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經濟增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和世界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明顯。跨入新世紀以來,中國農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加入WTO也讓中國農業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面對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雙重壓力,舊有的農業經濟增長因素分析已經行不通,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認真的分析,利于有目的地對農業經濟的積極因素進行改善和提高,讓農業經濟得到更好地發展。
一、投資
(一)投資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投資對于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農業經濟也不例外。從八十年代以來,市場化改革促進了多元化投資主體格局的形成,這樣也就導致了在農業經濟上的投資資金的增加,這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到了九十年代,農產品在市場上表現過剩、農民收入提高緩慢等農業經濟問題減少了農業投資,這直接造成了農業經濟增幅的遞減。從這一變化中可以看到,投資對農業經濟的增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農業經濟投資的增加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業經濟增長的效率。[1]
(二)投資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策略
對農業的投資來源廣,數量大。統計局的資料顯示,1999年包含國家內預算內資金、國內銀行貸款、外資、農村自籌資金和融資等多種來源在內的對農業的投資資金就有56.48億元,這些資金提高了農村集體基本建設水平。2000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則將近百億。如今,政府對農業的主要的投資手段是通過銀行的信貸的投入,近些年來國有銀行的商業化,農業已經不能享有以前的優先性和低利率的優勢,而且原有的國家對農村建設的政策貸款也漸漸取消,國家對農業經濟的投資基本只剩下了用于農產品收購的資金和扶貧開發的資金。銀行的風險意識的強化也影響了對資金回報率較低的農業的投資,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也變的更加困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對農業的投資力度也會有所減弱。對于外資部分,世界銀行調高了硬貸款的利率,而且金融危機以后,外資金的流入量越來越少,我國農業的分散經營也讓融資的可能化為泡沫。所以,提高農業投資的重點在于政府支農和信貸,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二、消費
(一)消費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消費是刺激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對于農業經濟來說,消費者對農業產品的需求就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最根本的原因。如果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量比較大,就會形成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農產品價值就會上漲,農民收入就會增加,對農業的投資就會加大,社會資源就會更多的流入農業,讓農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農產品屬于社會必需品,我國農產品買方市場的出現,擴大國內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得更加困難,但是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這為我國提供了一個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國民生活質量條件。[2]
(二)消費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策略
中國經濟年鑒顯示,93年全國糧食總消費4.9億噸,比往年略有增長,但還是低于當年的糧食總產量;畜產品供大于求的現象也十分明顯,豬肉、蛋類、牛羊肉消費增長相對較快,供求也比較平穩;由于棉產品的產量的降低,紡織品對棉的需求顯得比以往更多,但是產棉量加上庫存量仍然是供大于求。這種供大于求的根本原因是我國9億農民供給3億城鎮人口消費的市場格局,九億農民的購買力并沒有得到有效地挖掘和開發,農民的消費模式比較固定,消費水平比較低,有些農民想要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但是經濟能力跟不上,農村人均消費的食品數量自然就遠遠比不上城鎮居民,沒有需求,消費也就難以完成結構上的升級。當前我國在農產品的消費上,紅皮小麥這樣口感差的農作物滯銷,優質大米卻供不應求,還需進口;一些橘子、楊桃等作物賣不出去,價格低至幾毛錢,而一些洋水果大行其道,有著很好的銷量。北方玉米過剩,南方玉米又緊缺,地域差距十分明顯。面對這樣的消費情況,要努力增加農民的收入,經濟能力提高了消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對城鎮居民要及時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重新配置資源,努力促進優質食品的供給。
三、出口
(一)出口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經濟潮流,世界經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給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光是挑戰,還有走向世界,讓經濟迅速增長的機遇。用出口帶動國民經濟的增長是很多發達國家常用的手段。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如果能夠讓我國的農作物大量出口,農業經濟自然會穩定增長,農民收入自然會逐步提高。
(二)出口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策略
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近些年雖然仍舊保持了順差,但是農產品進出口的比重一直不高,而且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這讓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幅度嚴重回落。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量能夠有效地緩解農產品供大于求的現狀,對提高農民收入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國家,質量高的農產品在國際上也有很大的競爭優勢,增加一些特產的出口量相對更加容易。而且。我國人口眾多,在勞動力資源上更有優勢,擴大農業加工品的數量也能夠提高我國農業出口的競爭力。同時農產品出口國也要分散化,對一些農業欠發達國家要重點照顧,增加對非洲各國的農產品出口量。
