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殘聯發展殘疾人保障匯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尊敬的*,各位代表:
今天,人大常委會內司委視察組一行專程視察我市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以下簡稱《殘疾人保障法》)及《*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辦法》的有關情況,實地察看殘疾人苗木幫扶聯合體建設和錢江新城無障礙設施建設,召開殘疾人代表座談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等一會兒還將分別聽取市建委、市財政局、*集團有關工作匯報,這充分體現了市人大對依法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高度重視和對殘疾人工作的關心支持,必將給我市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帶來強大動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謝!
下面,就我市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辦法》,依法推進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扶貧、社會保障、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制維權等方面的情況作一簡要匯報。
一、我市殘疾人事業發展概況
按照全國殘疾人第二次抽樣調查結果統計,我市現有殘疾人47.7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36%,其中視力殘疾6.484萬人、聽力言語殘疾16.733萬人、肢體殘疾10.823萬人、智力殘疾3.*9萬人、精神殘疾4.*4萬人、多重殘疾6.68萬人。多年來,在市委、市人大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支持下,我市開拓創新,真抓實干,殘疾人事業在新的起點上加快發展,殘疾人的生活品質得到有效提升。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殘疾人事業發展政策體系初步形成。自《殘疾人保障法》實施以來,我市就將殘疾人事業納入同級黨委政府工作大局,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總體布局。特別是《*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辦法》頒布后,我市又將此法納入了普法教育進行宣傳。為進一步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機制,在貫徹中央、省里文件精神的基礎上,20*年,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提升殘疾人生活品質的暫行規定》(市委辦〔20*〕16號),《暫行規定》涵蓋了殘疾人事業各個領域;為加強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的力度,20*年,我市新修訂了《*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與管理;為進一步推動社區醫療衛生工作與殘疾人康復工作的結合,我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合力做好殘疾人社區康復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明確社區康復站、殘疾人家庭康復服務的工作職責和要求,完善社區康復服務考核辦法。與此同時,各區、縣(市)也先后制定了針對殘疾人的特別扶助政策。全市殘疾人事業發展政策體系初步形成。
(二)殘聯基層組織網絡建設得到加強。一是殘聯組織進一步建立完善。目前,有12個區、縣(市)殘聯機構已單列、理事長實現專職,并新建了*經濟開發區殘聯。二是殘聯組織的代表性得到加強。20*年初,市殘聯第五次代表大會順利召開,區、縣(市)和街道(鄉鎮)兩級殘聯和四個殘疾人專門協會的換屆工作圓滿完成。通過換屆,各級領導班子整體素質、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進一步提高,殘聯新任領導干部構成更趨多元化,殘疾人干部的配備取得了重大突破,有61.59%的縣級殘聯配備了殘疾人干部;有61%的街道(鄉鎮)殘聯配備專職理事長或選配專職委員。三是積極開展街道(鄉鎮)殘聯規范化建設。通過3年創建,197個街道(鄉鎮)殘聯達到市級以上規范化建設標準。四是探索向社會公開招聘街道(鄉鎮)殘聯專職干事新機制。通過公開招聘,配備了六城區街道(鄉鎮)殘聯專職干事54名。
(三)殘疾人基本社會保障得到提高。
1.殘疾人教育方面:在全國率先實行免收殘疾學生高中、中專學雜費政策。同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相伴十六年、愛心助成才”扶殘助學活動,殘疾兒童及困難殘疾人家庭子女在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的,每學年補助500元;殘疾學生及困難殘疾人家庭子女在規定學業年限內接受教育的,小學段每生每學年補助300元、初中段補助500元、高中段(含職業高中、中專、技校)補助1000元,特教學校殘疾學生補助600元;殘疾學生及困難殘疾人家庭子女就讀全日制大專、本科院校的,每生每學年補助2000元;殘疾人參加成人教育并取得國家承認大專以上學歷的,給予大專學歷3000元、本科及以上學歷5000元的一次性就學補助。據統計,20*年以來,共給予10*名殘疾學生助學補助162.37萬元。
2.殘疾人培訓方面:我市高度重視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根據社會需要開展殘疾人siyb創業培訓、電子商務培訓、定單培訓和定向培訓,辦好盲人按摩等傳統培訓項目,加強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盲人電腦和中國手語培訓。近年來,全市已累計免費培訓殘疾人16700多名。
