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調研

      *6年,全省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良好,農業生產保持增長,鄉村企業不斷發展,農民收入繼續增加,教育、文化、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但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起點低,經濟基礎薄弱,依然存在農村經濟發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農民純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繼續擴大,農業基礎設施老化,公共事業發展滯后等問題。為了進一步完善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建議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科學確定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各項工作。要拓寬渠道,促進民族地區農民增加收入;要進一步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促進民族地區社會全面進步;要繼續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引導農民更新觀念,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一、基本概況

      我省有54個少數民族,是華東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6年,全省有18個民族鄉(以下簡稱民族鄉),546個民族村(以下簡稱民族村),主要分布在閩東南,其中,寧德市有8個民族鄉和239個民族村,分別占民族鄉、村的44.4%和43.8%,是我省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

      (一)民族鄉情況*6年,18個民族鄉中共有309個村民委員會和272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9.72萬戶,其中少數民族戶數3.10萬戶;總人口38.1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民族鄉總人口比重由上年32.4%上升為32.9%;從業人員為18.95萬人,比上年增長0.5%,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從業人員6.02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

      建有汽車站12個,供水站14個,垃圾處理站10個,銀行、信用社19所,鄉文化站17個,集貿市場25個,與上年相比,增加了2個汽車站、4個垃圾處理站和2個銀行、信用社。所有行政村,已全部實現通電、通郵、通電話。所轄的村有307個通了公路,公路里程達1225公里,比上年增加18公里,增長1.5%,公路密度為0.60公里/平方公里。所轄的村有249個通了自來水,264個通了電視,203個通了有線廣播,分別占行政村總數的99.4%、80.6%、85.4%和65.7%。*6年,有耕地面積27.98萬畝,茶園面積7.12萬畝,果園面積11.47萬畝,林地面積191.31萬畝。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8.5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6%;農村用電量達14823.20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2.6%。

      (二)民族村情況*6年,546個民族村有483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為16.55萬戶,其中少數民族戶數10.04萬戶,總人口77.2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39.90萬人,占民族村總人口51.7%。

      已實現村村通電,540個村通了公路,民族村全部公路里程達3931公里,比上年增加152公里,增長4.0%,其中水泥路達2133公里,比上年增加496公里,增長30.3%。446個村用上安全飲用水,495個村通了電視,539個村通了郵。擁有耕地面積46.17萬畝,茶園面積10.06萬畝,果園面積19.46萬畝,林地面積358.84萬畝。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8.02萬千瓦,與上年持平;農村用電量達37061.98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26.32%。

      二、發展狀況

      (一)農村經濟總量繼續提高

      *6年,民族鄉農村經濟總收入78.59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第一產業收入13.18億元,增長1.3%;第二產業收入58.94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收入6.47億元,增長1.0%。全年鄉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達76.24億元,比上年增長9.2%。

      (二)農業生產總體保持增長

      *6年,我省自然災害較為嚴重,農作物播種面積也呈下降趨勢,民族鄉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61.12萬畝,比上年減少3.66萬畝,下降5.6%。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38.51萬畝,比上年減少3.16萬畝,下降7.6%;非糧作物播種面積為22.61萬畝,比上年減少0.49萬畝,下降2.1%。但農業生產總體仍保持較好、穩定的增長。大部分農產品產量呈現增長,其中,油料0.23萬噸,增長0.8%;茶葉0.38萬噸,增長4.3%;蔬菜16.27萬噸,增長4.5%;肉類產量2.02萬噸,增長2.9%;水產品產量3.18萬噸,增長1.9%;糧食和水果分別比上年下降3.5%和13.0%。*6年,民族鄉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1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6%。其中農業產值7.49億元,增長2.0%,林業產值1.42億元,增長22.6%,牧業產值2.91億元,增長5.2%,漁業產值3.30億元,增長3.6%。

      (三)鄉、村企業不斷發展

      到*6年底,全省民族鄉鄉鎮企業已發展到9142家,比上年增加375家,增長4.3%。其中工業企業3289家,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4.96萬人,占民族鄉全部從業人員的26.2%。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和實交稅金總額分別為76.24億元、3.87億元和1.2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9.18%、18.1%和21.8%。

