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工程倫理案件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本文作者:朱琳作者單位:徐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黨政“一把手”在一個地方、單位、部門的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無論決策還是執行,都起著關鍵作用。當好黨政“一把手”,是一門系統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在社會轉型期,黨政“一把手”在決策時容易“一言九鼎”,執行時“一錘定音”,自己決策自己執行,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不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權力監督流于形式,形成不了有效的制衡,權力監督有缺失的環節,使得黨政“一把手”腐敗案件呈不斷上升趨勢?!澳暇┦性谌ツ炅覆樘幍?8件案件中,黨政‘一把手’違紀違法案件,占立案總數的9.5%”[1]廣州市“去年查處黨政‘一把手’違紀違法案件61件,占同期全市立案總數的16.23%”[2]廣州市紀委副書記張偉成對此分析說,少數黨政“一把手”為缺乏監督制約的權力所害,在大權獨攬之后,違紀違法案件多發頻發。
一、黨政“一把手”違紀違法新情況分析
查辦案件是反腐敗工作的龍頭,究其黨政“一把手”涉案的案件,我們可分析一些新情況。
(一)理想觀念異化,“一把手”墮落成“一扒手”
這些人共產主義的理想斷裂,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斷位,只知道利用“一把手”的權力謀私。物欲橫流,滿腦子的金錢腐臭,心狠手辣,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原湖南省邵陽市湘運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正處級)王邦業,第一次收錢是在當上‘一把手’后”[3]嘗到甜頭后,根本想不到什么是“飲鴆止渴”,便心急火燎,成為一個紅著眼睛在公共權力場所尋找各種機會,使用各種手段謀取不正當經濟利益的“扒手”,瞄準一個又一個,“扒”了一起又一起卑鄙無恥,作案時間連續化,手法多樣化,違紀違法的經濟數額實現最大化。
第一篇:法學本科實踐教學與法律職業契合探討
摘要: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活動對于提高法學本科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至關重要,應當從教學理念、實踐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經費支持、師資隊伍五個方面分析地方高校法學本科實踐教學與職業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尋求法學本科實踐教學與法律職業的契合途徑。
關鍵詞:法學實踐教學;法律職業;契合模式;卓越法律人才培養
2011年的《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需要提升法學實踐教學的地位、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通過法學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在走出校門、步入職場時能夠迅速適應法律職業的職業特征、很快進入工作狀態。這就意味著法學實踐教學必須與法律職業的需求相契合,探討法學實踐教學與法律職業契合的模式,成為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必要途徑。
一、地方高校法學本科實踐教學與職業培養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地方高校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的現狀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當前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現象及危害;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的原因;我國企業誠信體系的重構等進行講述,包括了不少企業任意逃廢銀行債務,銀企之間陷入信用危機、企業之間失信賴賬,商業信用日趨萎縮、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會計人員做假賬,提供虛假財務報告,虛假財務信息,誤導投資者和消費者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誠信是經濟交往主體之間的聯系紐帶,是經濟活動的潤滑劑,企業信用狀況在我國信用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現了比較嚴重的企業誠信缺失現象,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因此,重建企業誠信體系。開展誠信道德與精神文明建設,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企業;誠信缺失;原因;對策
“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商無信不富?!闭\實守信作為我國傳統道德中最重要的規范之一,是人們立身處世之本,是道德修養的必備要義,也是社會交往和國家治理的基本準則。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經濟交往主體之間的聯系紐帶,是市場經濟的神經,是經濟活動的潤滑劑,企業誠信狀況在我國信用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誠信道德對人類社會的構建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我們卻不無遺憾地看到,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誠信道德變成了當今社會的一種稀缺資源,其狀況與時代的發展極不協調。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調查系統2002年中國企業信用調查報告表明,有77.9%的企業擔心買來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不好,怕買的是假冒偽劣產品;有62%的企業認為,在商務活動中,一定要小心防止上當受騙;63.6%的調查對象認為,現代企業在經營上應重視職業道德。