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導尿病人的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昏迷病人;留置導尿管;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167-02
留置導尿是大多數病人手術前必要的護理措施。術中可通過尿量及時了解腎功能,決定輸液量;術中排空膀胱可防止損傷鄰近器官,有利于暴露手術野;術后可防止尿潴留。持續導尿時采用橡膠導尿管不易固定、易滑脫而引起感染,目前多采用雙腔氣囊尿管。近年來,為了提高手術病人留置尿管期間的舒適度,減少留置導尿的并發癥,許多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1病例資料
患者,女,83歲,因“高血壓5年以上,突發頭痛,伴意識障礙,院外行右顳頂枕葉血腫清除術后,持續植物人狀態”,于2010年10月轉入我院。患者入院以來一直處于昏迷狀態,生命體征平穩,無自主排便、排尿,給予留置導尿管,期間發生二次菌尿。2010年12月經導尿常規檢查顯示: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尿液渾濁,尿液順導尿管遺漏,給予更換導尿管1次,鼻飼諾氟沙星0.2g,每日2次;0.9生理鹽水250mL加慶大霉素16萬U沖洗膀胱,用藥7天后復查,小便常規恢復正常。于2011年2月進行小便檢查,尿液再次出現WBC(+++)、尿液渾濁,靜脈給予頭孢唑林鈉1-0g,每日2次;替硝唑0.4g,日2次,7天后復查小便常規,恢復正常。該患者未再出現小便異常現象。
2討論
2.1選擇合適的導尿管
由于本例患者年齡較大,盆底肌肉組織松弛,且患者處于昏迷而需要長期留置導尿管,可能需要反復導入。因此,首先必須選擇具有生物相容性較好的雙腔氣囊硅膠導尿管,而且宜選擇稍大的導尿管,這樣可避免因導尿管過小而導致尿液順著導尿管外壁溢漏。
2.2保持尿道口的清潔
首先,在導尿前,必須清洗會,再使用0.05的碘液清洗會和尿道口周圍2次,然后在無菌操作下進行導尿。操作時,因硅膠雙腔氣囊導尿管的頭部與氣囊之間的距離一般為4~6cm,在見尿液后可將導尿管插入尿道約6cm,再小心地將導尿管向尿道口方向慢慢回拉,這樣可有助于使導尿管的氣囊不會因為插入過淺而損傷尿道。在經過仔細檢查后,確信氣囊完全送入膀胱時,再根據患者的情況注入一定體積的生理鹽水,一般為1O~15mL,這樣既能有效地防止導尿管脫出,又能減少或避免尿道、膀胱損傷及尿液滲漏。留置導尿管后,每天還須使用0.05的碘液清洗會和尿道口周圍2次,并且在每次大便后及時清洗、同時使用0.05%的碘液清洗會和尿道口周圍,這對保持尿道口的清潔和無菌以防止逆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勺畲笙薅鹊亟档筒?a href="http://www.jiamaocode.com/haowen/100471.html" target="_blank">人的痛苦和并發癥發生。
2.3保持尿液引流的通暢
