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rtsp協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TD-SCDMA RLC GPP SDR ARQ
1 引言
TD-SCDMA是國際電聯(ITU)認可并的第三代無線通信接口標準之一,是我國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國際標準。TD-SCDMA系統采用時分AT(TDD)方式,便于靈活配置非對稱業務,具有系統容量大、頻譜利用率高、頻帶分配靈活性強、抗干擾能力強等特點。
軟件無線電(SDR,Software Defintion Radio)是在1992年5月的美國通信系統會議上由Joe Mitola首次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以一個通用、標準、模塊化的硬件平臺為依托,通過軟件編程來實現無線電臺的各種功能。軟件無線電強調體系結構的開放性和全面可編程性,通過軟件更新改變硬件配置結構,實現新的功能。當前,軟件無線電平臺主要通過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數字信號處理器(DSP)、通用處理器(GPP)實現。與傳統的基于FPGA以及DSP的SDR相比,基于高性能GPP的SDR系統可以降低通信系統開發和調試的復雜度,具有更好的靈活性和可擴展性,能極大地節省系統的硬件成本和人力成本。
無線鏈路控制(RLC,Radio Link Control)是實現TD-SCDMA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TD-SCDMA系統的RLC層配置方案與數據流程相對復雜,狀態變量與配置參數較多,增加了開發的難度。
2 協議及系統架構
2.1 GPP-SDR系統架構
典型的GPP-SDR系統由通用的硬件單元和能夠與之進行數據交互的GPP平臺組成。通用硬件單元包含射頻模塊和A/D、D/A模塊,數字信號處理全部由GPP平成。
2.2 RLC層協議框架
TD-SCDMA系統中RLC層屬于第二層(L2),位于媒體接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層之上。在控制平面,RLC層向高層(無線資源控制層,RRC)提供信令無線承載(SRB);在用戶平面,RLC向高層(分組數據匯聚層PDCP和廣播多播層BMC)提供無線承載(RB)。
RLC可以提供三種不同的傳輸模式:透明模式(TM,Transparent Mode),非確認模式(UM,Unacknowl edged Mode)和確認模式(AM,Acknowledge Mode),以滿足不同的業務需求。具體來說,TM完成數據包透明傳輸,或某些特殊情況下分段傳輸,一般應用在簡單、實時性較強的數據及信令傳輸;UM可以檢測到數據丟失并且能夠靈活地設置PDU大小,保證用戶有效且最大限度地使用不同容量的無線信道。一般應用于需要分段或級聯而不需重傳的數據傳輸;AM支持分段級聯,不過使用固定的PDU大小。以便于識別丟失的PDU,主要應用于傳輸非實時性數據,具有高傳輸可靠性。
三種模式中,TM和UM是單向傳輸,AM由于要進行狀態報告,所以是雙向傳輸。本文中稱對等實體中發送數據的一側為發端,接收數據的一側為收端。AM實體可以同時進行數據發送和接收,則發端與收端是相對于某一塊數據的傳輸而言的,因而本文稱AM實體中的實現發送功能的部分為發送側,實現接收功能的部分為接收側。
RLC層由多個獨立的RLC實體組成。所有的無線承載及具有特殊功能的邏輯信道都需要根據上層信令配置使用上述三種類型的RLC實體中的一種,即對RLC傳輸模式需要進行動態配置。文獻[7]中使用虛函數支持的動態綁定技術(Dynamic Binding)設計了RLC接口類,從而實現了靈活的配置與切換實體類型。
3 系統設計與關鍵技術