四、制度
(一)制度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近些年來,我國農業經濟體制不斷改革,農業經濟也隨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年的實踐證明,經濟體制和政策對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和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我國八九十年代一直實施的農業經濟政策是,事實證明,這樣的政策的確更加適合當時的中國農業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業發展的現狀也有了比較大的變化,農業發展中出現的農民收入低等問題都證明了現有的農業經濟政策不利于當前農業的發展。
(二)制度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策略
中國農業目前正處于一個大規模的商品生產的新階段。為了讓農業經濟更快的發展,讓農業在市場競爭中更加主動,要借鑒發達國家,促進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生產和經營進行創新。新型的農村合作經濟承認私人產權,以一種強調自我服務的姿態主動適應市場,實現企業化和股份化,有效的降低農業的風險,提高農業的適應市場的能力。
五、科學技術
(一)科學技術對農業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會給農業生產力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農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必將推動農業經濟不斷增長,用科技解決糧食問題必將成為21世紀的共識。我國也應當重視科學技術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關鍵性的作用。
(二)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經濟增長的策略
要想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正面影響,就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視。目前的農業科研體系不完全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不能將科技的進步完全地轉化成農業上的生產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要求在尊重農業科研的提點的前提下,鼓勵農業科技創新,重點扶持一些農業研究所,讓農業研究成果更好的為農業服務。對發達國家的模式借鑒而不照搬,建立符合自己國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六、結語
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因素有方方面面,只有對這些因素經過認真的分析,準確找出各種因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作用,才能夠實施相關對策,有針對性的解決當前農業發展中產生的各種問題,讓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好。
[關鍵詞] 農業 農村 金融 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 F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036-01
1 農業經濟與農業金融的相互關系
1.1 農業經濟的發展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關于工業經濟發展與工業金融的研究要比農業方面的多,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在經濟發達國家中,農業占據的經濟量正在快速的降低,從事農業的人口逐漸減少。在發達國家,針對這一問題,建立了良好的財政補貼制度來緩解這一問題,對于農業經濟的提高有著幫助與推動作用。也有國際上的農業經濟學家支出:雖然在全球經濟總量中農業的比額有所降低,但是不代表農業就失去了在經濟之中的重要性[1]。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農業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依舊不可忽視。不難發現,在經濟欠發達的國家,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依舊占據了全國經濟較大的份額。對于這一部分國家而言,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業金融依舊是研究的重點。
1.2 農業金融
中國的發展和絕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一樣,金融發展都是依賴工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在以往的金融體制之中,農業金融算作非農業部門金融體制的一種擴展,但是又與農業部門有著資金流動和運轉操作方面的差異。在如此的經濟體系之下,農業經濟的增長和農業金融的支持就很難得到順利的發展。因此,在研究中,需要站在不同的環節,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發現、去探討。就我們的研究資料表明,除開對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業金融關系直接的研究之外,絕大部分對于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經濟關系的研究都是依靠變量的方法進行間接的研究。通過對農業生產力與產品市場的研究,國家就可以對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進行探討,最終說明農村金融對于農業技術發展有著促進作用[2]。在對我國的農村金融研究可以看出,將經濟金融化程度和金融資產總量作為指標,就可以發現金融水平發展要遠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經濟收入是經濟增長最核心的依據,因此,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發展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依賴于經濟收入。在融合了農業經濟增長、經濟收入以及農業金融之后,發現我國的經濟金融關系已經有所轉變。
2 農村金融對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在農業經濟增長和農村金融關系的分析中,農村金融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所以,本章節從農村金融體系建立健全、結構優化以及金融效率提升三個方面探討了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2.1 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業經濟增長
