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工程博士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學術論文或稱為學術論文,簡稱為論文。凡以科學、技術為內容,運用概念、判斷、證明和反駁等邏輯思維手段,進行分析、闡明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和科學技術研究中的各種問題及成果的文章,都屬于學術論文的范疇。
學術論文是一種具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成果的記錄,是進行成果推廣和交流的手段也是考核科技人員業務能力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它是人類知識寶庫的基本單元,或為人類精神財富的一部份,并能為科學界有效地利用,對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起推動作用。
一、學術論文的分類
學術論文包括學位論文。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者為申請學位而提出的論文。這種論文是考核申請者能否授予學位的重要依據,可分為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及博士論文等三種,其水平由淺而深。學士要求達到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擔負專業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碩士要求達到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則要求達到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由字數來看,學士論文約一萬字,碩士論文約五萬字,博士論文則在五萬字以上,有時多達十至廿萬字。茲分述如下:(一)學士論文大學本科畢業生運用在校期間學得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進行分析、解決某一不太復雜的科研課題所寫的畢業論文,順利通過簽辨者,均可授予學士學位。其條件如下:
1.能夠較好地掌握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
2.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
本文作者:王世練張煒雷菁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科研研究
(一)培養理念和目標
“誠信、正直、責任、尊敬、同情、自律”這一教育理念貫穿著美國教育的各個階段,美國高校也不例外。無論是教授還是學生,做學問最講究的是“誠信”,極少有人會為了而為之,更不用說去偽造數據、抄襲論文,當然相關機構對學術欺騙的懲罰是相當嚴厲的。美國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不同,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較為關注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實際工作;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則更關注哲學方法、探索能力、獨立科研能力的培養,學生畢業后一般進入高校、研究機構和政府智囊團等學術研究機構,從事高層次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二)科研訓練
科研注重基礎研究和學科交叉,鑒于一些大公司和科研機構雄厚的實力,美國高校基本上不承擔工程類課題研究,而是注重本學科理論創新和學科交叉研究,鼓勵申請專利和發表高水平的論文。學生的選題緊跟相關領域的前沿,文獻資料的閱讀基本上是最近2年發表的高水平論文。博士生研究生一入學便在導師指導下開展科研工作,注重培養科研能力和動手能力,往往與學科帶頭人、博士后研究人員和其他教師一起參與具體的科研項目,逐步掌握正確的科研方法,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由1998年的7.25萬增長到2003年的26.89萬,年平均增長率高達28.89%,隨著在學研究生數量的迅速擴大,教育資源的“稀釋”,提高培養質量成為研究生教育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那么,如何處理研究生教育的質量與規模關系問題,下面結合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作一探討。
一、現狀與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碩士研究生招生絕對規模近年不斷擴大,由1998年的790人增長到2003年的2591人,增長了2.28倍。整體來說分為兩個階段:1998-2000年是加速增長時期,1999年比1998年增長20.63%,2000年比1999年增長35.57%。2001-2003年是穩步發展時期,2001比2000年增長33.13%,2002年比2001年增長28.08%,低于2001年比2000年增長比的5個百分點,而2003年與2002年相比僅增長17.61%,低于2002年比2001年增長比的11個百分點,即從2001年起,交大碩士生招生規模由快速發展轉入穩步適度發展的階段。
研究生招生規模由2001前的快速增長轉為2001年后的穩步適度發展趨勢,這與交大注重研究生教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辦學思路緊密相關。因為在研究生教育規模大幅度增長的背景下,普遍出現了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都嚴重滯后于研究生教育發展的情況。1995年來,交大的博士生人數增加了8倍,博士生導師僅增加3倍;碩士生規人數加了4倍,碩士生導師人數僅增加2倍。全校師生比達1∶20,師生結構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學科帶頭人嚴重短缺,這嚴重影響了研究生教育的持續發展。
二、改革舉措
要保證研究生教育的質量,應該配備與研究生教育發展相匹配的師資隊伍,并提升師資隊伍的質量,加大高水平、重量級學科帶頭人引進的力度。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從國內外引進一流的師資,致力于建設一支結構合理、高水平、視野開闊、勇于創新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如何選擇問題;如何做文獻綜述;如何撰寫開題報告,對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我一起縈繞于懷的,是在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一年多時間里,導師薛瀾教授反復追問的一個問題:“你的puzzle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什么發展不起來。”薛老師問題以其特有的儲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惱火又懊喪:這么簡單的道理,這么明顯的答案,到底哪兒不對了、首先需要將“文獻綜述(LiteratureReview)”與“背景描述(BackupgroundDescription)”區分開來、問題清楚了,文獻綜述也做過了,開題報告便呼之欲出。事實也是如此,一個清晰的問題,往往已經隱含著論文的基本結論;對現有文獻的缺點的評論,也基本暗含著改進的方向,具體材料請詳見:
一、如何選擇問題
我一起縈繞于懷的,是在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的一年多時間里,導師薛瀾教授反復追問的一個問題:“你的puzzle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為什么發展不起來。”薛老師問題以其特有的儲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惱火又懊喪:這么簡單的道理,這么明顯的答案,到底哪兒不對了?!
