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踐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鄉基本鄉情
*鄉是一個國家重點扶持的山區農業貧困鄉,位于*縣城東北部,地處國家級保護區大藥山南麓,牛欄江畔,距縣城117公里,全鄉國土面積148平方公里,轄13個村民委員會254個村民小組,*年底有7352戶30523人,有低收入人口5255人,極對貧困人口5063人;境內居住著漢、苗、彝、壯、布依、滿等6個民族。鄉內最低海拔940米,最高海拔3426米,鄉政府所在地1740米,屬典型的立體山區農業鄉。耕地面積25236畝,主產玉米、小麥、洋芋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蠶桑;經濟林果有核桃、花椒、板栗;主要資源有礦產和水利資源。*年全鄉人均有糧323公斤,人均純收入1156元,農民貧困面大,且貧困程度深;鄉轄區內有通昭通沿江公路一條,哨紅公路*段長53公里,共有鄉村公路總里程66公里;全鄉各村已基本實現通路、通電和通水。*鄉通過歷屆鄉黨委、政府和全鄉人民的艱苦努力,*鄉的發展面貌從縱向比,有了顯著的變化,但和其他鄉鎮比,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相比,*的發展速度依舊較為緩慢。其顯著特征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產業化水平低。
一、*鄉農業產業結構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效
近年以來,*鄉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切實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提高開放程度,狠抓支柱產業建設、勞務輸出等重點工作,把過去以糧為綱的一元結構,改變為種植糧食、種植經濟作物、畜牧業養殖并重的三元結構。并依靠鄉內自身資源,積極拓展工業經濟,提高農村收入,進一步增強農業的自我發展能力,使全鄉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經濟結構上二三產業比重明顯提高,經濟結構日趨合理,支柱產業逐步形成,初步培育了以煙、桑、畜、礦、經濟林果五大產業為主的產業鏈,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得到優化,農民增收渠道逐年增加,全鄉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年全鄉境內天花板電站建設,哨紅公路改造,煙水等工程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00余萬元,有力地拉動我全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1、積極培育農業支柱產業。根據近幾年來農民農產品持續走低,特別是糧食價格持續走低,農村中農民增產不增收現象突出,農副產品銷售不暢,農副產品深加工滯后,農業的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情況,鄉黨委政府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搞活農村經濟流通。加大對特色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的扶持力度。結合*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在保住種植業,穩定烤煙產業的同時,加大了對蠶桑產業,畜牧業,干果經濟林的培育,進一步拓寬了農業生產的空間領域,加深了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改變發展思路,使農戶在自覺選擇科技信息和市場動態后,根據自身優勢確定種植品種及養殖種類,調整后的農業結構,擺脫了過去靠政府發動,等政府收購的惡性循環,初步培育了以畜、煙、桑、礦和干果等五大產業,并制訂了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逐步建立健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鏈,并按照統一項目布局、分區域實施的原則,促進了支柱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
2、不斷加強勞務輸出。*鄉屬典型的貧困鄉,人多地少,全鄉共有農村勞動力12000余人,剩余勞動力達7000余人。為此,鄉黨委、政府將發展勞務輸出作為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定了勞務輸出規劃,積極開展外出務工人員技術培訓。在充分發揮鄉勞動保障事務所有序轉移勞動力的同時,還與鄉內外出務工人員立聯系點,及時傳送務工信息,為鄉內富裕勞動人員提供就業服務;同時鄉黨委政府還積極主動地與在鄉內建設規較大的兩家公司云南省滇能集團、昭通昊龍集團公司聯系,就近就地輸出勞工,使部分不能外出的、季節性富裕的農村勞動者在家門口創收。對外出務工人員實行跟蹤服務,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援助。并充分利用職業教育資源,加強了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務工致富的能力。經過幾年的努力,全鄉勞務輸出人員常年穩定在7000人左右,占全鄉富裕勞動力的70%左右,*年勞務收入超過1200余萬元,勞務輸出成為當地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勞務輸出不但減輕了鄉內人多地少的壓力,并通過勞務輸出,引進了外地的一些先進技術、資金和信息,打破了農村封閉式的自然經濟格局,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和外地經濟的橫向聯系。