針對TD-SCDMA系統RLC層的特點,本文設計圖1所示的接口類以實現多種實體模式動態配置,設計抽象基類RlcEntity作為RLC層實體的公共接口;定義虛函數SndSchedule和RcvSchedule描述RLC層過程;SndRlcPrimitives和RcvRlcPrimifives表示RLC層和上層之間通過原語進行數據和控制交互的一系列函數,即RLC層和上層之間的信息交互接口;SndMacPrimitives和RcvMacPrimitiyes表示RLC層和MAC層之間通過原語進行數據交互的一系列函數,即RLC層和MAC層之間的信息交互接口。由RlcEntity派生出三個子類作為RLC層三種傳輸模式的具體實現:RlcTMEntity,RlcUMEntity和RlcAMEntity。在子類中分別定義各種模式特有的狀態變量、定時器、協議參數以及特定流程的函數,并具體實現基類中的虛函數。
在軟件設計中主要用到了以下技術:
3.1 內存管理模塊
RLC層為提供有效的數據傳輸,需要對數據包進行頻繁的分段、級聯、加頭、加尾等操作。體現在編程上就是頻繁的內存申請、拷貝與釋放。如果數據簡單地在內存中連續存放,勢必會造成內存使用混亂。Windows下的內存讀寫需要通過數據總線完成,同時尋址方式也比較單一,限制了內存處理的效率。VxWorks操作系統下的網絡設備驅動庫netBufLib為嵌入式開發提供了高效的內存管理方案,通過將netBufLib改造、移植到Windows操作系統,可以有效地解決頻繁內存操作引發的問題,達到高效利用內存的目的。
(武漢大學 430072)
[摘 要]:本文研究了流媒體技術的實現原理,并提出了一種流媒體在校園網中的應用方案,最后介紹了流媒體技術的最新現狀及前景。
[關鍵詞]:流媒體 RTSP WM REAL
流媒體指在Internet/Intranet中使用流式傳輸技術的連續時基媒體,如:音頻、視頻或多媒體文件。流式媒體在播放前并不下載整個文件,只將開始部分內容存入內存,流式媒體的數據流隨時傳送隨時播放,只是在開始時有一些延遲。流媒體實現的關鍵技術就是流式傳輸。
流式傳輸定義很廣泛,現在主要指通過網絡傳送媒體(如視頻、音頻)的技術總稱。其特定含義為通過Internet 將影視節目傳送到PC機。實現流式傳輸有兩種方法:實時流式傳輸(Realtime streaming)和順序流式傳輸(progressive streaming)。一般說來,如視頻為實時廣播,或使用流式傳輸媒體服務器,或應用如RTSP的實時協議,即為實時流式傳輸。如使用HTTP服務器,文件即通過順序流發送。采用那種傳輸方法依賴你的需求。當然,流式文件也支持在播放前完全下載到硬盤。
1.流媒體技術原理
流式傳輸的實現需要緩存。因為Internet以包傳輸為基礎進行斷續的異步傳輸,對一個實時A/V源或存儲的A/V文件,在傳輸中它們要被分解為許多包,由于網絡是動態變化的,各個包選擇的路由可能不盡相同,故到達客戶端的時間延遲也就不等,甚至先發的數據包還有可能后到。為此,使用緩存系統來彌補延遲和抖動的影響,并保證數據包的順序正確,從而使媒體數據能連續輸出,而不會因為網絡暫時擁塞使播放出現停頓。通常高速緩存所需容量并不大,因為高速緩存使用環形鏈表結構來存儲數據:通過丟棄已經播放的內容,流可以重新利用空出的高速緩存空間來緩存后續尚未播放的內容。
流式傳輸的實現需要合適的傳輸協議。由于TCP需要較多的開銷,故不太適合傳輸實時數據。在流式傳輸的實現方案中,一般采用HTTP/TCP來傳輸控制信息,而用RTP/UDP來傳輸實時聲音數據。
流式傳輸的過程一般是這樣的:用戶選擇某一流媒體服務后,Web瀏覽器與Web服務器之間使用HTTP/TCP交換控制信息,以便把需要傳輸的實時數據從原始信息中檢索出來;然后客戶機上的Web瀏覽器啟動A/VHelper程序,使用HTTP從Web服務器檢索相關參數對Helper程序初始化。這些參數可能包括目錄信息、A/V數據的編碼類型或與A/V檢索相關的服務器地址。
關鍵詞:數字媒體 P2P 流媒體 P2P流媒體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2)10-0122-01