3.殘疾人就業方面:一是加大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力度。針對財政體制調整、市屬企業下放后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市修訂出臺了《*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與管理,加強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工作的力度。同時,為加快社會福利企業發展,加大殘疾人集中就業安置工作力度,我市新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我市社會福利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對社會福利企業為集中安置殘疾職工繳納的社會基本保險,由企業所在財政部門在下一年度按照企業實際繳納的50%給予補貼;對超比例安置殘疾職工的企業,分檔給予每人每年1000元、2000元、3000元的獎勵。近年來,我市安置分散按比例就業殘疾人3543人,集中就業殘疾人3*9人。二是鼓勵、扶持殘疾人自主創業。我市在原有的《關于*市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扶持殘疾人個體就業的暫行規定》、《關于對*市區殘疾人自主創業個體經營減免有關費用的通知》、《關于*市城鎮殘疾人個體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給予適當補貼的通知》等政策的基礎上,最新制定了《*市殘疾人自主創業扶持辦法》,將從自主創業開辦費補助、安置殘疾人就業補助、小額貸款貼息、稅收優惠減免、自主創業服務等方面完善殘疾人自主創業扶持政策體系。
4.殘疾人社會保障方面:
一是認真實施兩個保障辦法。《*市基本醫療保障辦法》、《*市基本養老保障辦法》出臺后,我市各部門加大貫徹實施力度,確保城鄉殘疾人按照規定參加各類社會保險,符合條件的重度、困難殘疾人全部納入保費援助和醫療救助范圍,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優惠扶持政策。目前,對市區2109名參加基本醫療和1326名參加基本養老的二級及以上重度殘疾人(不含困難殘疾人)給予了保費援助,即:其個人參保費由財政給予全額補助;農村殘疾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
二是實施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規定成年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人員,一級和二級成年肢體殘疾、聽力殘疾、語言殘疾、視力殘疾和綜合殘疾人員,可由本人(或親屬)單獨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請,給予全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其他殘疾人員在未就業期間可由本人(或親屬)單獨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請。對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標準100%—200%的二級及以上殘疾人,參照當地的低保標準,全額發放生活補助金。目前全市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殘疾人共25510人,其中享受低保金15963人,享受生活補助金9547人。三是實施殘疾人托(安)養工程。為切實解決重度殘疾人托(安)養經費困難問題,我市提高了對重度殘疾人托(安)養經費的補助標準,其中集中托養、日間照料、居家安養費用補助由省里規定的7500元、3750元、3750元分別提高到10000元、4000元、4000元。目前,全市實施重度殘疾人集中托養595名,日間照料185名,居家安養2217名。
5.殘疾人康復方面:一是建立“光明工程”機制。為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我市充分整合“助聽”、“助行”、“助明”和省殘疾人康復工程等工作載體,形成“光明工程”工作機制,實現困難白內障患者“出現一例、發現一例,發現一例、治愈一例”的目標,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開展殘疾兒童的搶救性醫療康復。二是探索建立殘疾兒童監測體系。目前,部分區、縣(市)已開展新生兒出生缺陷干預和10歲以下殘疾兒童報告制度。三是開展“十個一”社區康復達標創先活動(即社區五個一:一張康復工作網絡,一個康復訓練場所,一支康復員隊伍,一套康復訓練臺帳,每年一期康復培訓。家庭五個一:一套個人康復檔案,一套康復訓練計劃,一套康復訓練器材,一張康復員聯系卡,康復員每月上門一次)。五年來,全市社區建立康復站463家,建站比例為97.58%,基本形成社區殘疾人“15分鐘康復圈”;所有社區配備專(兼)職社區康復協調員,殘疾人康復訓練與服務建檔率達90%。上述各項指標在全省均處于領先地位。根據創建全國殘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和中國殘聯關于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要求,我市從政策、資金、人員、技術等各個方面推進殘疾人康復工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康復服務體系,并率先在全省開展自閉癥兒童康復培訓。目前重點康復工程和項目已有序向鄉村傾斜,并充分利用農村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建立健全了農村殘疾人康復服務網絡。四是實施千名康復員輪訓計劃和“518”康復人才培訓計劃。目前已累計培訓醫務人員、康復員和項目管理員3000余人次,實現“康復進社區、服務到家庭”目標。五是工療站工作形成“*模式”。目前,市區共有工療站37個,926名工療員的工療、藥療、娛療和心理教育“三療一教育”得到有效保障。
