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政府關于經濟和發展的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市政功能不斷完善,綠地面積達37.6萬平方米、人均6.8平方米;農村新建房屋1.21萬戶,占農村總戶數的32.4%。全縣省級標準化高中、示范職中各1所、初中9所、小學44所、幼兒園(班)35個、教學點5個。縣級醫療機構8家、鎮衛生院21所、村衛生室183個,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健全,千人擁有醫護人員和床位數分別達到2.1人和4.5張。廣播覆蓋率、有線電視入戶率分別達到97%和43%,電話普及率67%,文化站、農家書屋實現鎮村全覆蓋;1所中心敬老院和6所區域性敬老院擁有床位1270個,五保集中供養率達71%。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我縣主要采取四個方面的措施:一是以規劃引領推進城鎮化。按照“一心兩翼三軸多點”為總體空間布局,以中心引領、兩翼拉動、多點支撐的思路完善城鄉規劃工作,累計投入800余萬元,先后編制了5.12地震災后城區恢復重建規劃、城鄉一體化規劃和八渡河左岸、老人委片區、象山灣片區等4個修建性詳規以及城市綠地照明、排水系統、三河口外灘廣場等4個專項規劃,縣城詳規覆蓋率達85%以上,建制鎮總規覆蓋率達到100%,村莊建設規劃覆蓋率達到60%以上,初步形成了層次分明、相互銜接、相融互補的城鄉規劃體系。同時,嚴格執行規劃,堅持“一書兩證”制度,重大項目采取縣規劃委會員會議審定、批前社會公示、批后跟蹤監管的審批管理程序。近三年來,共查處違章建設130余次,處罰違法建筑15起,有效維護了規劃的剛性,杜絕了重大違法違規案件的發生。二是以安居保障推進城鎮化。搶抓政策機遇,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和陜南移民搬遷工程,不折不扣落實好兩項建設任務,為全縣城鎮和農村居民創造了良好的居住條件。同時,加強宣傳引導、強化協調服務,強力推進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保證農村居民進城落戶工作落到實處。2008年以來,新建保障性住房5058套21.6萬平方米(含棚戶區改造)、人均住房面積達21.4平方米,近3500戶14000余人進城落戶、享受城市生活;2011年以來,近2000戶5000余人通過實施陜南移民搬遷從農村遷至集鎮。三是以重大項目推進城鎮化。縣城建設上,圍繞完善功能、提升品位、舒適宜居目標,近三年來,累計投入資金6.3億元,實施生態、暢通、點亮、文體、安居五大類工程29個,相繼建成了八渡河水上景觀、八渡河左右岸廣場、三河口大橋、南山公園、“兩場(廠)”、供水和道路管網改造、略陽天津高級中學、略陽天津中醫院、綜合體育場館、東盛市場等重大項目,正在實施的9大片區拆遷改造、北引線片區開發、西街立體停車庫、縣城中心區市場、文化圖書大廈等項目,將進一步提升縣城服務功能,增強人口產業聚集能力。集鎮建設上,按照“六個一要求”,加快實施省市縣重點鎮和示范鎮建設,并同步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接官亭、何家巖、徐家坪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重點集鎮規模正不斷擴張、功能輻射效益不斷顯現。四是以產業帶動推進城鎮化。把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相結合,圍繞全縣“一區三園”、“三大支柱產業、四大區域項目”產業布局,依托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引導縣城和集鎮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產業,通過發展和壯大產業平臺,積極帶動吸引人口、資源向城鎮聚集,目前,全縣一、二、三產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這為有效支撐城鎮化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
二、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013年,全縣城鎮化率40.83%,低于全國52.6%、全省50.02%、全市41.53%的平均水平,與省政府提出的2015年城鎮化水平要達到57%的目標任務非常艱巨。全縣現有耕地43.7萬畝,坡地占97.7%,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31.935萬畝、占73%,海拔在800米以上的耕地37.621萬畝、占86%,建設用地奇缺,推進城鎮化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縣平均人口密度為72人/平方公里,18個鎮中1.5萬人以上的僅有2個,1萬人以上的有7個,有6個鎮人口在5000人以下;面積最大的鎮346平方公里,最小的45平方公里。四是集鎮產業聚力不強。受資金投入不足的影響,集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緩慢,環境面貌滯后,加之集鎮功能定位不明確,產業聚集度低,農民就業門路少,短時間內難以吸引農民安家落戶。五是城鎮管理水平偏低。目前,我縣城市管理還停留在臨時性、突擊性、單項性整治層面,尚未建立起科學、管用的長效管理機制,致使城區臟亂差問題尤為突出,群眾意見很大。
三、今后發展規劃
針對上述問題,下一步我縣將著力調區劃、聚人流、興產業、優服務,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一是調整區劃。按照“規模適度、建設集成、產業聚集、服務集中”的要求,科學調整、合理設置建制鎮、行政村和社區。二是聚集人口。圍繞“人的社區化、城鎮化”,以政策促動、產業引領、環境吸引為重點,引導人口向集鎮、社區集中,不斷擴大城鎮人口規模。三是產業帶動。以產業化支撐城鎮化,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努力破解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單一、城鄉差距較大等瓶頸制約。四是優化服務。以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為目標,堅持“統一規劃、適度超前、合理布局、整體推進”原則,加快城市公共服務向集鎮、社區(中心村)延伸,強化城鎮管理,促進城鄉同步發展。力爭到“十二五”末,全縣城鎮化發展架構基本成型,城鎮集聚經濟和人口的能力顯著提高,統籌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初步確立,縣城中心區面積拓展到6平方公里,轉移農村人口4萬人,全縣城鎮人口增加到11.9萬、常住人口達到11萬,城鎮化率提高到55%,人均GDP達到6245.7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