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家庭護理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病人長期臥床,易發生壓瘡、消化不良、便秘、肌肉萎縮等,應定時變換,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1]。隨著我國城鄉醫療條件的改善,大部分腦血管疾病、截癱、脊椎骨折等患者經及時治療能存活下來,但隨后的康復和恢復過程不可能全部在醫院完成。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我們把為長期臥床的病人提供家庭護理,特別是翻身的指導和隨訪作為重點進行了一些探索。現將作者對50例居家照料的長期臥床病人進行家庭護理翻身的指導和隨訪情況報導如下。
1一般資料
50例長期臥床的病人全部經醫療機構確診、住院治療,病情穩定后居家照看、護理,均需在外力協助下方能翻身或變換。其中腦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28例,占56%;截癱11例,占22%;骨折6例,占12%;植物人狀態2例,占4%;其他3例,占6%。體重60kg以下10例,占20%;60-75kg12例,占24%;75kg及以上18例,占36%。臥床時間最長5年,最短4個月。
2翻身方法
在病人準備出院前或出院回家后,教授病人家屬學習并熟練掌握“一人分步翻身”的方法。具體操作方法及步驟是:操作者站于病人右側。第一步,翻上半身;將仰臥的病人雙手放置腹部、去枕,用左手從病人右肩部伸入到左側肩胛部,右手同時從病人左肩部伸入,雙手向上托,用力將病人的上半身完全抬離床鋪并移到靠操作者的床鋪近側。第二步,翻雙下肢;操作者雙手分別從病人右側大腿下1/3和小腿上1/3處伸入,向上托起雙膝移到靠近操作者的床邊,并使雙膝關節微彎曲;第三步,翻臀部;操作者先用左手協助右手伸入病人左側臀部下,再把左手伸入右側臀部下,雙手盡可能相對,雙臂同時用力上抬病人臀部,使之完全離開床鋪并移動到靠近操作者的床緣;第四步,安放病人,操作者雙手分別扶住病人的肩部和臀部,輕輕地將病人翻向對側,使病人保持側臥位,并在其背部、胸前和兩膝關節間放置軟枕。
3效果觀察
50例病人的家屬經1-3次的現場示范和指導,均熟練掌握了上述分步翻身的方法,且全部按時為病人進行翻身;最長隨訪時間3年6個月,最短為3個月。結合周到的生活照料和合理的治療,50例病人無一例合并壓瘡等并發癥。
4討論
長期臥床病人的照料給其家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居家照料面臨著生活照料和護理問題。為預防病人長期臥床而出現壓瘡等并發癥,需要結合實際向家屬傳授和指導翻身的方法并要求按時為病人翻身。在教授和指導病人家屬學習和實施為病人翻身時,需要考慮的問題,一是對肥胖或體重較重的病人,機械地按照教科書上的“二人協助病人翻身側臥法”[2]為病人翻身,病人家屬在人力上不能保證每次翻身都有2人在場;而且安放病人的房間、床鋪也不一定能同時站立2人。二是對體重較輕、適合“一人協助病人翻身側臥法”為病人翻身的,家屬在不能熟練掌握翻身方法及其要點為病人實施翻身的情況下,既存在牽拉導管,引起導管脫落的問題;還存在不能掌握合適力度的問題,力度過小,不能使病人的身體完全離開床鋪,從而拖拉病人易擦傷病人的皮膚;力度過大,暴力翻身,會造成病人不適,甚至形成一些不必要的身體或心理傷害。作者傳授和指導的“一人分步翻身法”,在方法上是基于臥位時人體重量主要分布在肩背部、臀部和雙大腿部,翻身時分步搬動病人身體能做到分散用力;在實際上是考慮到不論病人身體長短、體重高低,也不論病人家屬的力氣大小,均能隨時實施,易懂好學,既適宜在病人準備出院前對家屬進行培訓,又能在社區衛生服務開設的家庭病房和社區護理服務工作中推廣。
參考文獻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門診的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探討糖尿病教育門診護理服務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3 年1月至2013年6月門診教育的糖尿病患者50 例,在糖尿病教育門診前后觀察效果。結果 經糖尿病教育門診后,患者與家屬滿意率為95%。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為75%,治療依從性為82.50%,較糖尿病教育門診前患者護理總滿意率69.67%,治療依從性54.33%,教育后患者總滿意率和治療依從性均顯著優于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關鍵詞】糖尿病; 教育門診 :護理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患者年齡42~71歲,平均(52.8±2.9)歲,病程1~12年,平均(6.1±2.6)年。
1.2 護理方法