農業經濟增長需要農村金融規模的支持。第一,從農村金融機構來看,基本上都是以農村信用社作為區域的模范單位來提供服務,這樣的金融機構只能夠只服務于農戶。第二,從農村信用社的資源優勢來看,金融職能的發揮,能夠合理的分配資金優勢,同時還可以緩解資金短缺的現狀,有力的支持農村金融的發展。還存在信用社體制(產權不夠明確;不屬于合作制,也不屬于股份制;還需要提高信貸發放質量)這一類的問題。所以,提高農村金融的發展,將農村信用社的產權明確是非常關鍵的,再加上貨款等相關業務的發展,建立相應的信貸制度,才能夠解決農村用錢問題,推動農業的經濟增長。
2.2 農村金融結構的優化有利于農業經濟增長
優化農村金融結構對于農業經濟增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在金融結構調節后,就可以調整實體經濟,為農村的金融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客觀來講,發展農村金融,就不需要滿足農村經濟多元要求,這需要對市場的不間斷考察,并且隨著農業的需求進行改革來加以支持。在改革方面,政府部門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如在融資體系的完善、融資方式的完善等方面。目前,農村金融的融資還處于外援融資和間接融資兩個方面。但是實際情況表明這樣的融資已經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的增長。所以,只有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有效的降低成本,減少貨款的頻次,才能促使農村金融結構的調整,實現與農業經濟的共同增長。目前,貨款融資、存款還是農村市場最普遍的形式,但是卻無法滿足企業與個體戶對其的需求,所以,金融方式的靈活性還有待提高,這樣才能讓金融服務更為全面。
2.3 農村金融效率的提升有利于農業經濟增長
相比金融結構與金融規模,金融效率能夠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略顯薄弱。作為一種金融功能,雖然普通,但是調控上更加的方便。通過實踐表明,想要發揮金融效率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還需要將平衡制度在農村金融機構中貫徹到底,實現相互的制約,才能夠確保農業經濟的增長與收益[3]。目前,農村的金融融量已經成為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所以,做好金融機構的協調,提升金融效率,才能滿足農業經濟增長的需求。
3 結語
總而言之,農業經濟與農村金融屬于一根鏈條上的兩個元素。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農村金融體制已經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所以,本文提出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關系的研究,也是當前的研究熱點問題。但是種種研究表明,對于兩者關系的研究不能夠局限于我國的基本情況,還要懂得放眼全世界,通過發達國家先進理念與理論的分析,借鑒有利于國內發展的經驗,再配合上國內的具體情況,才可以讓研究取得滿意的效果。雖然任重道遠,但是只要邁出第一步,就必定會不斷前進,讓研究持續的進行下去。
參考文獻
[1]張建波,楊國頌.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95-100.
關鍵詞:農業生產;經濟增長;會計模式
在我國現代農村的建設過程中,城鄉一體化的建設腳步不斷加快,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化的生產要求,需要進行轉變,體現出更加專業化以及產業化的特點。在這個過程中,雖然農村生產模式的協調性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傳統的管理人員仍然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需求,尤其是農林牧漁業,難以實現科學會計模式的應用以及生產的基本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會計模式會反映出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具體特點,它包括銷售、生產、經濟等領域。為了深入探討農業經濟快速增長與會計模式之間的影響和聯系,本文對其進行了分析。[1]
一、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在提高現代農業收入水平方面也存在幾個具體問題。
(一)農民文化素質水平不高現代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與農民的辛勤勞動密切相關。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這一模式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科學的指導和支持。客觀地說,中國直接從事農業耕作的人員文化素質水平不高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個現象導致在農民在對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學習以及吸收方面的速度比較慢,也難以及時了解到農業生產過程中所存在的具體問題,導致農業科技的推廣以及指導腳步緩慢,產生了較為豐富的農業生產阻礙。
(二)農業生產條件和企業環境不合適隨著現代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業體系在我國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也有所下降,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狀況。但是,從歷史上看,從長遠來看,作為農業的基礎,中國仍然是民生的支柱產業。因此,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相應的生產環境密切相關。特別是目前,生產條件和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大量地區將出現生產條件不適合的問題,從而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此外,某些農業地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缺乏科學指導,這導致該地區種植的農產品盡管農民付出了很多勞動,但仍不能很好地滿足該地區的土壤需求。獲得的收獲并不高,導致嚴重影響到了農業經濟增長以及農業的建設。[2]
(三)農田管理以及監督體系的不完善在我國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已經帶動了農業GDP的提高,與此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生產消費,但是實際中會計管理以及監督工作的不到位為農業的生產帶來了較多的擴展。一些地區存在減產以及虧損之后,沒有采取合理的會計分析方法來對其進行有效的分析,導致沒有了解到虧損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甚至產生連年虧損的現象,嚴重阻礙了相關地區農業經濟建設以及發展的具實際腳步。
二、農業經濟增長對會計模式的影響