引流管和集尿袋位置的高低對于保持尿液引流的通暢是非常關鍵的,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必須低于息者的膀胱位置,這樣可防止尿液返入導尿管和膀胱內,同時防止引流管受壓或發生扭曲、堵塞,從而保持尿液引流的通暢,減少反復插管導致的感染。同時,必須隨時注意觀察尿液的顏色、尿量,定期更換集尿袋,集尿袋里的尿液及時倒掉,避免尿液返流,尿袋的位置應低于膀胱下10cm。要加強留置導尿管期間的管道護理,保持引流的通暢,避免泌尿系統的感染。
2.4定期或不定期沖洗膀胱
可采用靜脈輸液法,通過導尿管來沖洗膀胱,先用0.05的碘液和酒精消毒硅膠雙腔氣囊導尿管后,再將注射針頭插入消毒好的導尿管部位,而硅膠雙腔氣囊導尿管的彈性可以密閉針孔,保持導尿管系統的密閉性。
2.5更換留置導尿管
目前,在長期昏迷患者留置導尿管的護理過程中,通常是每月更換1次導尿管。文獻報道,院內泌尿系感染主要危險因素是插尿管、留置尿管持續時間長及無菌操作不嚴格、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等,通常留置導尿管后的第7、l4、20、28天時發生菌尿的比例分別為20、50、65、80。通過對本例患者的護理表明,對于需要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來說,如在14-20天之間更換1次導尿管較佳,但如果留置時間較短,就會導致插管的次數增加。對于患者來說,不僅增加插管時的痛苦,而且增加導致尿道的損傷的可能性,并增加尿路感染的機率,最終導致菌尿比例的增加。對于長期昏迷的患者,14天更換1次導尿管能很好地減少菌尿的發生。
2.6適當增加飲水量
為了減少膀胱沖洗的次數,預防長期留置導尿管的患者發生泌尿系結石及感染,患者可適當增加一定的飲水量,使尿量適當增多,利用自身尿液起到生理性尿路沖洗作用,以減少患者菌尿的發生率。該患者自人院以來,尿量能維持在每天2000-2500ml很好的沖洗膀胱的作用,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3預防尿管拔除后尿潴留
3.1膀胱再訓練如果尿管持續開放,膀胱處于持續空虛狀態,容易使膀胱肌張力消失,迷走神經興奮性抑制,導致膀胱收縮力下降。所以臨床中護理人員可根據病人的尿意來進行間斷夾管。也可進行意念排尿,即每次前5分鐘,讓患者臥床全身放松,想像自己在一間寬敞的衛生間,聽著潺潺的流水聲,準備排尿,并試圖自己排尿,然后護理人員緩緩?;颊呦胂筮^程中要利用全部感覺。讓患者充分參與到護理工作中去,與患者建立共同參與型護患關系,利于患者提高自我護理水平。
3.2拔管時機選擇臨床大多數先行夾管,等患者有尿意時,拔管。有學者認為拔管前將膀胱內的尿液放盡,無菌操作下將36―37℃的生理鹽水400ml加慶大霉素16萬u保留至患者有尿意時拔出,可減少尿道刺激癥狀的發生,提高拔管后自行排尿的效率。
4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長期昏迷病人的特征,要有針對性的展開留置導尿管護理工作,提高留置導尿管護理效果,將留置導尿管方法的效果充分的發揮出來,提高病人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郭喜桃.老年病人留置導尿及護理[J].甘肅醫藥,2010,05:5.
[2]覃梅梅.手術病人留置導尿管的護理[J].家庭護士,2011,17:15.
[3]程鳳,張靜,徐詠梅.老年病人留置尿管漏尿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13:94-95.