      全省民族村共興辦村及村以下企業6923個,平均每個村興辦企業13.2個;村及村以下企業從業人員達16.13萬人,占當年民族村勞動力總數的48.9%;村及村以下企業共創產值109.11億元,比上年增加13.14億元,增長13.7%;創利潤7.65億元,比上年增長6.4%,產值利潤率達4.9%;上繳稅金3.60億元,比上年增長7.6%,產值稅率為1.6%。

      (四)農民人均純收入繼續增加

      *6年,我省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收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民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13元,比上年增長4.0%,其中少數民族農民人均純收入3576元,比上年增長3.9%。隨著收入的增加,民族鄉的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也增加,*6年末,達到3.74億元,比上年增長11.4%。

      民族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49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少數民族農民人均純收入3434元。409個民族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3000元;44個民族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4833元),占民族村的8.1%;有42個民族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占民族村的7.7%。

      (五)義務教育進一步完善

      從*6年春季學期開始,我省率先對城市市區、縣城城區以外的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辦的中小學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同時,繼續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低保家庭學生及特教學校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貧困家庭寄宿生補助生活費。*6年,我省民族鄉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和升學率分別達到99.9%、99.7%、99.6%和99.2%。完小學校169所,其中民族完小學校46所,占民族鄉小學總數的27.2%。完小教師數1998人,其中公辦教師1992人,占教師總數99.7%,平均每所小學擁有12名教師。在校完小學生數2695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數9568人,占民族鄉小學生總數的35.5%。中學21所,平均每個鄉都有1所中學,中學教師1365人。在校中學生21019人,比上年增長19.8%,其中少數民族學生數5826人,占民族鄉中學生總數27.7%,比上年下降7.1%,每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平均擁有在校中學生464人。18個民族鄉擁有在校大學生(含大專,下同)2649人,比上年增長18.5%,其中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1001人,比上年增長16.4%,占民族鄉在校大學生總數的37.8%。在校中專學生2084人,比上年增長17.1%,其中少數民族在校中專學生798人,比上年增長18.8%,占民族鄉在校中專學生總數的38.3%。

      (六)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

      *6年《高山畬水情》、《畬寨歡歌》等畬族舞蹈作品參加全省第四屆少數民族文藝調演,獲得創作金獎和演出銀獎。畬族文化搶救保護工作得到加強,福安獅峰寺和屏南萬安橋等11座古廊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畬族小說民歌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層文化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民族鄉建有圖書館.文化站23個,比上年增加4個,全省民族村共有文化站91個,比上年增加18個,文化站面積達49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96平方米,圖書資料5.72萬冊,比上年增加3.83萬冊。

      (七)衛生事業持續發展

      到*6年全省民族鄉已建立了19所醫療機構,基本上每個鄉都有一所鄉級衛生院,衛生院總建筑面積達2.8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9%,民族鄉中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36人,比上年的396人增長10.1%。其中醫生226人,增長21.5%;年末實際開放床位228張,病床使用率從上年的50.8%上升到54.8%。全省民族村共有醫療站(室)617個,衛生技術人員816人,平均每個村有1.5個衛生技術人員,84.1%的村建立了獨立衛生醫療機構,每萬人擁有村衛生技術人員1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全省民族村共有26.36萬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34.1%,比上年提高28.5個百分點。

      (八)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隨著政府對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6年底,全省民族村參加最低生活保障的少數民族人數達12606人,比上年增加230人;民族鄉參加合作醫療的人數達11.27萬人,占總人口29.5%。有15個民族鄉建立了敬老院或福利院,民族鄉共建有幼兒園、托兒所80所。

      三、存在問題

      從總的來看,經過“十五”的發展,我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不少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一)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發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年,民族鄉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較快,但從近幾年看,總體發展速度仍慢于全省。*0年以來,民族鄉的農林牧漁業產值(按現行價計算)年均增長1.6%,與全省年均增長5.4%相比,落后3.8個百分點。從人均水平看,*6年,全省民族鄉人均財政收入為180.17元,只相當于全省人均水平的11.8%。鄉財政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上級財政補助,有6個鄉不同程度地存在赤字,2個鄉持平。全省民族村人均村財收入為64.34元,村級經濟基礎薄弱,經濟上難以對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支持和服務。

      (二)民族村農民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擴大。*6年,全省民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78.9%,其中有17個鄉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從各地區民族村情況看,*6年,除廈門、泉州市外,其余七個設區市的少數民族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較長時期以來,民族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與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絕對差距也不斷擴大,從*5年的783元擴大到*6年的1020元。