當前互聯網上作為網絡娛樂急先鋒的數字媒體及其應用將越來越被用戶接受,同時也為有限網絡寬帶資源與無限網絡娛樂應用的矛盾沖突提出了巨大挑戰。“數字媒體”是由數字技術支持的信息傳輸載體,其表現形式更復雜,更具視覺沖擊力和互動特性。流媒體基于P2P端系統協作并自適應網絡變化進行傳輸無疑是最適應于當前互聯網環境的應用。
1、P2P技術
P2P技術是一種基于對等網絡的新興技術。P2P技術的最大意義在于其不依賴中心節點而依靠網絡邊緣結點自組織與對等協作的資源發現和共享形式。隨著應用的模式越來越復雜,P2P系統本身就是一個覆蓋網絡,是在Internet傳輸網絡之上構建一個完全位于應用層的網絡系統。每臺計算機既是服務器又是客戶機,本質上是一個沒有層次結構也沒有集中控制的分布式系統,更適合復雜網絡應用的需求。P2P技術以其分布式資源共享和分布式并行傳輸的特點,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存儲資源、更高的可用帶寬和更好的服務質量。主要應用有文件分發、語音服務、流媒體應用等。
2、流媒體技術
2.1 壓縮技術
在網絡上實現流媒體技術,主要利用視音頻壓縮技術及網絡傳輸技術來解決。流媒體傳輸中,應先對流媒體格式傳輸的文件進行預處理,然后選用適當的壓縮算法將文件壓縮生成流媒體格式文件,并向文件中添加流式信息。互聯網播放視音頻采用MPEG-4壓縮編碼標準。MPEG-4以視聽媒體對象為基本單元,采用基于內容的壓縮編碼,以實現數字視音頻、圖形合成應用及交互式多媒體的集成。它是一個適用于低傳輸速率應用的方案。MPEG4更加注重多媒體系統的交互性和靈活性,代表了現代數據壓縮編碼技術的發展方向。
2.2 傳輸技術
流媒體的傳輸建立在UDP協議上的RTP/RTSP實時傳輸協議。視音頻流媒體文件對傳輸質量要求不是很高,而對傳輸速度則有很高要求,所以采用UDP協議而不在TCP協議上進行實時數據的傳輸則更合適。RTP是用以傳輸實時視/音數據,RTP通常使用UDP來傳送數據。RTCP是實時控制協議,和RTP捆綁一起的傳輸控制協議,提供時間信息和實現流同步,主要用以聲音同步和QOS管理等。實時流協議RTSP定義了一對多應用程序如何有效通過IP網絡傳送多媒體數據。RTSP在體系結構上位于RTP和RTCP之上,它使用TCP或RTP完成數據傳輸。
2.3 流媒體工作原理
流媒體的體系構成由編碼工具(創建、捕捉和編輯多媒體數據而形成流媒體格式)、流媒體數據、服務器、網絡、播放器(通常是獨立的播放器和ActiveX方式的插件)組成。流式傳輸工作過程:用戶選擇某一流媒體服務后,Web瀏覽器與Web服務器之間使用HTTP/TCP交換控制信息,從原始信息中檢索出需要傳輸的實時數據;Web瀏覽器啟動A/VHelper程序,使用HTTP從Web服務器檢索相關參數對Helper程序初始化。A/VHelper程序及A/V服務器運行實時流控制協議(RTSP)來交換控制信息。RTSP提供了操縱播放等命令的方法。A/V服務器使用RTP/UDP協議將A/V數據傳輸給A/V客戶程序,一旦A/V數據抵達客戶端,A/V客戶程序即可播放輸出。
3、基于P2P的流媒體應用
流媒體是P2P技術在互聯網上的主要應用。PPLive作為一種基于P2P技術的流媒體播放軟件,為用戶提供一種更加經濟、更加廣泛的互動視頻播放服務。PPlive大大降低大規模流媒體點播壓力,減少了帶寬占用量;獨創了網絡即時流下載播放技術;支持BT種子文件直接播放;支持網絡數據流的控制;提供多系統多形式的程序接口;支持Rmvb、Mpeg、Mp4等數十種格式。
PPlive工作機制:(1)PPlive應用程序先是向域名為的主機建立TCP連接。正常的HTTP協議在建立TCP連接之后,站點會將HTTP網頁信息發送給IE瀏覽器。而PPLive協議在建立TCP連接后,主機將一個XML數據頁面發送給PPlive應用軟件。它對應的是動態變化的節目頻道信息。通過協商更新間隔時間。PPLive應用程序按照一定的頻率更新頻道列表和固定節點通信,獲取網絡資源拓撲信息。(2)UDP獲得了頻道信息后,PPLive應用程序通過UDP協議端口與域名的目的主機通信。(3)PPLive將視頻文件分成大小相等的片段。用戶啟動PPLive以后,從PPLive服務器獲得頻道的列表,用戶點擊感興趣的頻道,然后從其他Peer獲得數據文件,并且開放本地端口作為視頻服務器。PPLive的客戶端播放器連接此端口,從而收看到喜歡的節目。