【關鍵詞】 糖尿??;飲食護理;心理疏導。
1 病因和發病機制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共同特征的代謝異常綜合征。因胰島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兩者共同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等代謝紊亂。
1.1 遺傳因素
糖尿病的發病率在近親血統和非近親血統中存在顯著差異,前者較后者高出5倍。目前認為,糖尿病是由某種基因受損所造成的:1型糖尿病是人類第六對染色體短臂上HLA-D基因受損,決定了1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2型糖尿病是由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線粒體基因受損而引起。總之,不管哪種類型的糖尿病都是基因受損所導致的遺傳易感性,加之病毒感染、精神因素、環境因素導致發病。
1.2 精神因素
近年來,中外學者研究證明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伴隨著精神緊張,生活工作壓力增大及各種應激狀態發生,會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使糖尿病發病率明顯升高。
1.3 環境因素
目前認為中心性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誘發因素。隨著人口老齡化,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變,糖尿病發病人數正逐年增加,其中2型糖尿病遠高于1型糖尿病。“節約基因”學說認為,人在食物不足的環境中,可節省能量以適應惡劣環境。當食物充足時,飲食過多而不節制,隨著年齡增加,體力活動又逐漸減少,營養過剩導致肥胖,使原有潛在降低的胰島素B細胞負擔過重,致使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誘發糖尿病。另外,病毒感染也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已知1型糖尿病與多種病毒感染有關,病毒感染可直接損傷胰島組織引起糖尿病,也可能損傷胰島組織后,誘發自身免疫反應,進一步損傷胰島組織引起糖尿病。
2.飲食護理:飲食治療是各種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和重要手段。病人所進行的其他治療措施均應建立在科學飲食治療的基礎上。只重視藥物治療,不控制飲食,只能事倍功半。
2.1制定總熱量控制標準,保持理想體重:
理想體重是由病人的年齡、身高來決定的,40歲以下者:標準體重(kg)=身高(cm)-105(厘米);40歲以上者:標準體重(kg)=身高(厘米)-100(厘米)。然后再根據理想體重計算出病人每天所需要攝取的總熱量。成人休息狀態下,每日1kg體重所需熱量25~30千卡,輕體力勞動者30~35千卡,中度體力勞動者35~40千卡,重度體力勞動者40~45千卡。孕婦、哺乳期婦女,營養不良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每天1kg體重可酌情增加5千卡總熱量,肥胖者可酌情減少5千卡。
2.2 食物的組成和分配
(1)碳水化合物應占總熱量的50%~60%,最低每天不能少于100g,以多糖為主,少用單糖和雙糖,因單糖和雙糖在腸道吸收快,不利于控制血糖,且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雜糧。(2)蛋白質含量一般不超過總熱量的15%,成人每天1kg理想體重為0.8~1.2g,孕婦、哺乳期婦女、營養不良或有消耗性疾病者可增加至1.5~2.0g,伴有糖尿病腎病而腎功能正常者應限制到0.8g,血尿素氮升高者應限制在0.6g,蛋白質至少有1/3來自動物蛋白,尤其在合并腎病時,應控制植物蛋白的使用。(3)控制脂肪攝入量,控制脂肪能夠延緩和防止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目前主張脂肪應控制在總熱量的25%~30%,甚至更低。應限制食用飽和脂肪酸如牛油、豬油、羊油、奶油等動物性脂肪,可食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還要適當控制膽固醇。
2.3飲食注意事項:
(1)控制總熱量:控制飲食的關鍵在于控制總熱量。當病人因飲食控制而出現饑餓感覺時,在保持總熱量不變的原則下,可適當增加蔬菜、豆制品等,凡增加一種食物應同時減去另一種食物,以保持飲食平衡。(2)定時定量:根據病人生活習慣、病情和藥物治療的需要進行安排。對病情穩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按每日三餐1/5、2/5、2/5或各1/3分配,盡量在一定時間內進食,并盡量避免外出聚餐而使血糖波動,影響病情。(2)少食多餐:同等量的食物分幾次食用比一次進食對血糖波動影響較小,并可減少對胰島素B細胞的負擔,對控制血糖有益。(3)嚴格限制各種甜食:包括各種糖果、甜點心、餅干、水果及各種含糖飲料,因含有大量單糖、雙糖,進食后血糖會迅速升高,不利于控制血糖,故應禁用。對于血糖控制較好者,可在兩餐間或睡前加食少量水果,但進食水果也應適當減少主食量。(4)限用食鹽:過多的食鹽可提高淀粉酶的活性,促進淀粉消化和游離葡萄糖的吸收,升高血糖,加重病情,所以患者每日食用鹽控制在6克以下,并慎用各種腌制品及咸菜。(5)禁煙酒:酒中的過量乙醇能直接損傷胰腺,使原本受損害的胰腺再受打擊,難以恢復,病人在飲酒的同時進食碳水化合物,血糖即可迅速升高,失去控制。煙中的尼古丁能刺激腎上腺的分泌,可使血糖升高,使血小板黏著性增加,也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6)少喝濃茶和咖啡:咖啡因可升高血糖和膽固醇,并可使糖尿病并發冠心病的病人產生心律失常、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故應注意。(7)多食含纖維素高的食物:食物中的纖維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過腸道,從而減少和延遲糖類食物在腸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同時又可增加腸蠕動,保持大便通暢;纖維素體積大,進食后有飽食感,可減少食量,有利于控制體重;可溶性纖維素又能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循環中的胰島素水平減少患者對胰島素的需求;食物中的纖維尚有一定的降低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癥和冠心病。(8)供給充足維生素和無機鹽:凡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易并發感染和酮癥酸中毒。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粗糧、干豆類,蛋、動物內臟和綠葉蔬菜含維生素B較多,新鮮蔬菜含維生素C較多,應注意補充。同時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鋅和鈣的食物、防止牙齒脫落和骨質疏松。
3.心理疏導:糖尿病為終生疾病,需要嚴格的飲食控制、監測血糖及藥物治療,容易使病人產生焦慮、抑郁和煩躁情緒,不能有效地堅持飲食、治療計劃,對治療失去信心。護士應詳細了解病人及家庭成員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和態度,以及病人所在社區或者單位的醫療保健服務情況,采取多種方法,指導病人及家庭增加對疾病的認識,如講解、發放宣傳資料等,向病人說明情緒激動、精神壓力對疾病的影響,并指導病人正確處理疾病導致的生活壓力。強調糖尿病可防可治性,解除病人及家屬的思想負擔,樹立起與糖尿病長期斗爭和戰勝疾病的信心。
4 結論
病人堅持保持樂觀情緒,心情愉快,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認識到控制飲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具體實施及調整的原則和方法,生活規律、戒煙酒,注意個人衛生,就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減少并發癥,提高生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糖尿病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
參考文獻
[1] 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M].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6.
我科自2009年5月~2010年7月共收治糖尿病病人82例,其中男45例,女37例,年齡50.5±10.0歲,82例病人各項檢查指標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
1 心理護理
