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導尿護理診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尿路感染是留置導尿患者中最主要的并發癥,國外很多醫院在留置導尿并發尿路感染占據醫院感染的首位,根據國內報道顯示,尿路感染在留置導尿導致的尿路感染問題已經引起臨床學者的研究和分析[1]。對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在我院進行住院期間行留置導尿患者采取護理干預措施,觀察護理干預措施對留置導尿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患者行留置導尿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年齡、性別方面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留置導尿者每天一次給予生理鹽水會陰沖洗,每周更換一次尿袋,定時排袋尿液,日間每兩個小時一次,夜間每三四個小時一次。采用常規方法拔管。
觀察組給予護理干預措施:(1)盡量選擇硅膠導管;(2)每周更換兩次尿袋,鼓勵患者多飲水。(3)常規生理鹽水沖洗的基礎上,用1%聚維酮碘溶液擦洗尿道口,每天三次。(4)尿管尿袋位置必須低于膀胱位置。(5)囑咐患者有規律收縮肛提肌,收縮時間30秒,呼氣時放松,深吸氣同時收縮肛提肌,每個小時4~6次。(6)給予患者生物反饋神經功能重建治療,使盆底肌肉正確收縮與放松。(7)每周定期檢查膀胱殘余尿量,并做相應處護理與治療。(8)在患者膀胱充盈有尿意的情況下吸干凈尿管氣囊內液體,護理人員要囑患者進行自然排尿,在排尿時使尿管自然排出。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留置導尿術后第2、4、6、12小時尿路感染發生情況。尿路感染的診斷按照《內科學》中尿路感染的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上的分析和研究,計數資料采用檢驗,p
2.結果
留置導尿術后第2、4、6、12小時后,觀察組患者尿路感染發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
3.討論
留置導尿并發尿路感染發病率在國內以及國外出現的比較高,根據國內相關報道留置導尿尿路感染發病率在40.0~90.0%,大約占據感染患者的40.0%[2]。醫院中的臨床資料報道,留置導尿術后患者發生尿路感染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1)操作不當:導尿術是一種機械刺激,在人體尿道口有很多細菌進行聚集,有報道感染致病菌對抗菌藥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如果在導尿操作中消毒不嚴格,細菌就會順著導尿管進入人體的膀胱,從而導致了感染[3]。(2)導尿材料的選擇:臨床報道中,很多不同的導尿管對尿道具有刺激,從而導致并發尿路感染的程度就會不同,硅膠導尿管是現階段中很多醫院所使用,刺激性相對于比PVC管要小,硅膠導尿管生物相容性比較好,但是價格在一定程度上比較高,超導尿管富含有親水材料,可以在人體管腔進行很好的,從而將尿路感染發生率進行明顯的降低。(3)患者健康狀態:在腫瘤以及嚴重貧血自身抵御疾病比較低的患者,進行留置導尿后就會容易出現細菌感染的情況。(4)尿管留置時間:導尿管留置在2小時中尿路感染發生率約為0.0%,大于4小時發生率增高至約40.6%,長期導尿患者發生率64.4%,在研究留置導尿術后2、4、6、12小時對照組患者尿路感染發生率分別為26.0%、53.2%、72.4%、92.3%,,從而將尿路感染與導尿管留置時間有著緊密的聯系。
使用抗生素68例(68.00%),其中使用二聯以上22例,占使用抗生素的32.35%。使用二聯抗生素的醫院感染率為18.18%,在構成比中占57.14%。抗生素使用8d以上的,感染率為23.08%。隨著抗生素應用種類的增加及使用時間延長,醫院感染發病率逐漸增高。見表3。
2.體溫及白細胞監測
(1)體溫監測:中度發熱占26%,高熱占12%。要根據護理工作制度的要求監測體溫。密切觀察病情變化。(2)白細胞總數監測:術后3~5d或出院前監測白細胞總數(10~15)×109mmol/L,占15%,白細胞總數(15~20)×109mmol/L,占6%。少數患者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而無臨床感染癥狀及體征,由于我院現未開展病原學監測,醫院感染診斷依據不足。
3.討論及對策
3.1加強醫院感染管理,降低醫院感染率及漏診率、漏報率