4、P2P流媒體未來發展方向
P2P流媒體是未來高速網絡中可持續發展的網絡服務,但未來發展中還要解決好如下幾個問題:(1)管理節點并建立樹。構建應用級多播樹的方法應用較廣,但建立有效的多播樹,并在節點不斷加入和退出時維護多播樹存在一定難度。(2)如何快速地恢復系統因為P2P網絡節點行為的不可預知性而發生的服務中斷。(3)流媒體系統如何適應一個媒體流會話期間網絡狀態的改變。
5、結語
P2P流媒體應用發展迅速,顯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雖然構建一個有效的P2P流媒體系統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和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其優越性引起許多研究機構的重視,特別隨著運營商的加入,P2P流媒體勢必取得更大的進展并將更加廣泛地應用于商業領域。
參考文獻
[1]張春紅.P2P技術全面解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
【關鍵詞】Android 視頻監控 系統設計 H.264編碼 應用
近年來,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的開發和利用,該系統的優勢在于便于攜帶、系統小巧、功能全面,因此也使得基于Android平臺的視頻監控技術得研發和應用。傳統的視頻監控系統由于受線纜或光纖的帶寬限制,無法實現實時的視頻信號傳輸,而Android平臺在無線網絡的支持下成功的解決了一這問題,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遠程監控、可視電話、電視會議等遠程視頻實時監控技術的廣泛應用。
1 視頻監控技術概述
視頻監控技術的應用時間比較久遠,以往在安防領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是公安部門維持社會穩定、打擊犯罪的重要技術手段。經過多年的發展,視頻監控技術經歷了模擬監控系統、數字視頻監控系統、網絡視頻監控系統等三個重要發展階段,隨著移動網絡的快速發展,視頻監控技術開始朝向以移動流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移動視頻監控方向發展,手機等移動設備開始具備實時監看遠程動態畫面的功能,由此也將視頻監控技術的應用范圍拓展到了教育、政府、娛樂、醫療、酒店、運動等多個領域,實現了“隨時隨地,自由掌控”的監控,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更簡單、便利、及時的監控解決方案。
2 視頻監控系統的結構設計及應用
目前,基于Android平臺的視頻監控系統主要由采集模塊、編碼模塊、視頻傳輸模塊、解碼模塊、顯示模塊等五大模塊共同構成,相關設計也是圍繞這五大模塊進行的。
2.1 視頻采集模塊
基于Android平臺的視頻信號采集工作是由采集模塊完成的,通過手機攝像頭可以獲得YUV420格式的視頻流,而相關模塊則可通過對Android應用層的代碼編寫實現。
2.2 編碼模塊
目前,Android平臺視頻監控系統的數字視頻編碼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MPEG制定的MPEG-1、MPEG-2、MPEG-4編碼標準;而另一種則是由ITU一T制定的H.261、H.263視頻編碼標準。為進一步促進視頻監控系統在多媒體通信方面的應用,MPEG和VCEG聯手共同開發了當今最先進的視頻編碼標準――H.264。
