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層干部領導能力培訓班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關于班子能力建設的問題
去年九月份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意義重大。全會的決議是我黨執政理論探索的最新成果,具有長遠的指導作用。認真學習,全面把握四中全會決議,要做到六個深刻領會:深刻領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意義;深刻領會我黨執政55年來的主要經驗以及其客觀的規律性;深刻領會新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深刻領會《決定》從五個方面提出的能力建設的全面部署;深刻領會黨領導人民正在從事的偉大事業與黨建這一偉大工程之間的辨證關系;深刻領會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其領導班子在加強自身領導能力建設中所肩負的重大責任。
高校校、院系兩級班子領導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一是用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統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能力;二是科學判斷形勢、正確把握辦學方向的能力;三是推進學校改革發展的能力;四是科學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科學管理學校的能力;五是應對復雜的局面和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
加強班子的領導能力建設是一個不斷地學習和實踐的過程。學習就是要用馬列主義武裝頭腦,用“三個代表”指導行動,不斷提高理論水平,認識能力,做到真學、真信、真用。實踐,即結合學校工作實際、不斷探索、大膽創新、努力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學校黨委將在本月召開全委會,專題進一步研究加強班子領導能力建設的問題。
我們對班子實行任期目標責任制,也是提高班子領導能力的一次具體的探索和實踐。
二、關于目標管理
新的中層班子成立以后,馬上要制定并和學校簽任期目標責任書。因此還得講講目標管理。
一個班子,一個組織,缺乏合力、凝聚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原因是心懷各異,沒有一個大家為之共同努力的奮斗目標。
三十年代魯迅先生曾在左翼作家聯盟大會上發表過一個著名的講話。有段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講,聯盟之所以意見不一致,是因為目標不一致。有的人打著革命的旗號,而求的是宗派的和小團體的利益,甚至是個人的私利。回顧我們工作的經歷,看看周圍,此話千真萬確。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杜拉克對處于渙散狀態的組織進行過認真的調查分析,他認為一般都存在著三種錯誤的領導因素:第一、過分強調領導個人技術第一,以致每個層次的領導者都只顧自己的專業技術而忽略了組織的總目標,使整個組織成為一盤散沙;第二、過分重視頂頭上司的個人愛好,以致人人盡力討其滿意,而忽略了工作的真正需要,使整個組織成為幾個主要領導喜怒哀樂的應聲蟲;第三、不同層次的人見仁見智,上下意見難以溝通,賞罰不一,是非無一定標準,以致整個組織成為爭吵、埋怨、賭氣的場所。我們周圍也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上述問題。
如何走出這一錯誤領導的致命淵藪呢?杜拉克先生提出了“目標領導法”,其核心是要以組織發展的最高目標,貫穿于各領導層的努力方向之中,要保持目標的導引功能,使最高目標內化為每個人的價值追求,以防止目標隨層次的降低而逐漸遞減。
完善目標管理,關鍵是要完善考核評估和監督激勵的機制。另一位管理科學大師華倫·丹尼斯講過一句話:“領導者應具備正面的激勵能力。領導者應具有創造令人殷殷期望的遠景目標,并將之化為行動,且實現目標的能力。”所以,能否建立一個好的激勵機制,也是領導能力的體現。英國二戰時的著名將領蒙哥馬利曾對“領導”下了這么一個定義:“領導就是把男女團結在一個共同目標下的能力和意志、以及鼓舞人們信心的一種品格”。這些話,都值得我們品味。我們要認真總結上一任期目標管理的經驗,找出不足,特別是在完善考核評價體系上多下功夫,處理好諸如差別化的管理評價,剛性與柔性指標體系的關系,任期目標與可持續長遠發展的關系,完成基本指標與創新創特色要求的關系等等。一句話,要鼓勵創業、創新、創優,要提倡爭先進位的“三創”精神,要鼓勵攜手共進的團隊精神。