奧妙就在于提出問題的“層次”。不同于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集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理論是由一系列前設和術語構造的邏輯體系。特定領域的理論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疇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視角和范式下,理論才能夠對話;只有通過對話,理論才能夠發展。極少有碩博論文是創造新理論的,能這樣當然最好,但難度很大。我們多數是在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因此,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審視我最初提出的問題“中國半導體產業為什么發展不起來”,這僅僅是對現象的探詢,而非有待求證的理論命題。我的理論命題是:“中國產業政策過程是精英主導的共識過程嗎?”在這個命題中,“政策過程”、“精英政治”、“共識訴求”三個術語勾勒出研究的理論大體范圍和視角。
其次,選擇問題是一個“剝筍”的過程。理論問題總是深深地隱藏在紛繁復雜的現實背后,而發現理論問題,則需要運用理論思維的能力。理論思維的訓練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過初學者也不必望而卻步,大體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劃定一個“興趣范圍”,如半導體產業、信息產業、農村醫療、高等教育體制等,廣泛瀏覽相關的媒體報道、政府文獻和學術文章,找到其中的“癥結”或“熱點”。第二步,總結以往的研究者大體從哪些理論視角來分析“癥結”或“熱點”、運用了哪些理論工具,如公共財政的視角、社會沖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問題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們自己的研究空間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論是否無法解釋中國的問題?或者同一個問題能否用不同的理論來解釋?或者理論本身的前提假設、邏輯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點。不過還要注意我們研究在規定的一到兩年時間內,是否可能完成?資料獲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陳述問題?陳述問題實質上就是凝練核心觀點的過程。觀點應當來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總結,而不是為了套理論而“削足適履”。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充滿動態的、豐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當的術語、準確的邏輯表述出來呢?雄心勃勃的初學者往往提出宏偉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縮小研究范圍、明確研究對象,從而理清對象的內存邏輯,保證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范的學
[摘要]目前世界范圍內,制度改革已經成為大學改革的主旋律。與過去單一因素主導的大學制度改革模式相比,今天的大學制度改革更多的由多種因素綜合決定。除此之外,大學制度改革模式還呈現出了從單一化到多樣化,從依附到自主,從消極到積極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大學制度;制度改革;改革模式
大學制度改革是近年來高等教育改革中最為核心的部分。縱觀紛繁復雜的大學制度改革,有哪些一般性的東西值得我們注意呢?又有哪些發展趨勢值得我們關注呢?
一、目前世界范圍內制度改革已經成為大學改革的主旋律
檢閱現有高等教育文獻,可以發現,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學制度”開始成為高等教育研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之一。在大學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大學制度問題并非一直是大學發展中的重點。相反,相當長的時期內,大學制度本身并不成其為問題。早期對于大學的研究甚至很難上升到組織層面,而是更多地局限于“機構”內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當然,這種現象的存在并非高等教育研究所獨有。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界對于制度的關注也只是晚近的事情。以今天人文社會科學中的顯學——經濟學為例,其早期的研究通常以為土地、能源等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決定因素,其后人力資本的盛行,使人們開始重視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直到1973年諾斯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才鄭重指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是西方世界興起的真正原因所在。此后,經濟學研究才開始重視制度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諾斯之后,以科斯、德姆塞茲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制度分析”已成為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分析框架。以至于在今天“制度”本身已經成為一種“主義”,即所謂新制度主義。
眾所周知,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的高等教育研究興起于二戰以后,至今不過半個多世紀。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伴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發展,高等教育研究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并迅速地成長為一個新興的多學科研究領域。回顧這幾十年來的高等教育研究史,可以發現高等教育的改革實踐與高等教育研究的關注點之間存在著驚人的一致性。首先以國內為例,在我國,高等教育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學科“草創”的結束,高等教育研究中問題意識日益明顯。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新制度主義思潮的盛行,高等教育研究中關于制度的討論開始逐漸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風氣。通過中國期刊網進行檢索可以發現,從1994年起(部分刊物回溯至創刊)截止到2005年底,以“大學制度”為檢索詞檢索“篇名”可得相關文獻607篇,以“現代大學制度”進行檢索可得138篇,以“教育制度”進行檢索可得相關文獻2146篇,以“高等教育制度”進行檢索可得327篇,以學校制度進行檢索可得635篇,以“現代學校制度”進行檢索可得86篇。如果不以“篇名”而以“關鍵詞”進行相關檢索,相關文獻還會更多。除此之外,這一時期尤其是近幾年里還產生了大量與此相關的碩博士論文與專著。僅博士論文就有很多。如高桂娟的博士論文《現代大學制度演進的文化邏輯》(華中科技大學,2003),張俊宗的博士論文《現代大學制度: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制度回應》(華中科技大學,2003),馬廷奇的博士論文《大學的組織變革與制度創新》(華中科技大學,2004),胡赤弟的博士論文《教育產權與現代大學制度構造的相關性》(廈門大學,2004),崔玉平的博士論文《高等教育制度創新的經濟學分析》(北京師范大學,1997),王建華的博士論文《第三部門視野中的現代大學制度》(廈門大學,2005)等。與這種研究的熱潮相對應,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也始終是圍繞著大學制度改革在進行。從早期高等教育與市場經濟關系的討論到后來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初步完成;從條塊分割的取消到高校大合并的啟動;從《高等教育法》的出臺到《民辦教育促進法》的誕生;從早期的“211工程”到今天的“985計劃”等等,可以說大學制度改革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