雖然該標準依然采用了以往的壓縮標準架構,但是H.264在此基礎上增加了更多新的特性。比如,H.264標準包含了網絡抽象層(NAL)和視頻編碼層(VCL)兩層結構,網絡抽象層的功能是打包、傳輸數據,而視頻編碼層的功能是壓縮視頻編碼,這樣的分層結構對信號的傳輸和編碼工作進行了分離,使得H.264標準在面對復雜的通信環境時,依然可以利用不同的網絡進行視頻信號的傳輸工作并保證良好的視頻數據質量。
2.3 傳輸模塊
視頻數據傳輸的應用主要受HTTP、RTSP、RTP、RTCP協議的約束。TCP和UDP協議主要作用于傳輸層,HTTP則是基于TCP(傳輸控制協議)的超文本傳輸協議。在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情況下,RTP可以保證流媒體數據流與時間信息的同步正常工作。一般情況下,RTP需要使用UDP進行數據傳輸,因此UDP是建立RTP的基礎。另外,RTP還需要供助RTCP(實時傳輸協議)彌補自身沒有可靠的傳送機制的弱點,因此只有讓RTP和RTCP共同協作才能實現流量和擁塞的有效控制。同時,RTCP作為應用層協議,其位置處于RTP和RTCP協議層之上,多媒體數據的傳輸則是通過IP網絡利用傳輸機制的TCP和RTP實現數據傳輸。RTSP則用于實時數據發送時對音視頻流的遠程控制,如對流媒體的播放、暫停、記錄等相關操作。SDP則用來描述RTSP的會話描述協議,用于說明會話的基本屬性。結合這些協議在視頻監控系統中起到的作用,本文設計的Android平臺視頻監控系統主要采用RTP、RTSP、RTCP、HTTP等四個協議構建系統的傳輸模塊。
視頻監控系統中的流媒體系統需要由編碼器、流媒體服務器、客戶端播放器三個基本部件構成。編碼器的作用在于將采集到的原始視頻數據轉換成流媒體格式文件,而這些編碼后的文件則由流媒體服務器進行接收和轉發,客戶端播放器則將接收到的文件進行解碼、播放。流媒體傳輸的方式可分為兩種:
(1)順序流式傳輸。這種方式是基于HTTP或FTP服務器進行文件傳輸的方式,可以保證完全無損的數據下載,可以有效保證視頻的質量,也便于管理和用戶使用。但這種方式對于網絡傳輸速率的要求較高,通常需要等待較長時間,不適用于實時性的隨機訪問。
(2)實時流式傳輸。這種方式是基于傳輸網絡協議和專用的流媒體服務器進行文件傳輸的,由于匹配了帶寬和無線網絡,可以支持實時性的現場直播,適用于用戶的隨機訪問和后退操作。傳輸網絡協議需要與防火墻進行配置,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復雜性。同時該方式必須與帶寬和無線網絡匹配,一旦網絡擁塞或設備出現低速連接狀態時,就會出現包括丟幀在內的視頻質量下降現象。
2.4 解碼模塊
解碼模塊的作用就是對編碼的過程進行逆操作,因此解碼采用的標準也是編碼采用的H.264。解碼器一般由視頻數據的解碼部分和視頻的顯示部分兩個部分構成。解碼部分主要是采用Android NDK+C機制進行實現,顯示部分則利用Android SDK+Java機制由Android提供的組件實現。兩個部分的通信則由java提供的jni機制實現。解碼的整體流程主要由前段碼流處理、H.264解碼和后段視頻顯示三個功能模塊實現:前段碼流處理負責讀取文件,在分隔出NAL后將文件效由底層解碼;H.264解碼則負責圖像的重建工作,是解碼過程的核心部分;后端視頻顯示則將解碼后的文件通過客戶端進行顯示。
2.5 顯示模塊
利用Android系統自帶的顯示器將解碼后的數據流進行實時視頻顯示,并保證視頻顯示的效果。
3 結語
本文基于Android平臺的特點,利用移動流媒體技術對移動視頻監控系統采取了五個模塊的系統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視頻監控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實時性。
參考文獻
[1]魏崇毓,張菲菲.基于Android平臺的視頻監控系統設計[J].計算機工程,2012(14):214-216.