制定院系的發展目標,要“胸懷全局、腳踏實地”。所謂“全局”,就是要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和“三個代表”的指導思想;要符合國際民生的關注點,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的結合點,國家需要、人民滿意的出發點;要符合學校發展的目標定位和中常期戰略規劃;要符合搶抓機遇、圖謀發展的硬道理、大道理。所謂“實地”,就是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提出爭先進位的發展目標;就是要抓住工作重點和薄弱環節,力爭創造出新的特色和優勢;就是要有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和行動。制定二期目標責任書,有些要求是剛性的,如本科評優,學位點申報等,沒有退路,而且從學院自身發展考慮,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目標制定與分解的過程要聽取方方面面的意見,要上下溝通,左右聯動,但它又是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總體要求和總體行為。民主還得集中,各院系的目標最終應由學校決定。有些同志怕目標定高了,完不成難看,但定低了,導致你喪失機遇落后了會更難看。上次考核時,我們提出要看指標,但不一味扣指標,還要看工作狀態,努力程度,發展后勁。這一點在新一輪考核中還要強調與規范。如果這三年你工作太平淡了,院系發展必然滯后,群眾是不會滿意的。
三、關于團結
團結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中國古代認為成就功業的三大要素:天時,地利,人和。構建和諧社會講的是“人和”。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講的也是“人和”。“人和”就是團結。俗話講:“人心齊,泰山移”,是講團結的力量。有首歌的歌詞:“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我們都會唱,但有些同志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又忽視了。
單位教工的團結,關鍵在班子。班子的團結,是一個單位蓬勃發展的前提。團結出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不團結,就會抵消力量,變成內耗力。團結不僅利黨利國利事業,也利于個人的身心健康。團結,逆境可以轉為順境,劣勢可以轉為優勢。團結還出干部,出人才。
四中全會,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項重大任務提了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每個領導同志都要考慮你如何去營造和諧共事的小環境。要明白,一個領導干部既要講原則,也要有人緣。一個人有團結力、親和力、號召力是黨性、品德、氣度、修養的集中體現,也是一個人人格和風格的集中表現。作為領導者,主要職責是謀劃思路,拿出辦法,組織和指導自己的員工去實施。海爾總裁張瑞敏講,領導和員工的區別在于:領導要做正確的事(決策),員工要正確地做事(實施)。領導要為部屬創造思維的空間和施展才干的舞臺。因此,必須學會團結、學會合作、學會協調。
如何才能增進班子的團結呢?我講幾條主要體會:
一是要多溝通交流。團結的前提是形成共識,共識的前提是溝通交流思想,溝通的前提是相互的尊重理解。所謂尊重理解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多想想別人的難處,多想想該如何幫別人一把,多想想如果我在那個位子上會怎么想,怎么做。溝通應坦誠,是什么就是什么。溝通應耐心傾聽,讓人家把話說完。作為領導,不要輕信是非流言,不要上一些心術不正的人的當,這就要溝通。溝通能消除誤解,不要怕溝通中的麻煩,不溝通會有更大麻煩。
二是要淡薄名利。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有“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薄什么?淡薄的是個人的名和利,一些班子不團結,往往和班子成員爭名奪利有關。一爭名奪利,就會攬功諉過,就會勾心斗角,就會搬弄是非,就會拉幫結伙,就會以權謀私。這樣的班子,何言心齊氣順?何談團結一致?一個人如果把名利看得很重,也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當面不講你,背后戳你脊梁骨,這樣的班子和組織,是沒有凝聚力的。
三是要寬宏大度。林則徐有一副對聯的上聯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南京莫愁湖“勝棋樓”有副對聯,講的是朱元璋和徐達下棋,徐勝,朱于是將湖賜予徐并建樓。后人作聯曰:“世事如棋,讓一著不為虧我;心田似海,納百川方顯容人。”寬宏大度,是一個人的品格,也是一個班子建立起和衷共濟關系的基礎。寬容什么?寬容不同于自己的秉性和風格,寬容別人一時的失誤或過錯,寬容人家對你暫時的不理解甚至誤解,寬容曾經反對過你并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同志。寬容是一種精神力量,它能出思想、出人才、出凝聚力。寬容也是一種良好的人際氛圍,它有利于增進班子成員之間的同志感情。黨政一把手的寬容大度更是班子團結的磁鐵石、奠基石。
四是要遵守紀律。一些班子不團結,往往和成員中的自由主義有關:會上不說,會后亂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推諉扯皮,逃避矛盾等等。一個班子就像是一個推進事業發展的發動機,到處滴油漏氣怎么行?不守紀律、搞自由化、推諉逃避,其實是自己降低了領導的位份,讓人看到你的失職,懷疑你的人格。會后的不負責任的亂說,目的或者是發泄,或者是討好,或者是表白,其實都是自己騙自己,失去的是在群眾中的威信,得到的是別人對你的不信任。