      (三)農業基礎設施亟待更新。近年來,雖然少數民族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大,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但基礎仍然薄弱,大部分農村水利設施標準低、不配套,相當一部分年久失修,水毀破損較嚴重,難以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需要,*6年少數民族村的耕地有效灌溉面積僅占總耕地的65.3%,耕地的機耕率僅為29.7%。

      (四)農村公共事業滯后。一是農民新建住房缺乏規劃,衛生條件較差,特別是飲用水、廁所的改造,污水排放、垃圾處理等農村生活設施建設普遍滯后。*6年末,仍有129個民族村未能用上安全飲用水。二是社會保障能力不強,貧困學生上不起學的現象仍然存在,部分民族鄉、村醫療及衛生設施簡陋,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較為突出,“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較低,特困群眾救助標準也較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待完善,*6年民族鄉參加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人數分別只占民族鄉總人口的1.8%和29.5%。

      四、對策建議

      (一)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四個重在”實踐要領,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科學確定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各項工作,對少數民族聚居村,要整村推進,一個村一個村地規劃,一個村一個村地扶持,一個村一個村地搞好,分期分批地改變面貌。同時要加大對民族鄉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扶持民族鄉村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使民族鄉村盡快擺脫因財政困難而走上良性的發展路子。

      (二)拓寬渠道,促進民族地區農民增加收入

      一是要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就業適應能力,引導少數民族地區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拓寬就業渠道,增加經濟收入。

      二是要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項目帶動,以市場為導向,立足于發揮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力爭實施一批重點龍頭企業及農業產業化項目,培植地方財源,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促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政實力增強。

      三是要利用民族聚居地區資源優勢、發展民族旅游業。我省民族聚居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旅游產業也是民族地區發展的優勢,目前我省民族旅游雖剛起步,但已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如霍口畬族鄉的岱江畬族風情漂,小滄畬族鄉的“山、水、畬”民俗風情園,金涵畬族鄉以“中華畬族宮”為主體的畬族文化村,隆教畬族鄉以海岸、沙灘、火山口為主體的旅游經濟開發區,湖西畬族鄉以詒安堡、趙家堡為主體的人文景觀,這些都是很好的民族旅游資源。各民族地區應立足本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旅游,將潛在的財富變成現實的財富。

      (三)進一步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促進民族地區社會全面進步

      一是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國家賦予少數民族方面的優惠政策,通過教育專項經費、對口幫扶等各種渠道,進一步改善教育基礎設施,改善辦學條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民族中小學辦學機構,集中力量辦好一批少數民族寄宿制中小學。分期分批地對民族中小學的師資進行培訓,提高教學水平。

      二是要繼續通過與科技部門及農業函授學校等單位的合作,不同層次地舉辦各種農業技術培訓班。在科技投入方面,首先要高度重視現階段民族地區在改造現有的低產田、低產林、低產果園、低產畜禽和開發利用荒土、荒山、荒坡、荒灘等的科技投入,提高項目的科技含量;其次要在鄉鎮企業的技術改造、技術引進、設備更新、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究等方面很下功夫,徹底改變科技含量低的被動局面。

      三是有計劃地加強民族鄉衛生院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的設施設備建設,提高民族鄉鎮衛生院的整體功能,解決民族鄉村醫療衛生存在的問題,增加民族鄉衛生院建設的投入,做好少數民族地方病、多發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加強民族鄉村的衛生防疫工作,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區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制度,定期開展民族地區義診活動,把民族地區因病致貧、返貧狀況減少到最低限度。

      (四)繼續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引導農民更新觀念,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對口幫扶是我省經過多年實踐檢驗“行之有效”、受到少數民族干部群眾擁護的政策,對于改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發展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要繼續拓展幫扶渠道、方法、層次和內容,推動幫扶工作從政府機關、干部和民族鄉村掛鉤扶持向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支持民族鄉村發展,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充分發揮各方面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參與民族鄉村的扶貧開發和經濟建設。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 亚洲国产日韩成人综合天堂|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 激情小说亚洲色图|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校园亚洲春色另类小说合集| avtt亚洲天堂|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 亚洲毛片基地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日韩99亚洲的在线发布|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仑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午夜亚洲乱码伦小说区69堂|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 亚洲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小说图区综合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美18 | 亚洲成av人无码亚洲成av人|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在线观看国产区亚洲一区成人 |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一二区|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