1.2.1 糖尿病教育門診護士服務的主要內容有: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健康評估;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診斷和管理服務;制訂實驗室檢查計劃,進行術前評估及準備;進行有關健康危險因素、疾病預防、健康維護等方面的健康教育,促進患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自我護理技術;進行家庭或者電話隨訪,同時對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必要時提供家庭護理服務;對確診入院患者進行院內訪問,并提供護理服務。
1.2.2 健康教育
以患者病情情況與病史、病程為依據,選擇健康教育的內容。初次
發病且病程較短的患者與病情較輕且無并發癥的患者,在糖尿病常識的教育基礎上,教育內容多選擇并發癥的預防措施與知識。病情較重、病程較長和已經存在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教育內容需要側重于并發癥影響因素、控制病情配合治療的自我管理、緩解病情和痛苦、其他并發癥預防的健康教育內容。同時要以患者發病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為依據,采取相應的溝通方式與方法。在發病初期,患者對糖尿病的常識了解較少,應當采用態度溫和親切的交談溝通方式,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了解,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在發病中期,患者已經了解到糖尿病的知識,容易存在悲觀失望的心理,應當以諄諄善誘的方式耐心勸解患者,使其配合臨床治療;在治療末期,患者對糖尿病的了解程度很深,健康教育的內容對患者沒有吸引力,在健康教育中應當以提問鼓勵的方式,加深患者對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促進護患關系。
1.2.3 心理護理:
①鼓勵患者表達治療過程中的自身感受;②讓患者了解到治療過程中正常的生理與心理感受;③幫助患者確定為了應對所發生的事情需要哪些幫助;④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目標,避免由于期望過高帶來的挫敗感與失望;⑤肯定患者在以往治療過程中的良好表現,鼓勵患者繼續進步;⑥鼓勵患者參與以前經常進行的安全和成功的活動;⑦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進一步與患者在心理上溝通,取得患者信任[1]。
1.3 評價方法
以問卷的方式對糖尿病教育門診后的家屬滿意度進行評價,以問卷調查治療依從性。觀察教育門診3個月后復查糖化血紅蛋白的達標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8.0 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以P
2 結果
經糖尿病教育門診后,患者與家屬滿意率為95%。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為75%,治療依從性為82.50%,較糖尿病教育門診前患者護理總滿意率69.67%,治療依從性54.33%,教育后患者總滿意率和治療依從性均顯著優于教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需要掌握許多醫學常識,接受飲食、運動、日常自我護理等方面大量、細致的指導。對于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每天都有醫生、護士指導并監督其服藥、進餐等,使其在特定的環境中能有良好的遵醫行為。但對于糖尿病患者這一群體來說,院外患者占有更大的比例,他們的健康教育、護理等問題是提高社會健康和人類生活質量不容忽視的領域。目前我國社區服務尚不完善,家庭對糖尿病患者照護不足,在這種背景下,糖尿病護理門診應運而生。如今,糖尿病護理已實現專科化,糖尿病專科護士的角色相應建立,即臨床護理者、教育者、咨詢者、研究者、管理者、協調者、倫理決策者[2]。糖尿病教育門診執業護士具備的核心能力包括:專家指導能力、咨詢能力、科研技巧能力、臨床和職業領導能力、合作能力、倫理方面的決策能力[3] 。糖尿病護理門診形式主要由糖尿病專科護士獨立開設,在疾病的整個過程中,患者希望和營養師、醫師、足病診療師保持聯系,在患者就診糖尿病護理門診時,護士的職責之一就是將這些專家的建議以及糖尿病學科的新知識及時、正確地傳達給患者,以消除不同觀點給患者帶來的困惑[4]。
4 小結
綜上所述,糖尿病教育門診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開展護理門診,可以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金容,李華萍. 糖尿病護理中人性化服務的應用體會[J]. 中國衛生產業,2011,31(3):1197-1198.
