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構建21世紀和諧家庭演講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家是一個人心靈的港灣,只有和諧的家庭才會造就和諧的人,繼而造就和諧的社會。正如作家宗璞在《紫藤蘿瀑布》提及的“它是萬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組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古人講“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自古到今,家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它的作用和地位影響。
構建和諧家庭根本的立足點還是人,是人的全面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就是要倡導婚育文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夠做到“愛在家庭、樂在家庭、學習在家庭”,那么整個家庭就會更加幸福,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如今的家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獨生子女的處境到底怎樣呢?“1.不要城市孩子;2.不要獨生子女……”這兩條奇怪的擇人標準出自《東方今報》上的一篇文章,說是在某畢業生招聘會上,有不少用人單位在挑選前來應聘的大中專畢業生時開列了這樣的用人標準。
憑什么城市里長大的獨生子女就不能應聘,這不是變相的“種族歧視”嗎?應聘者疑竇叢生。
讀完這則報道,我憤憤不平之余實感有些汗顏了:君不見,在我們的身邊確確實實有這樣的城市獨生子女——他們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任性蠻橫、嬌生慣養,待人缺乏真誠,生活缺乏能力;我又何曾燒過一次飯?至于當不合自己心意的時候,哪一回不是父母陪著笑臉好不容易和風細雨地呵平我嘟得老高的嘴巴呢?我除了會讀書之外,究竟會干些什么?
中國有句俗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因為在多子女而生活又比較困難的家庭中,長子或長女一般都要代替父母支撐半個家庭。不僅要看管弟弟、妹妹,還要操持一部分家務勞動,在這樣的生活實踐中,他們的生活能力無形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這一切卻正是我們城市獨生子女所缺少的。難怪師長們說我們“任性,嬌氣,愛激動,好發脾氣”,是因為“有許多家庭的日常活動都要圍繞獨生子女安排,父母過分的溺愛,不適當的遷就,為獨生子女消極情緒和情感的滋長創建了‘溫床’。”
雖然并不是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是如此,在優良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同樣可以培養出和許多多子女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樣富有愛心、勤儉節約、誠實守信的品質,畢竟能否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教育才是真正起著關鍵性作用。
弗洛姆曾說,“人生的主要使命是自我成長,成為與潛能相符的人,人生奮斗目標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自己的人格”,可見,21世紀青少年的人格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21世紀是中國人走向現代性社會的世紀,自然,21世紀青少年健康人格也應該是具有現代性的人格,而青少年人格的塑造,除了受他們所生存的社會文化體系和價值觀念的影響外,還深受他們先輩的傳統人格與過渡人格的影響。為塑造21世紀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我們必須承繼傳統,立足現實,放眼未來,并針對青少年的實際情況,選擇,構想,設計出適合21世紀青少年的理想人格模式,用以引導,教化,培養,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
青春是浪漫抒寫的動人的詩歌,是人生成長刻骨銘心的經歷。青春充滿激情,夢想綻放光彩。我們這些90后的“千畝地里的一棵苗”,是需要關心、照顧、寬容、愛護的陽光,但我們更需要經歷風雨,溫室里畢竟長不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