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的基礎教育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當代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其發展狀況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農村教育既是農村發展的基礎性條件,也是農村發展狀況的重要表征。作為中國教育的主要部分,農村基礎教育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全國普及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實現程度。如果從教育民主化的要求來看,沒有農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實現中國教育的公平,更談不上教育的現代化。黨的十七大已經順利召開了,關注民生、關注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成為熱門話題。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在為黨中央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而暗暗高興時,也深刻地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因為促進教育公平,農村基礎教育現狀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
總的說來,從新中國建立至今,農村基礎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為國家輸出人才方面是功不可沒的,然而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村基礎教育的一些問題也凸現出來了。
一、農村基礎教育資源匱乏
1、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而農村人口又占多數,而且農村人員呈現居住分散、環境條件艱苦等特點,這為國家的教育投入設置了難題。這就像一張大餅,分的人多,分到的餅就少了。通過一味增加教育投入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顯然又是與我國現有國情不相符的,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薄弱。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分好這張餅,是促進教育公平的一大難題。
2、農村基礎教育中,教育資源分散,缺乏必要的整合。一方面,農村人口居住面廣、分散,環境艱苦,由此帶來了教學點設置多,而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必然導致各校分得的可利用資金就少,學校軟硬件設施建設跟不上,辦學規模小,不夠規范等問題。同時,教學點多,也為教育編制帶來了壓力,出現了教師編制緊缺,教師工作量大,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但與之對應的是,學校生員嚴重不足,十個、二十個學生開一個班,甚至出現一個教師帶幾個學生的現象。以陳河鎮20*年上半年為例,全鎮共有中小學生約3600人,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學各一所,村小5所,教學點2個,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學共有學生2600余人,有的村小只有幾十名學生,有的教學點出現了幾個學生組建一個班的現象,學生人數少,教師工作量卻沒有減輕,包班的現象相當普遍。學校教育資源的分散缺乏整合,成為教育公平的又一難題。另一方面,學校教育資源、家庭教育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也缺乏有效的整合。現在基本上呈現的是學校教育單兵作戰的傾向,農村學生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根本得不到落實,留守學生問題、失學問題困擾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3、教育資源浪費嚴重。除了因為教育資源缺乏整合帶來的資源浪費外,還有就是教育中各種軟硬件設施浪費嚴重。購置的各種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電子器材散置或挪作它用,缺乏專業設備設施使用管理人才,使這些先進的教學資源無法被利用。
4、農村基礎教育人才資源匱乏。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艱苦,待遇差,留不住人才。許多優秀的教育人才辭職下海、通過各種途徑的考調、跳槽,人才流失嚴重。目前農村基礎教育從業人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奉獻了一生而瀕于退休的老教師,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商品經濟大潮的影響、城鄉教師待遇的差異,導致農村教育留不住優秀人才,各種大中專畢業生、藝體院校學生根本不愿到農村任教,想方設法也要進城。據我所知,陳河鎮中心初中沒有專職音樂教師和美術教師,音樂課和美術課只能安排給非專業教師兼職代課,根本無法保證教學的質量。
二、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1、農村基礎教育從業人員眾多,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有老的初中生、高中生,他們奉獻了一生大多瀕于退體了;有通過各種途徑的在職或脫產進修取得文憑的中專生,更多的是師范畢業的中專生,整體素質都有待提高,這為教育、培訓帶來了難度,同時也直接影響著農村教學質量的提高。
2、農村基礎教育工作者缺乏創新意識,缺乏活力。很多農村教師年齡偏大,不會使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知識更新較慢,遠遠跟不上時展的步伐,無法適應新一輪課程改革。長期繁重而又重復的教學工作,讓不少教師產生了精神疲勞,工作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要知道教育不同于其它行業,它是針對人的事業,直接關系著國家人口素質的提高。如果僅僅把教育當作謀生的手段,缺乏必要的工作熱情和工作責任心,又怎能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呢?