[2] Hamric AB,Spross JA,Hanson CM.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an integrative approach.USA:Saunders,2009.
家政服務員培訓旨在使沒有家政服務知識的人通過培訓,初步掌握家政服務基本理論知識和服務本領,較快勝任一般家庭的服務工作。
二、培訓對象
女性年齡18周歲以上45周歲以下,身體健康,準備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的中國公民,可參加家政服務員培訓。
三、培訓方式與時數
采用集中培訓與自學、統一考試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集中培訓與自學時數比例。
備注:“理論知識培訓”主要完成理論知識部分培訓的任務;“專項技能培訓”主要完成專項職業技術培訓的任務。
四、考核要求
(一)考核標準
1.家政服務員培訓合格考核標準
(1)基礎理論考核標準(根據試卷的答題標準給予評分):
掌握家政服務的定義和主要內容;家政服務員的職業操守;了解家政服務相關法律常識;掌握相關安全和衛生常識。
(2)專業技能考核標準:
會使用日常禮貌用語;
會制作兩種以上主食、五種以上的家常菜;
懂得家庭居室清潔衛生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步驟,能使居室整齊清潔、廚房衛生間整潔無異味;
會鑒別服裝面料,并科學合理地予以分類洗滌(按照衣物特性用洗衣機或手工洗滌)、晾曬、收藏。
會使用一般的家用電器(電視機、電冰箱、電風扇、電飯鍋、吸塵器、電熱水器)及燃氣具(燃氣熱水器、煤氣灶);
懂得常見花卉養護、一般家庭寵物的飼養;
掌握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常識(如滅蟑螂、蒼蠅、老鼠);
掌握基本的護理產婦、新生兒的技能;
掌握嬰幼兒生理心理特點,能安全看護嬰幼兒;
能對老年人進行飲食起居護理。
能對病人進行簡單的生活護理。
五、培訓工作的原則與要求
(一)培訓工作的基本原則
1、實用性原則。根據各級家政服務員的實際需要,解決學員應知應會的問題。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健康概念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個體的健康應該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健康的總和。因此,人們對健康的需求逐漸提高,我們不能只注重對疾病的治療與護理,更要注重對心理的護理和疾病的預防,這就要求護理工作要深入到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為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這一全球性戰略目標,社區護理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 社區護理的定義
社區護理即是面對社區內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團體的健康服務工作,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導、家庭護理、康復指導、病人及健康人的營養指導、婦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詢等[1]。它的服務不限于一個特別的年齡群或診斷,而是提供連續性、非片斷性的服務,應用整體的方法促進健康、維護健康、衛生教育和管理、合作及提供連續性護理來管理社區中個體、家庭和團體的健康。綜合美國護士會和加拿大公共衛生協會對社區護理的定義,可見社區護理是有組織的社會力量,提供個人、家庭、社區的一種服務, 社區護士以同情、和藹、親切的態度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應用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學、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矯正每一個人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預防疾病的發生,以保持健康,必要時并從事健康人和居家病人的訪視與護理。
2 我國社區護理的現狀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快速進入老齡化,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尤其老年人是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發病較多的人群,在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方面有較多的需求,同時由于醫療費用的大幅度增長,人們花在看病就醫上的費用也越來越多,與人們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只能通過社區護理來降低醫療費用。同時,傳統的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家庭子女較少,為了工作,子女照顧老人的時間越來越少,但中華民族傳統的觀念又促使他們不得不照顧老人,有時子女只好放棄上班時間陪老人就醫,渴望社區護理人員能幫助他們照看老人,以解除后顧之憂,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從這種實際情況看,應該大力發展社區服務,解決人們的實際困難,滿足每個人的健康需求,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社區護理的真正意義[2]。
