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聞宣傳持續改革促進傳科學發展工作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用創新報道形式走進日常百姓來實現新聞宣傳的正確導向,堅持新聞宣傳工作以人為本;用創新新聞文風走進生活來保證新聞宣傳的傳播效果,促進新聞宣傳工作協調發展;用創新經營方式走進市場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現新聞宣傳媒介的可持續發展——
持續創新推進新聞宣傳科學發展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站在更高起點上踐行科學發展觀,是當前全市黨員干部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我們實施“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發展戰略、推動贛州實現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的追趕與跨越的一項重要舉措。時下,我市的學教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筆者認為在更高起點上踐行科學發展觀具體到新聞實踐中,就是新聞界要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以總書記在今年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十六個字為核心: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推進我市新聞宣傳工作的科學發展必須遵循這個總要求、體現這個總要求,落實這個總要求。
“高舉旗幟”是高舉十七大的旗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這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靈魂和方向。圍繞大局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務,宣傳思想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從來是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緊緊圍繞大局,自覺服務大局,宣傳思想工作才能有活力,有凝聚力,有戰斗力。服務人民,是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宗旨。服務人民,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根本標準,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努力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改革創新,就是要用時代要求審視宣傳思想工作,以改革精神推動宣傳思想工作,積極創新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體制機制,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近年來,隨著我市“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發展戰略的縱深推進,“十大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文化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市的新聞宣傳工作新聞宣傳從質和量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發展變化的形勢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新聞宣傳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全市的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的追趕與跨越,要在更高起點上踐行科學發展觀。筆者以為,必須在新聞宣傳工作特別是主流媒體新聞宣傳中持續推進“改革創新”,這個創新是建立在“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三個前提旗下的創新,創新報道形式走進百姓,創新新聞文風走進生活,創新經營方式走進市場。
創新報道形式走進百姓
新聞事業實踐告訴我們,在眾多傳播渠道中,主流媒體是中堅。它承擔著引導輿論、凝聚人心和服務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重任;它營造的新聞“輿論場”比其他意識形態更直接、更廣泛地影響著政府活動、群眾情緒和社會輿論。因而,就我市目前的新聞傳播格局而言,黨報(包括贛南新聞聯播)作為主流媒體,其創新報道形式從而走進百姓增強自身影響力必然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問題。
在市場經經濟條件下,輿論影響力的大小,必然與報紙的市場占有率(電視新聞的收視率)呈正相關;一份老百姓不愿花錢買的報紙,一份有效發行量和有效閱讀率很低的報紙,無論你賦予他怎樣冠冕堂皇的名稱,他的輿論影響力都是很小的。如果我們的黨報在百姓中的真實發行量很小甚至于無,這份黨報如何影響傳媒接觸率很小甚至為零的廣大老百姓呢?因此要做強黨報的輿論影響力,就必須做大黨報的市場占有率。所以黨報(包括贛南新聞聯播)新聞宣傳的創新,必須切實將黨性原則與百姓意識整合起來,尤其必須從平民視角改進和創新主流媒體的新聞宣傳。主流媒體的新聞宣傳要將黨性原則與百姓意識整合起來,筆者以為必須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改革創新。
其一,從百姓視角改進各種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的報道。這是主流媒體新聞改革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對于各種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很多黨報習慣于用行政級別來判斷它該不該報道和報道多少。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是黨和政府實現其權力整合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手段,許多重要新聞都從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中來,所以這類報道本身不是需要弱化,而是需要強化。如何強化?就是要改進、創新,要從平民的視角來作出判斷,堅決剔除那些無關民生的會議新聞,而對那些將給百姓生活帶來重大影響的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進行重頭報道,擴大其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將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新聞刪繁就簡,更彰顯重要會議和重要領導公務活動的重要性。而且會議和領導公務活動新聞的制作,必須要從平民的角度出發,突出平民關心的內容,減少純粹政務性而無關百姓生計的內容,絕不能讓黨報替代行使黨政“文件”的功能。
其二、從百姓視角改進經濟發展的成績。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老百姓不僅親身感受而且受益于這些變化,主流媒體必須理直氣壯地唱響這一主旋律。但是如果我們用堆砌一大堆數據來報道經濟發展的成績,結果老百姓既不愛看,看了也不明所以。從平民的角度來說,他們眼中的經濟發展,就是張家的彩電、李家的轎車、王家的新住房,他們眼中的社會進步就是電話家家有、電視頻道多、假日可以出國游。當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理性分析和報道也是必須的,并非可有可無。但是,作為大眾傳播工具的主流媒體,要讓百姓喜歡看、看得懂,就必須盡可能地用生動的事例、形象的語言來報道成就,不能像對學者和對領導匯報成績那樣羅列枯燥數據。
