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大學生實踐內容及過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系統性是指立足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需求,規范時間活動評價內容、方法、進度、實施途徑,使整體指標體系能在標準上協調一致。[2]要使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體系運作有序、分工明確、制度完善,就必須堅持系統性原則。系統開發設計實踐教育效果的各個要素,使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通過循序漸進、規范系統的評價體系達到可以實操的標準水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
可縱性是指要以保證實踐活動服務項目的順利進行、提高參與者綜合素質為直接目標,促進參與現實的主體在社會實踐中得到全面發展。由于實踐活動形式的多樣化,導致參與者受教育的方面也是多樣的。因此,指標體系中每個測評的指標要本著可縱性原則,保證都有具體、細化的考評意義,盡量達到量化,更利于對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作出準確的客觀判斷,使得測評結果的可信度提高,進而達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真正意義。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評價內容的指標體系構建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評價內容的指標體系構建意義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評價內容的指標體系構建,可以客觀、全面、公正地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效果進行評價,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全面有效促進大學生自覺參與意識,使社會實踐活動成為人才培養的有效模式,以評價結果為依據,及時發現社會實踐評價機制建設上的問題,深入挖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價值和社會價值,對于學生的自我培養、自我教育、自我認知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推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良性發展,從而促進高校素質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評價內容的指標體系設計
一、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影響
1.網絡導向的不確定性增加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難度
在傳統教育環境中,大學生接觸的都是在主流意識形態影響下的正面輿論。但網絡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所包含的不僅有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也有非主流意識形態的言論。網絡的開放性使其傳播的內容不易于受到控制;而網絡內容的傳播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網絡傳播速度快、效率高,言論一旦產生便可以迅速在短時間內傳播,引起輿論影響,增加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難度。
2.網絡的開放性給高校教育工作者帶來挑戰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學習知識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課堂,大學生接觸的內容也不再完全受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掌控。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網絡環境下信息含量大,更新速度快,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具備掌握和使用網上信息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網上信息資源,將其應用于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應提高自身的網絡素養,在面對大量網絡信息時提高辨別分析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讓網絡信息資源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中發揮積極影響。
二、網絡環境下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對策
1“三位一體”模式的主要內容
1.1低年級的課堂引導
在課堂教學中加入科學研究內容,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引導,使大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是培養創造力的前提。在講授理論知識時,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在課堂上通過幻燈片向學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學研究的圖片、案例、視頻等內容,讓學生對所展示的科學研究感興趣;然后讓學生參與進來,就教師所展示的內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問,教師也要盡量引導學生的思維,使其具有創新性。這樣通過“案例教學”及“討論式教學”,在課堂中引入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繼續思維。在課堂教學結束后,組織學生自行結成研究小組,進行查閱文獻資料及調查研究,撰寫研究報告等。最后,每個研究小組進行總結答辯,闡述研究過程及觀點。
1.2高年級的創新訓練
科研創新訓練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具體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中進行學生創新引導,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實踐能力與創新創造力的主要環節。培養與訓練對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學生,在課堂教學引導環節下提出的科研創新目標的大前提下,又具體制定出科研創新課題的主要內容,由參與的學生研究具體可行的試驗方案和內容,并由指導教師進行把關指導后,推薦參加學校及省里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訓練項目平臺評審。科技創新訓練項目被審核通過準予立項后,學生們就開始進行科技創新訓練項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為一年。在此期間,指導教師定期與學生進行討論、研究,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創新試驗訓練中的思維方向,在關鍵環節給予必要的指導,學生也要定期向指導教師進行階段匯報。由于大學生首次參與科研項目,在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與軟件使用方面勢必會遇到許多困難與問題,這時指導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尋求解決方法,對大學生思維及能力進行訓練。這樣的科研訓練模式使學生克服盲從性和被動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務,體會到創新思維帶來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于學術問題思考的客觀性和多樣性,促進發散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向靈活性、廣闊性、獨創性、深刻性方向發展。
1.3畢業生的科研活動
【摘要】由于法律意識和素養的局限性,我國大學生主動或者被動參加實習實踐時,自身權益經常會受到不法商家的侵害,雖然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護大學生的權益,但是部分大學生卻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高校應該將法律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學生的日常學習,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實習實踐;法律素養
隨著“互聯網+”浪潮的襲來,電子商務、創客空間、眾籌模式等一批新型商業模式迅速崛起,加上國家在政策層面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大學生的創業熱情也被點燃。據我們的調查問卷,在受訪調查的大學生,大學生愿意嘗試在校期間或畢業后選擇自主創業的比例達到72%。大學生在校期間選擇創業實踐已經是大勢所趨,與大學生被動在實習單位實習實踐已經有了很大區別。因此,必須適應大學生實踐發展的新趨勢,對大學生的實習實踐活動作系統性區分和類型總結,重新探討如何從大學生思想認識提高和大學課程設計的關系上保護大學生在實習實踐中的合法權益。
1大學生實習實踐活動的類型
大學生實習,是指在校大學生到用人單位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加以運用和檢驗,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強就業能力的學習過程。①隨著大學生自主創業群體的不斷增多,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也逐漸呈現自主性、自發性的新特點。因此,筆者將大學生實踐活動分為被動型實踐和主動型實踐。
1.1被動型實踐活動
一、高校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體系的建設原則及內容
(一)高校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體系的建設原則
1.主體的原則
大學生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執行者和參與者,通過開展有目的、有價值的社會實踐活動,滿足大學生主體的發展需求,立足于“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建設立場,充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價值實現,是建設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體系的主要原則。
2.客觀性的原則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實效性的評價體系還應注重實踐活動的客觀性原則,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是建設社會實踐實效性評價體系的重要立足點。因此,在評價體系的建設過程中,需要考慮社會實踐活動的客觀性和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