現階段我國的社區護理發展狀況尚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不少醫院雖然已經開展了某些形式的社區護理,如開設了家庭病床、護理專家門診或護理專家咨詢熱線,社區衛生服務網點的設立等,其重點仍是病人,未對人群進行健康評價,分出真正健康的給予健康的促進、有疾病傾向的給予疾病的預防和病人進行護理。一些基層衛生單位展開了部分社區護理工作,但其系統性和規范性還處于摸索階段。我國的社區護理教育可以說還是剛剛起步,至今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專門的社區護理人才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盡管對中高等衛生學校護理專業的課程結構作了調整,增設了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人文科學和預防保健的內容,但只占其課程的5%左右。基于這種教育很難滿足社區護理對從業人員的知識面以及知識結構的特殊要求,為了適應人們對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填補我國社區護理的空白,應培養一批既具有社區護理的理論知識,又具有社區護理工作能力的護理人員,擔當社區護理工作的主力軍[3]。
3 發展社區護理的策略
3.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爭取當地政府及衛生、宣傳、社會福利部門的支持 政府支持和資金投入對社區護理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要,轉變衛生工作領導者的觀念,例如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制訂社區護理收費標準,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等。在澳大利亞,聯邦和州政府除了為老年人發放基本養老金外,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也多由政府提供。社區對民眾是一個新概念,應加大宣傳力度,讓人們了解社區護理的目的、工作范圍及可能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應,了解社區護士的工作方法,糾正人們對護理工作的偏見,使社區服務深入人心,保證社區服務順利進行[4,5]。
3.2 加強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 護理人員應更新觀念,從思想上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要求,做到四個轉變:服務功能從醫療護理服務向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基本醫療和身心康復轉變;服務對象從為患者服務向為群體(家庭、社區)服務轉變;人才培養、崗位培訓從臨床護理向社會醫學、心理醫學、行為醫學等邊緣性新興學科轉變;工作方式從院內護理向院外、社區、家庭服務轉變[6]。在高等院校護理教育和大中專繼續教育中增設社區護理課程,重點培養人員的專業技能、臨床護理技能、老年人護理技能、組織管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應急能力。除此,應在醫院選派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士對其進行社區護理的專職培訓,組織社區護理見習活動、安排臨床護理實踐等,培養一批有經驗的護理人才,讓她們作為學科帶頭人,從教學、科研全面推動我國社區護理的發展[7~9]。
3.3 在社區內開展健康教育 社區內人們的健康觀念、經濟狀況、文化素質不能適應社區護理的發展。大多數人收入水平較低,不能負擔較多的醫療費用,沒有平時保健、預防疾病的意識,缺乏常見病、慢性病常識,尚有許多人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如大量抽煙、飲酒、熬夜等,這樣會造成疾病的惡化,加之不愿給子女增加負擔,有病不醫等等諸多原因影響社區護理的發展。應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如授課、咨詢、設立宣傳欄等講解健康的概念、保健的意義、疾病的常識和護理對疾病的作用等,讓人們了解社區護理的目的、工作范圍及可能產生的社會和經濟效應,使社區服務深入人心,保證社區服務順利進行[10]。
參考文獻
1 胡敏予,肖水源,周昌菊,等.培養社區護理人才的設想. 山西護理雜志,1997,11(2):57-58.
2 李偉.我國社區護理發展的現狀及對策探討. 醫學教育,2001,10(5):11-13.
3 胡敏予,肖水源.社區護理的現狀與進展. 山西護理雜志,1998,12(2):59-60.
4 方玉桂,楊玩華.我國內地社區護理的困擾與對策. 中華護理雜志,1998,34(8):503-504.
