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井底之蛙續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于是,他們上路了。
剛剛走了一天,他們就遇到了一個妖魔——千年蜘蛛精。要不是唐僧的徒弟孫悟空饒過它一命,它早就沒命了!可它今天又來禍害人間,真是可惡極了!鱉說:“大膽妖孽!你不是痛改前非了嗎?怎么又來做妖精?”蜘蛛精說:“哈哈哈哈,我就不痛改前非!什么事?”鱉說:“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就來個了斷吧!”“奉陪到底!”蜘蛛精狂妄的說。于是,它們就使出了它們各自的絕招。鱉的絕招是“九龍出海”,青蛙的絕招是“無敵超聲波”,蜘蛛精的則是“蜘蛛網”。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啊!打了一會,也沒分出個勝負來。又過了一會兒,蜘蛛精的體力有點不支了,正好青蛙注意到了這一點,它想:只要分散它的注意力就行了。于是青蛙就唱了幾聲很滑稽的“呱呱呱”,這一句話分散了蜘蛛精的注意力,鱉加大火力,把蜘蛛精打倒了。蜘蛛精立刻像嬰兒一樣,做在地上哭了起來。青蛙說:“蜘蛛精,‘勝者為王,敗者賊’,還不快讓開!”蜘蛛精只好讓開了。后來,青蛙和鱉又跳過了99條小河,翻過了99座大山,終于來到了目的地——東海。
青蛙走進了東海,那兒站著許多兵,有蝦公公、有鯉魚王、有蝦兵和蟹將。龍王熱情地款待了青蛙,在玉砌的才餐桌上,有新鮮的龍蝦;有紅紅的燒雞;還有貝殼肉。
一、設置情景,激發興趣
李吉林老師說:情景教學要以激感為動因,以審美教育為手段,以感受形象為依托,引導學生入情、動情、移情、抒情,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心靈共振,在情境中立體感悟、多重積淀。這樣,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學實效。
1.想象情景,解讀藝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容。面對文質優美的課文,教師要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和情感上的共鳴,由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如:《走月亮》是一片優美的抒情散文,文中的“我”和阿媽在月光下“走月亮”充滿了詩情畫意,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發揮學生的想象,充分地讀,認真地品,才能讀出“走月亮”的詩意。為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細讀品味,想象情境:“我”和阿媽還去了哪些地方?月光照在那兒又是什么樣兒?學生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推而廣之,用文字加以抒發。
月光在流,思緒在飛,這是想象的表達,這是語言的創造,這一切都是緣于美麗而自由的想象。設置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既感受了文章的意境美,又品味了文章的語言美,讓學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的主要價值無疑更具實效。
2.模擬情境,寓教于樂
將課文還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模擬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再現課文的跌宕情節,細讀了文本,發揮了個性。
如:教學《包公審驢》一文后,我安排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編排課本劇,指導學生進行角色分配,聯系故事情節體會角色說話時的神態、動作和心理活動。給學生表演的空間,學生興致盎然地參與。試想,學生喜歡了,教學目標不也就水到渠成了。
學生曼妙豐盈的想象力,有模有樣的表演技巧,深刻地啟發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設置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挖掘文本蘊含的意蘊,使教學更有效了!
二、運用評價,溫潤心田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應發揮語文課程評價的多種功能,尤其應注意發揮其診斷、反饋、激勵功能。在教學中,恰當合適的課堂評價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并激發其內在的發展動力,促進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
1.真情評價,啟迪心智
“凡是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愛是教師工作的源泉,也是學生成長的良田。對學生進行充滿真情的評價更能打動學生。
如:《一雙手》最后一個自然段“看著這雙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綠的森林……”我抓住“……”讓學生拓展說話:“你還看到了什么?”思索片刻,學生爭先恐后舉手發言:“我看到了一車車粗大的木材。”“我看到了一彎彎清澈的泉水。”“我看到了一群群的可愛的動物。”……傾聽著學生充滿詩意的言語,我時而點頭微笑,時而鼓掌贊許,時而豎起大拇指。剎那間,我儼然是一位忠實的聽眾,發自內心自然流露的真情評價洋溢著整間教室,沒有了心距,評價的魅力在一定意義上啟迪著學生的心智。
2.激勵評價,促進成長
學生的心靈是自由的,他們的想象在翻飛,個性在張揚。我們若能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他們表現出來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加以肯定或贊美:“你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呀!老師佩服你!”“你的語言優美,富有詩意,將來肯定是大作家!”“從你的話里,我聽出了你對太史伯的敬仰,沒錯,做好本分,是做人的準則!”……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老師一句句激情澎湃的贊語中,我們聽到了拔節的聲音,看到了花開的笑臉。學生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賞識別人,健全了人格,人文之花綻放課堂。
三、關注差異,呵護心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差異,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創造的個性,使教學更有效。
1.獨特見解,尊重鼓勵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待學生的獨特見解。對于學生的獨特見解,教師絕不能輕易下結論,亦不能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想,哪怕見解偏離了,也要肯定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
如:教學《包公審驢》時,在審驢情節時一個學生發言:“驢不會說話,包公卻吆喝它,包公是糊涂了吧!”面對學生的想法,我沒有及時給予答案,而是把球踢給學生。“你有自己的看法,說明你會思考,但是,包公真的是糊涂了嗎?大家結合課文想想。”片刻,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包公使用了計謀。”有的說:“包公將計就計。”還有的說:“包公知道驢餓了,自然會主動去找主人,就能順藤摸瓜找到小偷了。”“好一個順藤摸瓜,將計就計,那包公為什么一定要威風凜凜地升堂,拍驚堂木,大聲喊呢?”“因為是在審案,當然要嚴肅。”“因為包公在虛張聲勢以迷惑真正的罪犯。”……此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精彩的思辨中體會了包公其實對案件的破解早已胸有成竹,只是將錯就錯。這樣的文本解讀妙趣橫生,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不攻自破。
所以,當我們面對“獨特”的見解時,不妨緩一緩,用贊賞、接納的心態,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之成為班內學生的共同財富,這種創造性的學習才是教學的至高境界!