(一)農業企業會計的有效發展在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對農業企業的會計監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應當了解到,會計監督是能夠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必要基礎。但是目前在農業企業實現產業化經營的過程中,會直接促進農業企業的發展,這就要求相關方面能夠重視對農業企業的生產組織以及內部產品的供給調整策略進行優化,基于會計監督來實現這些工作。除此之外,在農業企業經濟支撐能力方面能夠實現經濟行為的有效管理以及監督,會反映出農業企業的財務情況。通過對農業企業的運行狀況進行調整,有必要了解農業企業的真實信息,及時調整和改善其日常經營活動,確保農業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做好工作,有效提高效率。[3]
(二)農業經濟的增長需要會計作為基礎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對現代農業進行農業需求核算,需要對現代會計模式進行研究。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結構逐步調整,整體生產方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同時,生產規模已成為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一種新格局。從客觀上講,無論是工業化還是專業化,都需要按照農業生產的合理布局來進行。同時,在具體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業的優勢地位也會受到影響,可能產生新的條件。在現代農業經濟增長和財務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管理方式的變化將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影響。做好農業區域環境的監督管理,保證有效的經濟增長核算模式。
(三)農業經濟增長需要準確計量會計成本以及支出在現代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對于會計成本和支出也會產生相對應的變化,因此將其作為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衡量標準。尤其是近些年來,城鎮化以及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過程中,土地資源的占用率在不斷調整,導致農業的 生產受到了相對應的影響。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結果分析,了解到農業區域的種植面積正在不斷下降,同時土壤的質量也在下滑,影響到了農業生產的產量以及質量。在新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生產支出的成本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存在緊密的聯系,對農業生產的支出進行成本核算的過程中,需要綜合分析農業經濟環境效益等多個方面,從而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三、農業經濟增長前提下的會計模式國際化與改革
(一)在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提高會計模式以及會計工作的規范化水平在農業經濟現代化發展的過程當中,農業結構的優化以及增長模式也產生了相對應的調整和豐富,為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會計領域改革過程中的內容提供了良好基礎,包括農業原料采購,生產成本確認和銷售確認。在豐富這些內容時,我們需要滿足政府部門和相關部門的監管要求,以及國家規范和標準。與此同時,還要求能夠基于會計模式來做好農業生產和銷售等多個方面的費用管理工作內容的確認。除此之外,確認農業生產銷售成本后,要確認具體的農業經濟事項,做好農業資產的攤銷和管理,從而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滿足農業經濟快速增長方面的客觀需求。[4]
(二)在農業經濟增長的前提上,保障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農村會計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也會對農業經濟快速增長起到作用。目前農業會計的從業人員水平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特點,一些農業生產企業的會計人員雖然具有會計從業資格和從業經驗,但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實際情況以及整體模式和特點并不了解,導致他們在處理會計事項時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到農業會計的實施效果。在此基礎上,要求能夠結合實際情況以及農業的發展需求來加強會計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為農業企業配備一支更加專業性的會計人才隊伍,使其能夠更好地滿足農業經濟快速增長方面的客觀需求。
(三)在農業經濟增長遷移上實現會計審計以及監督工作在農業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對會計的審計和監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實現農業會計審計和監督,可以更好地幫助農業企業確定實施的所有權和責任,防止農業企業通過固定資產折舊和應收賬款的提取來掩蓋相關信息,在發展過程中獲得短期利益。通過會計核算、審計以及監督工作來對農業企業的實際信息的正確性進行了解和核實。同時,還需要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或審計事務所來有效管理有關報表,公開信息,幫助有關人員了解農業企業資產的現狀,并做好相關投資管理工作,為企業長期穩定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加強在農業企業會計審計和監督工作,加強合作和協調建設在農村地區,我們可以達到最好的會計審計和監督效果的前提下成本最低。同時,對于一些小型農業企業來說,不設置內部審計監督部門,可以通過第三方的方式來進行有效的設計以及監督工作;而針對一些規模相對比較大內部體系健全的農業企業,然后我們需要完成會計審計和監督的市場需求通過內部審計監督的過程中,以確保會計審計和監督的實際效果。[5]
四結語
總體來說,在現代農業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對會計模式產生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它需要建立科學的會計模式的客觀反映相應的管理優勢和特色。另外,為了實現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目標,購買和銷售的農業生產設備和原材料,實現農業財務評價體系的建設,對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實現全面性的監控和管理,從而能夠更好地完成會計目標,達到會計經濟管理的最終效果,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好地為農業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農業生產模式提供理論性的指導,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閆桂權,何玉成,張曉恒.綠色技術進步、農業經濟增長與污染空間溢出——來自中國農業水資源利用的證據[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1).