[2]郭永清.基于Android平臺的視頻監控系統的設計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
[3]張賀.基于Android的智能視頻監控系統設計[D].成都理工大學,2015.
作者單位
關鍵詞:流媒體;Windows Media;Real System;Quick Time
中圖分類號:TP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0) 03-0089-02
Main Solutions on Stream 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Lin Zeng
(Guandu District, Kunming City News Center,Kunming650200,China)
Abstract:Stream media is a new application form of multimedia under the technique of nowadays network now. In this paper, the stream media technique is first introduced.Then we give a large number of analysis, explanation and comparison works towards several available and familiar models which designed for dealing with stream media.
Keywords:Stream media;Windows Media;Real System;Quick Time
一、引言
隨著寬帶網的興起,多媒體信息在網絡傳媒應用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為多媒體和網絡領域的交叉學科,流媒體技術提供了一條嶄新的多媒體應用途徑,與傳統單純的下載后播放的多媒體方式相比,流媒體技術以對多媒體文件邊下載邊播放的流式傳輸方式具有啟動延時短、對客戶端緩沖容量的需求低等優點,在遠程教育、寬帶網視頻點播、互聯網直播、視頻會議、網絡廣告、電子商務、網絡電臺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中央電視臺提供的在線試聽、網上現場直播服務采用了Real Networks公司的流媒體技術;湖南衛視、中國大飯店、望京小區等則采用Oracle公司的流媒體系統為客戶提供了視頻點播服務;北京郵電大學實現了遠程教育系統。
二、流媒體應用中的關鍵技術
顧名思義,流媒體技術就是應用流技術在網絡上傳輸多媒體信息的網絡傳媒技術。流媒體技術通過將連續的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信息經過壓縮處理后放到網站服務器上,用戶通過客戶端在自己的電腦上邊下載邊觀看、收聽,而不需要等整個壓縮文件都全部下載后才可以觀看。為了保證媒體文件播放的連續性和質量,通常會在客戶端開辟一小段緩沖區。流媒體技術是一項綜合的技術,包括信息的采集、編碼、壓縮、存儲、傳輸、解碼、播放等。
編解碼技術主要用戶轉換數據格式,典型情況下是在壓縮和非壓縮數據之間進行轉換,其目的是使媒體文件不占用過多的磁盤容量和增加帶寬負擔,更適合于網絡傳輸。解碼器則用戶播放音視頻信息。流媒體的編碼技術是建立在傳統多媒體編碼技術基礎之上的,主要有ISO/IEC頒布的MPEG系列標準和ITU頒布的H系列標準。
為了滿足流媒體信息傳輸中流量大、數據密度高、帶寬高等Internet并不具備的特性需求,IETF的集成服務工作組開發了集成服務來增強其服務模型,以提供“盡力而為”服務和實時服務,其核心內容有資源預留協議RSVP、實時傳輸協議RTP、實時控制協議RTCP、實時流協議RTSP等流媒體傳輸協議。
標準媒體由于尺寸過大而不適應實時傳輸。為了使多媒體文件適合在網上傳輸,必須用相應的協議將其分割成尺寸關小的報文。流式文件就是在標準媒體文件中經過特殊編碼,加入一些如計時、壓縮、版權信息及控制命令等附加信息的媒體文件,適合在網絡上邊下載邊播放。最著名的流式文件格式有三種:Microsoft Media、RealMedia和QuickTime。
