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婦科手術后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楊惠敏
【摘要】 目的 探究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最佳護理措施。方法 100例泌尿外科患者, 按照患者住院治療的順序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 每組50例。常規組給予一般護理措施, 干預組給予程序化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干預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
【關鍵詞】 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治療;程序化護理干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4.161
近幾年來, 隨著臨床微創技術的發展進步, 腹腔鏡手術逐漸應用到各科室的疾病治療中, 且隨著臨床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 傳統的開放手術逐漸被后腹腔鏡手術治療所代替, 其中對泌尿外科患者給予后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 具有手術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患者疾病恢復時間短等優勢[1]。此外, 對該類疾病患者給予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將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復, 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本次研究采用程序化護理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擇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泌尿外科患者, 按照患者住院治療的順序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 每組50例。干預組男27例, 女23例, 年齡23~79歲, 平均年齡(46.2±10.9)歲;常規組男26例, 女24例, 年齡24~78歲, 平均年齡(47.3±10.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后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麻醉后取健側臥位, 經患者后腹膜腔進行手術, 并給予離子切割環與鈥激光光纖, 手術完成后常規留置D-J管, 并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1. 3 護理方法 常規組患者給予一般護理模式, 術前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 消除不良情緒, 指導患者放輕松, 術后告知患者相關的注意事項、 遵醫囑服藥等。干預組患者給予程序化護理模式, 具體如下。
1. 3. 1 術前護理干預 ①準備工作:手術治療前對患者進行體檢、內分泌系統檢查、出凝血時間檢查等;若患者伴有高血壓應注意將血壓值調節至正常范圍內, 并進行影像學檢查等, 確定患者的腎功能情況。②常規護理:指導患者正確進行咳嗽、 練習床上大小便等;手術前1 d不宜攝取產氣的流質飲食;術前8 h常規禁食、禁水;對患者皮膚仔細清洗等[2]。③心理護理: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均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害怕等負性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及時同患者進行親切、友好的溝通, 告知患者手術治療的原理、流程、術后注意事項等, 使得患者對手術治療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從而積極面對疾病治療。
1. 3. 2 術后護理干預 ①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術后每隔0.5 h對患者血壓、脈搏、心率等指標進行檢測;術后3 d, 每日對患者上述指標檢測3次, 若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上報主治醫生對癥處理。②常規護理:根據患者實際病情對其進行調節。若患者尚未清醒, 應將患者取平臥位, 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暢, 等到患者神志清醒后, 且測得血壓恢復至平穩狀態可調整至半臥位, 對患者定時進行翻身、拍背等, 以防患者出現壓瘡等不良情況。③預防患者下肢靜脈血栓護理:a. 手術完成后的24 h:立即給予抗血栓泵進行治療, 每隔2.5 h使用1次, 每次持續時間為40 min。b. 手術完成后的48 h:仔細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待其平穩后患者可適當進行床上自主活動。c. 術后72 h:可適當進行下床運動, 并給予抗血栓泵治療, 2次/d, 每次治療40 min;并進行下肢屈伸與鉤腳鍛煉[3], 3次/d;d. 術后7 d:待患者病情好轉后可將室內活動時間適當延長, 減少藥物治療的次數等。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干預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未出現感染、氣腫、大血管、組織感染等相關并發癥,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與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167.9±10.8)min、(180.5±19.8)ml、(22.6±7.1)h、(6.2±0.2)d。常規組48例順利完成手術, 2例患者由于出血、瘤體過大等因素而轉入開腹手術治療, 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腸功能恢復時間與術后住院時間分別為(244.8±10.6)min、(250.2±15.6)ml、(45.6±7.0)h、(19.2±0.3)d,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泌尿外科患者行手術治療前后均存在著不同的心理變化, 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及時進行護理干預, 幫助患者提高對自身疾病的認識、 緩解負性情緒、 促進疾病的早期康復等。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對干預組患者給予程序化護理干預后, 該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常規組(P
綜上所述, 對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患者給予針對性的程序化護理利于促進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復, 臨床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傅銀敏, 吳墅.泌尿外科后腹腔鏡手術術后患者疼痛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24):31-32.