[2]向敬偉,李江風.貧困山區耕地利用轉型對農業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1).
[3]張亦弛,代瑞熙.農村基礎設施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全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8(3).
[4]鄒嘉琦,董雪艷.管理會計視角下的新型農業信息管理研究[J].中國農業會計,2016(9).
關鍵詞農業經濟;影響因素;對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城鄉居民的差距。農業經濟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強化農業經濟建設,可使農民的經濟利益得到保障,同時可減少城鄉差距,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現對影響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旨在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
1.1資源因素
我國人口眾多,當下土地資源仍不能滿足人口需要,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資源緊缺,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與制約。同時,我國傳統土地制度也并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需進一步加快制度上的改革。在耕地面積不足的前提下,我國的耕地總面積仍在逐年流失,造成耕地總面積與我國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另外,自然災害的發生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有較大影響,同時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正因為日益惡劣的環境,給農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農業成果轉化率低
影響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即農業成果轉化率不高。從目前來看,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是日益增加的趨勢,即有增無減。這無疑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由于相關科研單位偏重成果、輕應用等相關原因,導致了農業成果的轉化率降低。
1.3社會消費狀況因素
當地對農產品的消費和需求,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產品的種植。所以,農業經濟增長會受社會消費情況的影響。隨著人們消費水平與日常收入的逐漸提高,會對農產品價格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影響到我國農業經濟增長。還有就是農產品的品質與消費水平等因素,也影響著農產品銷售市場,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業經濟增長。
1.4農業受災情況嚴重
近幾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加之重大的氣象災害時有發生,對我國農業造成的損失巨大。但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依然有增無減,勢必出現供不應求現象。基于此,需要當下采取相應的有效措施,進一步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以滿足人們對未來糧食的需求。如做好氣象災害發生因素的重點分析,以降低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
1.5科技因素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與推動了農業的發展。通常科技因素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如下方面:科技進步對農村地區農業機械化生產起到促進作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科技進步推動了灌溉與栽培等技術的發展,使農藥、化肥在防治病蟲害方面,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效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科技進步推動了土地改良與荒地開墾等技術的發展,有效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從而促進了農業經濟增長。
1.6政策因素
對農業經濟發展來講,國家政策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國家要建立完善的法規和政策,積極對農業經濟進行調控,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于土地、農民等各項政策,均會影響到農民對農業種植的生產積極性,進而影響農業經濟的增長。因此,國家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及相關惠民政策,以提高農民農業種植的積極性,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
