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縣社區建設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通過調研,評議工作組認為,近兩年來,我縣社區建設在縣鎮兩級黨委、政府重視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單位支持配合各社區廣大干部積極努力下,總體來看,社區班子建設得到加強,辦公條件有所改善,自治水平逐步提高,紐帶作用不斷顯現,服務功能逐漸拓展。但是,按照國務院省、市要求,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現將調研的主要情況、問題建議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縣社區建設始于2001年5月,截止目前,全縣10個鎮共設立社區32個,轄區面積238.38平方公里,總戶數61274戶,總人口21.78萬人,現有社區干部專職人員236名。社區居委會下轄居民小組829個。全縣現有社區按演變的過程劃分,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縣城基層組織因體制改革、規模調整所設立的社區,如在縣城歷陽鎮設立的華陽等7個社區,因位于縣城,主要管理服務對象是居民,故簡稱為“準社區”;二是由原來的居委會直接戴個“帽子”或經過規模調整后翻牌設立的社區,包括沈巷鎮的沈巷、螺百、五顯社區,烏江鎮的鼓南、惠北、濮集社區,姥橋鎮的姥橋社區,白橋鎮的西梁山、白橋社區,西埠鎮的西埠社區等14個社區,因大部分處于現建制鎮,故簡稱為“集鎮社區”;三是為加強被撤并鄉鎮原駐地農村集鎮管理設立的社區,象沈巷的黃山寺、裕溪、雍鎮社區,姥橋鎮的聯合社區,香泉鎮的張家集社區,石楊鎮綽廟社區等8個社區,因均為被撤并的原鄉鎮所在地,故簡稱為“特定社區”;四是由村委會撤并直接改為社區的,有歷陽鎮的金河社區,烏江鎮的四聯社區等3個社區,故簡稱為“農村社區”。
近兩年來,全縣社區建設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理順領導關系,明確社區工作任務。縣里專門成立了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局,并明確了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自06年起,縣委、縣政府相繼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縣直單位與社區結對共建活動的通知》、《關于建立社區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的意見》、《關于開展“建設諧社區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實施方案》、《關于印發(縣縣城社區居委會干部基本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部署指導工作,解決相關問題,推進社區建設。確定了51個縣直單位與城社區開展結對共建,選派21名縣直機關干部到城社區,分別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副書記組織委員。縣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成員單位會議,研究社區建設推進工作。各鎮也均成立了相應的領導組織,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分管負責人具體抓。同時按照職能劃分,明確了社區應該承擔的各項工作任務。由于各級重視,社區建設各項工作逐步擺上了應有的位置。
2、適時換屆,加強社區組織建設。按照《中華人民共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省《實施辦法》規定,根據省、市文件精神,于2006年,我縣對全縣25個沒有換屆的社區居委會統一進行了換屆選舉工作,產生出新一屆社區居委會班子,通過依法選舉,共選出新一屆社區居委會成員182人,平均年齡41.6歲,高中以上文化122人,社區書記、主任實行“一肩挑”的有20個,“兩委”成員交叉任職率近50%,減少了職數,提高了質量。為充實社區干部力量,提升社區工作水平,縣、鎮分別抽調縣直、鎮直機關干部到社區黨組織任職,增添了社區干部活力。各社區圍繞民主、自治,建立健全一系列議事、理財、辦事等制度以及黨組織活動制度,用制度議事管事,為居民開展服務。社區居委會的調解、治安、公共衛生等法定下設組織基本健全。
3、上下努力,推進社區工作用房建設。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自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把社區工作用房建設擺上重要議程,聽取匯報,研究部署,并及時成立社區工作用房建設工作領導組、工作組,進行具體工作。一是給政策。對歷陽鎮華陽、大橋、朝陽、橫江、鎮淮,共義6個社區興建工作用房,按照“給地不給錢,給錢不給地”的原則,實行政策傾斜,予以支持,并確定一名縣政府負責同志牽頭抓落實。二是抓共建。動員縣直51家結對共建單位大力支持社區工作用房建設,目前已籌措幫扶資金60萬元。三是抓開發兌現。對轄區內的房地產開發商(如朝陽、大橋社區工作用房),按政策規定督促其配套建設,無償提供社區工作用房。四是抓自籌自建。采取社區挖潛(如變賣原有資產、駐區單位贊助、大戶老板捐助等),鎮財政扶持,鎮、村資產置換等途徑,想方設法解決社區工作用房問題。截止目前,在城城區7個社區中,除已達標、鎮淮地皮未落實外,其余5個社區的工作用房均開工建設,其中有3個社區(共義、橫江、大橋)即將竣工,總面積達3700平方米,累計投入900多萬元(不含土地)。在25個集鎮農村社區中,除雍鎮社區工作用房無著落外,工作用房達上200平方米以上的有13個,其中有4個社區達300平方米以上,100平方米以上不足200平方米的有9個社區。集鎮農村社區工作用房不足200平方米的問題,將成為下一步用房建設要解決的重點。