1.1 入院時病人的心理護理:病人一旦被診斷為糖尿病而入院,由于情緒低落,很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其表現為恐懼、懊喪、焦慮、抑郁。有時病人甚至難以接受這個事實。這時,護士應讓病人進入角色,即讓病人承認事實,從心理上給予耐心疏導,幫助病人及家屬了解疾病的過程,對病人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答,并注意禮貌性語言。護士在進行各項處置操作過程中,更多關心病態,讓糖尿病病人知道糖尿病雖目前尚不能根治,但合理的控制飲食,適當的體育運動,科學的應用藥物,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延緩其并發癥的發展,并能像健康人一樣,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長壽。
1.2 治療中病人的心理護理:治療開始后,患者較注意自己的病情變化,對其現的癥狀的改善,有關項目的檢查結果不很理想時,就會擔心疾病是否會好轉,心理負擔較重,情緒不穩定,表現為痛苦、抑郁。此時,護士要用所掌握的知識,根據病人不同的心理、客觀實際給病人做好解釋疏導工作,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因此它的治療是長期的,既來之,則安之。從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積極配合治療。
有些糖尿病患者,經多方醫治后,對自己的病情、常用藥物一知半解,憑借自己“久病成醫”的經驗,點名要藥或私自停用、加用藥物。有的病人經常詢問同種病的病人所用的藥甚至偏信道聽途說,到處尋找驗方、秘方,只要涉及醫治本病,就背著醫生偷偷試用。過分迷信廣告宣傳,還有人片面地認為價格昂貴的藥就是好藥,好藥治療效果就好,忽略了對癥下藥。這時護士應向病人解釋清楚藥物的作用及用藥方案的科學性,不同的藥或同一種藥,對不同的病人有著諸多的個體差異,勸說病人堅持合理的藥物治療,耐心講解錯誤用藥所造成的危害,真正解決病人的思想問題。
2 健康指導
2.1 檢查、治療過程中給予健康指導:病人確診后,下一步進行的是各種檢查、治療。這時,護士便可結合病人的具體病情進行個別宣教,內容包括:疾病的發生原因、治療方法、并發癥的預防、自我護理常識、飲食調護、用藥常識及注意事項等。 轉貼于 2.2 出院指導:雖然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但由于各方面的條件所限,患者不能長期住院治療,當病情趨于穩定,血糖、尿糖及并發癥得到了較好的控制,醫生同意出院前,護士應幫助病人學會身心兩方面的自我管理。
2.2.1 讓病人認識到適當的運動和飲食的控制是促進和維持健康的需要。
2.2.2 指導病人正確測尿糖、血糖及家用血糖儀的正確使用方法。
2.2.3 保持皮膚清潔,適當的護理好腿、足及趾甲,避免感染。
2.2.4 教會病人及家屬以無菌技術正確注射胰島素,輪換注射部位,劑量準確,了解所使用胰島素的類型、作用時間、強度及高峰期。
2.2.5 讓病人及家屬知道潛在低血糖的表現,如頭暈、煩躁不安、多汗、脈細數、語言不清等,患者應隨身攜帶糖果及餅干食物,以備及時食用,如低血糖反應在家中發作,家人要立即給病人服糖水、果汁等食物,如不見好轉,馬上送醫院。
【關鍵詞】尿道;創傷和損傷;骨盆;護理
作者單位:441200湖北省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外傷致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斷裂是外科常見的疾病。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斷裂的患者,疾病恢復期長,需較長時間的臥床治療休養,實施人性化系統化整體護理,對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有積極作用。本組56例,49例不需長期擴張尿道,占總的87.5%。無1例護理并發癥發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7~2009我院共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后尿道斷裂的患者56例,男年齡16~58歲,均于傷后24 h內就診。全部病例診斷為后尿道斷裂。在規范處理其他嚴重損傷后,56例均在傷后36 h內接受一期尿道會師術治療。全部病例應用的Foley導尿管均在4周后拔除。
1.2 治療護理結果 56例隨訪4~36月。骨盆骨折均在6個月內愈合。全部病例中49例拔管后行短期尿道擴張后,均能自行排尿,且尿線較粗;另有7例尿線變細,需定期擴張,均無尿失禁,無護理并發癥發生。