做好醫院感染監控,提高院感數據填報準確性和及時性,降低漏報率。二級乙等醫院管理標準中要求醫院感染率≤8%,漏報率≤10%,本次調查醫院感染率為7%,符合標準。但漏報率為57.14%,不符合標準要求。分析漏報率高的原因如下。(1)對醫院感染的認識不足,對醫院感染的管理不熟悉[3]。(2)診斷標準把握不準確,對醫院感染的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徹,未能全面掌握診斷標準[4]。醫院感染漏診漏報率高,易被虛象所掩蓋,不利于了解醫院感染的最新動態,也不利于及時采取控制措施,加強醫院感染措施如下。(1)加強領導統一認識,發揮醫院感染三級管理網絡作用。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從組織落實、開展必要的監測、嚴格管理三個環節入手,加強培訓和監督指導,降低漏診率和漏報率[5]。(2)更新醫院感染知識,掌握診斷標準和鑒別診斷標準,提高臨床醫師對醫院感染重要性的認識[6]。(3)明確目標,提高預防醫院感染管理質量,降低醫院感染率、漏診率、漏報率。
3.2加強重點環節的醫院感染管理
醫院感染占前3位的是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切口感染(產褥感染)。相關因素中導尿、剖宮產、會陰側切是重要的相關因素[7]。因此應加強重點環節管理。(1)加強病房管理,保持室內潔凈和空氣新鮮,定期檢測空氣質量。呼吸道感染時,應采取隔離措施,氧氣濕化瓶、超聲霧化裝置等吸入性治療有關的器具應嚴格做好消毒滅菌管理,有的部門把氧氣濕化水視為平安水,處于持續使用狀態,處于濕化保存的物品24h即有細菌生長,為保證患者的安全,濕化液應即開即用,專人使用的24h更換[8]。(2)嚴格導尿術的無菌管理及尿管護理,掌握導尿和留置導尿的適應證,選擇粗細適中的導尿管,縮短留置導尿管的時間,作好尿道口的護理。產婦陰道流血及惡露是細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同時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產婦護理中,護理人員要及時遵醫囑撥除尿管,防止菌尿癥發生及尿路感染[9]。(3)積極做好產婦及婦科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強營養、皮膚護理、嚴格無菌操作,降低切口感染率[10]。
3.3合理使用抗生素
為有效地控制醫院感染,要辯證地對待宿主、細菌、抗菌藥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11]。避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加抗菌藥物的毒性和過敏反應、二重感染、耐藥菌產生,浪費藥物,形成假安全感。嚴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明確指征,根據藥敏試驗,選用適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適當的劑量、給藥方法和程序,以達到殺滅致病菌,治療感染的目的,加強抗生素使用的宏觀管理,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12,13]。
3.4感染病原體分析
【關鍵詞】 留置導尿; 漏尿; 原因; 護理
留置導尿管術是在導尿后將導尿管保留在膀胱內引流尿液的方法[1]。留置導尿是臨床用于解除尿潴留、術前準備、觀察記錄尿量、保持昏迷和尿失禁患者會清潔、預防褥瘡以及促進膀胱功能恢復的基本診療護理技術。在留置氣囊導尿管導尿過程中經常發生尿液外溢現象,不僅給治療和護理帶來諸多不便,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痛苦。現將出現的原因及護理措施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筆者所在科2007~2009年留置導尿患者發生漏尿者30例,其中因導尿管堵塞漏尿者6例,因尿道松弛漏尿者14例,導尿管絕對或相對過細漏尿者9例,因膀胱沖洗漏尿者5例,因尿路感染漏尿者8例,其他原因4例,以上因素單獨或合并存在。
2 漏尿的原因
2.1 導尿管完全或部分堵塞 膀胱內有尿,但尿管內無尿液流出或僅少量尿液流出。主要原因為:
2.1.1 假性導尿管阻塞 一是因引流袋放置不當或患者不當造成尿管受壓、反折或扭曲。二是膀胱黏膜堵塞尿管,導尿管內孔貼近膀胱黏膜,引流袋及尿管構成了一個封閉系統,低于膀胱水平的引流袋對尿液有一個持續性的負壓吸引力,尿液從尿管旁邊溢出。