四、關于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和國家最基本的組織制度,也是黨的政治紀律。它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黨的群眾路線相結合,在組織制度,以及決策層面上的一種體現。高校不管是校級實行的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還是院系實行的黨政共同負責制,其決策程序上都要實行民主集中制。能否正確的執行民主集中制,也是干部工作能力的一種表現。我講幾點看法:
1、領導總是要做決策的,決策的科學性、正確性是建立在調查研究和集思廣益的基礎上的。調查研究是吃準情況,避免“想當然”。“心中無數點子多,云天霧里瞎放炮”。但要調查明白必須聽取各種意見,反復權衡比較,切忌先入為主,偏聽偏信。司馬遷就講過:“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在弄清情況的基礎上,形成初步的意見,再通過各種途徑,如交心通氣,學習借鑒,輿論宣傳,集思廣益,修訂校正等,使之形成共識。特別是一些關系重大的改革決策,應力求在班子形成高度共識。
2、在高校做出一個決策,特別是搶抓機遇的超前的決策是有相當的難度的。高校既有民主不夠的問題,也有集中不力的問題,更容易發生傾向是把學術自由和政治民主混為一談,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割裂開來,評論家多于實干家。領導班子成員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你自己不能跟著別人去當評論家。你也不能總是想去把各種意見“抹平”而優柔寡斷,議而不決。往往不少重要的決策是在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做出的,意見一致是在成功之后。杜拉克有句名言:“好的決策應以相互沖突的意見為基礎。”我理解此話的意思是:決策是比較和判斷的產物,它是一種選擇,如果沒有不同,甚至沖突的意見,就沒有選擇的余地。決策往往又是一種妥協的產物,我們只有對相互沖突的意見反復權衡、比較、選擇、歸納,才能行成正確的妥協方案。所以領導人不能怕意見紛紛,更不能去追求“鴉雀無聲”,而是要學會從紛紛不同的意見中尋求正確的決策。當然,也有人是專門提意見的,反正你橫豎都不對,對這些人的意見聽還是要聽的,但不宜過分看重,不要影響自己的判斷力,也不必非得和他爭個不休。魯迅先生說的好:“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們的贊成是在取得成效之后。”再說,真理從來不是靠辯明的,而是靠實踐證明的,我們應堅持真理,敢于決策,敢于負責。
3、決策一旦形成,整個班子就要維護集體決定(即便你個人有保留)的嚴肅性,就要毫不含糊地執行,千萬不要一聽說有意見就朝令夕改。即便人家說你錯了,你也要弄明白錯在哪里再改。千萬不要一遇困難就開倒車或決而不行,行而不果。開倒車所造成的混亂比不作決策還嚴重,往往會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使班子失去公信力。千萬不要碰到障礙就相互埋怨,做事后諸葛亮,甚至討好賣乖將自己置身事外,這些情況的發生,往往會造成班子的渙散、人心的喪失、事業發展的倒退。
4、在執行民主集中制的過程中,黨政一把手負有更重要的責任,應成為執行的模范,一切從事業出發,共同擔負起單位改革發展的責任,不要去爭誰說了算,要相互尊重,相互補臺,拾遺補缺,密切配合。一把手應集中精力謀劃大事,解決難事。在決策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副職的意見;在執行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和支持副職的工作。作為副職,要按分工負責的要求,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去做好工作;同時,又要有全局的觀念,顧大局、識大體,協調配合,和衷共濟,不要怕多分擔一點責任。干成一件事都是一份寶貴的經驗積累,都為同志間的理解信任增添了一份助力。還要懂得,你分工的那個工作都是整體的組成部分,離開了整個系統的協調運轉,你那個子系統是難以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的。
5、要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決策程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我們常強調先立規矩再辦事,或者是邊立規矩,邊辦事。規矩就是制度。制度在執行民主集中制的過程中更具根本性、穩定性。領導要有依法治校的意識,就要自覺地接受制度的約束。當然,任何制度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完善,但必須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程序來形成新的制度。
五、關于自身修養
高校的領導,真的談不上“做官”,我們也沒有必要去研究“為官之道”。但作為眾目睽睽的一個領導者、管理者,則應考慮自身應具備一些什么樣的素養。我贊成這樣一句話:“保持領導不是靠權利,而是靠威信、毅力、豐富的經驗、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卓越的才能。”每一個領導都希望自己在群眾中有威信、一呼百應。但威信從何而來?有人認為有權就有威,我說你就得聽。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現實生活,往往會發現有權未必就有威。有人把群眾對領導的態度分四種:一是辱之毀之;二是敬而遠之;三是敬而譽之;四是無而有之。可見,前兩種領導就沒什么威信,而對后兩種領導,群眾是佩服有加,甚至,久久不能忘懷。可見,權和威是不能劃等號的。