5 方琴.淺談社區護理. 福建醫藥雜志,1999,21(6):103.
6 莊華.關于社區護理的探討. 實用護理雜志,2000,16(2):31.
7 蔡秀珍.淺析社區護理. 實用醫學雜志,2002,18(5):560-561.
8 湯珺,陳蓉,李安定.社區護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衛生軟件學,2002,16(3):38-39.
【關鍵詞】家庭式護理;優質護理;兒科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0303―01
優質護理服務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自 “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開展以來,護理事業發展成效顯著。但護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仍然需要探索,因此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出: “十二五”時期要繼續扎實推進“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在各級各類醫院深化“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全面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的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全程規范化護理服務。優質護理的實施要因人而異,因不同科室而異。對于兒科病房來說,因患者的特殊性,其護理模式和護理方法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貫徹家庭式護理是兒科病房優質護理的有效途徑之一。我院兒科自2011年起在優質護理中實行家庭式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1 兒科家庭式護理
兒科家庭式護理首先要組建由護理人員、患兒及家屬組成的家庭式護理單元,自患兒入院之日起,由專門的護理人員,向患兒及家屬(主要是家屬)傳授針對患兒病情的護理知識,提供專業的支持,教會一些簡單的護理常識和護理手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使得患兒及家屬參與到醫療過程中,全方位促進患兒盡早康復。護理人員對每一位患兒的病情、家屬的情況做出準確的評估,制定出詳細的個性化計劃和實施方案。在護理計劃實施過程中,采用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方式,對影響護理質量的問題進行持續改進,服務于患兒家庭式護理單元。比如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手冊、定期或不定期主辦情景式家長課堂、小型護理知識講座等等。同時,責任護士及護士長要深入病房,不斷收集患兒及家屬的護理需求,對需求集中的問題及時形成解決方案。
2 將家庭式護理融入優質護理
2.1 兒科患者的特殊性 兒科的病人,年齡都是14歲以下,年齡小,表達能力較差或沒有什么表達能力,其對自身病情的理解有限,對醫院的醫療制度和管理制度缺乏了解。因此優質護理在兒科方面的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對護理人員的要求 首先,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是開展家庭式護理的基石,可以稱之為專業技術護理,而人文知識是開啟家庭式護理的鑰匙,是人文護理的基礎。人文護理是指具備良好人文素質的護理人員對護理對象進行的具有人文關懷的護理,其本質是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表現為對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權力和需求、人格和尊嚴的關注[1]。人文護理確立了以人為本服務理念,強調人格力量、道德水平和工作作風等非技術因素對護理工作的影響,通過言談舉止傳遞護理人員的寬容、愛心、理解與同情心,形成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激發和調動患兒及其家屬積極性,感召患兒及家屬產生熱愛生活、珍惜生命,配合護理及治療工作。其次,在家庭式護理中,對護理人員的有效溝通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有效的護患溝通則是建立和諧護患、醫患關系的前提。護患溝通,是對醫學理解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進行的,它使護患雙方能充分、有效地表達對醫療活動的理解、意愿和要求,有助于醫務人員調整自己或患者的醫學觀念,也有助于醫患相互正確理解對方,協調關系,保證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2]。良好的護患溝通是實現整體護理的基礎, 是貫徹醫學人文精神的需要, 能夠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滿足病人的全方位需求[3]。在具體工作中,我們要求護理人員從細節做起,運用精神醫患互動中的移情和反移情、情感領域內的共情等,幫助病人建立或恢復心理防御機制,幫助患兒及家屬改變焦慮、抑郁、敏感、易怒等負性心理與行為。應用語言及肢體語言交流等溝通元素, 通過學會傾聽和接觸把握患兒及家屬的反饋, 建立護患雙方的互信機制。例如,我們要求護理人員記住患兒的姓名,而不是以床號代替。