2 主要問題及相關因素
人性化護理模式提倡的“以患者為中心”,將患者視為一個生物、心理、社會的完整的人,并以此作為設計護理程序、制定護理管理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1]。本組護理是從體現人性化服務理念著手,以護理程序為框架,以誠信、理解尊重、換位思考等人性化服務理念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以誠懇的態度、親切的語言與患者溝通,全面了解分析評估影響患者康復的主要問題,針對性制定和實踐護理計劃。
2.1 焦慮、恐懼 突發事故致患者骨盆骨折并后尿道斷裂,患者角色強化,心理上在短時間內難以承受,加上病情重、需要較長時間平臥臥床治療休養、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和手術方式及手術效果缺乏認識,擔心預后功能是否能恢復;特別是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更是憂心重重。本組患者大部分是一家之主,受傷后不僅不能為家庭創造價值,且需花錢治療,還要家屬照料,患者變得少語、易怒,有的甚至拒絕治療、拒絕飲食。這些焦慮、恐懼的心理極大地影響患者的治療和康復。
2.2 舒適改變 骨盆骨折、后尿道斷裂的損傷和尿道會師術切口疼痛較劇烈,患者的舒適度大大降低;加上限制、外傷致多處軟組織損傷、會師術恥骨聯合上膀胱造瘺和氣囊尿管的刺激,產生一系列膀胱刺激癥狀,使患者疼痛、不適感加重。
2.3 潛在并發癥 骨盆骨折并尿道斷裂行會師術后,有發生尿道狹窄的危險。較長時間限制平臥臥位骶尾部等長期受壓部位,有發生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長期臥床,肺活量減少,肺功能降低,易發生墜積性肺炎;長期臥床,活動減少腸蠕動減弱,易發生便秘;長期臥床,易發生廢用性肌萎縮,致關節強直、足下垂等。
3 護理措施
3.1 心理疏導 分析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的原因,主動、耐心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據患者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采取個性化的疏導。積極了解患者心理、家庭、社會狀況,實實在在地幫他們解決困難。如對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主動與主管醫生溝通,幫助選擇既能保證療效又經濟實惠的治療方法和用藥,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護理人員平時及時巡視病房觀察病情,用親切的語言多與患者和其家屬交談,給其以親近和信賴感。在治療護理中向他們反復講解、介紹骨盆骨折并后尿道斷裂的發展、轉歸及其相關的知識,講明檢查、手術、治療用藥、飲食、鍛煉、注意事項,講明術中置膀胱造瘺管、放置導尿管和術后絕對平臥的目的和須注意的事項,講明早期的康復訓練方法、目的意義等,讓患者及其家屬消除疑慮,解除焦慮、恐懼心理,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參與護理計劃制定,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和康復訓練。
3.2 舒適的護理 患者舒適度的改變,主要是外傷致骨盆骨折后尿道斷裂、軟組織損傷和手術切口疼痛所致。首先要積極主動地舍身處地、和顏悅色、誠懇地與患者溝通,說明損傷后1~3 d內比較疼痛,尤以夜間為重,并向患者講明損傷疼痛的性質、部位和規律,從而提高患者對疼痛的耐受力。必要時遵醫囑應用鎮痛藥。其次是設施人性化,病室光線柔和,走廊有防滑提示,地面刷防滑塑膠,洗手間放防滑墊等。三是做好基礎護理,做到說話、走路、關門、操作輕,保持病床單位平整、整潔、安全、安靜、舒適的病室環境,給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休養環境。四是在不影響治療的前提下,鼓勵患者看書、看電視、聽音樂,以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感。
3.3 管道護理