3、全力挖掘自身資源。*鄉屬典型的山區貧困農業鄉,自身沒有國有、集體和民營企業,長期依靠傳統農業維持發展,自身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有限。近年來,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牛欄江梯級電站開發的機遇和自身水、礦兩大資源,加大宣傳力度,通過招商引資加快發展,進一步拓展領域,創新辦法,力求盡可能多地把外面的資金引進來,把內部的資金挖出來。經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較好成效。*年,引進昭通大企業——昭通昊龍集團公司落戶*,投資開發鄉內的礦產資源。今年上半年實際完成投資達3000余萬元。初步走出了大項目促進大投資,大投資促進大發展,大發展帶地方大增收的以工哺農路子。
、當前*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起步晚、程度低、效益不高,
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把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脫貧致富的一項主要工作,通過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大對培育產業發展的經濟投入,建立產業科技示范園區,擴大產業基地,加強科技指導等各項措施,使全鄉農業經濟初步走上了農、林、牧綜合發展的路子,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的。但從總體上說,全鄉貧困面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起步較晚,層次較低,效益不高。產業結構調整以政府推動為主,農戶參與的主動性不夠,投資模式較小,投資渠道單一,農民資金投入的積極性和農村信用社信貸投入的積極性還沒有調動起來。
(二)農民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缺乏認識。
*鄉的經濟基礎大多以農為主,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牛前人后的千年耕作方式和傳統農業的經濟形態使全鄉農民小農思想觀念根深蒂固,以保本經營,看天吃飯為主,仍習慣于在自家責任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還沒有嘗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甜頭,對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性不高,不愿在土地經營中搞大規模資金投入,害怕出現風險,血本不歸,得不償失。如:地膜覆蓋技術已推廣了幾十年,而一些農民還難已接受,政府采用無償投資讓農民承包塑料大棚,有些農民都不愿承包;一些由政府無償提供苗木,發展林果業的村,對已投入物力、財力、人力種植的苗木,個別農民人為進行破壞。再如:*鄉的櫻桃在產量上算是全縣第一,與隔江相望的魯甸小寨相比不相上下,而魯甸小寨櫻桃飲譽昭通,名揚云南,供不應求。而*櫻桃由于農民不注重管理和培育,*櫻桃的命運只是生的廋土上,長在深山中,默默無名,僅一元甚至幾角一斤,有時不無人問津。農民也僅作為一項意外收入。其關鍵原因就是農民在技術和管理上投入不夠,讓其自生自滅。這說明在推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老百姓在認識上還不夠,還存在一定阻力。
(三)政府與農民在農業經濟發展上難以達到共識
一個鄉的產業規劃和結構布局是全鄉發展的核心,首當其沖的就是要著眼于鄉內的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源,拓寬農業生產的空間領域,加深資源的開發利用,從外延性的廣度和內涵性的深度開發兩個方面進行統籌規劃,面向市場,找準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找到突破口,因地制宜有規劃、有步驟地進行發展,為全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尋求最佳的生產組合。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政府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心情與農民的觀望態度形成了強烈反差,這一熱一冷,影響了農民在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在實行產業結構調整中,還未理順政府與農民的關系,沒有引導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走出來,而是用行政手段強迫農民去搞產業結構調整,農民有一定的抵觸情緒。例如:*鄉的蠶桑產業可謂發展歷史長,收益見效慢,其主要原因就是農民在沒有得到利益和服務技術較為落后的條件下大規模組織農民種植的,使政府強制種桑,老百姓強烈挖桑的對峙局面持續多年才使老百姓接受。這樣一來,再好的項目,老百姓也不會趨之若鶩。
(四)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和認識不夠
由于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尚屬起步階段,基層信貸人員或多或少缺乏深層次了解,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沒有進行深入細致考察,缺乏科學分析,加之農業生產受諸如氣候、技術、市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投入資金要承擔較大風險,因此信用社信貸人員往往對這種貸款存在“慎貸、惜貸”心理。
而在農業產業結構結構調整中的高資金投入與信用社可提供資金之間有一定的矛盾。如規模養牛、養羊,養豬,一個10頭以上的養殖戶僅引進良種和建設配套工程就需要近2萬多元,而信用社一般為農戶最高可提供5000元貸款。