2.3 對家長的要求 根據患兒及家長不同的文化水平,采取不同的家庭式護理教育方法,選擇合適的護理補償措施,首先應當對患兒及家屬的文化、經濟、心理以及健康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確定患兒及家屬的治療性自理需求,然后根據患兒的病情、護理難度和技術要求,家長的不同情況配備不同經驗和能力的護理人員。
2.4 家庭式護理與其他護理相互配合 家庭式護理是整個護理中的一個環節,是正常護理的有力補充,不能因為有家庭式護理將正常的護理工作予以疏忽,反而應該予以加強。
3取得的效果
3.1 有利于患兒的康復 家庭式護理調動家長的主觀能動性,讓患兒家長參與到醫療與護理過程中,積極配合治療,患兒及家長心理放松,沒有戒備心理,減輕疾病對患兒及家屬的心理壓力。家庭式護理將醫療、護理、家庭式護理與家庭照顧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形成一個合力,極大地促進患兒康復。家庭式護理使得整個護理無縫對接,護理得當并且得到延續,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3.2 有利于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 醫患之間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家屬了解整個醫療過程,對自己的孩子病情充分了解,并且知道存在的危險,萬一發生意外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在護患交流中建立起了融洽的護患關系,在家庭式護理實施的過程中,家屬與護士之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雙方認同感增強,護患關系甚至達到了親密的程度。
3.3 有利于患兒后期家庭式護理的延續 小兒因生理、心理尚未發育完善,缺乏自我照料能力,容易發生各類疾病,優質護理讓家長了解了一定的護理常識,有利于家長對小孩的護理,減少疾病的發生,對一些簡單的疾病,有利于家庭康復。
3.4 有利于護理人員水平的提升 家庭式護理對護士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護士更新護理理念,不斷提高業務技能,豐富的專業知識,補充人文知識,掌握溝通技巧,提高道德修養。同時,調動護士的積極性,挖掘潛能,例如在兒科皮針穿刺技術上,我們力求每名護士做到一針見血,對血管條件允許的患兒,在與家屬溝通后,取得患兒或家長的配合,盡量采用靜脈留置針,即能減少患兒的痛苦,又能降低液體外滲的幾率,提高靜脈輸液的安全性。
4存在問題
4.1 護理人員的隊伍尚待優化 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護理人員的素質亟待提高,要將家庭式護理真正落實,其執行者是護理人員,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決定了家庭式護理教育的效果和執行情況。其次是護理人員的數量不足。“十一五”末,公立醫院中,三級醫院醫護比達到1:1.36,二級醫院達到1:1.13[4]。醫護比例、床護比例倒置問題雖然得到改善,但仍顯不足。護理人員忙于應付常規護理,雖然大家都意識到優質護理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許多優質護理的措施,但優質護理的效應未得到完全發揮,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護理人員人手不夠,人手不夠也很難有充足的時間來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
4.2 醫護之間的配合尚待加強 將家庭式護理貫徹到優質護理中,主要角色是護士,但醫療過程是個完整的鏈條,需要醫護之間密切的合作,才能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家庭式護理更多的是護理方面知識,但醫療方面知識是護理的基礎和支撐。在有些醫生眼中,護理與我醫療關系不大,使得護理與醫療出現脫節,家庭式護理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4.3 家庭式護理病案的建立 因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質量評估手段,暫時無法建立家庭式護理病案,許多病例的操作還只能停留在經驗階段。如果能建立檔案,將有助于對已取得成效的經驗進行總結,以便提升到理論層面。
4.4 護理質量的評估 護理質量的評估范圍應包括護理過程的評估、疾病康復效果的評估、家長的評估、參與家庭式護理的護理人員的評估等。難點是監測指標體系的建立,另外質量評估應與相應的激勵機制掛鉤,作為護理人員的一項考核指標。
我們將家庭式護理應用于優質護理中尚處于起步階段,有許多地方還不成熟,還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進一步總結經驗,逐步完善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曾莉.人文護理在護理教育中價值及倫理思考[J].中國護理管理,2010,10(1):73.
[2] 田渝.有效溝通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前提[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8,1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