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案例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72(2013)12-050-01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更加注重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指引下,教師更注重傳播理論知識,而學生也只關注考試成績,忽視了對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在當前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針對我國的各種教育問題,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先知先覺的意識,注重學生創新型與思維型的培養,提升學生創造能力。在當前高中生物課堂,教師不應以講授式的教學方法為主導,需針對當前現象,順應時代需要,采用滿足新型教育形式的教育方法,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在案例討論與研究的過程中,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 高中生物案例教學方法
(一)案例導入。案例導入法是采用有效的教學案例,引入所要講授的教學內容,采用案例導入的教學形式,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快將學生帶入到教學的情境中去,在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深入了解的興趣。高中生物課本中有“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內容,大家都知道蛋白質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物質,但重要程度卻不得而知,教師可引入類似案例;近年來,全國各地多次爆發毒奶粉事件,很多吃過奶粉的寶寶都出現頭大、浮腫、嘴小、低燒的癥狀,經過國家安全食品檢查后,這些嬰兒所食奶粉中所含蛋白質的質量遠遠低于國家指定標準,因此,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使嬰兒出現一些不正常發育的狀態。蛋白質對于人的生長發育意義重大,為了深入地了解蛋白質的作用,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蛋白質這一生命活動的承擔者,了解它的結構特點,了解它的生物特性。
(二)案例的講授與模擬。案例的講授主要是通過教師講解的形式開展,教師選取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案例,將案例的主要內容講授給學生聽,學生在課程與案例中尋求知識的融合點,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對具體的案例內容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則可通過案例模擬的形式,讓學生融入案例教學中去,讓學生對案例進行探究,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生物中有很多知識也包含計算思考等較為抽象的內容,學生在接觸之處,很難深刻理解,為了讓學生較好的學習,教師可采用案例模擬的形式,以蛋白質這一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形象的將每個學生比作一個完整的蛋白質結構,學生兩腿并攏形成一個氫基,而學生的身體則是一個中心碳原子張開的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頭部為R集團。在學生了解蛋白質結構后,讓十個學生左右手相連,形成一條肽鏈,教師在模擬案例的基礎上,進一步解釋肽鍵。經過學生仔細的觀察分析與認真思考,教師提出幾個針對性的問題,深入提升學生的思考與理解能力。
(三)案例討論。案例討論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的對案例進行研究與討論,在這個獨立討論的過程中,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領導學生探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的內容時,可以引用書本案例,在上個世紀20年代,人們對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不夠細致,對很多研究內容也不透徹,人們堅信蛋白質就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質。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一些科學家逐步利用生物實驗以前的觀點,例如著名的格里菲斯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在一些實驗與案例的展示與講授中,讓學生針對案例進行討論,詮釋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證明,讓學生在自己觀察與體會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觀點,培養不斷獨立思考的能力。案例討論是學習的重要環節,在案例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還能在討論的過程中,加強對同學的了解,學習不同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結構。
關鍵詞:將基礎知識;融入案例;擊破考試重難點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231-011.問題的提出,如何組織復習課教學一直都是高三生物教師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
復習課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難點:一是復習課的內容,學生都已學過,因而學生的學習興趣遠不如上新課,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做"炒冷飯"式的重復。二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未必都掌握,尤其是舊知識用于新情境中,學生往往對舊知識的重組或者知識間的聯系及應用缺少認知,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舊知識進行深化、拓展、重組。為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以真實的"案例"為核心.精心設計問題,在問題情境中回憶和構建知識網絡;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對舊知識的再現和應用;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下面就以高三生物復習專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為例,簡述具體案例教學的過程,供各位同仁參考。
2."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案例教學的過程
2.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師:課件出示袁隆平田間觀察稻苗的圖片和獲獎情況,從袁隆平的實例導入,很自然地與課題聯系起來,同時也能對學生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2.2主題探究引入目標。師:假如現在給你一畝耕地,讓你來耕種。請用你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規劃,如何才能使年終收獲的農作物產量最多?
師:看到這個問題,大家可能會感到無從著手,其實在你平時做過的題目中已經向我們暗示了一些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方法,請看下面的一道例題。
[探索一建立合理的種植制度]
例題:番茄種子播種在苗床上,在適宜的條件下,研究員從種子到幼苗形成期間每天測定其干重,并繪制成曲線。
師:請你解釋為什么干重在12天之前逐漸減少,而12天之后為什么又開始增加?(學生回答)總結:在大規模生產的時候,通常是前一種作物還沒收割的時候,就在壟溝中播種下一種農作物,這樣當前一種作物收割時下一種作物已經長出小苗,我們稱為套作。(出示圖片)
師:還有哪些措施能讓你這一畝地的產量提高呢?(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
[探索二培育優良品種的方法]
師:當然,如果有現成的優良品種你直接選育就行了,如果沒有,那么就需要培育優良品種,哪些方法能培育優良品種?(小組討論)師展示措施,并提出以下問題:組織培養能培育出新品種嗎?上述方法誰能定向改變遺傳物質?上述育種分別屬于什么水平的改變遺傳物質?(師生一起總結整理比較各種育種的原理、常用方法、優點、缺點的表格)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解決了優良品種的問題。接下來就是要向地里種植,那么種植的時候是不是種得越密越有利于提高產量呢?
[探索三合理密植]
師:為什么要合理密植而不是越密越好呢,請大家跟我一起看這樣的一個題目。
師:右圖表示葉面積指數與光合作用細胞呼吸兩個生理過程的關系。請據圖1回答下列問題:
圖1圖2
師:通過分析曲線你認為葉面指數為多少。才能使農作物的產量最大。如果超過這點農作物的產量為什么會下降?
師:密植的目的是要增加有效光合作用的面積,其實在農業生產中我們在種植的時候還會考慮到風向等問題。
[探索四 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
師: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主要是指物體的生長發育的階段,水分代謝,遺傳特征等。外因有哪些?(生討論)
師:我們 的理想狀態是想保證各種外界因素,但實際生產中未必都能實現,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分析主要的限制因素。解決主要矛盾。請看下面的一道例題:
師:在其他條件適宜的環境下研究溫度和光照強度與光合作用的關系,得到如下曲線,請據圖2分析:
(1)在P點之前,影響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2)Q點之后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3)P點與O點之間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探索五生態因素的影響]
師:此外,你種的這畝地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它屬于哪種類型?這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誰起主導作用?
師:既然是人起主導作用,所以農民就要中耕松土,這樣有利于根部呼吸,利于礦質元素的吸收,就要采取合理灌溉等保證非生物因素被植物充分利用。此外田間的雜草和一些以作物為食的害蟲,它們與你的作物之間屬于什么關系?(生討論發言)
師:雜草可以人為地拔掉.也可以用畢長素類似物等方法去除雜草的競爭。但是病蟲害怎么辦?采用什么方法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