2.動手練筆,百家爭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在習作中激活學生的思路,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彰顯個性。
如學了《井底之蛙》一課時,我適時采用課堂隨筆的形式,讓學生議一議:井底之蛙跳出井后會說什么,做什么?學生暢所欲言,我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續寫。
可見,在教學中,關注學生黨的個性差異,多一些欣賞,多一些機智,把握資源組織好教學流程,有些意外也能意外出一道亮麗的風景來。
關鍵詞:寓言教學;疏通文意;體會道理;捕捉意圖;拓展延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10-0024-02
寓言是一種諷喻或寄托的故事,是一種形象與寓意相結合的文學體裁。優秀的寓言故事里有著豐厚的思想容量,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學生們去領悟言外之意、品評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國里,狐貍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種動物,它們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舉止也大多顯得怪誕奇異,這些都能使學生難以忘懷。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不少文質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學寓言故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 指導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內容
小學階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課文,比如《亡羊補牢》、《南轅北轍》、《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那么,如何使學生弄清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呢?
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比方說《亡羊補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此,教學中面對三年級的孩子要指導他們學會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還理解“后悔”“接受”這兩個詞意,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你了解到了什么?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么?
加強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時,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
二、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蘊涵道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個字,但是幾乎每一則寓言,都有一個生動有趣、情節富于變化的故事,同時語言精練簡潔易于朗讀,這樣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從而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們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就像慈愛聰明的長者,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于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強,理解能力較差,缺乏感性經驗,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故事情境并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一定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讀過的故事里所知道的類似的人。比方說:學習了《亡羊補牢》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有沒有犯過和養羊人一樣的錯誤?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么做?還有學習了《南轅北轍》可以談一談這個人錯在哪里?你想對這個楚國人說些什么?學習了寓言故事你收獲了些什么?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通過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編者意圖,了解寓言特點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在漢語言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編者在小學語文中選編寓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們學習寓言哪些特點呢?
首先,從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征:一是語言精練簡潔,概括性極強,極富表現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結構嚴謹,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最簡短的一種。寓言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是一個充滿機智、幽默、滑稽、膽識和豐富想象力的世界,它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賦予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惡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由于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蘊涵豐富深刻的哲理,把諷刺對象的本質充分地揭示出來,讓人們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誕可笑的行為之余,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語言既要精煉概括,極富表現力,又要幽默、風趣。此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征、夸張、擬人等藝術表現手法,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文學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節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憑借形象夸張的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贏得了兒童的喜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學體裁,為學生的寫作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給孩子學會區別寓言和童話,他們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區別。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事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象、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積累
(一)推薦寓言故事書
教師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寓言作品,讓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關的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有關書籍,并向學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于兩篇故事的閱讀要求。從而使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文章有更深一層次的了解,拓展他們的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學生逐漸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讀書,對語文學習起了推動、促進的作用。
(二)組織寓言故事會
老師在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礎上,趁熱打鐵、組織寓言故事會,用不同的形式詮釋自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改編后的相聲、小品、課本劇等等,以此來推動學生對寓言故事學習的興趣。
(三)編寫寓言故事
想象和寫作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想象力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積極作用。寓言故事是一個充滿了機智、幽默、滑稽、諷刺、膽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機。通常情況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語言精煉簡潔。還有的寓言只講故事沒有明說道理,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或作品的寓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想象空間,讓讀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根據寓言故事的特征設計續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仿寫寓言故事等教學環節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續寫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寫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結局,不一定要求有標準、統一的結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結局沒有說明可憐的小羊的最后命運如何,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藝術空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續寫之后可能發生的事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讀課文最后一句話:“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兇惡的狼向小羊撲去時的動畫,讓學生充分感受狼的兇狠,小羊的弱小、無助,為可憐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嗎?如果沒有,小羊是怎樣獲救的呢?”并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思維,想出解救小羊的辦法。最后,在學生充分說出辦法的基礎上,要求以“小羊獲救”為題,寫一段話。
在學生充分閱讀寓言故事的基礎上感受問題情境的特定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開創造性的聯想,為寫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角色少、故事情節簡單但富于變化的特征。因此,可以添加情節和增添角色,進行多角度敘述,續寫寓言故事。另外,故事總是從反面給讀者以教育,所以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對寓言角色接受教訓后做正面的描述,進行續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