2.1.2 真性導尿管阻塞 因不規范的操作導致尿道或膀胱損傷,或膀胱本身疾病出血,形成血尿,凝成血塊堵塞尿管;因尿路感染、尿沉淀物產生、鈣鹽沉積堵塞尿管。尿沉淀物的形成與留置尿管時間及是否合并尿路感染有密切關系。長期導尿患者幾乎100%發生菌尿,膀胱殘余尿的長期刺激亦可導致尿路感染。細菌及代謝產物、尿液中某些蛋白質及尿鹽共同構成了包裹尿管的膜性結構,從而導致尿管堵塞。
2.2 尿道括約肌松弛或導尿管過細 老年、慢性病、長期留置導尿、昏迷的患者,尿道括約肌松弛,伴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只能選擇型號較小的導尿管,此時發生漏尿的可能性更大。
2.3 膀胱廢用性萎縮 膀胱具有貯尿和排尿的雙重功能,長期留置尿管患者,特別是持續開放引流,使膀胱貯存功能廢用,膀胱成空虛及惰性狀態,一旦尿管阻塞或認為夾閉尿管即可導致漏尿。
2.4 膀胱痙攣導致漏尿 由于氣囊導尿管的前端為一圓頭,氣囊與膀胱壁直接接觸,嵌頓在膀胱頸部刺激膀胱肌肉引起痙攣樣收縮,使膀胱頸尿道移動度增加,尿道內括約肌功能不全,膀胱頸開放而引起后漏尿[2]。
2.5 氣囊內液體過少或過多所致漏尿 氣囊的大小與尿管的粗細成正比,若尿管較粗而氣囊內液體過少,使膀胱頸處于一個開放狀態,當膀胱內壓力大于尿道夾閉能力時即出現漏尿[3]。相反,過大的氣囊壓迫雙輸尿管開口,使輸尿管蠕動加劇,輸尿管傳下來的蠕動波會引起三角區收縮以致膀胱痙攣而導致漏尿[4]。
2.6 導尿管插入過深導致漏尿 由于尿管頭端落在膀胱底或膀胱體處而非膀胱三角區,三角區內尿液沿尿管流出,將尿管變為引流管[5]。
2.7 適應不良 初次置入尿管時,由于尿管的刺激,多數患者存在排尿意識,在排尿時膀胱括約肌、逼尿肌等肌肉的主動收縮和舒張運動,致使球囊處封閉不嚴,尿液自尿管旁流出,形成漏尿現象。
2.8 尿路感染 導尿操作是致尿路感染的直接因素,留置導尿是致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留置導尿時間越長,感染概率也越高。尿路感染往往與以上各因素合并存在并互相促進。臨床上多采用膀胱沖洗作為預防和控制留置導尿患者尿路感染的措施,但是有研究證實,膀胱沖洗者尿路感染的發生率并不低于未行膀胱沖洗者,甚至更高[6,7]。此外,不合理的應用抗生素是真菌性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8]。
3 護理對策
3.1 心理護理 尊重患者的人格,做好遮擋。向患者詳細講解留置導尿的目的和方法,減輕心理壓力,告知患者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應對措施,使患者能積極主動地配合導尿。
3.2 嚴格規范的操作流程 插尿管前用0.5%的碘伏消毒尿道口[9],插管時動作要輕柔,不可強行插入,氣囊導尿管必須見尿后再插入4~5 cm,向氣囊內注入10~20 ml生理鹽水后向外回拉至有阻力時為止,禁止注入空氣,否則可致尿管前端浮于液面以上,引起引流不暢。注入生理鹽水時用力要適度、均勻,同時注意壓力變化和患者主訴,避免球囊破裂或尿管置入過程中損傷尿道。老年患者由于膀胱結構、容量的變化,球囊內注液量應適當減少,一般小于10 ml為宜,注液量過大造成球囊在膀胱內浮動,封閉尿道內口效果不好,易發生漏尿,注液量6~8 ml較適宜[10]。
3.3 處理尿管堵塞 避免尿管受壓或扭曲。懷疑膀胱黏膜堵塞可用注射器注入20 ml無菌生理鹽水,并變換。若有血尿存,可在膀胱排空后注入生理鹽水100 ml加去甲腎上腺素8 mg保留止血。鼓勵患者多飲水,可達到生理性膀胱沖洗的目的[11],預防尿管表面結晶形成,同時定期更換導尿管,阻止尿鹽積垢堵塞尿管。
3.4 括約肌松弛的護理 老年患者導尿時宜選擇型號較大、管腔較粗的導尿管。部分只能選擇較小型號尿管的患者,要保持會清潔干燥,減少感染機會。對已流出的尿液應及時清潔處理并加強臀部護理。
3.5 防止膀胱廢用性萎縮 神志清醒者,可遵照正常生理排尿反射進行排尿,即有尿意時,開管排尿,至尿液排盡再夾閉尿管;神志不清者可夾閉尿管,定時開放,須保證膀胱有一定容量后再行排尿,防止膀胱萎縮。
3.6 預防尿路感染 留置尿管是導致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危險因素,而尿路感染又可導致多種并發癥,引起漏尿,因此預防尿路感染至關重要。要做到嚴格、規范的無菌操作;防止尿液倒流;定期更換尿管及尿袋;做好會護理;鼓勵多飲水;減少甚至避免膀胱沖洗;合理應用抗生素等。
4 小結
通過對留置導尿患者漏尿的原因分析,采取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并把這些護理方法預防性應用在留置導尿患者中,有效地預防和減少漏尿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舒適感和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4.