(四)殘疾人發展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一是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助殘活動。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結合“全國助殘日”和“國際殘疾人日”等重大活動,全市普遍開展了“助殘結對”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性助殘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愛心企業、單位和愛心人士。二是創建公民道德教育新模式。愛心教育體驗基地建成開放,王國平書記親自為愛心教育基地揭牌并現場體驗。三是殘疾人文體活動日益活躍。成功舉辦市第六、七屆殘運會;組團參加省第六、七屆殘運會;參加*北京殘奧會,取得3金和1個第5名的優異成績,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隆重表彰,鄭雄鷹、陳亮亮、蔡長貴等3人被市政府授予“*市殘疾人功勛運動員”稱號。四是開展市領導與困難殘疾人喜迎新春活動。每年春節我市都組織開展市領導與困難殘疾人共迎新春,20*年,市委書記王國平等四套班子領導一起參加了迎新春活動。五是評選殘疾人先進。我市連續多年評選和表彰了*市城鎮殘疾人個體創業標兵、創業能手和“*市雙十佳創業新星”,為殘疾人創業樹立典型。六是成立*市自強演講團,這是我市首支殘疾人勵志隊伍。這支隊伍自20*年成立以來,通過巡回演講,有效激發了殘疾人的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
(五)殘疾人權益保障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殘疾人工作者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協的重視和支持下,我市已有35名殘疾人或殘疾人工作者擔任各級人大代表,26名殘疾人或殘疾人工作者擔任政協委員。在今年的市人大常委調整時,市殘聯理事長楊廣發新當選為市人大常委。這些代表、委員們積極參政議政,有效維護了殘疾人的合法權益,較好地發揮了其在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中的民主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作用,提高了殘疾人及殘疾人工作者的政治地位。二是殘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實現全覆蓋。早在20*年,我市就成立了市殘疾人法律援助中心,目前,各區、縣(市)全部建立了殘疾人法律援助工作機構,全市有4個基層司法所及律師事務所被中國殘聯、司法部命名為“殘疾人維權示范崗”。三是殘疾人來信來訪得到妥善處理。認真處理解決市長專線電話和市領導重要市批示信件,信訪辦結率達100%。
二、存在的問題與工作建議
(一)殘疾人特殊教育保障還不到位。
按照“省辦盲校,市辦聾校,區、縣(市)辦智障學校”的特殊教育辦學布局,各區、縣(市)均應建一所智障特教學校。但目前我市部分縣(市)培智學校建設相對滯后。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我市學齡段智殘少年兒童約3300名,而全市智障特教學校只有9所(江干、濱江、余杭、淳安未建),就讀的智殘學生只有653人。臨安、建德等地雖建有智障特教學校,但從20*年即已停止招生。目前,不少學齡段智障孩子還流落街頭、村頭,無法享受到國家的免費義務教育。
(二)為殘疾人提供特別扶助的能力與殘疾人的需求相差較遠。
殘疾人服務行業的高成本、低效益與市場經濟低成本、高效益的矛盾,以及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的通用性與廣大殘疾人需求的特殊性的矛盾等,造成我市為殘疾人提供特別扶助的基礎設施服務機構和工作隊伍缺乏,還無法滿足殘疾人的特殊需求。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殘疾人特殊教育工作。
智障特殊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智障特殊教育學校建設迫在眉睫。我市將進一步加強規劃,加大投入,力爭三年內實現各區、縣(市)均建有一所智障特教學校的目標。
(二)推進無障環境與城市同步發展。
在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市將進一步高度重視殘疾人的生活品質,著力構建殘疾人共享品質生活、參與社會生活的無障礙環境全覆蓋。一是建立一個無障礙的社會環境。力爭公園等公共服務場所免費向殘疾人開放,確保殘疾人充分享受公共產品服務。逐步打造公共機構提供語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語等無障礙服務和圖書館、網絡、電子信息和通信產品方便殘疾人使用的社會環境。積極推廣中國手語和盲文的應用,拓展對車站、醫院、商場、銀行、賓館飯店等社會服務窗口人員的手語培訓范圍。對影視作品和節目加配字幕,重點辦好*人民廣播電臺《希望的太陽》和*電視臺明珠頻道《明珠手語新聞》兩大節目。二是建立一個無障礙的人居環境。對無障礙設施建設進行長效管理,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和無障礙設施建設“三同步”要求,將公共建筑、公廁、道路列入城市建設無障礙設施建設、改造規劃和財政年度預算。充分考慮殘疾人需求,為貧困殘疾人家庭住宅的無障礙改造提供資助,為殘疾人提供更為方便的生活環境。三是建立一個無障礙的人文環境。通過大力弘揚人道主義,宣傳現代文明社會的殘疾人觀和殘疾人事業,倡導和諧友愛、團結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創建有利于殘疾人事業發展的輿論環境,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
各位領導,各位代表,發展殘疾人事業任重而道遠,我們深信,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下,在市各部門的密切配合和全市廣大殘疾人、殘疾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市殘疾人事業發展一定能取得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