3、各級各類基礎教育人員培訓、學歷提高作用有限。教師素質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這絕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完成了,這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目前國家實行了對中西部教師的遠程教育培訓、骨干教師培訓、班主任培訓、體育教師培訓等多項培訓,目的是提高農村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適應新的課程改革,但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學歷提高僅僅依靠一紙文憑更是流于形式,我認為,要提高教師素質必須靠教師自己的進取和不斷學習的意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特別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提高自己。
4、教師群體文化匱乏。所謂群體文化,我認為是指一個群體所具有的能反映其與眾不同的特殊氣質,它直接關系一個群體在社會上的認同感。剛強、威武、紀律嚴明、不畏生死,這是軍人的群體文化,因而我們每當說到軍人,就會想到用這些詞語來贊揚他們。而我們教師群體文化是什么,教師的特質又是什么,在人民群眾的心中恐怕難以描述。我們雖然以各種形式來宣傳要尊敬教師,可我們要尊敬的到底是教師的哪些方面呢呢?目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有少數教師耐不住那份清貧,經受不起各種丑惡現象的誘惑,公然參加各種有損教師形象的事,從而影響了教師在群眾中的地位。我認為要倡導全社會對教師的尊重和認可,并不是通過簡單的法律法規或是大肆宣傳就能形成的,關鍵還是要教師自己形成有值得社會認可的群體文化,由此建立健康向上的教師群體文化,從道德、行為上規范教師行為,潛移默化地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思想境界,使其真正成為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綜上所述,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教師素質不高成為我國促進城鄉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的絆腳石。那么我們該如何來應對呢?
1、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減少教育資源浪費。由于我國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短時期內不可能在教育投入上增加更多。因此我認為,減少教育網點,建設規范、標準的農村寄宿制學校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目前農村很多教學點,有很多學校都存在教學場地、教學設施、教學制度不規范等問題,特別是村小教學點,基本上就是語文、數學和玩耍,其它的教學活動根本就沒有開展,而且很少的學生也要占用學校編制。一個鄉鎮建立一兩所規范、標準的寄宿制學校,一方面可以擴大學校的辦學規模,制訂符合國家標準的教學制度,從而規范學校的教育行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將教師也集中到了一起,方便于各種管理和培訓。
再者,由于我國農村教育基礎薄弱,直接導致當前農村學生家庭教育匱乏。當前外出務工熱潮使大量的農村中青年外出務工,由此帶來的留守學生問題困擾著各級政府。家庭教育的缺失,一方面加重了學校教育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呼喚社會教育的出現。將學生和教師相對集中,成立“留守學生之家”是一個很好的路子,這恰恰補充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足。
2、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緩解農村師資薄弱的矛盾。“農村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我國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說到底是師資水平的差距,推行城鎮教師、優秀畢業生支援農村教育有利于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是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通過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可以帶動農村地區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城鎮教師、優秀畢業生支援農村,可以緩解當前農村師資力量薄弱的突出問題。同時,優質教育資源到農村支教,在相對艱苦的條件下磨煉和提升,也是加強師德建設,整體上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有效途徑。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要以科學發展觀統籌教師隊伍建設,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農村師資力量,并積極推進制度創新,努力形成農村師資保障的長效機制;應建立切實可行的交流機制,提倡本縣教師在城鄉之間交流、村組之間交流;制定靈活的留人用人機制,盡量解決優秀教師在生活、住房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要用感情、用政策、用機會、用真心留住近些年到農村資教的優秀資教老師或志愿者。
3、規范教師培訓,使各種教師教育培訓真正落到實處。教師素質的提高是一個終身過程,因此首先應讓教師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調動全體教師積極進取,刻苦學習的熱情,要采取切實有效手段,抓好教師學歷提高教育,尤其要加強短缺學科教師的培訓培養,注重農村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訓練,并逐步使小學教師向大專化、初中教師向本科化目標邁進。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加強教師崗位業務培訓,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斷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
4、構建健康向上的教師群體文化,重塑教師形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工會組織,在教師中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和培訓,品味古人“仁義禮智信”的思想精髓,感受世界各國優秀人物博大的胸懷和深重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從而提高教師的文化品味和思想境界,真正擔負起教書育人、振興國家的歷史使命。
促進教育公平,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每個人的殷切希望,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如果能立足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切實提高教師素質,我相信我國農村基礎教育一定會又快又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