[2] 謝晉良.漏尿點壓力測定診斷壓力性尿失禁.中華泌尿外科雜志,1999,20(11):683.
[3] 李為兵.漏尿點測定在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中的應用.醫學雜志,2003,28(2):142.
[4] 楊紅娟.氣囊導尿管應用中漏尿的原因分析與處置.中國實用醫藥,2008,3(9):47.
[5] 余愛珍.基礎護理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60.
[6] 張繼安,薛珍珍,馬金香.留置導尿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危險因素及預防對策.現代預防醫學,2003,30(1):57.
[7] 黃先娥,徐莉莉,湯云.膀胱沖洗對留置導尿患者尿液細菌培養的影響.臨床護理雜志,2008,7(1):3-5.
[8] 譚創,黃秀良.留置導尿管與尿路感染的監測分析及護理.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13):1671-1672.
[9] 劉燕.雙腔氣囊導尿管留置導尿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及預防.護理研究,2007,6(21):217.
[10] 于虹.老年患者留置導尿6例出現溢尿的原因與對策.中國民康醫學,2008(2):45.
[11] 徐波,王惠,高緒芳.留置尿管病人尿道口消毒與清潔護理的效果比較.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1):
1.1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5例,年齡28—45歲,平均38歲。手術方式:經腹全子宮切除術。隨機分為兩組,護理組35例,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等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規護理
術前完成各項檢查,進行心理護理,做好陰道、腸道及皮膚準備。術中、術后加強護理和留置尿管護理,同時密切觀察呼吸、心率、體溫、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留意患者的疼痛主訴。針對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有規劃、有目的的護理。
1.2.2預防泌尿系統感染的護理
(1)加強護理人員的無菌觀念,保證整個導尿過程的無菌、通暢和密閉。在更換引流袋或是液時都要細心操作,防止病菌侵入機體。
(2)縮短置管時間:通過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來縮短置管時間,減少泌尿系統受感染幾率,可加強腹肌和膀胱肌的鍛煉來實現膀胱功能的恢復。首先要跟患者講明原因,取得配合,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早進行鍛煉,做收腹及提肛運動,每次為10-15min,每天至少做3次。
(3)減少反復置管的幾率:選擇管質較軟,易于國定而不易脫落的導尿管;掌握好拔管的時機。拔管前先徹底消毒會和尿道口周圍,并將氣囊內液抽凈,可在術后24h膀胱充盈的情況下進行。
(4)加強相關的健康指導:保持會陰清潔,可在術后適當使用潔陰洗劑清潔外陰并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與尿道口接觸的導尿管部分,大小便后要及時清洗外陰與。囑患者多喝水,保持每日的尿量大于2000ml,可使尿路自動清潔,為減少刺激,盡量穿棉質清潔內衣。
(5)盡早發現感染征兆:護理人員要積極詢問病情并仔細觀察,早期發現感染征兆。
1.2.3泌尿系統感染診斷標準
當患者出現以下情況時,則診斷為敏系統感染:(1)尿離心后,鏡檢白細胞為5—8個/HP;(2)尿液細胞計數,白細胞大于10ul;(3)尿培養菌落數>105/ml。
1.3數據處理
應用SPSS軟件,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后護理組發生泌尿系統感染例數為3例,占8.6%,對照組發生泌尿系統感染的例數為11例,占36.7%,兩組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
3討論
關鍵詞 下腹部手術 醫院感染 護理