2提高我國農業經濟增長水平的對策
2.1依靠科技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最終也將會成為未來推動農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所以,要注意將科技作為發展農業經濟的核心手段,以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把科技進步放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建立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與此同時要符合農業經濟發展的需求。依據農業科研的自身規律與特點,科學分類指導,轉換機制,創建合理的新型農業科研體制,以對農業經濟增長發揮更大的促進作用。
2.2促進與提高農產品消費
隨著我國糧食產量增長加快,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得到了較大提高,但廣大農民消費觀念還很保守,消費水平較低,難以刺激農村經濟增長,要想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就要改變農民的消費觀念,進一步改善農產品銷售不平衡現象,縮短農村與城鎮地區的經濟增長幅度的差距。合理分配城鄉資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失調現象進行有效改善,切實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2.3重視相關生產技術的開發與推廣
要想實現農業經濟的增長,就要充分重視相關生產技術的開發推廣,也只有注重生產技術的有效優化與利用,才可確保生產效率的提高。因此,要充分重視農業生產技術的開發利用,把先進生產技術進行普及與推廣,將新的農業生產機械和技術的應用進行科學化,以保障農業經濟的穩步增長。
3結語
一、土地資源對農業經濟約束效應表現
(一)土地資源對農業產出的約束
農業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農業的產量、質量以及對農業產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農業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農業的產出水平。事實表明,農業土地資源大國通常也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例如世界耕地資源排名前四位中的美國、印度和中國同時也是世界農產品生產大國。盡管日本、以色列等國家具有遠高于中國、印度的農業現代化技術,但它們始終需要大量的農產品進口以維持本國的農產品需求。農業產出不僅受到農業土地資源數量的約束,同時還受到農業土地資源質量的約束。農業土地資源的質量主要由土地肥力所決定。在投入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土地的肥力條件不同,單位土地的產量就不同。盡管目前沒有系統的數據反映國家間的土地肥力差異,但根據相關資料,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約為3%~6%,而中國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只有1%~4%,且2/3的耕地為中低產田。其他投入相同的條件下,農業土地的肥力差異將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的產出。
(二)土地資源對農業經營規模的約束
農業現代化是各國農業經濟的一個重要發展目標,而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農業耕作的機械化,但農業機械化要建立在一定的土地經營規模化基礎之上。盡管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土地資源總量相對豐富的國家之一,但其土地資源分布極不平衡,且質量不高,人均耕地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為人均0.09hm2,其中作為糧食主產區的河北、黑龍江、吉林、山東、安徽、河南等10省戶均土地規模約為0.731hm2,戶均最優土地規模約為4.53hm2,其中只有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戶均最優土地規模超過6.67hm2,[1]而美國410hm2以上的大型農場有17.7萬個,820hm2以上的大型農場有7.8萬個,兩者擁有的農場土地總面積達到91.1%.[2]顯然,在其他既定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業土地資源的總量和農業經濟活動人口的人均土地資源數量對土地經營規模具有直接的約束作用。對于農業土地資源豐富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幾乎沒有什么困難,但對于人均土地資源短缺的中國則不然,加之的土地零碎化制度,中國的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面臨著更大的障礙。
(三)土地經營規模與農業生產效率約束