本組病例均施行了尿道會師術或尿道會師+尿道端部分吻合或周圍組織縫合+術后牽引術,患者術后需留置導尿管和膀胱造瘺管。留置導尿管和膀胱造瘺管是治療尿道損傷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必須做好管道護理。一要固定牢固。保持通暢,防止扭曲、受壓、脫落、阻塞。保留尿管須2~3周,期間禁止更換尿管。造瘺管留置1周,拔管前先夾管,觀察其是否通暢。排尿困難或造瘺口有漏尿則延期拔管。拔管后排尿時,教會患者如何按壓瘺口,以減少滲出。二要保持牽引的有效性。氣囊導尿管呈45°角牽引,重量為500 g,牽引1周。三要預防感染。引流袋要低于恥骨聯合水平。保持尿道口、會陰清潔,每天消毒2次。每天在無菌操作下行恥骨膀胱造瘺管沖洗、更換尿管引流袋,及時傾倒尿液,保持引流袋低于恥骨聯合水平。保護造瘺口周圍的皮膚,每天更換敷料,外涂氧化鋅軟膏。四要觀察記錄尿液的顏色和量。
3.4 潛在并發癥護理
3.4.1 尿道擴張的護理 尿道損傷的患者常并發尿道狹窄。指導患者及時、定期進行尿道擴張。患者尿線變細時,及時進行尿道擴張,防止時間過長引起尿道擴張困難。本組 7例尿線變細,為預防其尿道狹窄,去除導尿管后每周尿道擴張1次,持續3次后改為1月1次,持續2次后視情況而定。首次尿道擴張時因尿道狹窄,疼痛劇烈,護士要先向患者說明尿道擴張的重要性和配合要領后,再進行尿道擴張。尿道擴張術后詢問患者首次排尿困難與否、尿流變化及尿液的顏色和量,對出現血尿的情況向患者解釋清楚,減輕患者恐懼心理2]。
3.4.2 便秘的預防 多數患者由于排便的習慣方式、排便環境的改變,不習慣臥床和旁邊有人排便,以至于不排便引起便秘。此時,我們要耐心地向患者說明按時排便的重要性,營造排便環境,幫助患者排便。平時指導患者多食富含粗纖維的粗糧、蔬菜、水果和潤腸通便的蜂蜜和堅果仁等,鼓勵多飲水。指導示范避免便秘的按摩方法,20 min/次,3次/日,促進腸蠕動。發生便秘,積極處理。當患者便秘不能排出時,護士應戴手套用液體石蠟油后將食指輕輕插入掏出干結糞便,解除患者便秘痛苦。
3.4.3 的護理 本組患者治療休養需平臥位,且時間達3月左右,不能側臥。要每天給予1次床上擦浴,保持皮膚清潔;每2 h平托起患者,按摩受壓部位,受壓部位涂爽身粉。指導患者做深呼吸、上肢做擴胸運動,定時給予拍胸、扣背,預防墜積性肺炎。
3.4.4 指導功能鍛煉 長期平臥臥床患者易引起肌肉萎縮、關節關節僵硬、足下垂等。因此,長期臥床患者功能鍛煉尤為重要,它既可以防止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又可以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足下垂,促進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還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機體康復。鍛煉應據患者的總體情況由被動運動過度到主動運動,范圍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單關節到多關節,有床上到床下,循序漸進,逐步到位。功能鍛煉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愈合及康復的重要措施。故應向患者講解其重要性,以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并在醫護人員的正確指導下進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鍛煉,以早日康復3]。
4 出院指導
建立《患者出院康復指導卡》,便于患者進行科學的功能鍛煉。一方面護士在《患者出院康復指導卡》的基礎上,寫明個體患者康復需注意的問題。另一方面護士要教會患者或家屬進行科學康復鍛煉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如:如何正確使用拐杖,以期肢體、關節早日康復;如何保持飲食規律,預防便秘;如何觀察排尿情況,當尿線變細時,及時進行尿道擴張,預防尿道狹窄等。
5 小結
骨盆骨折并尿道損傷的病例中,膜部尿道穿過尿生殖膈,是后尿道最易損傷的部位。尿生殖膈含橫紋肌,它附著在恥骨下枝,當擠壓傷引起骨盆骨折時,尿生殖膈移位骨折端和血管叢損傷引起大出血,常合并休克和尿外滲4]。需及時觀察搶救,需將人性化的整體護理貫穿于患者救治、護理及各項功能康復指導的始終。本組56例,在積極處理出血休克、固定骨折的基礎上,通過對心理疏導、細心護理導尿管和膀胱造瘺管、指導患者及時進行尿道擴張,取得滿意效果。實踐證明,只有加強人性化護理,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發癥,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參 考 文 獻
[1] 袁劍云,金喬.系統化整體護理模式病房建設.北京:衛生部護理中心教育委員會組,1995:8186.
[2] 邵正榮,張靜,韓詠梅.骨盆骨折合并尿道斷裂的護理.中國正骨,2007,19(6):80.