[2]方碧華.后腹腔鏡手術對泌尿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及護理對策.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33):19-20.
【關鍵詞】婦科手術患者;腹脹;綜合護理;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9-158-01
婦科手術后,由于腸管受到刺激,腸蠕動減弱,導致腸腔內過多積氣,而形成腹脹[1-2]。護理工作中多采取的是簡單執行醫囑,而很少采取科學的綜合護理干預,為減少或改善患者術后腹脹,現隨機選取婦科手術患者80例,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綜合護理干預組)與對照組(常規護理組)各40例,對比分析其護理后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婦科手術患者80例,年齡17-63歲,平均年齡(35.2±11.1)歲,平均病程(2.7±1.2)個月,均自愿參加配合本次實驗研究。
2方法
2.1將上述8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40例,組間患者的年齡、病史、文化程度上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予以綜合護理,具體護理方式如下;
2.1.1常規護理方式:①健康宣教。耐心講解所患疾病的病因、癥狀、診斷、治療等知識,減少患者的恐懼與不安,建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②術前護理。完善患者的術前檢查;做好陰道沖洗、腸道、皮膚準備;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③術后護理。向患者說明手術后出現切口疼痛是正常的,根據患者各情況綜合評估其疼痛程度,教會患者通過看小說、電視、聽音樂等方式轉移疼痛。
2.1.2綜合護理方式。在常規護理方式的基礎上加以以下措施,①飲食指導。術前1d進食易于消化的軟食;當晚將進食量減半;術后6h引用桔皮水或蘿卜湯等可輔助排氣的湯汁,以增強腸管蠕動減少腹脹的發生,少吃或不吃淀粉類、豆類、糖類等容易發酵產氣的食物;告知患者術后盡量不要吞氣,抽泣與憋氣等都會吞入大量氣體,加重腹脹,所以手術后需避免用口呼吸和呻呤。②術后多翻身,病情允許的前提下盡早床上簡單的鍛煉,每2小時1次。③在保證患者正常生命體征的前提下,手術后6h予以溫水足底熱敷,每天1-2次直到患者排氣。
2.2觀察指標。
2.2.1腹脹發生率與程度:①重度腹脹:術后患者腹部膨隆,并訴切口脹痛,煩躁不安無法忍受。②中度腹脹:患者腹部膨隆,并訴切口脹痛,但能忍受。③輕度腹脹:患者術后訴輕微腹脹,自我感覺腹內有氣體轉動,但無切口脹痛感。④無腹脹:患者術后至首次排氣期間無腹脹感。
2.2.2首次排氣時間。從手術結束至第一次排氣所需時間。
2.2.3患者滿意度。患者出院時進行調查表的填寫,對護理工作者的服務態度、基礎服務、巡房頻率、健康教育、溝通情況、操作技能等項目進行評價,總分100分,小于80分為不滿意,大于或等于80分為滿意。
2.3統計學處理。用SPSS14.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構成比及絕對值表示,x2檢驗,P
3結果
3.1實驗組患者的無腹脹65.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0.00%;實驗組輕度腹脹、中度腹脹、重度腹脹比例分別是20.00%、10.00%、5.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50%、32.50%、15.00%。P
4討論
腹脹是婦科手術患者術后常見癥狀之一[3],主要原因有:手術中直接刺激損傷和腹腔炎癥等抑制胃腸道功能,使腸蠕動減弱;物、持續靜脈或硬膜外鎮痛藥物的注射,使腸管蠕動減弱;手術后長時間臥床,活動量較少,影響胃腸蠕動;手術后患者憋氣、抽泣、等吞入大量氣體,不易被腸黏膜吸收。
本研究結果示:相對于常規護理組(P
因此,婦科手術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可減少患者腹脹的發生及腹脹程度;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光儀.婦科腹腔鏡手術并發癥防治[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
[2] 陳青珊.婦科患者腹部手術后腹脹的護理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1):167-168.