農業生產效率總是和農業投入產出相聯系的。根據農業經濟生產活動涉及的3個主要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和勞動———延伸出3個衡量農業生產效率的3個指標———土地產出率、農業資本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此外,還有一個綜合指標稱為全要素生產率。土地是農業經濟活動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土地要素的稀缺性決定了必須提高農業產出率。Lenin(1961)、Berry&Cline(1979)、世界銀行(1996)和Masterson(2007)等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實證研究表明,土地經營規模與土地產出率之間具有明顯的反相關關系,即:土地經營規模越小,土地產出率越高;土地經營規模越大,土地產出率就越低。但國內的研究則不支持這一實證研究結果。筆者認為,盡管土地經營規模與農業生產效率之間并不具備絕對的明確關系,但一般而言,在農業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傳統農業國,小規模的土地經營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率,而在農業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土地經營規模和農業生產效率之間存在著正相關的趨向。
關于農業資本產出率,主要是用利潤量和利潤率來衡量農業經濟帶來的效益水平。在資本投入一定的條件下,農作物產量和土地經營規模之間存在如下關系:在一定限度內,兩者為正相關關系,此時,由于資本多土地少,兩者之間的配置比例不盡合理,因此增加土地經營規模可使得土地和資本的配置比例趨于合理,有利于增加農作物產量,進而提高農業經濟收益水平和利潤水平;當土地投入超過了和資本之間的恰當配比,使資本作用發揮殆盡,此時再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將難以增加農作物的總產量、降低單位農產品成本和提高農業資本效率水平。事實上,農業投資者會根據其資本實力理性地決定其土地經營規模,將其控制在這一拐點。[3]
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測度農業經濟生產效率的重要指標。農業勞動生產率與土地經營規模之間存在著農業資本產出率與土地經營規模類似的關系。在一定限度內,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但超過這一限度之后,土地經營規模的擴大會因為使勞動力承擔的土地耕種面積超過了勞動者的個人能力(主要涉及勞動者的農業科技水平和個人素質等),而導致勞動生產率降低。同樣,勞動者也會理性地決定其經營的土地規模,將其所經營的土地規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大量文獻研究表明,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在農業增長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Grilliches(1957)和Alston(1998)等論證了美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農業經濟產出增長的重要性。[4]Jorgenson&Gollop(1992)通過比較美國戰后農業與私人非農業經濟部門的生產率,得出了美國農業經濟增長的82%是由TFP帶來的研究結論。[5]Martin&Evenson(1992)通過比較多個國家的TFP增長,發現在平均水平和不同發展階段國家的分組中,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均高于制造業。[6]
在國內學術界,林毅夫(1992),文貫中(1993)等注意到了TFP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文貫中(1993)測算出1979~1984年中國農業TFP增長大約為55%,且其中大部分歸功于農業的制度變遷。ScottRozell和黃季焜(2005)研究發現中國糧食的TFP以年均2%的速率增長,并提出未來中國農業的發展出路在于農業TFP的增長和對產出貢獻的增加。[5]
二、土地資源約束對農業經濟影響的數理分析
土地資源的有限性約束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程度可以通過“增長阻尼”(growthdrag)進行衡量。所謂“增長阻尼”是指由于資源的有限性引致的勞動力可使用的平均資源數量的減少,進而使農業經濟增長的速度相對沒有資源有限性約束條件下的增長速度有所降低。本文運用Sato提出的多要素二級CES函數研究土地資源約束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效應。我們構建一個包含資本(K)、土地(T)、勞動(L)和知識(A)等4個投入要素的二級CES生產函數,即二級四要素CES生產函數①,用于具體分析土地資源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阻尼”效應。具體地,這個二級四要素CES生產函數可表述為以下形式:BKT=αK-ρ+(1-α)T-[]ρ-1ρAK,AL=γK-ρ+(1-γ)(AL)-[]ρ-1ρY=βB-ρKT+(1-β)A-ρK,[]AL-μ{}ρ,(1)(2)(3)其中:(1)和(2)式構成一級CES函數,(3)式為二級CES函數;α,β,γ為分配系數且滿足0<α,β,γ<1;ρ珓,ρ珋以及ρ為替代系數且-1≤ρ珓,ρ珋,ρ<∞.