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產業項目經營效益周期與農村信用社貸款收回周期之間也有矛盾。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限制,生產周期長,比較效益低,決定了其投資回收期較長,而農村信用社現行貸款實行期限管理,最長貸款期限為一年,農民在產業化經營中顯然無法當年收回投資,歸還信用社貸款,不得已,只能超期,超期后,信用社要加收利息,農民負擔無形中加大。
(五)現行農貸管理方式方法加劇了農業產業結構結構調整中貸款難和難貸款
現行的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體制中的一些規定、辦法和措施嚴重制約了其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主要表現在貸款期限過短,利率過高,貸款數額小,農民在貸款過程中處處不便;同時,信用社行業管理水平提高后,各個信用社都加大了貸款考核,對貸款采取責任追究制度,實行不良貸款的零增長,致使部分信貸人員有貸不敢放,制約了支農貸款的增長。
三、對加快*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幾點建議:
(一)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是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快速發展的關鍵
農業經濟要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是關鍵,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是廣大農村群眾,其核心是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如何調動農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資金、技術投入的積極性,是推動產業化經營及結構調整,加快農村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鄉作為貧困山區鄉,農民的生產生活長期受傳統經濟的影響和制約,要改變種植模式還有一些距離。因此,鄉黨委政府首要的任務就是積極引導農民群眾,解放思想,提高認識,從傳統農業觀念中走出來,進入市場經濟的大潮,在產業調整上主要選擇投資少、建設周期短、見效快,全鄉或全村農民都能做,在經濟上具有輻射力強,覆蓋面大的項目開展,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為農民自覺自愿的行動。讓利益引導農民加大資金投入。并抓住建設天花板電站的機遇,積極扶持和培育服務電站生產生活消費相一致的產業,不但為電站工人解決了生產生活困難,而且也促進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
(二)政府部門要發揮宏觀指導、協調和服務的職能
要盡量減少政府行為,切忌強令硬上,避免造成農民群眾的抵觸對立情緒,政府只有深入實際、深入農村、深入到農民的內心世界,問計于農民,真正把群眾引導好,把農民利益維護好,把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的積極性調動好;要堅持因地制宜,立足當地資源,切忌急功近利、不切實際地強行推廣,不可盲目上一些不適應市場要求、沒有前景的項目,造成農民不必要的損失;政府要從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為農民產業化經營和調整結構搞好服務工作,要為農民適時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種服務,幫助農民對市場信息做深層次的調查研究,利用政府“數字鄉村”網站,及時捕捉信息,及時信息,為農民產業化經營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廣闊空間。
(三)加大金融部門特別是農村信用社積極參與和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力度
金融部門要樹立民本思想,積極探索研究新形勢下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觀念、新方法、新手段,堅持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支持相結合,農業產業化經營專項貸款與小額信貸資金相結合,扶貧貼息貸款與貸款利率優惠相結合,支持農村產業化經營和農業結構調整。
農村信用社要發揮好支農主力軍的作用。立足農村、面向農業、遵循合作制原則,不以盈利為惟一目的,全心全意為村民、為農戶、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服務,全力以赴支持農業結構調整,把農村信用社辦成真正“農民自己的銀行”。
要確立共同發展的觀念。農農村信用社與農村經濟是互為依存的關系,兩者相互促進,共謀發展。農村是信用社的儲源基地、信貸陣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是搞活信用社、提高信用社效益的支柱和保證。應把支持農業結構調整作為自身發展戰略的基礎工程來抓,圍繞“米袋子”、菜籃子”、“油罐子”,千方百計做好支農服務工作,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中,贏得自身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要堅持人本觀念,統一思想,全方位搞好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及結構調整工作,農村信用社要明確為“三農”服務的辦社宗旨,把支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幫助農民致富奔小康作為本職工作;大力調整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政策措施,延長貸款期限、提高額度、減化擔保方式,讓群眾得到切實的優惠和方便,讓農民貸款不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