三、三種主流的流媒體解決方案
完整的流媒體解決方案是整個流媒體系統軟硬件的科學集成,主要包括內容采集、音視頻捕獲及壓縮編碼、內容編輯存儲、應用服務器配置、媒體信息的及播放以及管理等幾個方面。下面就當今三種主流的流媒體解決方案進行簡要介紹。
(一)Windows Media
Windows Media是微軟推出的信息流式播放方案,具有方便性、先進性、集成性、低費用等特點。其核心.asf文件是一種包含音頻、視頻、圖像以及控制命令、腳本等多媒體信息在內的數據格式,該解決方案以網絡數據包的形式傳輸.asf格式媒體文件,從而實現多媒體內容的。
Windows Media利用.asx文本文件來實現對流信息的重定向。瀏覽器直接將asx文件內容送給媒體播放器,播放器根據asx文件信息用相應的協議去打開指定位置上的多媒體信息流或多媒體流文件。
Windows Media服務是Microsoft Windows Sever 2003標準版、企業版和數據中心版的一個可選組件,通過與Windows Media Encoder和Windows Media Player結合使用,能夠通過Inernet或Intranet為用戶提供音視頻多媒體內容。Windows Media Encoder用于完成流媒體信息文件的制作,Windows Media Player用于流媒體文件的播放,它是一款與Windows捆綁在一起的,能夠提供最強的擴展性、靈活性和方便性的多媒體播放軟件,具有自動檢測、自動下載解碼軟件進行安裝功能,也可以在瀏覽器以外來播放影音文件。
Windows Media方案的服務器端Windows Media 9能支持的并發用戶數為2000,支持在線廣告、可分配用戶帶寬、多點廣播和DRM數字版權管理,它不使用RTSP協議,而是使用自己的MMS協議來實現媒體信息傳輸。
(二)Real System
Real System是世界上第一個推出流媒體的公司――美國Real Networks公司推出的解決方案。該方案所提供的媒體格式、制作軟件、集成工具語言、媒體和播放技術也是現在最完整、功能極其豐富的技術系列。其流媒體文件格式有rm、rp、rt、gif、jpeg以及Flas等,流媒體文件包括Real Audio、Real Video、Real Presentation和Real Flash四類。
Real System由媒體內容制作工具Real Producer、服務器端Real Sever、客戶端軟件三部分組成。Real System能自動調整數據流的流量以適應實際應用中的各種不同網絡帶寬需求,其技術成熟、性能穩定,因此,美國在線、ABC、AT&T、Sony等公司的主要電臺都是使用Real System來提供流媒體服務。
Real System的RealMedia9服務器端能支持的并發用戶數目為3000,支持在線廣告、可分配用戶帶寬、多點廣播、SMIL協議和RTSP協議和DRM數字版權管理。
四、總結
隨著寬帶網的普及和多媒體的廣泛使用,流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網絡傳媒技術,將成為網絡及信息傳媒發展的主要熱點,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完整的流媒體解決方案是集內容采集、音視頻編碼壓縮、內容編輯、流媒體信息文件存儲播放以及應用服務器管理在內的完美的集成。上文對當今三個主流的解決方案進行了簡要的介紹。
參考文獻:
[1]胡澤,趙新梅.流媒體技術與應用[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2]王萍,趙明,郁進.流式媒體中的關鍵技術[J].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1):29-32
[3]姚暢.因特網三大主流流媒體應用技術分析[J].有線電視技術,2005(1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