4、整合資源,政府公共服務與社區便民服務不斷融合。全縣建立了19個社區警務室、1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普遍開展了城鄉低保救助、扶貧幫困、醫療救助等工作,各種群眾性文體組織、科普組織為老年人、殘疾人、困難居民提供生活服務的組織相繼建立。服務方式不斷創新,城鎮社區通過“一站式”服務,農村社區通過“全程”使居民村民辦事少跑一趟路、少進一扇門、少走一道程序,受到廣大居民的歡迎。縣直有關單位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幫助歷陽鎮城區每個社區購置3臺電腦、兩組檔案柜、20個檔案盒;為城關社區建立居民健身房,還結合萬家圖書援建工作,為社區建立了圖書室、閱覽室,使社區的服務功能得到加強。縣勞動保障局每年給付城每個社區6000元,用于社區專管員的工資補貼,體現了“費隨事轉”的原則。
二、主要問題
1、對社區的地位作用認識不足。沒有把社區建設真正擺上一定的位置,對社區建設的內涵不清,工作靠上面推著走,缺乏完整的計劃,科學的安排,部門共建共創的合力難以形成。原因在于有關方面對社區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缺乏認真學習深刻理解,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工作粗放、簡單化。
2、社區管理、服務能力不強。有的社區只是收收費、蓋蓋章,對服務居民的事過問的少;有的社區人員只是看大門、管公章,給上面報報統計表,不知社區應該干什么事;有的社區存在人浮于事的現象,真正能干事的人少;社區的發展不平衡等。居民意見大。
3、社區居委會工作負擔過重、行政化色彩較濃。目前社區黨、群、行政、社會性事務、部門性工作等多達30多項,普遍存在“三多一少”現象,即行政任務多,檢查考核多,創建達標多,服務活動少,使社區干部疲憊不堪,拿不出精力開展服務。社區成了政府的“派出機構”,許多職能部門強調“工作進社區”,只是簡單地把工作任務推給社區,熱衷于在社區建“室”、掛“牌”、搞達標,多數為應付各級檢查考評,并且只見下任務,不見“下票子”,對社區給予的少,要求付出的多。究其根源是,對社區定性不清、任務不明。社區要求界定責、權、事,給予減負的呼聲較高。
4、經費嚴重短缺。歷陽鎮8個社區,按核定人數標準,每年社區干部工資支出57萬元,平均每個社區4個保潔員工資支出15萬元,辦公經費8萬元,另加巡邏隊員工資、社區退職人員工資,以及其他非生產性支出,全年合計需要82萬元。而社區經費主要來源,除縣鎮對工資分別撥付三分之一外,主要靠收取居民衛生費社會贊助。按文件規定每年衛生費收入計劃20萬元,但實際只能收到7.5萬元,難收的原因一是倒閉企業無法收,二是部分單位居民抵觸情緒大,少交或拒交。歷陽鎮社區每年資金缺口達43萬元之多,這么大的資金缺口,只能靠社區到駐區單位去拉贊助來解決,實際籌到的資金也十分有限。調研的華陽社區,去年各項收入11.8萬元,各項支出17萬多元,當年倒掛近6萬元。農村社區經費來源僅靠原有的財政轉移支付(每個社區3—6萬元)所在鎮政府下撥的少量補助費,運轉更加困難。經費短缺嚴重影響了社區工作的正常運轉,制約了社區功能的有效發揮。根本原因:一是財政保障不足,僅縣財政承擔的三分之一工資經費,去年應給歷陽鎮16萬元,僅此還有4萬元沒到位;二是絕大部分費隨事轉不落實。
5、社區建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缺失。目前全縣32個社區中有13個社區工作用房還不足200平方米,其中有2個社區只有20—50平方,還有少數社區辦公用房沒有落到實處,社區無法開展工作服務。歷陽鎮在建的5個社區工作用房建設資金缺口較大,鎮社區壓力巨大。老城區基礎設施薄弱,新老城區設施不配套,在給排水、道路照明、垃圾中轉、公共廁所、小區綠化、公共文體活動場所等方面問題非常突出。加速社區“三房”(辦公、服務、活動)建設基礎設施改造,已成為社區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6、社區干部待遇差,人員少、素質不高。去年城社區干部工資調整后平均每人每月550元,工作從早忙到晚,基本沒有雙休日,其收入難以養家糊口;社區干部的養老保險去年開始買了,但縣里配套的10%部分未到位,農村集鎮社區干部還沒有享受養老保險政策;醫療保險待遇一直未能落實。隨著城鎮建設不斷發展社區功能日漸強大,社區的任務越來越重,工作量越來越大,服務的領域越來越廣,目前社區工作人員少、素質低的狀況,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社區工作的需要。2005年以來城新增人口約2萬人,而社區干部一直未增加,若按每1000居民配一名干部,需增加20名社區干部。社區專職工作者缺額更多,全縣社區總戶數6.13萬戶,按省文件規定每300戶(含流動人口)配1名要求,要配備專職人員200多人,而全縣社區包括居委會干部在內現只有236人,缺額較大,且現有社區干部工作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工作能力不強,是出于照顧或憑“關系”進來的。社區同志說,社區成了基層安插人員的一個“大籮筐”。
此外,由于警力不足,不少社區沒有警務室,或有室無人;相當一部分社區服務組織不健全,或有組織無活動等等。
三、解決的途徑及建議
