響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