由此可見,當前我國企業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企業信用缺失現象比較普遍,這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一、當前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現象及危害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市場經濟越發達就越要求守信。然而,目前我國一些企業在具體經營運作的經濟行為中,誠信缺失的現象比較普遍,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論文提要:法院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司法和諧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指導下建設法院文化的重要目標。司法和諧理念的提出,既有傳統的繼承性,又有現代的創新性。司法和諧,是堅持法治為前提的和諧,和諧是對法院審判活動的精神指引坐標和社會評價標準。正確處理法律制度與和諧理念之間的關系,是落實司法和諧的關鍵,“堅持法治,則和諧生;拋棄法治,則和諧亡?!痹诰唧w審判領域,實現司法和諧有不同要求,而加強法官綜合素質培訓、完善訴調對接機制等無疑是共同的路徑。
主題詞:司法和諧法治理念法院文化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在第七次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司法和諧”理念,并要求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努力創建和諧的訴訟秩序,著力維護和諧的司法環境。司法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偉大系統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法律理念的提出,司法和諧有深刻的社會背景,也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本文重點探討的是,司法和諧的內涵所在以及如何實現司法的和諧。
一、和諧理念的傳統性和現代性
和諧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古典哲學的主要派別都表達了對“和”的推崇和向往。孔子將“和而不同”作為理想人格的標準,孟子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莊子•齊物論》),從個群關系、人我關系的角度,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并提出一系列旨在實現人際與社會和諧的道德原則以及建設大同社會的遠景理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而“道”的重要特征即是“和”,從主客關系、物我關系的角度,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以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莊子則提出:“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保ā肚f子•內篇》)宋明理學對古典和諧思想予以辯證綜合,或從物我和諧推及人我和諧,或從人我和諧推及物我和諧,同時十分看重人與自然的和諧,認為這是全部人生和諧的現實基礎,是人生修養的終極目標與境界。
可以看出,和諧是我國古代哲學對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化描述和向往,甚至把和諧作為社會關系的本質來看待。我國古代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社會資源的流動相對滯后,“熟人社會”是主要特征。熟人社會對利益紛爭的解決有獨特的要求,除了案件本身的是非外,還需要考慮許多案外的因素。這些因素不是審判機構強加的非理性因素,而是對當事人長遠利益的更加周全的平衡。這必然在我國古代的司法領域得到體現,民事糾紛多數在鄉里組織或家族內部解決,而那些訴訟到官府的民事案件往往是因為當事人之間比較大的分歧或者其中某個當事人的主觀惡性比較大,使得國家司法權力的介入成為必要。
近兩年來職務犯罪情況分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但由于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有很多不完善之處,給一些腐敗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權力腐敗漸呈蔓延之勢。由于權力腐敗主體所處的地位及所具有的社會影響,其負效應遠遠超出腐敗本身對社會造成的直接損害。如何從根本上遏制腐敗,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無法回避的課題。本文試從2002-2003年我院查辦的職務犯罪案件情況,就腐敗的特點、成因及對策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數字分析
1、案件數量及比例。2002-2003年,共立案偵查各類職務犯罪案件41件45人。其中,共同犯罪4件,大要案34件。在這41起案件中,貪污案件16起,占立案總數的39%;賄賂案件11起,占立案總數的27%;挪用公款案件9起,占立案總數的22%;瀆職侵權案件5起,占立案總數的12%。
2、犯罪嫌疑人素質。從45名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來看,小學文化的有1人,占總人數的2%;初中文化的有9人,占總人數的20%;高中文化的有15人,占總人數的33%;大專以上文化的有20人,占總人數的44%,高學歷在此類犯罪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從犯罪時的年齡分析,主要集中在30-50歲,有32人,占總人數的71%。其次是50歲以上的有7人,占總人數的16%;20-30歲的有6人,占總人數的13%。
3、犯罪嫌疑人身份。45名犯罪嫌疑人中,從行業發案規律來看,在國有企業工作的有29人,在國家機關工作的有9人,在事業單位工作的有2人,金融部門工作人員、個體私營者分別是3人和2人。國有企業工作人員涉嫌犯罪呈高發態勢,占到總人數的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