醫院感染又稱醫院獲得性感染,指住院患者在醫院獲得的感染。醫院感染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醫院感染發生率的高低直接反映醫院的醫療、護理質量的優劣。醫院感染率高不僅影響醫院聲譽,還給患者增加痛苦和經濟負擔。2004年8月~2009年8月住院手術患者發生的22例醫院感染病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及總結。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2004年8月~2009年8月共施行下腹部手術670例,發生醫院感染22例,均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診斷標準》確診。其中呼吸道感染12例(54.6%),切口感染5例(22.7%),泌尿道感染5例(22.7%)。發生在子宮及卵巢手術9例,闌尾切除術4例,直腸癌根治術3例,膀胱及前列腺手術6例。年齡20~82歲,平均46歲。住院時間4~28天,平均17.5天。全部病例入院時無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系統感染癥狀,體溫、血常規、尿常規正常。
護 理
呼吸道感染的預防與管理:術前囑患者戒煙,指導患者練習深呼吸,有效咳嗽。術中行氣管插管的患者,送回病房后,要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誤入呼吸道。術后盡早翻身、下床活動,有效咳痰,必要時霧化吸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做基礎生活護理,患者術后易出汗,應及時擦洗更衣。保持室內通風,定時開放門窗,減少人員流動,適當限制探視,預防呼吸道感染。
切口感染的預防與護理:術前1天晚患者沐浴更衣,術前皮膚準備動作輕柔,術前即時剔除粗毛(最好剪毛,以預防皮膚損傷)。仔細清除臍部污垢,并以碘伏進行消毒,婦科手術術前要進行常規陰道準備。對病室環境定期做好預防性消毒,保持床單清潔干燥,給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換藥器械實行小包裝,規范無菌技術操作流程,操作前認真洗手。感染傷口隔離換藥、最后換藥。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改善營養狀況。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減少易感因素,防止切口感染。
泌尿道感染預防與護理:導尿操作必須嚴格無菌操作,留置導尿管的護理應嚴格掌握無菌技術,選擇粗細合適的導尿管,動作輕穩,避免重復插管對尿道黏膜的損傷。現臨床常用的帶氣囊導尿管,插管后仍要妥善固定,避免導尿管反復移位引起污染,及時更換尿袋保持尿管系統的密閉,防止尿袋內尿液逆流。適時停止導尿,必須保留導尿時應做好會陰擦洗,保持尿道口清潔無污染。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在執行使用抗生素時,必須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關知識,按《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選擇抗生素種類,根據藥物半衰期確定給藥的間隔時間,觀察療效,適時向醫生提供停藥和換藥的依據,以保證療效,防止院感的發生。
討 論
呼吸道感染:本組資料顯示,呼吸道感染在醫院感染中居第一位,與近期有關文獻報道相一致。究其原因與侵入性操作、長期臥床、基礎疾病及不合理抗生素應用有關。本組12例除1例為全麻氣管插管侵入性操作,術后未能有效排痰致肺部感染外,大部分患者因機體抵抗力弱,營養狀況差,慢性貧血,患者術后怕風經常關閉門窗,室內通風不良等,是導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
切口感染:營養狀況差,貧血,手術時間過長,術中無菌操作不當,是引起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生殖道菌群的逆行性污染和皮膚攜帶菌侵入,是切口感染的細菌來源[1]。室內空氣、物品污染及換藥操作流程不規范等均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因素。本組5例切口感染患者中有1例術前診斷合并慢性生殖道感染,2例貧血,1例直腸癌根治術及1例宮頸癌根治術,手術時間較長。
泌尿道感染:本組5例泌尿道感染患者中有4例與導尿有關。與近期相關文獻報道80%的醫院泌尿道感染與導尿有關相一致[2]。導尿與導尿管的留置為細菌提供了進入泌尿道的途徑,長時間留置導尿管是感染發生的高危因素。因此,導尿的無菌技術操作和留置導尿管的護理直接與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直接相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