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管晏列傳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桓公使請諸魯,如鮑叔之言。莊公以問施伯,施伯對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國則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齊,則必長為魯國憂矣。”莊公曰:“若何?”施伯對曰:“殺而以其尸授之。”莊公將殺管仲,齊使者請曰:“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于是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
(選自《國語?齊語》,題目為編者加)
【注釋】
①其:應該是,表推測語氣。②宥:yòu,寬恕。③反:使……返,使(他)回來。
【文學常識積累】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據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作。全書共21卷,以記言為主,記敘了上起西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到東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共538年間各國的內政外交等事件,反映了春秋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活動。《國語》的編寫意圖是“求多聞善敗以監戒也”(《國語?楚語下》)。由于《國語》在內容上與《左傳》比較接近,又具有同樣的史料價值,所以《國語》又有《春秋外傳》之稱。《國語》文字質樸簡練,文學成就雖不及《左傳》,但也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閱讀提示】
管仲和鮑叔牙初為至交,管鮑分金的故事千載流傳。《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齊襄公(齊桓公之兄)做國君時,國內混亂,鮑叔輔佐小白(齊桓公)逃到莒國(今山東省南部)。后來襄公被公孫無知殺了,公孫無知作了國君。不久公孫無知也被殺,小白和公子糾爭奪齊君之位。管仲輔佐公子糾,曾帶兵截擊小白,射中小白的衣帶鉤。小白逃回齊國,作了國君。鮑叔深知管仲之才,便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并施巧計從魯國迎回了管仲。齊桓公重視人才、不計前嫌的博襟令人欽佩;鮑叔牙知人善任、舉賢薦能的高風亮節更是難能可貴、千古流芳!
【知識考查】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使不凍餒 餒:饑餓,挨餓。
B.治國家不失其柄 柄:根本。
C.君若宥而反之,夫猶是也 宥:寬恕。
D.王之蔽甚矣 蔽:蒙蔽。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君加惠于臣,使不凍餒,則是君之賜也。
巨是凡人……豈足托乎?
B.夫為其君動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C.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
出于此乎?
D.鄰之厚,君之薄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A.吊有憂,賀有喜。
B.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C.趙王之子孫侯者
D.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
4.對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管仲曾經背叛了齊桓公,他帶兵截殺齊桓公時親自射中了齊桓公的衣帶鉤,差點兒要了齊桓公的命。
B.鮑叔與管仲本來就是好朋友,鮑叔不僅沒有嫉妒管仲,而且還竭力舉薦他,并設計把他接回了齊國。
C.選文贊揚了齊桓公不計前嫌的寬廣胸懷和重視人才的寶貴精神。
D.鮑叔知人能讓,舉賢薦能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5.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忠信可結于百姓,弗若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弗若也。
(2)寡君欲親以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猶未得請也,請生之。
【答案點撥】
1.D(蔽:受蒙蔽。)
2.C(C項中“其”都表推測語氣,助詞。A項中,前者是代詞,這;后者表判斷。B項中,前者是代詞,他;后者做句首發語詞。D項中,前者在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后者是助詞,的。)
3.D(D項的“恥”和例句的“生”都是使動用法。A項的“憂”,形容詞做名詞。B項的“面”,名詞做狀語。C項的“侯”,名詞做動詞。)
4.A(“管仲曾經背叛了齊桓公”的說法與原文不符。)
5.(1)在忠于國君和講究誠信可以作為百姓的榜樣上,我不如他;在制定的“禮”和“義”方面的法令準則可以適用于全國上,我也不如他。
(2)我們國君想親眼看著殺掉他,要是不能將活的(管仲)帶回去,當著群臣的面殺掉他,還是沒有達到請求的目的呀,請求您讓他活下來。
【參考譯文】
齊桓公從莒國回到齊國,讓鮑叔做太宰,(鮑叔)推辭說:“我,只是大王身邊的一個平庸的臣子,大王您給予我恩惠,讓我不受凍挨餓,這也是大王您的恩澤了。如果說一定要把國家治理好,那并非我的能力所能辦到的;如果一定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那么,這大概要管仲(才能做得到)。我在五個方面比不上管仲:在寬大和善,使人民感恩上,我不如他;在治理國家堅持治國的準則上,我不如他;在忠于國君和講究誠信可以作為百姓的榜樣上,我不如他;在制定的“禮”和“義”方面的法令準則可以適用于全國上,我也不如他;站立在軍門前拿起鼓槌(敲擊),能讓百姓都增加勇氣,(這點)我也不如他。”齊桓公說:“管仲(曾經)射中我的衣帶鉤,因此(我)幾乎死掉。”鮑叔回答道:“他是為他的國君而行動;您要是寬恕了他使他回來,他也會像那樣(效忠您的)。”桓公說:“怎么辦?”鮑叔回答說:“往魯國去請求。”桓公說:“施伯是魯國國君的謀臣,他明白我將要重用管仲,一定不肯把管仲交給我,怎么辦呢?”鮑叔說:“(您)派人到魯國去請求,說:‘我們國君有個罪臣在你們魯國,(我們國君)想在群臣面前殺了他,所以來請求(您將他交給我)。’魯國國君就會把他交給我們。”