領導的威信固然要看領導的學識和才能,也要看領導的品質和風格。我建議同志們注意一下“情商”的問題。“情商”一詞是1995年哈佛大學丹尼爾·戈爾曼教授提出來的,又稱EQ,是相對于智商(IQ)而言的。
智商是指研究思考物質世界變化規律的能力,情商是指研究思考精神世界變化規律的能力。它是一種性格的素質、是心靈的力量、是人文的修養。它包括一個人情緒控制和調節的能力、了解他人,激勵他人和控制他人的能力、為人處世的能力。智商是解決做事的問題,情商是解決做人的問題。不少學者認為,情商對一個人的成功更為重要,丹尼爾·戈爾曼就講:“一個人的成功,20%是靠智商,80%是靠情商。”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講:“一個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專業知識,而85%是靠他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處世能力。”教育部部長周濟有一次講,他的同學在人生的事業中,沒有一個是因為專業知識不夠而失敗的,失敗的都是因為性格和情感方面的缺陷。
增強“情商”得注重自身的修養,古人叫修身養性。對此提點意見,供參考且共勉。
一是要注意端正自己的形象,增強人格的力量。自當干部起,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教師,就要考慮,人們十分關注你的作為,關注你在舞臺上的表演,關注你處理利益時的態度等等。為此,我們一定要常思己任不可懈怠,忠誠待人不可失信,一身正氣不可媚俗,廉潔自律不可謀私。
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感情的力量。據說最早提出“以人為本”的是春秋時的管仲。他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這里的“本”是指根基、主體。管理干部面對的是群眾,群眾是我們的根基、主體,以人為本就是要時刻想著這個主體,為這個主體去做事。(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學校的改革發展是一致的)為此,我們應經常關心群眾,關心下屬的正當要求。(也要正確地加以引導,不許諾辦不到的事,不能做“廉價好人”)應豁達大度地面對人際關系,應學會贊美他人的優點和長處。
三是要不斷的學習和積累,增強知識的力量。現在的干部和戰爭年代過來的“老資格”不一樣,其威望不是來自于“資格”,而是來源于“知識”,沒有知識講不出多少道理,出不了多少思路就難以服眾,你只能是以理服人。有句話講:“要想有素質,必須學知識”。做管理要學習和積累一點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這知識有書本的,也有經驗的,有自身經歷的,也有別人實踐的。處處留心皆學問,關鍵要做有心人。
我國傳統文化中,非常注意個人的修養。修養的過程是一個道德實踐的過程。對一個人修養的評判,往往是看他在關鍵時刻待人接物的態度。對此,林則徐講過:“觀操守,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存養,在紛華時;觀鎮定,在震驚時。”司馬遷就如何評判一個人對友情的態度,講了三句話:“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這方面的格言警句很多,希望大家留意,細細品位,相信會對修身養性有所裨益。
我們學校是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態勢下謀求發展的,挑戰大于機遇,困難經常襲來。大家關心的分配問題就面臨三大矛盾:市里和校內,現職和老同志、效率和公平。發展黃金期也是矛盾的突顯期。有句詩“創業艱難百戰多”,我們是“創業艱難矛盾多”。面對困難也是對我們意志力的考驗。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我們應在實際工作中,錘煉出一種敢于迎難攻堅、勵精圖治的品格,困難中往往孕育著機遇,戰勝困難就贏得了機遇。
最后還想講一點,從事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種奉獻。但既然做出了這樣的選擇(無論是自己的還是群眾的選擇),就應該有一種甘于奉獻的精神。不怕吃虧,不怕吃苦,不怕吃氣。你做出了奉獻,群眾心知肚明,老百姓心中有桿秤,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有的人怕吃虧,就運用行政的資源,多為自己去打點,或為小集體服務,結果也是很不好的。要明白,作為領導,自身的價值是在本單位的發展中得到實現的。不能說你什么都好,所領導的單位搞得卻不怎么樣。以前,我們在對雙肩挑干部崗位聘任時沒有把專業工作和行政工作結合好,下一步要完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干部至少在任期中更多地考慮如何把本單位搞好。如果有的同志眼睛總盯著自己的名利,“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沒有不脫離群眾的。我們希望我們的中層干部要處理好集體和個人的關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事業中去,投入到為群眾服務中去,在群眾的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樹立自己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