1、切實加強領導。要深刻認識社區建設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工作是城市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礎。基礎是否扎實,不僅關系黨在城市的執政根基,也體現各級黨委、政府建設發展城市的能力水平。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入學習、認真落實國務院、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增強推進社區建設的責任感緊迫感,明確職責,各司其職,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并真正抓在實處,抓出實效。要不斷建立完善社區建設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強化組織領導,落實各方面責任,使社區遇到問題有地方找,遇到事情有人問,大力推進共駐共建、結對共建,提高社會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要認真研究切實解決我縣社區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結合我縣實際,在規模布局、投入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作出明確規定。
2、切實解決社區經費保障問題。要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強諧社區建設的意見》的文件精神,建立“政府投入為主、全社會廣泛支持、多渠道籌集資金”的社區建設投入機制。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擔”的原則,將社區干部工資必要的辦公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由縣、鎮按比例承擔,并按各社區居民戶數或人口比例撥付,固定來源,予以保障。認真落實費隨事轉,解決社區辦事無錢問題,有關部門在交給社區承辦的行政性、社會性事務同時,必須支付相應的工作經費。統籌解決社區工作者的醫療、養老保險等經費問題。允許社區在開展公益性活動中適當進行低償服務,以保證社區公共設施維修公益性活動的正常開展。
3、切實解決社區工作負擔重的問題。要嚴格執行國務院(2006)14號文件規定,政府有關部門不得將應由自身承擔的行政性工作攤派給社區組織,要建立“準入制”,對需要社區組織去做的行政性、社會事務性工作,以及各種達標活動等,要經民政部門審核,報經縣社區建設領導小組批準,或需有縣委、縣政府下文;同時,落實好相關人員工作經費,否則,社區有權拒絕,使社區騰出一定精力搞好自治,開展各種服務。
4、切實解決社區工作用房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要加快全縣社區工作用房建設步伐,對無房或用房面積較小的社區,縣、鎮財政應加大扶持力度。要分別不同情況,采取財政投入、部門幫扶、整合資源、資產置換、無償劃撥等辦法,盡快解決全縣社區辦公、服務活動用房問題。當前,應嚴格按省、市文件規定,抓緊抓好房地產開發商社區用房配套建設的落實社區用房代建資金的兌現工作,國土、建設(規劃)、房地產、民政、公安(消防)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各負其責;民政部門要主動牽頭,做好摸底登記等基礎性工作組織協調工作,加強監督管理,力爭在09年底使全縣每個社區工作用房都能達到落實,且城每個社區不少于300平方米,集鎮農村社區不少于200平方米。要在城市建設維護費中,每年集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解決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困難問題,并制定規劃,分步實施。
5、切實加強社區工作人員隊伍建設。配備社區居委會領導班子要在選好“帶頭人”、調優“一班人”、配齊“其他人員”上作出相應的規定。對年齡過大、文化較低的社區干部,應適時進行調整。一時難以調整的,要通過加強學習培訓,使其適應工作需要。要建立社區干部考核錄用管理辦法,嚴把入口,對進入社區干部要按規定的條件,并經一定的程序進行錄用,加強平時考評考核,不勝任社區工作的適時予以解聘。可仿照選派機關干部到行政村掛職或任職做法,充實社區干部力量,為實現城鄉一體化培養一批建設管理城市的后備人才。公開招聘一批大專院校畢業生到社區工作,并制定激勵措施,為社區儲備一批后備干部力量,增強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建立分期分批培訓制度計劃,加強社區干部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社區的管理服務水平。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實際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區工作人員工資標準各種生活待遇,調動其積極性,使他們安心社區工作、熱愛社區工作。要按照社區規模上級有關規定配足配齊社區工作人員,社區的各類專管員應由有關部門負責解決,并與社區協商落實,使社區既要有錢干事,又要有人干事。
6、切實提高社區建設的整體水平。要按照“打牢基礎,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強化功能,提升品位”的總體思路,以構建諧社區為目標,力爭在以下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全面加強社區建設組織領導,理順關系,進一步建立健全社區建設的領導機制工作機制;二是積極推進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社區建設財力保障更加有力、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服務功能更加健全;三是抓好社區各種服務組織、各項管理服務制度、考核評估獎懲激勵措施建設,努力提升在黨領導下的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社區自治水平,在建設“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的新型社區上邁出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