其三、從百姓視角改進突發新聞事件報道。突發新聞事件,以其顯著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而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極大沖擊,甚至對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速度和走向產生極大影響。這類新聞,不僅黨政領導和機關干部極為關注,普通百姓也極為關注。這是主流媒體抓住時機,提高其公眾媒體接觸率,建立媒體公信力和強化影響力的大好機會。但是,傳統主流媒體在處理這類事件時,往往習慣于從官方的角度報道事件,片面注重政治影響,而忽視作為普通百姓接觸到的東西和他們的意見。實際上,在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立刻在事件發生地及其周圍形成強大的輿論場和輿論沖擊波。通過人際傳播渠道,各種訊息不脛而走。這些訊息往往真偽交織,虛實難辨,蜚短流長,謠言四起,特別需要媒體從做好群眾工作的角度進行報道。這時的主流媒體就應該順應大眾的這種輿論需求,及時釋疑解惑,澄清是非,理順情緒。這就要求既從權威的角度反映黨和政府的態度、措施和處理程序,還特別要從平民的角度,觀察事件,分析事件,憂群眾所憂,急百姓所急,反映他們的心聲和意見,以引導積極健康的意見不斷壯大,上升為主流輿論,消除消極意見的影響。
與此同時,主流媒體的本質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反映社會發展動向和傳播社會主流意強化輿論影響力,僅僅立足于對傳統“新聞”的改革創新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不斷拓寬報道面,拓展新聞報道的嶄新空間,影響較廣泛的受眾群。做到新聞報道真正服務人民,把握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適應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新需求,使宣傳思想工作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深入人心、贏得群眾、求得實效。
創新新聞文風走進生活
改進新聞文風,要著重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堅決杜絕新聞宣傳報道中的形式主義。新聞宣傳中的形式主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搬弄空話套話,新聞語言不鮮活,充滿機關腔、文件味,版面安排四平八穩,報道套路一成不變,名曰保持風格、維護報道嚴肅權威,實則違背新聞規律,不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二是弄虛作假,為了掩蓋矛盾,編造“泡沫政績”,不惜虛報數字,搞虛假報道,制假者騙取榮譽,販假者喪失新聞操守。三是報喜不報憂,對問題、矛盾、憂患視而不見。這些形式主義表現形式概括起來就是假大空。二是培養體現時代精神和新聞本色的文風。新聞文風既是特定的時代精神反映,也是新聞自身的特定要求,從實際出發,我們的新聞文風應該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是時效性,就是要求新聞報道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去追求時效,做到“先聲奪人”,新聞報道要堅決克服因循守舊、消極被動、不講時效觀念的不良傾向,切實增強效率意識和競爭意識,使更多的“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要形式。
二是針對性,就是要研究在社會轉型期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多樣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及觀念興趣等方面的多樣化,從而針對不同層次的受眾,全方位、多角度地將“主旋律”闡釋得更為悅耳動聽。要了解干部群眾最關心什么?最想聽什么?社會最敏感的部位在哪里?只有摸準社會的脈搏,了解干部群眾的心理,彈到社會繃得最緊的“弦”上,才能彈出最動聽的聲音。
三是生動性,要克服和改進簡單、粗糙、生硬,“我登你看,我講你聽”的“填鴨式”的宣傳方式,要多與受眾溝通,及時根據受眾的反應和變化來調整宣傳的內容和方式。
四是分析性,一些報刊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入情入理的深度分析,許多宣傳仍停留在一般號召和淺層次的說教上,不能從思想上真正以理服人。特別是在一些新聞宣傳中,重結果報道,輕過程分析;重動態報道,缺深度報道。要改變這種“膚淺”的狀況,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
與此同時,作為主流媒體,要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豐富、寶貴的來自權威部門的“政經”資源,這是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以及及時準確地把黨的方針政策、重要會議精神宣傳出去,解讀好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引導輿論。主流媒體要創造出一種這樣的傳播態勢——公眾不是想要了解大政方針嗎,你不看黨報不行,不看電視《新聞聯播》不行;你要想捕捉權威信息,不看黨報不行,你不看電視《新聞聯播》不行;要想在贛州發展、做生意,不看黨報不行,不看贛州電視臺的《贛州新聞聯播》不行。靠權威吸引領導干部、精英人士的眼球,讓主流媒體成為他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輔佐。
另一方面,主流媒體要正確對待弘揚主旋律報道和輿論監督報道的辯證關系。在社會轉型時期,在多種經濟形式、多種利益關系并存,多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互激蕩,多元生活方式、行為準則相互碰撞的這樣一段時期,對腐化墮落、奢侈糜爛、瀆職失職、人浮于事、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黃賭毒貪、封建迷信等等消極社會現象開展有效的輿論監督是十分必要的。改變“報喜不不報憂”、在堅持正面引導的同時加強輿論監督一定會更加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支持。
創新經營方式走進市場
新聞媒體具有意識形態和產業的雙重屬性,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它必然要遵守市場經濟規律,進入市場參與競爭,搞好經營。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注重新聞媒體的宣傳功能,真正把媒體作為產業來經營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可以說,新聞媒體作為產業,能否在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發展,是事關意識形態的主陣地能否得以鞏固的大事情。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新聞媒體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效益第一,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唱響主旋律,這是新聞媒體第一位的任務。但是,如果新聞媒體作為產業,它在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就難以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到千家萬戶。因此,我們在抓好輿論導向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新聞媒體的生存與發展,為新聞媒體產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盡快增強產業競爭力,壯大產業實力。
新時期,百姓的要求是多樣化、多層次的,僅僅做好新聞不容易滿足群眾對媒體的需要。要滿足人們對媒體的要求和期待,媒體還要處理好三重關系:一是新聞宣傳依然是首要任務;二是提供公共信息與文化服務;三是發展文化產業。媒體所承擔的新聞宣傳、提供公共信息與文化服務的職能需要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在市場獲取利潤來實現。所以,目前我市的新聞媒體必須以單獨的新聞宣傳轉向以新聞宣傳為核心,兼顧公共信息、公共文化與文化產業發展;新聞宣傳管理也要從單一行政管理轉向新聞宣傳部分事業化管理、產業部分企業化管理。
我市目前正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媒體由事業向企業轉制日益提上議事日程,我們要抓住這一重要機遇,把握發展態勢,在培育和重朔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建立媒體的現代企業制度上,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