【關鍵詞】 番薯羹;婦科;子宮全切手術;胃腸功能恢復
婦科手術常因麻醉、手術創傷、手術牽拉和手術后鎮痛泵的廣泛應用等綜合因素導致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延遲。患者胃腸功能早期恢復,盡早進食,對于改善機體營養,增加機體抵抗力,促進切口愈合,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1]。
2009年8月-2010年3月我科對60例子宮全切手術后的病人采取飲食干預,指導進食番薯羹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并與對照組比較,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8月-2010年3月我科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式子宮全切擇期手術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年齡30~55歲,手術時間為(1.8±0.4)h。對照組:年齡35~55歲,手術時間為(1.7± 0.5)h。兩組患者手術方式、麻醉方式一致,年齡及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術后常規護理及飲食指導 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指導、口腔護理、導管護理、會陰護理、常規宣教等,術后24h拔除尿管后指導下床活動;遵醫囑使用抗炎、止血藥物等治療。常規飲食指導包括,術后6h內禁食水,術后6h進食白粥100ml,無不適情況可每隔2h給100~200ml,如有腹脹不適則禁食,待排氣后增加進食量,避免豆制品、牛奶、甜食、油炸等易產氣食品。
1.2.2 觀察組飲食干預 除采用婦科子宮全切手術后常規護理外增加飲食指導的干預措施。鼓勵患者家屬采用玉米30g,稻米50g加水2000ml同煮,煮成稀粥。患者手術后6h開始飲粥100ml,以后每隔2h進食100~200ml,直至排氣。
1.3 療效判斷 患者術后每2h用聽診器聽診患者腸鳴音恢復情況,記錄腸鳴音恢復時間;詢問患者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觀察有無惡心、嘔吐和腹脹的發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2 結果
經過番薯羹的干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經統計學檢驗分析,實驗組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
實驗組實施番薯羹干預后排氣時間比對照組提前平均7h,首次排便時間提前平均19h,實驗組及對照組的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經統計學t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術后患者有無惡心、嘔吐及腹瀉發生方面經過檢驗分析,差異具有顯著性(P
3 討論
腹脹是剖宮產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一般在術后24h出現,應及早預防[2]。子宮全切術后,特別是中老年患者,由于創傷、麻醉等原因使部分神經支配被阻斷,胃腸神經激素調節紊亂和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因素,導致術后腸功能受到一定的抑制,術后腸功能自然恢復往往需要較長(2~4天)時間,腸功能抑制時間過久,容易發生應激性腸黏膜病變和黏膜屏障受損、腸麻痹,甚至腸粘連、腸梗阻等。因此,促進手術后腸功能早期恢復非常必要[3]。
中醫理論認為,手術后損傷人體元氣,氣虛血行不利致血脈瘀阻,氣機不暢,腑氣雍滯,或者瘀滯濕熱和毒熱淤結于六腑而不能傳化,腑氣不通以及手術時瘀血留滯等導致腸道氣機不利,氣郁血阻,上下不通,破壞了氣機的正常運行,排便停止[4]。治療上根據“六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痛”的理論,術后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疏通腸道,恢復其傳送、吸收和消化功能。
番薯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塊根,歸屬于補益藥,性甘,味平,歸脾,腎經;具有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的功效。《綱目拾遺》描述番薯“補中,和血, 暖胃,肥五臟。白皮白肉者,益肺氣生津。”《本草求原》云:“涼血活血,寬腸胃,通便秘,去宿瘀臟毒,舒筋絡,止血熱渴,產婦最宜。”
同時從營養學角度看,番薯含有豐富的淀粉、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余種微量元素和亞油酸等,營養價值很高。其含有的大量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腸道,增強腸蠕動,起到通便排毒的效果。故指導婦科子宮全切手術后患者進食番薯羹可以使胃腸蠕動功能恢復的時間明顯縮短,排氣和首次排便時間明顯提前,且能有效地預防術后惡心、嘔吐及腹瀉的發生。
總之,胃腸功能恢復是評價外科手術后患者機體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之一。番薯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指導婦科子宮全切術后患者進食番薯羹對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能促使患者盡早進食,減少輸液量,對維持手術后患者的內環境穩定,恢復體力,減少術后腸粘連、腸梗阻等并發癥有積極的作用。且番薯羹口感好、制作簡單、服用方便、經濟、實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夏華安,黃美凌,陳麗萍,等.促進婦科手術后排氣兩種方法的比較研究.臨床醫學工程,2009,12(16):63.