【關鍵詞】人性化服務; 糖尿病; 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12-130-02
引言:近年來,人性化的概念正在深入護理的工作中,以病人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正深深地滲入護理工作者的心中。人性化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 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最優質的服務, 而且極大地推動了護理事業的發展, 真正把以疾病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發展軌道。如何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成為了臨床護理工作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為探索糖尿病整體護理方法,我院自2011年開始,在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開展了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護理措施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其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文以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間收治的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共計100人,其中男性患者56人,女性44人,平均年齡(51.9±8.4)歲,所有研究對象被要求為在我院首次被診斷為糖尿病的患者,患者一般狀況可,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及長期用藥史。所有對象均被告知實驗目的及方法,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出院前隨機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3000份,以不記名方式在1小時內完成,并及時回收。滿意度評價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未見顯著差異(P
2方法
對照組100例患者接受糖尿病的常規治療與護理,觀察組100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人性化護理服務。人性化護理的方法為:
心理護理。糖尿病是一種終身的慢性病,傳統方法上需要長期服藥,病情遷延反復及需長期飲食控制,且易并發各種并發癥,因此,糖尿病病人心理負擔較重,易產生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變化,甚至悲觀失望,這對于控制病情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糖尿病病人要保持開朗、平靜的心情,樹立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做為病人的家屬或親友,在生活上應給予照顧和幫助,心理上給予支持,使他們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健康指導延續護理組患者由護士登記造冊,統一管理,定期指導患者出院后的自我護理。開展專題講座、設立健康咨詢熱線等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識,逐步堅持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由醫、護、患三方共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護理、飲食、運動計劃,并及時指導、督促患者及家屬實施,每月進行1次檢查評估,不斷完善計劃。指導患者填寫療養手冊,內容包括每天自測并記錄尿糖或血糖、血壓、體重、運動、飲食、用藥情況及自覺癥狀等。督促患者每2~3個月來醫院復查1次。
人性化護理在患者家屬中的運用。當患者住院時,家屬同樣有急切的心情,此時需要對他們進行人性化的疏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的同時,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如年老的臥床患者,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性;術后患者的營養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及時將治療的情況告訴家屬,讓其了解治療的目的,達到家屬支持、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的目的,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生活方式及運動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應積極預防。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多飲水,做到起居有序。堅持適度而規律性的運動,對于減輕體重,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抵抗及促進葡萄糖的利用十分有利。但不恰當的運動,尤其是運動前后的護理不當,效果會適得其反。因此,運動前要做好血壓、血糖、心電圖、心功能及肝腎功能等有關檢查,根據病情幫助患者制訂個體化的運動方案。
用藥指導糖尿病是終生性疾病,需終生治療,這一點應明確告知患者,讓患者充分認識到終身服藥的重要性。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及年齡等選用適合患者的糖尿病治療藥物。護士指導患者掌握常用降血糖藥物的適應癥、作用強度、用法、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禁忌癥;強調患者須自覺遵醫囑服藥,不得隨意更改藥物,不得擅自停藥或減量;同時應防止亂用土方、秘方,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以(x±s)表示計量資料,以頻數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進行χ2檢驗,以P
4結果
經過統計學分析,發現在康復速度上,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P
5討論
糖尿病具有慢性、非傳染性的特點,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典型的病例以多食、多飲、多尿和消瘦為主要表現,糖尿病屬于全身性疾病,若不進行有效的治療,病情遷延,可導視網膜病變、腎病、腦血管疾病等,我國糖尿病患病例數在全球居于第二位,嚴重者可引起死亡,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威脅嚴重。護理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護理干預,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
以往局限于住院期間的對癥治療和護理宣教等活動往往在患者離開醫院時就自動停止,使得護理只能局限于院墻之內較為狹小的范圍。而人性化護理服務中的電話回訪搭起了醫院-患者-社會之間的聯系平臺,能夠及時掌握患者出院后的健康變化狀況和護理需要,幫助患者解決離院后的護理問題,保證了他們順利度過康復期融入社會的需要,也增加了醫、護、患的互動性,縮短了和諧的距離,從而真正實現了優質護理所倡導的由醫院延伸到社會的宗旨――讓患者滿意、社會滿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生理及心理指標水平較對照組均有更積極的改善(P
參考文獻
[1]馮玉芳.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院外治療依從性的臨床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