可推算出:資本和土地之間要素替代彈性為σKT=11+ρ珓;資本和有效勞動之間的要素替代彈性為σK,AL=11+ρ珋;資本和土地的組合要素BKT對于資本和有效勞動力的組合要素AK,AL的替代彈性為σKT,KAL=11+ρ.μ為規模報酬且是可變的:μ>1為規模報酬遞增,μ=1為規模報酬不變,μ<1為規模報酬遞減。依據Sato對于具有強分性的二級CES函數做出的前提假設,任何組內兩要素的替代彈性均都大于組間替代彈性[7],即滿足σKTσKT,KAL且σK,ALσKT,KAL.將(1)式和(2)式代入(3)式,我們可得到(3)式的展開形式:Y=βαK-ρ珓+1-()αT1-珓[]ρρρ珓+1-()βγK-ρ珋+1-()γ()AL1-珋[]ρ-1-ρ珋[]ρ-μρ.(4)為了便于下文的數理推演,說明土地資源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阻尼”效應,我們根據Kmernta.J.(1967)提供的CES函數的估計方法[8]將(4)式表述為線性形式。具體的做法是將(1)、(2)、(3)式對數線性化后在ρ=0處進行泰勒級數展開,得到各自的CES的線性表達式。具體過程為:由BKT=αK-ρ珓+1-()αT1-珓[]ρ-1ρ珓lnBKT=αlnK+1-()αlnT-12ρ珓α1-()αlnK-ln[]T2,(5)由AK,AL=γK-ρ珋+1-()γ()AL1-珋[]ρ-1ρ珋lnAK,AL=γlnK+1-()γlnAL-12ρ珋γ1-()γlnK-ln[]AL2,(6)lnY=μβlnBKT+μ1-()βlnAK,AL-12μρβ1-()βlnBKT-lnAK,[]AL2.(7)將(5)、(6)式代入(4)式可得到(7)式的對數線性化的展開形式:lnY=μβαlnK+1-()αlnT-12珓ρα1-()αlnK()T[]2+μ1-()βγlnK+1-()γlnAL12ρ珋γ1-()γlnK()AL[]2-12μρβ1-()βlnBKTAK,()AL2.(8)依據我們對“增長阻尼”做出的定義以及具體的衡量方法,運用所構建的二級四要素CES生產函數,我們可通過數理推演得到土地資源約束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增長阻尼”表達式。具體數學推導過程如下:令Y,K,T,L,A均為時間的函數,且令KT=lnKT=ln,KAL=ΞlnKAL=lnΞ,YKTAK,AL=ΨlnYKTAK,AL=lnΨ,并且,Ξ和Ψ也是時間的函數。將(8)式對時間t求導得:ln()Ytt=μβαln()Ktt+1-()αln()Ttt-12ρ珓α1-()αln()t2t+μ1-()βγln()Ktt+1-()γln[()()]AtLtt-12ρ珋γ1-()γlnΞ()t2t-12μρβ1-()βlnΨ()t2t.(9)如果我們用g()•代表變量的增長率,那么上式可寫為如下形式:g()Yt=μβαg()Kt+1-()αg()Tt-ρ珓α1-()αln()tg()[]t+μ1-()β×γg()Kt+1-()γg()At+g()()Lt-ρ珋γ1-()γlnΞ()tgΞ()[]t-μρβ1-()βlnΨ()tgΨ()t.(10)我們進一步令g()At=x,g()Lt=n,g()Tt=,g()t=θ,gΞ()t=ξ和gΨ()t=ψ,則(10)式可表述為g()Yt=μβαg()Kt+1-()αω-ρ珓α1-()αln()t[]θ+μ1-()βγg()Kt+1-()γx+()n-ρ珋γ1-()γlnΞ()t[]ξ-μρβ1-()βlnΨ()tψ.(11)根據(12)式,當不存在土地資源的約束時,平衡增長路徑上每工人平均產出的增長率為g*Y(t)-g*L(t)=μβ[-ρ(1-α)ln(t)]θ+μ(1-β)[(1-γ)(x+n)-ργ(1-γ)lnΞ(t)]ζ-μρβ(1-β)lnΨ(t)ψ1-μβα-μ(1-β)γ-n.(12)同理,當存在土地資源嚴格約束的條件下即g()Tt=0時,平衡增長路徑上每工人平均產出增長率為g*Y(t)-g*L(t)=μβ[(1-α)n-ρα(1-α)ln(t)]θ+μ(1-β)[(1-γ)lnΞ(t)]ξ-μρβ(1-β)lnΨ(t)ψ1-μβα-(1-β)γ-n.(13)用式(12)減去式(13),我們就得到了“增長阻尼”的表達式:Drag=g*Y(t)/L(T)-g**Y(t)/L(t)=μβ(1-α)n1-μβα-μ(1-β)γ.(14)根據上式,我們將土地資源的有限性約束對農業經濟增長造成的“增長阻尼”表述為了一個關于規模報酬率μ,土地與資本之間的分配系數α,資本與有效勞動之間的分配系數γ,資本與土地的組合要素和資本與有效勞動的組合要素之間的分配系數β以及人口增長率n的表達式。首先,我們對(14)式進行一個簡單的數學變換,以考察規模報酬率的變化對于“增長阻尼”帶來的影響。由Drag=μβ1-()αn1-μβα-μ1-()βγ,可推出drag=β1-()αn1μ-βα-1-()βγ.顯然,當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條件下,規模報酬率的增加,即μ的上升會使得土地資源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增長阻尼”提高。其次,(14)式清楚地表明當勞動力人口的增長率n提高時,土地資源約束對于農業經濟增長的“阻尼”將會提高。造成“增長阻尼”上升的原因可直接從生產函數加以解釋。最后,我們來分析分配系數α,β,γ的變化所引致的土地資源約束對農業經濟增長的阻尼效應的變化。α,β,γ實際上代表了不同投入要素在生產中的重要程度。為了便于分析,我們這里假設人口的增長率n和規模報酬率μ均為常量且都等于1,通過對(14)式進行數學變換,我們可得到關于“增長阻尼”的下述表達式:drag=令n=1,μ=111-()γ1-()β1-()αβ+1.(15)根據上式,我們可得出下頁表1所示的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