2 蘇應寬,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15-16.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2014一年期間,共進行婦科手術患者達86例,年齡最小的27歲,最大的62歲,手術的類型有:子宮手術24例,陰道手術37例,其他的則是宮頸炎手術。這些都是患者自愿參與研究的,無心臟病、腎病、肝病等等一系列器官疾病患者。患者被分配到各個觀察組,而且兩組的患者的年齡和手術類型無明顯差異,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對比看兩組產婦手術后的護理措施,通過對手術切口護理、心理護理、藥物康復等等一系列的措施,來觀察術后結果。1.2.1護理當患者進行手術后,護理也很重要,一般來說,手術后6小時可以采用半臥,半臥不僅僅可以減輕腹肌的張力,從而減少疼痛感,患者第一次李闖活動過的時候,需要有護士在旁邊進行指導,這樣不僅僅可以使得患者采用真確的方式下床活動,還能夠使得患者心理上有比較高的安全感,從而避免出現因為操作不當而導致的傷口撕裂和劇烈疼痛。1.2.2手術切口護理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要定期為期更換切口敷料,進而密切關注切口的恢復情況,查看是否出現感染、流膿的情況,如果切口出現了感情的情況,應該勤換敷料,保持切口附近的清潔,對切口附近進行消毒處理,避免出現更為嚴重的感染。1.2.3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對于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夠使得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因此,醫護人員做好患者的工作對于患者的康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心理護理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患者康復的進度,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之前,應該對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病情,通過和患者的交流和溝通,來使得患者心理上對你的信任,術后患者大部分都擔心疼痛的問題,這就需要醫護人員給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醫護人員要盡可能的幫他們減輕痛苦,是的他們能夠樹立起戰勝病魔的信息。1.2.4藥物干預當患者的疼痛感難以克制的時候,我們則需要用藥物來干預患者的疼痛感,通過藥物來使得患者的疼痛感減輕。1.2.5術后其他工作手術后,患者的家屬都會很擔心其病情情況,此時也需要能夠很好地安撫家屬,并且叮囑家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細節,使得家屬能夠更好地配合醫院開導患者,從而使得患者盡早達到康復的效果。
1.3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患者的VAS疼痛程度分級,將患者術后48h疼痛分為無痛、輕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①無痛:VAS疼痛等級0級;②輕度疼痛:VAS疼痛等級1~3級;③中度疼痛:VAS疼痛等級4~6級;④重度疼痛:VAS疼痛等級7~10級。1.4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運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觀察組無痛7例,輕度疼痛29例,中度疼痛6例,重度疼痛1例。對照組無痛2例,輕度疼痛15例,中度疼痛21例,重度疼痛5例。觀察組的疼痛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97.6%(42/43),對照組83.7%(36/43),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c)-075-0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ower extre 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是手術后近期常見并發癥之一,在骨科下肢手術及婦科腹部手術術后發病率達30%~50%[1-2]。發病后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治療難度,一旦栓子脫落容易形成肺栓塞(PTE),危及病人生命。為尋求降低DVT發病率的最佳途徑,我們對2005年6月~2007年5月期間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手術及婦科腹部手術病人進行分組觀察、統計DVT發病率,比較各組病人治療效果的差異性,評價口服血府逐瘀湯及護理干預對降低DVT發病率的有效性。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觀察骨科下肢手術及婦科腹部手術160例,其中骨科下肢手術80例,包括人工髖關節關節置換11例,人工股骨頭置換9例,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2例,股骨頸空心釘6例,DHS 13例,PFN 4例,股骨干帶鎖髓內釘15例,股骨干鋼板7例,脛腓骨鋼板固定5例,小腿外固定架4例,脛骨髓內釘4例;婦產科腹部手術80例,包括剖腹產手術28例,子宮切除手術34例(良性腫瘤28例,其中經腹式子宮全切除術24例,子宮脫垂經陰道子宮全切除術和曼氏手術4例;惡性腫瘤6例,其中宮頸癌4例,子宮內膜癌2例),卵巢腫瘤手術14例(良性腫瘤11例,惡性腫瘤3例),宮外孕4例。年齡17~78歲,平均57.38歲。
2 方法
2.1 病例選擇
對2005年6月1日~2007年5月31日期間我院收治的骨科下肢手術和婦產科腹部手術所有病人進行觀察、統計,隨機分成4組,每組采用不同的治療護理方法,最后每組隨機抽取病例40例(骨科20例,婦產科20例),觀察各組DVT發病率。
2.2 分組情況
觀察組A1組,應用中藥血府逐瘀湯,未進行積極的護理干預;觀察組A2組,不應用中藥,只進行護理干預;觀察組A3組,采用口服中藥血府逐瘀湯并針對DVT的高發因素有目的地進行護理干預;對照組B組,只采用傳統的護理措施,未針對DVT進行預防性治療。
2.3 DVT的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①臨床指標:約50%~80%的DVT可無臨床表現。起病較急時DVT的主要癥狀及體征有患肢腫脹、疼痛、發硬,活動后加重,偶有發熱、心律加快;血栓部位壓痛,沿血管可捫及條索狀物,皮膚呈青紫色,皮溫降低,可出現靜脈性壞疽,Homans征和Neuhof征陽性。②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查:了解血流情況,血栓形成及變化情況。
2.4 護理干預措施
包括心理護理、疾病相關知識教育、飲食指導、手術后康復訓練指導等,使病人掌握疾病的相關知識,消除抑郁、焦慮心理,穩定情緒,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2.5 中藥血府逐瘀湯方劑組成及服用方法
方劑組成: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服用方法:被選病人手術日開始,水煎服,日一劑,連續服用7 d。
2.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5軟件對各組DVT發生率進行χ2檢驗,P
3 結果
DVT發生率:A1組為12.5%,A2組為7.5%,A3組為2.5%,B組為22.5%(見表1)。A1組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P
4 討論
骨科下肢手術,髖、膝關節置換手術以及婦科盆腔手術、腫瘤手術等術后DVT發病率很高,可達30%~50%。目前用于預防、治療DVT的藥物主要有抗凝血藥和抗血小板聚集藥(小劑量阿司匹林、肝素、華法令等),這些藥物雖然能降低DVT的發病率,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DVT形成,且有出血的傾向,因此尚不能達到完全預防的目的。我們從DVT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著手,利用中藥血府逐瘀湯活血祛瘀、通脈理氣作用及系統的護理干預手段,有效預防了DVT的發生,降低了高危人群手術后DVT的發病率。
4.1 DVT的致病因素
早在1856年,Rudolph Virchow就提出血栓形成發病機制“三要素”:血流減少或淤滯、血管內膜損傷、血液高凝狀態[3],這是對其形成機制的最早認識。這些致病因素在骨科下肢手術及婦科腹部手術病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手術后、妊娠及產后或其他原因長期臥床均可使下肢靜脈內血流緩慢、血液淤滯在靜脈內,可有大量的白細胞、血小板積聚,在移向內皮細胞和基底膜之間的過程中造成內膜損害,激活凝血過程形成血栓。又因外傷、手術及感染常引起組織大量破壞、分解、嚴重脫水而引起血液濃縮,使血液凝固性增高;手術或創傷造成肢體靜脈壁的損害,可以引起血小板反應性改變,導致血小板凝集,而具有強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質細胞減少,凝血物質增加,導致血液呈高凝狀態從而形成血栓。本組觀察顯示,在未采取任何預防措施情況下,骨科下肢手術及婦科腹部手術后DVT發生率為22.5%(B組),其中妊娠、肥胖、高齡、手術后、創傷、晚期腫瘤、昏迷或長期臥床為并發DVT的高危因素。
4.2 口服中藥血府逐瘀湯對手術后并發DVT的預防作用
4.2.1 祖國醫學認為,DVT屬“腫脹”“瘀血流注”和“血瘀”等范疇,中醫稱此病為“惡脈”、“脈痹”[4]。本病多由于感受外邪,血脈瘀阻,水濕泛溢,濕熱流注于血脈經絡;或久病體虛,氣無以行血,氣血運行不暢,氣滯則血凝結,瘀阻血脈經絡而形成腫脹病。臨證見患處皮膚紅腫熱痛,循脈絡走行方向出現硬索狀物或團塊狀物等癥。阻是病變的根本,其基本病機為脈絡瘀阻。因此,活血化瘀、理氣通絡是預防、治療本病的重要法則,運用中藥應以活血化瘀為主。
4.2.2 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主治血行不暢引起的多種病證[5]。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為活血祛瘀要藥;牛膝祛瘀通脈并引藥下行;柴胡、枳殼理氣行氣,使氣行則血行。行氣活血藥物多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過程,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具有抗炎消腫,抗凝血,改善血液黏、濃、凝、聚狀態等藥理作用[6]。本研究結果顯示, A1組DVT發生率為12.5%,A1組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3,P
4.3 護理干預對手術后并發DVT的預防作用
護理干預措施包括心理護理、疾病相關知識教育、飲食指導、手術后康復訓練指導等。從解決下肢血液淤滯、高凝狀態和保護血管內膜三方面采取預防措施,積極向病人進行衛生宣教,指導病人做好預防工作:①術后臥床期間,定時變換,每2 小時一次,以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②護士指導并監督病人做下肢的主動運動或幫助病人做被動運動,如屈伸髖、膝、踝關節等運動,可以下床活動者盡早下地活動。③需長期靜脈輸液者,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④指導病人合理飲食,糾正因禁食、灌腸等引起的脫水。⑤盡量縮短手術時間,操作應避免粗暴,止血完善,術中盡可能不輸血,術后及時補充液體。⑥機械預防措施,包括足底靜脈泵、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及逐級加壓彈性襪,它們均利用機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降低術后下肢 DVT 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A2組DVT發病率為7.5%,A2組與B組比較統計有非常顯著性差異(χ2=6.17,P
4.4 聯合應用口服中藥血府逐瘀湯并行護理干預的協同作用
聯合應用口服中藥血府逐瘀湯并針對DVT的高發因素有目的地進行護理干預,使兩者預防作用協同相加。A3組病人采用護理干預(包括機械預防)和藥物預防聯合應用的綜合措施,使臨床DVT發生率降到最低(2.5%)。本組共1例并發DVT,為高齡肥胖高血壓實施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患者,經積極抗凝、溶栓治療,病人很快痊愈。所有病人治療期間無明顯的出血傾向。
綜上所述,雖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骨科、婦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但只要我們高度重視,對病人采取及時有效的預防措施,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可以預防的。本方法用于預防手術后DVT的發生,具有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便于實施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巖,佟冬梅.股骨骨折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4,6(3):168.
[2]李秀蘭.婦科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中西醫治療[J].實用醫藥雜志,2002,9(19):666.
[3]石美鑫,熊汝成,李鴻儒,等.實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948-949.
[4]許文才,楊杰.溶栓湯(丸)為主治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60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98,17(4):10.
[5]李洪云.血府逐瘀湯臨床應用概況[J].山西中醫,2004,20(3):53.
[6]俞芝江.血瘀證的診斷和治療[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89.18-25.
[7]席會文.護理干預對預防骨科、婦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